中国出版业 动静大起来

  出版业上半年的增长数据在出版社这里也得到了印证。例如主打经管类图书的中信出版社,上半年的销售额就实现了同比增长40%。

  中信出版社营销主任郑奇表示:“关注、解读经济大势的图书成为经管书的畅销主力。”他介绍说,金融危机下,中信出版社顺势推出了一系列解读经济形势的图书,《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等都颇受欢迎,不少图书的销售量超过了20万册。

  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社长蔡翔看来,中国出版业上半年交出的答卷还是让人甚为“吃惊”。因为以他近20年的研究统计表明,中国出版业的增长率一般都保持在全国GDP增长率的一半左右。

  那么,上半年出版业快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呢?蔡翔认为,一方面是文化产业的“反周期”性规律;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出版业的一些特殊性。例如,去年受到奥运会等重大事件影响,出版生产进行了相应的压缩,因此,今年上半年出现“恢复性”增长也不难理解。同时,中国出版结构中,教育出版占据了70%的比例。在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人们对充电的需求更强烈,也促成了出版业的利好走势。

  “下半年我们将有近400种新书,内容涵盖专业财经、商业文化、职场励志等。”郑奇认为,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图书市场将有所复苏,加上人们的阅读需求持续增长,出版市场的未来预期依然乐观。

  联合重组促改革

  出版《诛仙》、《明朝那些事儿》系列的沈浩波,推出《藏地密码》的吴又,操盘《在北大听讲座》系列的苏非舒……民营书商一步步走进了大众视野。

  “民营出版是当前中国出版业不可忽视的力量。”蔡翔说,据他了解,2008年全国共出版图书27万种,其中民营出版就达8万种,占据了30%的市场份额。以共和联动、磨铁图书、海豚传媒为代表的大批图书公司正成为出版界的生力军。

  今年4月6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首次明确提出:将非公有制出版机构作为新闻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行业规划和管理。

  这一声改革号角让“从没见过阳光”的民营书商“喘了一口气”。蔡翔这样形容。

  此后,湖北、安徽、辽宁等各大出版集团闻风而动,加快了联合重组的步伐。4月,北京共和联动图书公司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签署合资协议,成为出版业合营时代的一个典型案例。

  “现在,国有民营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条件和环境。”蔡翔说,民营书商在融资上处于劣势,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国有出版社吸收民营力量,又可以优化治理结构。两者的联动是优势互补。“谁先走出这一步,谁就会在未来出版中占据主动。”

  目前,中国新闻出版业产值逾8500亿元,与汽车业相当。蔡翔说,“公私合营”后,出版业的进一步改革将更加值得期待。

  数字出版成亮点

  读手机报、看手机小说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儿。随着手机、手持阅读器、PDA的普及,数字出版不知不觉中已经渗透到普通人的生活里了。

  日前,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在第三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透露,2008年,中国数字出版业整体收入达530亿元,同比增长46%,并预计今年数字出版业收入将超过750亿元。他认为:“数字出版代表了新闻出版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潮流,将成为新闻出版业未来最强劲的增长点。”

  “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有着革命性的冲击。”蔡翔举例说,在教育出版领域,考试、答题、辅导都可以上网进行;数据库的建立为专业出版提供了信息检索;大众出版中的娱乐、休闲需求,更是网络的强项。至于图书策划、编辑、出版、营销、服务,数字技术也一直贯穿其中,“比如网上书店就能够提供无限的货架。”

  “新媒体加速了图书信息传播的速度,提供了与读者互动的新平台。如果我们能有效加以利用,将提供更多的客户价值,赢得更广泛的市场。”郑奇表示,数字出版是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中信出版社也正在进行相关的研究与准备工作。

  数字化技术带来了出版业生产方式、运营模式、管理方式的变化,蔡翔认为,出版人应该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数字技术的挑战。但他同时表示,数字出版不会代替传统出版。“纸质阅读有一种文化的心理,这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不可能简单替代。”

[时间:2009-07-31  作者:赖睿 李屹 张年亮  来源:人民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