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取报纸的必读性


  从受众角度看,可读性与必读性都是媒体受众意识的提高,是媒体服务理念的升华。可读性是要提供给受众一份精美的精神食粮,必读性提供给受众的则是一份不须再选择的精神食粮。其共同点是,两者均立足于受众的购阅意愿,不同点在于必读性实现的过程中,为受众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服务,那就是更深入、更准确地了解受众的需求,深刻而无误地反映了这种需求。必读性所具备的刚性即不必选择性品质,正是由此而来。由可读性到必读性,从媒体角度看,则是基于应对同业竞争挑战的一种全新理念。从媒体角度讲的必读性,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排它性,让自己与受众达成一种不容第三者插足的强大吸引力。

  如何实现报纸的必读性呢?笔者认为主要取决于三个“独有”。

  一是独有的内容 必读性强的新闻选题应该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全面地、迅速地报道那些其他媒体未报道或报道不深不透群众又非常关心的大事要闻。也就是注意抓独家新闻。新闻的基本要求是新,独家新闻的核心也是新。强调后者,是因为它排除了与别人共享信息的可能,选择的是别人来不及报道、想不到报道或者无法报道的报道对象。1998年下半年,“法轮功”组织气焰嚣张。对于这一邪教组织,群众深恶痛绝,许多报界同仁也看到它的危害性,但碍于种种清规戒律,却不敢对其提出异议。面对压力,《齐鲁报》没有沉默,刊发了长篇报道《请看法轮功是怎么回事》,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唯物主义观点。该报虽招致了邪教组织的仇视和围攻,但《齐鲁晚报》那种崇高的历史责任和直面事实、服务群众的勇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这篇报道当之无愧地摘取了当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桂冠。

  二是独有的视点 那些涉及国家民族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国家大政方针,每家报纸都要报道,那些在全国或某地引起轰动的奇闻新事,多家报纸会参与报道。相同的报道中实现必读性,就必须有独特的视点,让受众从中得到与众不同的美的享受和人生感悟。

  去年六月初,武汉“广广蛇府”老板不惜重金,包专机送受伤的打工仔赴广州就医的新闻轰动全国许多媒体争相报道。面对群雄逐鹿的局面,南方日报独辟蹊径,把报道的着力点放在了新闻故事的背后,花大力气挖掘由此事引发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与道义该怎么选择”这个话题,一个多月的时间,共编发消息、评论、读者来信等稿件50多篇,从包机救人这一单纯的新闻事实中升华出了远远超出其本身价值的丰富内涵。南方日报在这一新闻遭遇战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他们选准了独具特色的新闻观点。

  三是独有的形式 对那些既不是独家新闻,又难以选出独特视点的新闻,实现其必读性就要靠其独有的形式,以与众不同的写作笔法和与众不同的版面处理,来赢得读者的认同。

  1998年,笔者就此做过一次小小的尝试。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医生为救人而牺牲,笔者参与这一事件的报道。就事论事,事情再简单不过,但在深入采访了近百名群众后,笔者发现群众对死者的感情远远超过了乡邻和医患之间的感情。死者医术不高,所在家族声誉并不好,但他死后数千名群众主动放弃节日放鞭炮的千年古俗,抛下急待收获的庄稼,成天甚至几天聚集在死者灵前。为摆脱过去人物通讯写作的俗套,笔者一反常态,以自己的感情为主线去串联群众的感情,用群众的感情去串联新闻事实,写了一篇散文式的人物通讯《丰碑无言》,编辑在版面处理时又以一幅超过八分之一版面极富感情色彩的照片压题并配发评论烘托气氛。该文在《潍坊日报》头版头条位置刊发后引起了巨大反响。这篇报道的成功,可以说其独特的形式起了关键作用。

[时间:2001-10-30  作者:孙中金 王文志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9第2699期]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