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西部 开发西部




  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古代诗人赞叹祖国西部山河奇丽壮美而写下的千古绝唱。今天当我们吟诵着这些佳句诗篇,又有谁不会对这片热土产生一种神秘的憧憬?


  中国的西部,是片神奇的土地,曾经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明。古老而厚重的土地,奔腾不息的黄河,中华民族的每一次进步几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记载;然而,当掀开历史的卷册,当我们注目祖国东部日新月异的繁荣,可以发现西部与东部之间差距是越来越大了。西部人民在思索,西部人民在奋斗,西部人民呼唤未来!


  世纪末,党中央吹响了西部大开发的号角,炎黄子孙沸腾了,祖国的西部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和关注的热土。


  


  撩开“西部”神秘的面纱


  中国的西部,通常是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云南、贵州、重庆、四川以及广西和内蒙的西部。西部地区不含广西和内蒙其总面积为546.06万平方公里,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占56.88%。这里聚居着50多个民族,占全国少数民族的80%。对于这片广大的地区,有人用八个字来形容:荒、远、边、穷、大、才、宝、美。


  荒:即是荒芜,相当多的地方尚未开发,或是开发程度低。远:主要是指交通不便,咫尺之遥,却有天涯之感。譬如国家重点建设工程西康铁路,北起西安,南抵安康,修成之后全程行车仅仅需要4个小时,而过去得绕道宝鸡、汉中,耗时要十几个小时。边:是指边境线漫长,经济上存在着与接壤国家贸易往来的便利和可能。穷:是经济相对落后,从统计数字看,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大:是指地域辽阔,西部地区虽然只占全国行政区划的三分之一,但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才:是指人才,西部地区虽然经济相对欠发达,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中国不少顶尖人才就出自西部,只因经济落后的缘故,人往高处走,目前未能较好地留住人才。宝:说的是西部广大地区资源丰富,矿产、林业、动植物等地上、地下蕴藏着无数宝藏,待开发资源十分丰富。美:是指自然环境、自然风光奇丽优美。





  直面“西部”落后的现状


  党中央号召西部大开发,西部人从内心里感到欣慰与高兴,认真研究东、西部之间存在的差距,了解西部,才能开发西部,知己知彼,对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颇为重要。


  西部总人口为2851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22.84%,人口素质普遍偏低,每万名劳动者中拥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人员仅92人,还不到东部地区的1/10。


  西部的自然条件较差。近年来,中国的气候日趋干旱,而西北地区尤为突出。在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趋势特别明显,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超过20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已近300万平方公里,这使本来就显不足的土地资源变得更少了。


  中国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科学技术落后,以及国家优惠政策先向东部倾斜,改革开放20年来,东部年均增长速度比西部高出4个百分点以上。1998年东部人均收入已达3600元,高出西部近3倍。


  1998年,西部国内生产总值为11552亿元,仅占全国的14.55%。西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057元,而全国为6392元,其中,上海为28226元,西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是上海1/7。


  西部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977亿元,占全国的13.64%。


  西部的进出口总额为106.7亿美元,仅为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29%。而广东省的进出口总额是1314.8亿美元,相当于西部的12倍。


  西部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为137355万美元,是全国的3.02%。而广东省的外商直接投资为1201994万美元,是西部的8.75倍。


  西部的旅游收汇总额为8.77亿美元,占全国的6.96%。而广东的旅游收汇总额是29.42亿美元,是西部的3.35倍。


  西部地区交通闭塞落后。铁路总里程仅11700公里,占全国铁路里程的20%。西部虽与众多国家接壤,却只有新疆阿拉山口一条出境铁路。公路等级低、密度小,公路总里程仅38万公里,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29.73%。全国未通公路的乡镇大部分集中在西部。机场普遍小,大型飞机起降不便,因而大都是中小型飞机,客货运量小。


  


  寻觅“西部”落后的原因


  分析西部落伍的原因,既有其自然因素,也不乏其他因素。


  (一)气候影响。近5000年来,中国的气候总的来看是日趋干旱,这在西北部地区表现尤为突出。自明清时期中纬度的黄河流域普遍干冷。在西北地区,干旱与沙化趋势特别明显,水资源尤为缺乏,对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影响很大,特别对传统农牧业经济影响明显。汉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和唐代陇右道的兴盛,是与当时气候相对湿润且河流水量充沛有关。当这些条件日趋恶化时,丝绸之路就开始衰落了。


  (二)区位与地貌的影响。内陆区位与海洋区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明显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沿海经济便在交通、资源等方面享有独天得厚的优势。唐宋以后的西部社会经济衰落和东部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正是体现这一种趋势。西部地区山多地貌复杂,在农业社会里,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土地资源不足,久而久之便造成了社会经济的落后。


  (三)人口密度和人口质量的影响。明清以来素有“湖广填四川”之说,大量外省人口迁入,马铃薯、玉米、红薯等高产旱地作物的传入,使人口膨胀成为可能。当人口进一步膨胀后,农业生态破坏严重,农业产出减少,形成恶性循环。进入到工业经济时代后,这种格局一旦形成,由山地生物多样性而来的产出多样性优势往往利用不足,形成了一种人与资源不协调的结构性贫困。西北地区历史上虽然总的人口密度十分低,但由于人口多是聚住在关中平原、黄土高原的台地和极少数沙漠绿洲、河套盆地,所以相对人口密度仍然较大,人口分布呈现不平衡的特点。


  除了人口密度问题外,人口质量低也是一个制约发展的瓶颈。人口质量首先表明在教育水平差,如民国初期,贵州省的教育经费只等于江苏吴县的教育经费的一半,教育落后可见一斑!


  


  英明的战略性决策


  邓小平提出“两个大局”的构想。80年代,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铺开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就进行过深刻的考虑。他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2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带动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这就是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思想。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余年的高速发展,现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大大提高了,但与此同时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严峻的事实是:西部与东部在经济发展上差距进一步拉大,东西部发展状况上的巨大差距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开发西部刻不容缓,时不我待!


  江泽民总书记拉开西部大开发的宏伟帷幕。1999年6月9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在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从现在起,这项工作成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总书记来西安主持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就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现在我们正处于世纪之交,应该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明确提出,必须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抓紧研究西部地区大开发”。这是党中央发出的西部大开发的总动员令,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宏伟帷幕由此而正式拉开。


  世纪之交,党中央高瞻远瞩,把加快开发西部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而提出,非常及时,非常英明,它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实施西部大开发,能够有效的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扩大内需与加快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是21世纪初期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政策取向。扩大内需不仅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短期宏观调控政策,而且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和困难都只能在发展中去解决,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十分必要的。全国有近1/4的人口在西部,加快西部的开发,提高西部人民的收入水平,使庞大的潜在需求变成现实的市场需求,才能为经济增长开拓出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其次,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东西部地区资源分布各异,相互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如西部具有蕴藏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充足的电力资源以及稀有金属,而加快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就能够保证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对基础原材料和动力的需求,使整个经济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


  再次,西部大开发是实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的重要保证。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大部分聚集在西部和陆地边境地区,加快西部经济发展,提高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是巩固、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保持边境安宁和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基础。


  总之,西部大开发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正确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后作出的面向21世纪的重大决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不仅对于振兴中西部地区经济,而且对于全国经济更大发展,实现我国现代化长远发展的宏伟目标,都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 李 丹·

[时间:2001-09-05  作者:邬克宁  来源:中国印刷]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