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刊印刷业如何应对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和挑战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书刊印刷业作为精神文明的支柱产业,要积极应对,把自身的发展融入大开发之中。笔者就这一世纪话题,谈点粗浅看法。


  


  一、西部大开发,为印刷业的二次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印刷业有了巨大发展,技术上有了明显进步。印刷业发展到18万家,从业人员300多万人。1997年工业总产值近600亿元,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其中书刊印刷业的发展,适应了迅速发展的出版业的需要,解决了“文革”造成的出书难的问题,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思想武器和智力支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告别了“铅与火”,实现了“光与电”,全行业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缩小了与印刷发达国家的差距;经济结构上形成了国有、集体、合资、私营和个体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适应了多元化印务市场的需要,实现了印刷业的第一次创业。


  1998年国家经贸委委托专业协会,组织专家论证,确立了“九五”后三年到2010年我国印刷技术发展的“印前数字、网络化;印刷多色、高效化;印后精美、自动化;器材高质、系列化”的28字方针。可以说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我国印刷业将开展一次再创业。印刷业将遵循优化结构、控制数量、提高质量的原则予以结构调整;印务市场在全国范围内将统一、自由开放,且全球化潮流也初露端倪;印刷业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观念将进一步升华,技术将不断创新,整体实力将进一步增强。而西部大开发,将为印刷业的再创业提供新的契机。第一,国家对西部地区大规模地投入和大量外资的投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和能源的开发、高新科技项目的实施以及对特色支柱产业的支持发展等,必须推动西部大开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出版资源也必将开拓新的领域,知识经济类图书的需求将快速增长,为书刊印刷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活件源泉。另外,随着市场意识的增强,各类产品的包装装潢档次大幅度提升,需求量也不断扩大,包装装潢产品将更加五彩缤纷。包装装潢产品的附加值较高,利润也较可观,其开发的潜力是巨大的,它不但扩大了书刊印刷业的活源,而且增加了效益,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二,国家对包括西部地区印刷业在内的产业发展必然推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予以倾斜和支持,提供法律保证。企业发展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将更加谐调和宽松。书刊印刷企业可打破地域界限,在公平竞争中求得发展。第三,开发和改革融为一体,其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目前,国家对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排印装设备实行优惠和鼓励的政策,进口关税和增值税大幅度减免,各类银行也优先鼓励企业技改贷款,且利率较低。同时,企业在第一次创业中也积累了一些资金。为适应市场需要,迎接西部大开发,其技术改造和创新的积极性很高,必然加快28字方针的实现。


  凡事都有两重性,有机遇就有挑战。西部地区印刷发展不平衡,总体上较为落后,整体实力相对薄弱,面对西部大开发的挑战,压力很大。有压力就会产生动力,当前首先要转变观念,彻底消除长期依赖政策保护形成的惰性,正确分析形势,找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途径,把握机遇,慎审决策,找准融入大开发的切入点,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去拼搏奋斗。


  


  二、西部大开发,为发达地区书刊印刷业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新的市场,同时也会推动西部地区印刷业的崛起,达到双赢。


  在买方印务市场趋势加剧的情况下,僧多粥少的矛盾依然突出,曾一度出现了一种耐人寻味,令人深思的现象,即多数内地印刷企业慨叹活源不足,面临困境之时,当地的印刷业务却源源不断地流向南方市场,广州、珠海、深圳、香港的厂家业务应接不暇,生意兴隆,成为印刷业务“南流”的集纳中心。“南流”是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必然,是可喜的现象。但也为内地的书刊印刷业敲响了警钟,不是埋怨外地企业的插入,而是从自身寻找不足。由于服务不到位,操作不过硬,印装质量无保证,且周期长,因此失去了一批批客户,最终造成了先进设备闲着,没有活干的艰难处境。正如一些出版社领导讲的:内地许多厂有课本做靠山,因此官商作风严重,等活上门,服务态度又差,虽然印刷设备还好,但印刷质量和出书时间很难保证;远赴深圳等地印刷,成本虽略高一些,但速度快,服务优,在产品投入市场上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差,赢得了效益;人家的从业人员勤跑内地,主动上门揽活,而内地的一些企业则摆臭架子,等客户上门,对客户漫不经心,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南方印刷业务的北扩,最终还是打动了内地印刷业的心灵,激发了市场意识,管理、质量、周期和服务都有了明显改善。像北京、上海等地又出现了印刷业务“回流”的趋势。可以相信,发达地区的印刷业也必将激发西部印刷的不断改进。


  西部大开发,将进一步把西部经济的发展融入全国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之中,从舆论导向上、政策措施上,再次为发达地区的印刷业提供西扩发展的机遇。如今南方的印刷业,特别是三资企业在抢抓市场的同时,瞅准了西部地区大开发的广阔前景,乘机西进。譬如,中华商务联合印刷(广东)有限公司在西安设立了办事处,天时印刷(深圳)有限公司在成都设立了办事处等,派出精明的业务人员,扎根西部宣传自己,招揽生意,且这种趋势正在发展。可以预测不久的将来,他们还会在西部地区设立分公司,或与内地企业联合,实施资产重组与整合,共同发展。发达地区的印刷业进入西部市场,他们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技术装备也必然传入,为西部地区的印刷业提供更加直接的学习机会,增加其前行的动力,加强管理,改善服务。不要以狭隘的眼光看问题,怕人家来西部地区抢活干,争饭吃。要努力创造条件和氛围,根据“双赢”的原则,共同开发新的市场,因为市场的潜力是无限的。当然西部地区也有一些实力强的印刷企业,像资产总额在1999年全国150家书刊印刷企业排名中名列前30位的陕西省印刷厂、云南新华印刷厂、贵州新华印刷厂、西安新华印刷和广西民族印刷厂等,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在稳定和扩展西部地区活源的基础上,向中东部开拓。这种互相渗透、公平竞争的势头,必然促进整个印刷业的发展和繁荣。一些设备落后、技术差、管理不善的企业如不急起直追,改变面貌,则将被淘汰;那些体制灵活、管理科学、技术先进、服务优良,并不断创新的企业,则会在新的市场上获得新的生机。


  


  三、西部大开发与中国加入WTO的形势相吻合,国

外印刷传媒集团势必进军包括西部地区在内的中华大地。企

业只有依靠自身的实力和本事去抗衡,才能固本培源。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企业发展迅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扩大,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中国加入WTO日程的临近,三资企业的质和量将有新的进展。由于印刷业是欣欣向荣的信息产业,发展潜力极大,特别是包装装潢印刷的前景则更为广阔。外商谋求在中国建立独资、合资的印刷企业的欲望将更加强烈,国外的大印刷传媒集团来到中国,谋求发展也是避免不了的,只是迟早的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会引导、鼓励外资较多地、合理地投在西部地区,不可避免的与国家民族印刷业争夺日益增长的印务市场份额。


  外资进来了怎么办?当然用不着恐惧和害怕,应当积极地把自身工作做好,方能与之抗衡,主动迎接挑战。正如中华商务联合印刷(香港)公司董事总经理罗志雄讲的,1957年大日本印刷公司来到香港,当时香港印刷界十分恐慌,担心本地印刷业被挤垮。而事实上,大日本印刷公司把他们最好的印刷技术带到了香港,而且为香港印刷业培训出300多名一流人才,现在香港好多印刷所的老板、技术员大多是从大日本印刷公司出来的。国外大企业进入香港,对经营不好的企业当然是威胁,增加了压力和动力,造成优者胜,劣者汰的局面,但更重要的是同时也造就了众多人才,传播了新的技术和管理,还把世界一些地区的印刷业务带到了香港,推动了本地印刷业的迅速发展。现在香港被称为世界四大印刷中心之一,与国外先进印刷技术的传入不无关系。


  目前外商来中华大地投资的形势很好,企业要加强管理,加速产业的升级换代步伐,增强自身实力,才不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挤垮,而且赢得发展。同时不要害怕被外资吞掉,而要创造条件争取采用各种形式与之联手合作。可利用企业自身现有的印刷资源,包括无形资产作为投资,并融入外资企业先进的管理、技术、设备、工艺、标准和必要的资金等,合办中外合资的印刷企业。资产跨国度地实现优化和重组,则会大大提高效率和效益,质量、 周期、服务和信誉等优势将会明显提升,从而达到与狼共舞,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目的。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北京百花彩印有限公司,1983年建厂时,管理和技术的起点就很高,成为当时北京地区优秀的现代化印刷厂之一。这样的实力就奠定了与外资合作的基础。1992年7月百花与丹麦发展中国家工业基金会合资。合资后给公司注入了新的机制和活力,产业升级换代步伐进一步加快,管理更加科学、严谨,成为我国第一家实施ISO9000族管理并取得认证证书的书刊印刷企业;1999年人均利税19677元,名列全国150家书刊印刷企业的第6位,经济运行良好,成为国内最大的、颇具影响的印刷合资企业之一。北京百花彩印有限公司的合资之所以取得成功,关键就在于企业原先的素质好,实力强。事实上,没有一个外商心甘情愿地与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搞合资。总之,企业无论独资经营也好,还是合资经营也好,要想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制胜,只有依靠自身实力,别无捷径。


  


  四、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西部大开发取得成效的关键。


  在知识经济向我们悄然走来之时,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号角也已吹响。经济增长、企业发展将主要依靠科技、信息、知识和人才,而不是资金和物质资源。在面向开发、面向市场、面向产业化、面向经济全球化和面向21世纪的进军中,培养大批的、高素质的、能主动应变新时代创新大潮的人才队伍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企业激烈竞争制胜的决定性因素。当前,人才资源开发的机遇很好,企业要高瞻远瞩,加大人才创新的力度。处理好五个关系:既要重视人才引进,又要重视内部人才开发;既要重视高素质人才的数量,又要重视人才群体结构的优化;既要重视人才培养,又要重视人才使用;既要重视人才学历,又要重视人才能力;既要重视人才投资效益,又要重视人才施展才华的条件。做好六方面的工作:一是更新观念,正确对待产业结构调整中人员富余的问题,虽然培训、分流就业的压力很大,但不能因噎废食,拒绝高素质人才,而应积极的吸纳和利用。二是改革开放以来,书刊印刷企业中已经涌现了一批开发人才队伍,加速技术创新,占领市场,赢得发展的典范,所有企业都要学习、借鉴和仿效。三是随着科教兴国,教育奠基战略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空前发展,2000年秋季高校招生录取率超过50%,以后还将逐年扩招,为经济建设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西部大开发又为学有专长的莘莘学子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立志到西部地区参与开发的大中专毕业生,一届多于一届。书刊印刷企业应该不失时机地吸收更多的印刷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优秀毕业生,通过实践锻炼,造就一大批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过去已在东部地区工作,甚至曾流向东部地区的大中专毕业生、研究生不少又要返回西部,谋求在大开发中施展才能。西部的书刊印刷企业应该抓住这一大好时机,采取有效措施和办法,筑巢引凤,为他们返回西部,奉献印刷事业创造条件。四是西部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产业数量不算少,有些还是拔尖的、一流的。在这块广大的土地上积聚了不少的高科技人才。西部大开发,随着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些学有专长的高科技人员将要分流和重新组合。书刊印刷企业,特别是西部地区的书刊印刷企业应当积极主动地抢先选择和吸纳对企业发展、技术进步起决定性作用的技术带头人。五是党和国家对人才开发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视,人才成长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氛围基本形成。书刊印刷企业应当充分调动现有员工参加业务技术培训和科技人员继续再教育的积极性,制订好培训规划,分步实施。六是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他们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使他们的奉献得以回报。既要有政治上的鼓励,又要有物质上的奖赏;既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又为他们提供优厚的福利待遇。不仅使英雄有用武之地,而且使英雄乐意在用武之地上创造辉煌业绩。


   (本文作者系陕西人民出版社副社长、高级经济师)


  ·责任编辑 李 丹·

[时间:2001-09-05  作者:慕明宜  来源:中国印刷]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