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排系统中胶片质量的监控


  随着印前技术的发展,各报社、印刷厂照排中心承接的胶片输出(包括自排自出、承接外部的输出和远程接收输出等)任务越来越重。但是,由于掌握的标准和要求不同,各单位输出的胶片质量也参差不齐,直接影响到印刷质量。如有些胶片透射密度过低(有的不足2.0),图文灰而不黑;有的发黄、劣质;有的图像暗调发糊、文字笔道扩张失去清秀……,若直接用于印刷,则印刷品图像模糊不清,字体缺笔断道,达不到质量的基本要求,所有这些都是不适宜晒版或不符合印刷工艺要求的胶片。可见,要保证印制质量必须要对胶片的输出质量加以监控,使胶片质量达到印刷要求。

  胶片质量监控包括胶片的光学质量监控和工艺质量监控两方面。

  所谓光学质量,指胶片的透射密度、灰雾密度、网点黑度、网点虚晕度等,它们直接决定了是否适宜于晒版。工艺质量是胶片的一些较高级的特征,如网目线数、网点百分比的准确度、网点呈现质量等。以上指标与印刷工艺及印刷适性密切相关,也决定着是否能够获得理想的复制效果。高质量的胶片,应该是光学质量和工艺质量俱佳的胶片。

  一、胶片的光学质量

  胶片的光学质量指标包括实地光学密度、灰雾密度、网点黑度、网点虚晕度等,此外胶片的外观质量如干净整洁、无划伤、无脏点也应符合要求。

  所谓光学密度,是指物质的阻光程度,即感光材料经曝光和冲洗后形成的影像黑化程度,通常以光通过率倒数的对数表示。

  1.实地密度、灰雾密度、网点密度、网点虚晕度的含义

  (1)实地密度

  胶印工艺需要将胶片上的网点(包括实地)完全转移到印版上,因而不能让胶片上被覆盖的部位(即图文网点)通过光量而引起印版感光层感光,因此网点(包括实地)需要有足够的阻光能力。

  实地密度以实地平均密度来衡量。

  (2)灰雾密度

  灰雾密度可以看成是曝光量等于零的密度。即胶片上的透明部分(空白部分)必须有足够多的光量通过,使印版感光层充分感光而在显影时被溶解掉,所以胶片又要有足够的透光能力。

  灰雾密度以胶片空白区域的平均密度来衡量。

  (3)网点黑度、网点虚晕度
理想的网点应该是绝对清晰的,且在网点覆盖的平面范围内黑度是相等的。实际上,由于光的散射和折射现象的存在,不同胶片形成的网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带有虚晕边沿(即网点边沿部位的黑度小于网点中心部分黑度)的现象,由于胶片上的网点虚晕边沿的存在,晒版时由于网点边沿区域的阻光能力弱于网点中心区域而使PS版上网点与胶片上的网点在大小上有所改变,从而引起图文层次的差别。为了减少这种变化,应使网点虚晕边沿越小越好,即网点边缘要有足够的清晰度。

  网点黑度以网点中心密度的概念表示;网点虚晕度以网点边缘密度来表示。

  2.光学质量的检测控制标准

  目前,胶片的光学质量主要是通过测试各项指标的光学密度的方法鉴别,度量时,测量实地密度、灰雾密度用普通的透射密度计,测量网点中心密度用显微密度计,而观察网点边缘清晰度时则要用网点测试条和放大镜。

  由于胶片的实地密度、灰雾密度、网点黑度、网点虚晕度主要取决于胶片使用的片基和胶片感光药膜的感光性能,照排中心无法控制。为了保证胶片的实地密度和灰雾度,照排中心在选择胶片供应时,可根据自身照排机地感光性能进行反复测试,选择适用的胶片。

  2000年1月1日,我国制定了CY/T30(胶印印版制作)等效采用国际标准,该标准统一了晒版的基本条件、操作规范和质量要求,规定了原版分色胶片的质量要求,操作性很强,对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通常按标准要求,应使胶片质量达到以下数值:

  ① 网目调分色胶片网点中心密度应大于空白胶片的透射密度(片基密度加灰雾度)2.5以上; 

  ②空白胶片的透射密度(片基密度加灰雾密度)应不大于0.15;
  
  ③空白网点中心部分(即网点之间的空白部分)的密度不能大于大块空白部分密度+0.1;

  ④网点边线密度不能大于网线宽度的1/40,网点不能有明显的破裂。

  以上理论要求,但由于一般的印刷企业没有显微密度计等测试设备,为了便于估算网点中心密度,该标准又做了一个注释: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用实地密度测算网点中心密度,如果大面积实地密度值大于透明胶片片基密度3.5以上,则可认为网点中心密度合格。即只要用普通透射密度计测量实地密度,大于片基密度3.5以上即可。如果没有透射密度计,该标准的附录中给出了一个经验方法:用带有细线图标的测控条及60-100倍放大镜来观察。如果连测控条也没有,也给出了一种方法,即用两张分色片及高倍放大镜来观察。这些经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是很有用的。

  网点边线密度(控制胶片虚晕度)是指对应于网点中心密度的10%和90%处轮廓线之间的平均距离,而网线宽度是指网线数的倒数。例如,100线/英寸的网线,其网线宽度约为0.254mm(25.4mm除以100),则网点边缘宽度应不大于0.254mm的40%,即0.006mm(6微米)左右。实际应用中,常常用与测控条上细线宽度进行比较的方法来估算。

  胶片的光学质量取决于发排系统本身的输出质量、胶片材料的性能以及冲洗条件,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尽可能地运用各种手段来改善这些因素,最大限度地达到行业标准的要求,这将有利于质量的稳定和提高,也使输出市场“有法可依”,并最终向国际化靠拢。

  二、胶片的工艺质量控制

  胶片的工艺质量,包括输出时所选取的网目线数、网点形状、网角、网点百分比准确度以及四色套印的准确性等。胶片的这些特征与印刷工艺和印刷适性密切相关,即对应于不同的印刷材料和复制重点,要相对选取不同的参数来输出。如果一张胶片的光学质量很好,而输出参数选取不当也会造成印刷质量低劣,显然胶片的工艺质量不适当,也不能认为是高质量的胶片。

  1.网目线数

  网目线数:即在单位面积内单向平行线的条数。线数越高,网点越小,印品就可以越精细。但是,也不是线数越高越好,而是要根据印刷、材料工艺要求来选择。理论计算出的结论表明,细网线对于印刷时变化的反应较粗网线灵敏得多。当纸张质量达不到相应的标准、机器精度不高、油墨质地较差(颗粒较粗等)以及印刷时因压力较大、网点扩大率较高时,易致细网线胶片出现糊版、跑色等现象,故网线线数应和实际印件相符。如报纸印刷的网目取100线/英寸左右为宜,若印刷适性条件较好,如纸张质量较高、工艺方面的误差也能得到有效控制时,则可相应取高些。现港、台地区彩报印刷的网目数,就较大陆为高,可取至133线/英寸。

  值得注意的是,在照排机分辨率一定时,网目数与图像的层次成反比。网线数取得高,层次相应较少,反之则较多。报纸印刷一般应保证各色版至少有100个以上的层次,这样,若取网目数为100线/英寸,则照排机分辨率至少应在1000dpi以上。为了两者都能够兼顾,照排机分辨率应足够高。

  2.网点形状

  网点形状,即单个网点的几何形状。网点形状对复制效果的影响没有网目数那么明显,但不同的网点形状在不同的调值(网点百分比)处有因压力变化而造成搭角、跳级的现象。据此,针对要复制的重点调值范围,应尽可能避开在这一范围有跳级现象的网点形状。不同形状的网点发生跳级的情况通常是:

  方形网点在50%处,菱形(椭圆形)网点在35%和65%处,圆形网点在78.5%处。因此在处理不同的图像时,应适当考虑网点这一特性,选择时宜选中、高调,避开网点的跳级区。

  3.网角

  网角是指网点中心垂直连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它反映了网点的排列方向。单色印刷时,人眼对45度的网角视觉效果最佳。多色套印时,由于网点套印的不准确性,有可能产生“龟纹”现象。选取适宜的网角组合是减轻龟纹产生的方法之一。一般情况下,四色印刷多将主色调置于45度,网角组合为:

  以人物为主,CMYK依次取15、45、90、75;

  以风景为主,CMYK依次取45、15、90、75。

  4.输出网点百分比准确度

  网点百分比准确度指输出后胶片上的网点百分比与输出前所设定的网点百分比的误差。对一种特定油墨,一个CMYK各色网点百分比组合便决定了一个特定的颜色。理想的情况是,前端处理时所设定的百分比准确无误地输出到胶片上。但实际上难免有误差存在,必须严加控制。如果胶片上的网点扩张程度很大,必然会造成印刷后画面整体偏于阴暗、沉闷、不清爽。产生误差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发排质量、感光材料性能以及冲洗工艺等因素造成的,其中照排机的发排质量是最主要的因素。

[时间:2001-09-04  作者:赵红权 杨伯勋  来源:印前技术2001-8]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