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射原稿分析

第二节 透射原稿分析




  透射原稿有天然色正片、天然色负片和第二次原稿。

一、天然色正片




  天然色正片又名彩色反转片,在目前制版稿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随着我国工业的蓬勃发展,今后将更多地被采用。


  1.天然色正片的特点


  天然色正片有二种,一种是拍摄的反转片,它是二次曝光二次显影经漂白、定影而成的,四周边沿浓黑,是常用的复制原稿;另一种是用彩色负片放大而成的拷贝正片,四边边缘较透明,颗粒较粗,尤其黄分色阴片上反映更明显。天然色正片是彩色多层感光材料的一种,它的片基上涂有多层乳剂(上、中、下),每层感光层乳剂由卤化银、明胶色素和相应的彩色偶合剂所组成。彩色偶合剂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有机化合物,它能使感光乳剂在曝光显影后,形成原感色的补色,它最上面一层感蓝色光,呈现黄色;中间一层感绿色光,呈现品红色;下面一层是感受红色光,呈现青色。为了避免蓝色光对中层和下层的乳剂起作用,所以在上层与下层之间涂一层黄滤色层。因而它经过二次曝光二次显影而成为与原物色彩相同的彩色照片。如图8-2-1示。





图8-2-1 天然色正片结构



  天然色正片感光性能的反差系数大,宽容度比一般感光片小,所以反差特别强烈。同时,因为它是透射原稿,高调部分通光很强,暗调部位由于。层乳剂色素浓厚,通光量极少。因此最高反差可达3.0以上,正常为2.0左右。它所摄物体的透视感和质感极强,颜色鲜艳夺目,明暗层次丰富,颗粒细腻逼真地表达了真实的效果。但也有因摄影时的曝光时间、色温偏差、冲洗处理不当等因素,三原色乳剂还原不平衡,常常会出现偏紫、偏绿、偏茶以及色彩淡薄,过闷等现象。


  天然色反转片拍摄时记录的影像是负像。如图(8-2-2所示),直线AB为原景物,A为高调部分,B为暗调部分。拍摄后经首次黑白显影得的银粒负像为ab密度曲线,存在肩部a和趾部b,这两部分越短,直线部分会越直,反转片质量越高。


  由于首次显影的黑白负像存在肩部和趾部,因此剩下的未能显影的卤化银乳剂,再经二次曝光、彩显,漂白后得到彩色正像A′B′同样存在肩部和趾部,从图8-2-2可知,天然色反转片正像A′B′密度曲线和原物AB不一样,高调层次压缩变平,暗调层次并级、而且反转片质量越差,与原景物明暗差别也越大,或拍摄冲洗失误越大。





图8-2-2 成像特性



  因此,在制版复制时,应注意调子的调整补偿。


  2.天然色正片印版的制作要求


  天然色正片原稿复制,目前采用直接加网工艺和电分工艺居多,效果理想。由于天然色正片原稿尺寸小,放大倍率高,反差强,曝光时间长,使原稿上所划现线经分色后变粗变糊,产生套色不准弊病。因此在复制时,用黑软片制作原稿规格框子,原稿上规线能清晰透过。


  天然色正片原稿是目前电分制版最多的一种原稿,电分复制应根据天然色正片的特点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1)掌握每张原稿的基调 即原稿的景物是以冷调为主,还是以暖调为主。并注意有些作品是作者特别追求的色调,不能当作偏色。若对画面的基调分析不透,掌握不准,就会造成复制上的失败。


  (2)突出光线感 光线是摄影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段,摄影用光不仅描绘被摄体形状、色彩,而且用于塑造人物形象,烘托气氛,传达感情。所以复制时要特别注意突出光线感,使画面保持一定反差,该亮的要亮,该暗的要暗。小面积亮光点各色版都应绝网,谈调处要有一定的烘托,光线要集中画面中心点。画面有了光线感,才能有远近感、透视感和立体感。否则,画面灰暗平淡失去摄影艺术的特点。当然,也有的摄影原稿反差虽不大,但艺术性较强,这种情况另当别论。


  (3)要掌握色彩真实、变化自然、浓厚鲜艳等天然色正片的特征 由于天然色正片的色饱和度较高,而印刷品由于受油墨、纸张等性能的影响,印刷品色彩比实际景物的色彩要灰暗,两者差距较大。因此电分校色比标准校色范围提高一级,这样可以弥补一些不足。色彩正常的原稿,应忠实于原稿色彩。对偏色或过闷、淡薄的原稿,应推情度理地处理用色色调,以真实景物色彩给以艺术加工。例如全面淡薄的原稿,必须全面增加色量。一群白羊或白鹅占画面的主体,而背景天空色彩淡薄,可加深蓝天突出主题。在调校时只要有这些思想意图,在工艺上还是有办法可以做到的。


  (4)掌握图像的清晰度 天然色正片有较高的清晰度,清晰度是决定复制质量的关键,所以,必须运用好电分机的细微层次调节功能,应根据各种原稿的特点,彩片的清晰度和放大倍率等选择和设定合适的光孔和细微层次强调量。画面光洁细腻是优质印刷品的前提,特别要注意妇女、儿童光滑的脸和肤色,大块平面蓝天的色彩,清谈均匀的背景等,都要防止颗粒粗糙,注意网点的质量。


  (5)对于高密度高反差或高密度低反差的彩色正片制版 要注意兼顾图像高、中、低层次与色调的再现。如某一阶调的层次与色调受到损失导致画面发闷。偏色的彩色正片校正量不宜过多,以免高调与次高调层次损失过多。


  总体说来,天然色正片复制还要求画面上色调冷暖恰当,景物气氛自然,物体质感强烈,透视感觉深远。因为这些都是评估产品质量的依据。

二、天然色负片




  1.天然色负片特点


  天然色负片的结构和天然色正片基本相似,仅是景物的彩色景像是通过银盐和彩色偶合剂与原来景物色彩互为补色被记录下来,得到的彩色负像。用它制版,分色阳片的清晰度较用它放印的彩色照片为高,阶调也较完整。


  天然色负片的宽容度比正片大,所以反差比正片小,遇到反差过小时,需制作蒙版增强其反差。


  负片所呈现的色彩,虽是实际景物的补色,但仍不易被识别,大致可从下述几个部分认识。


  负片中纯紫色系物体的纯黄色;紫蓝色系物体的黄橙色;紫红色系物体的黄绿色。


  负片中纯绿色系物体的品红色;绿青色系物体的红橙色;绿黄色系物体的紫红色。


  负片中纯红色系物体的青色;橙色系物体的紫蓝色。


  负片中茶色,有偏红或偏黄的,这些色彩大部分偏向于消色系。


  2.天然色负片印版的制作


  由于负片的种类不同,各种牌子的胶卷均有独特的色调特点。这种偏差在冲放过程中均能由专业的冲放设备及工艺方法予以纠正,而直接扫描负片较难还原正确的色空间。所以如以负片为原稿应特别注意色彩的真实性。通常的做法是:①先用滚筒扫描仪以较高分辨力扫描成RGB格式;②在Photoshop中做反相处理;③选取胶片底色为白场,完全曝光处为黑场,如此可以消除胶卷色差,然后对各个RGB颜色通道做适当调整。此时可参照INFO工具中的CMYK值,最后按照正常照片做分色处理。大多数负片经过这样的调整均能达到较为满意的结果。

三、第二次原稿




  第二次原稿是将各类绘画翻拍成天然色正片作为制版原稿,也称间接原稿。是目前日见增多的原稿之一。第二次原稿之所以成为普遍使用的原因有二:一是国画,油画等原稿,由于幅面过大,复制时装稿、布光不方便,以及有些珍贵画不许拿出珍藏单位,政只能先拍天然色正片,然后制版;二是随着电分机的普及,桌面印前系统和电分机对天然色正片的制版较为有利,而原画面过大,扫描滚筒或平台无法装贴所致。


  但目前翻拍的第二次原稿质量不佳,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复制时应加注意,并在工艺上给予补偿。


  (1)翻拍的第二次原稿有偏色、过薄、过闷现象翻拍的二次原稿因曝光,冲洗处理不当,则会出现偏色、过薄、过闷现象,有的工厂甚至和原画面严重不符。翻拍各种画稿中尤其是翻拍中国画缺点更多,宣纸偏色,清淡墨韵消失,焦、浓、重墨韵并级,图章虚糊,题字不煞等。为此可要求委印单位在翻拍时,应于原稿旁做置色标和标尺。这样在复制时,可以据此判断第二次原稿拍摄中的偏差,从而在分色时加以纠正。


  (2)翻拍的二次原稿有明暗不协调时翻拍的二次原稿,高、低调向二端延伸,产生趾部和肩部,高调层次损失,低调层次并级,翻拍时二者不能兼顾。因此,要求翻拍时凡以高中调为主的原稿,宁损失暗调,保证高中调层次;以中暗调为主的原稿,放弃高调以保证中暗调层次。


  (3)翻拍的布光不匀时 长屏条大尺寸翻拍时大部分存在着布光不匀,两头深、中间淡的现象。电分定标困难,版面不易修正。因此,分色前应在二次原稿上修正均匀,再行复制。


  二次原稿制版工艺和天然色正片工艺相同,这里不再重述。

四、人物肤色处理的规律




  (一)桌面系统


  桌面系统要制作出优质的人物产品的前提是:第一,要以原稿为基础,做到对原稿的正确还原。即采用A1自动设定和人工设定相结合的方法,一开始就从原稿中获得最好的图像分色所需的全部信息,精确地把原稿连续调的彩色密度转换成网点分色片的最佳阶调范围。颜色平衡和清晰度效果要正确再现原稿人物面部的光线明暗关系,色调冷暖变化和具有人物特征的肤质感。这是制版的根本,也是我们工作的科学性所在。


  第二,对人像摄影原稿面部肤色的偏亮、偏暗和偏色等缺陷,按照人们的希望色进行调整,并处理好面部色彩的不同明暗变化,达到优于原稿和符合人们的印象色和艺术欣赏的要求。这是我们制版工作的艺术性所在。我们应努力掌握桌面系统新技术的科学性与人像摄影的艺术性相结合的要求,复制出更多高质量的人像摄影艺术印品。


  1.范围设定和调整


  (1)设定要领 人像摄影原稿的阶调范围设定应掌握一个技术要领:必须控制面部肤色由明亮部分到中间部分至暗调部分之间有连续变化的层次,不能使之生硬脱节,不能像风景静物一类原稿那样,把阶调反差尽量技大。现在许多人像摄影印品的问题就在这里,亮面一片白亮,暗面一块红茶,像散了架似的,相互脱节。因此,阶调设定范围不能大,对高光基础的网点值的设定,要考虑对亮调肤色的影响,稍设定大一些有利,为C6%,M、Y4%。对暗调基础黑的网点设定,要考虑与暗调肤色的关系有所压缩有利,为C93%,M、Y83%。最深部分的头发用加深黑版来补偿,为80%。


  (2)A1与人工结合设定 当前的高档扫描仪及其扫描软件都有人工智能技术。A1原稿自动分析功能通过预扫描获取了原稿指定区域内的密度信号,并加以综合分析,然后参照设备中存储的各种设定模式的定量参数,自动分析原稿高光、暗调设定密度值和相应的层次调整曲线。这就给操作人员提供了一个阶调范围设定的基本框架。然后操作人员可以根据人物面部肤色的密度大小情况再作些修改调整,以达到最佳的阶调反差和视觉明度效果。方法如下:


  2.按人像摄影原稿面部密度大小分成三类


  ①曝光正常。密度反差标准的顺光相片、侧逆光片,其面部主体处在亮调、中调,它与明度之间成正比,是处在最佳视觉明度范围内。一般通过A1自动设定,其高光、暗调设定密度值及相应的层次曲线和颜色校正,都能较好的再现原稿肤色的层次和色彩变化,不需作什么修改和调整。


  ②曝光过度。密度反差小的高调相片,其面部主要部分偏亮偏薄,明度高,需要作些加深调整。则一方面在A1自动设定的高光、暗调密度值基础上,人工再作修改,减小设定密度值;另一方面用系统本身的层次曲线或用挂靠的Photoshop对比度曲线调整。执行Image/Adjust/Curves指令,选择CMYK通道,将亮调至中调区域的曲线提升加深5%或需要的网点百分比值。四色版曲线同时提升加深,以降低明度,向标准明度靠拢,以达到较好的阶调反差和视觉明度效果。


  ③曝光不足。密度反差大的逆光相片,其面部主要部分偏暗偏深,明度低,需要作些减浅提高调整。则一方面在A1自动设定的高光、暗调密度值基础上,人工再增加些设定密度值,这需损失一些高光层次和压缩一些晴调层次;另一方面执行Image/Adjust/Curves指令,把中调至中暗调区域的曲线下拉,减浅5%或需要的网点值,以提高明度,向标准明度靠拢,以达到较好的阶调反差和视觉明度效果。


  (3)高光、暗调设定和调整的准则


  ①高光设定准则。高光设定要掌握一个准则是:黄版设定要崭一些,即对比度要强一些,能表现出面部的层次。按照面部肤色变化及扫描分色的规律,Y对比度最强,C对比度最弱,M的明度、对比度都在Y与C之间。实践证明,面部肤色的层次色彩变化主要是由Y色来表现的。调整方法:一是用系统本身的层次曲线调整;二是用Photoshop的Curves曲线指令,选择Y通道,将高光端的曲线下拉一些,拉开一些黄版的高光层次。


  ②暗调设定准则。暗调设定要掌握一个准则是,要控制住面部暗调肤色的Y、M版色量不能深。有些人像摄影原稿暗调面积较大,色密度高,又偏红紫色。通过自动设定后的Y、M版网点值达到85%~90%,有的甚至95%~100%,而桌面操作人员又不作调整和处理,至使不少人像印品,甚至伟人像的面部暗调肤色呈一块块红茶色,实在难看。另外还造成暗调部分与图像中的大红色物体并级,使印刷无所适从。因此,暗调设定和调整时要重视拉开两者之间的距离,应把Y、M版的暗调肤色网点值控制在80%以下,而把大红深原色调整到100%,调整方法:


  a.执行Image/Adjust/Curves指令,显示出曲线对话框,分别选择Y、M通道(channel),将暗调区域曲线下拉,把Y、M版网点值调整至80%以下。


  b.执行色相/饱和度(Hue/saturation)指令,调整大红基本色,分别选择Y、M版,抬取R色为选色调整对象,也就是在对话框上选小圆圈按钮,然后拖动饱和度调整滑块,把最深的大红色调整为100%。


  通过上述调整,暗调肤色与大红色即拉开20%左右的距离,这样印刷时就可以给足墨量,使暗调肤色沉着不冒红,又使大红色饱和度高,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大部分人物图像的高光暗调比较明确,高光调是受光部分,暗调往往是头和背光部分的阴暗面。黑场数据在C90、M80、Y80、BK50左右。亮调部分是光源色与皮肤色的组合,高光点往往在鼻梁、鼻尖处,它是面部的精神所在,要光洁明亮。高光处黄版要崭,红版稍柔和,才能使高光亮出来。高光网点值要根据色彩的变化而定,冷色调高光处青版略深于黄、品红版,如C4%、M5%、Y2%~3%。灰色调则按次平衡数值定标。暖色调的高光,青版放不放细点,应根据所用纸张等适性条件和高光面积的大小与主次而定。优质的铜版纸,高光色又很重要,应放细点,高光色就显得滋润而绚丽。如纸张条件差,则少放或不放,以免高光灰暗。


  (二)面部肤色的中调设定和调鳖


  面部肤色中调的设定和调整,首先要满足人眼的视觉习惯。一幅人像摄影相片,无论是顺光片还是逆光片,中调过浅,肤色偏亮偏薄,中调过深,肤色偏暗偏深,即使偏亮偏暗5%以上的网点值,也会给人不舒服的感觉。


  桌面系统扫描,通过A1自动设定,主要是控制阶调的高光、暗调两点。虽然两点控制合适了,但由于原稿面部中调密度深浅变化较大,如不作控制或调整,那么输出网点分色片的中调肤色也就随着原稿面部中调密度大小而起伏。加上印刷时的中调网点增大较多,而使中调肤色变化加剧。现在许多印品的人物面部肤色,存在着不是太亮就是太暗,不是太黄就是太红等不协调、不真实的缺陷,就是因为没有控制好中调。


  
表8-2-1 中调调鳖与复制倍率








复制格率/% 中调修正值/% 备注

20 减少15 缩小时中调易深,应作减少调整

40 减少10

60 减少5

80 减少3

100 不变  

600 增加5 放大时中调易浅,应作增加调整

1000 增加7

1500 增加9

2000 增加10



  中调的正确控制,应掌握三个关系,也是三个关键技术:


  1.中调调整与复制倍率的关系


  根据国内研究成果,当图片复制尺寸明显大于或小于原稿尺寸的时候,在制版过程中就需要对中调进行适当修正(见表8-2-1)。根据吉罗德(Girod)的建议,复制倍率与中间调修正值的对应关系如表8-2-2。这对人像原稿的扫描分色是有参考价值的。


  
表8-2-2 复制倍率与中间调修正值的对应关系








0.15 0.80 0.95 50

0.20 0.80 1.00 51

0.25 0.80 1.05 52

0.30 0.80 1.10 52

0.35 0.80 1.15 52

0.40 0.80 1.20 53

0.45 0.80 1.25 53

0.50 0.80 1.30 54



  2.中调密度转换成网点值的对应关系


  根据大多数印刷条件及网点增大规律,根据多数人像摄影原稿的侧逆光、逆光片的影调都偏暗,需要对中调作些减浅提高调整情况,确定一个常数值为0.80,中调控制点密度值的公式为:高光密度值+0.80=中调密度。


  中调密度值与网点%值对应关系为表8-2-2。


  3.中调控制与网点增大的关系


  当对人物相片作自动设定预扫描后,应该确定面部的哪个部位作为中调控制的检测和调整点呢?笔者在实践中总结的规律是:①把面部前额部位作为中调控制点,因为前额在面部突出,面积较大,呈黄肉色,色相稳定。②以M版为基准,将前额肤色处在0.95,1.00,1.05,1.10,1.15范围的密度值转换成网点百分比值控制在50%以下,Y、C版随M版比例下降。因为一是50%以上的网点值在印刷时增大较多;二是前额肤色比较明亮,若M版超过50%,就会偏红发网,不透亮;三是前额肤色的配比规律是Y大于比使之呈明亮的淡黄肉色。


  实践证明,上述中调的调整,既可以补偿印刷时的中调网点增大,又可以保证肤色明亮而真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至于顺光片,前额肤色密度都在0.90以下,A1自动设定后,转换成网点百分比值都在40%左右,很是理想。逆光片,前额肤色密度都在1.30以上,转换成网点百分比值在55%以上。由于整体面部处在逆光,三色版相应平衡,所以也没有问题,只是应稍作些整体减浅提亮调整。


  中间调的确定受拍摄的光源影响,对于正光原稿(光线从正面照射),通常将面部前额作为中间调控制区。前额部分受光面积较大,光线明亮,再加上该部分肌肉较少,因此呈现黄皮肤色,这就要求品红版的数值低于黄版,基本的数值是:品红40%~50%,黄大于品红7%~12.5%,而青版的数值大致为品红的一半。对于老人,黄、青的数值要大些,而对小孩则相反,对青年女性,黄版的数值可略降低。中间调的这一数据组合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一些拍摄光源很强的人物稿,中间调的数值均应降低些,这样才能符合光强色淡的对应关系。


  控制了黑白场及中间调以后,我们对人像的面颊、嘴唇、牙齿和眼睛等的色彩组成也应做到胸有成竹、面颊部分肌肉丰富,毛细血管多,因此肤色发红,通常情况是M与Y持平,或者黄略大于品红2%左右。黄版的数据关系变化较大,对于儿童,品红可高于黄10%左右。


  (三)电子分色


  以人物为题材的画面,在彩色复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人物的思想境界以及人物面部的肤色,容貌,形态,性格等特征,又都是画面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肤色的复制,无论是国内国外,无论采用哪种工艺,都是最难处理的,因为人们对人物肤色非常熟悉,也最为敏感,所以,如何处理好肤色,特别是面部肤色是很关键的。肤色的处理也有规律可循,只要掌握肤色处理的基本复制规律,就能印制出高质量的以人物为主题的印刷品。


  1.人物面部肤色的生理特征及其面部肤色的基调


  成年人的皮肤面积平均约为1600cm2,表皮厚0.1~0.3mm左右,真皮厚大约是0.3~2.4mm。肤色含有多种色素,如血清蛋白质,黑色素,氧络血红院等,它们的各自透光率不相同。如图8-2-3所示,形成肤色色素的分光透光率的分布状况,实线表示氧络血红朊,虚线表示血清蛋白质,点实线表示黑色素。因此肤色也不呈单一的表面色,而是具有一种特殊的半透明感觉,加之表皮的光泽性,形成一种复杂的色彩。





图8-2-3 性别差异



  另外,肤色的分光反射率因人而异,不同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种族以及季节的变化,都会引起肤色分光反射率的差异。对不同对象进行测定,求其平均值,发现人们脸部在650um处最亮部的分光率约为605,在430um处的最暗部约20%。例如,图8-2-3中的上方曲线,是表示女性肤色的分光反射率,可以看出,女性肤色略趋明亮。图8-2-4表示年龄影响人物肤色的反映的曲线,女性(W)小于30岁,要比男性(M)小于30岁的反射率高;同一性别的,年龄大的要比年龄小的反射率低;因此复制时用色量也就不能相同。图8-2-5表示种族的不同而肤色发生变化的曲线,图内中间一条曲线是代表亚洲人的肤色反射率,不难看出,三条曲线的反射率虽有大小区别,但形状却大体相同,由此可知,虽然种族的肤色色度不同,但它们的主波长是相同的,所以在复制过程中都是以590um处的橙色为基调。图8-2-6表示面部肤色的季节性变化状况图。图8-2-7上方曲线表示面部最亮肤色,下方曲线是最暗肤色的分光反射率,在靠近575um处弯曲段,是说明肤色中血清蛋白反应低的一个生理特征。





图8-2-4 年龄差异






图8-2-5 种族差异






图8-2-6 季节差异






图8-2-7 平均肤色



  根据上述分析,在复制中,对于人物面部肤色的处理就不能干篇一律,千人一面。应根据不同人物的性别、年龄、民族等特征,处理好各种人物肤色的基调。幼儿的肤色,以白嫩红润为基调,皮质娇嫩,饱满,而且特别光滑,明暗对比微弱。青年女性则以白皙红润的肉色为基调,肤色要细嫩柔和而丰润。男性青年的肤色偏于暗红为基调,特别是常经日晒的劳动人民,肤色显得红润健康。因男性的肌肉丰满、健壮、肤色的明暗对比也比较强烈。老渔民的肤色则黝黑、皱纹显露,应以黑里透红偏茶色为基调,色彩应沉着厚实。只有把握住面部肤色的基调,掌握好三原色版色量的深浅比例和平崭关系,才能真实地再现各种人物的特征和性格。


  2.人物面部肤色的变化规律


  人物面部肤色并非是单一的固有色,因受光线的照射不同而大体上分有五个不同的明暗色调。高光色位于面部极高调与高调部分,应接近于光源色。固有色位于面部次高调到中间调部分,一般呈现出皮肤本身最正常的颜色;中间色处于面部明暗交界的中间部分,一般呈现出稍暗。皮肤固有色;阴影色位于整个阴暗面,受环境色漫反射光的影响最大,一般呈现出暗红色偏于冷色调;反光色位于阴影,受邻近物体的反射光影响,一般呈现暗红偏茶色调。以上五种调子的色彩明暗变化,就是色彩表现面部立体感的基本规律。


  面部各部位色彩有不同固有色,应掌握好三个色版用色比例,其配比规律是;


  高光色是肤色加光源色。由于受不同光照的影响,高光色是非常丰富的,有淡肉色、粉红色、淡黄色、带青昧的淡紫色等等,有的接近消色。鼻子是面部的中心,由于是突出面部的圆弧体,最易受光色影响。鼻梁、鼻尖的高光是面部的精神所在,要光洁明亮。高光处黄版要崭,红版稍柔和,才能使高光亮出来。高光网点值要根据色彩的变化而定,冷色调高光处青版略深于黄、品红版,灰色调则按灰平衡数值定标。暖色调的高光,青版放不放细点,应根据所用纸张等适性条件和高光面积的大小与主次而定。优质的铜版纸,高光色又很重要,应放细点,高光色就显得滋润而绚丽。如纸张条件差,高光面积小,则少放或不放,以免高光次暗。


  前额是面部突出和面积较大的一个部位,受光较明亮。额部肌肉较少,颜色呈肉色略偏黄,黄版稍深品红版。在暗面应以亮面的偏红肉色渐变至透黄的暖灰色,但只能在对比中略加显示,渐变中略透色,不可过分强调。


  面颊是面部面积最大的一个部位,而且结构复杂,肌肉丰满且布满了毛细血管,因此色彩饱满红润。但面颊随不同性别,不同特征的人,差别很大。少女、儿童的面颊红润、光洁、娇嫩,老年人要苍老,面颊就不宜红艳。黄、品红版的比例配置是:幼儿黄20%,则品红要40%;一般男性黄30%则品红为35%;一般情况品红大于黄10%左右。


  颜面部分上额、下额,同属肉色系统,但它比其它肤色部分偏冷,因为它比前额、颧顿后缩。上下额是肤色的固有色,也是肤色的本色部位。黄、品红版的组合比例基本一致,只是青版稍多于前额和面颊。


  嘴唇是面部肌肉最厚的部位,也是表达情感的重要部位。黑版可以不加或少加,青版一定要用好,要处理得既红润厚实,又有立体感,边缘要略虚,不能生硬、呆板。上嘴唇稍深,两侧深于中间,下唇反光较强,黄版要比品红版浅而崭。妇女儿童应红润些,男性嘴唇较厚重,反光较少。嘴唇色彩变化丰富,色的深淡要视人物的年龄、性别不同,作不同的用色处理。牙齿为米黄色偏白,黄不能太过。


  3.人物摄影的光线处理


  人物摄影的原稿,都十分讲究用光,制版时要处理好光线美,首先要分清主光线方向是正面光、侧光、还是逆光。再要明确人物面部三大面:受光面、中调面和暗调面。中调面的亮度不能超过或平于受光面;暗调面的亮度不能超过或平手中调面。如果面部阴暗的关系倒置或平了,那么即使肤色处理得很好,仍给人一种不舒服之感,所以不能单纯强调颜色的鲜艳而失去了人物面部明暗的关系。复制中应掌握好以下几点:


  ①注意整体画面的光线效果,要有强烈的光线感。版子要崭,反差要拉得开。受光面的色量不能平满,暗调要深;


  ②高光要亮,高光点要集中。画面高光部分光线感最强,高光调亮的面积要小,面积越小,光线越集中,高光才能亮出来。该绝网的极高光绝网,浅中调层次要丰富,才能烘托出高光的亮度;


  ③要突出主光线。有些原稿光线杂乱,分不清是正面光和逆光。需要在原稿上作局部修正,有意识地将主光线集中到画面的中心重点部分,而压缩四面散光,使视线集中,突出主题,增强艺术效果;


  ④处理好反光。注意人物面部在暗面转向反光时的交界线要明显,有些反光需要艺术加工。


  4.各色版的定标要点


  要把一幅人物原稿的肤色复制得较理想,符合人物特征,关键在于电分制版。电分定标时,要把真实肤色、原稿肤色和希望肤色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复制效果。


  通过研究可得出复制人物肤色时电分定标的四个要点。


  (1)黄版高光定标要崭,要崭于红版,要拉崭面部的颜色层次。


  黄版是组成肤色的基础色版,对面部肤色变化起着重要作用。人物肤色的色彩变化、冷暖关系和层次质感都要靠黄版的增强或减弱来表现,它的深、浅、平、崭对整个肤色影响极大。


  面部肤色的明暗、色彩变化,是由一定色调的光照引起的。上述电分定标的要点的理由是,只有黄版高光定标崭,并崭于红版,才符合面部结构、光影、色彩变化的规律,才能表现出面部丰富的色彩变化和各种微妙的泛色。同时,也只有这样定标才能表现出面部高光的明亮和清晰的层次、逼真的质感。


  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是由于:面部的高光色一般是肤色加光源色,呈中性白的明亮色。黄版定标崭于红版,高光调的中性白就显得明亮。根据色光原理,光越亮,其色相越偏蓝,面部的高光点及中间调的受光处都呈浅蓝紫色,因此,黄版高光定标适度定崭以后,就能逼真地表现出这部分的色彩变化和清晰的层次质感。


  黄版高光定标的标准是:高光的中性白部分,如鼻尖、鼻梁中间的高光处,黄崭于红的比例,一般为2%~3%,如红为5%,则黄为2%~3%。最佳的崭度应掌握在把面部中间调有颜色层次变化部位适度的提崭。例如前额的中间点和两道眉弓骨处,是前额部位的三个高光点,黄版把它适度的提崭,这样,额部的颜色层次变化就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又如颧骨等部位的受光处,一般呈粉白色,黄版定崭,就能逼真地表现出这部分的层次质感。


  黄版定标的色量要准确,应根据原稿肤色密度、人物特征、印刷适性等条件,给定准确的网点面积。


  (2)面部中间调的网点面积,应控制在50%以下。


  根据我国多数工厂的印刷适性条件,电分定标的正确控制中调是复制好人物肤色的重要一环,也是达到阶调一致和改善印刷适性的关键。现在多数电分定标,只控制黑白场两点,这种方法不太适合复制人物稿件,因为,即使这两点控制合适了,但中调的颜色层次起伏较大。还因为一些侧逆光、逆光彩色片原稿的面部肤色,都处在中间调,这恰是印刷时网点变化最大的关键区。常采用移动中点定标密度值的方法来调整、控制人物面部的阶调是一种十分有用的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①把面部前额部位作为中调控制点;


  ②以红版的网点面积为基准;


  ③把彩色反转片的前额部位(密度在1.10~1.2),转换为网点面积在50%以上。因为这个密度范围的网点面积,一般都在52%~54%的范围,这个范围的网点波动较大,对肤色的影响极大。如果前额部位的红版网点超过50%,则一方面会造成局部发闷,另一方面会影响印刷的给墨量。


  以上是对侧逆光原稿而言,至于顺光片和逆光片原稿问题都不大。因为顺光片一般前额密度在0.9左右,1.0以下,按标准层次曲线、标准黑、白场定标,红版网点都在40%~45%以内,是理想的。而逆光片一般前额密度在1.3~1.4,属于中调偏暗,按标准层次曲线、标准定标或采取减浅(提亮)定标,红版的网点也都在55%左右,由于整体上肤色的各色版网点值比例都深,所以也不成问题。


  (3)面部暗调面积大的肤色,黄、红版的网点应控制在80%以下,75%左右,并与深颜色拉开15%~20%的距离。


  有些侧逆光、逆光的人物影像,其面部的暗调面积大、色密度较高、色相偏黄茶色或红茶色。电分定标时,黄、红版的网点都超过80%,甚至达到90%,与深原色的网点面积接近。由于这个区域的网点在印刷时色调值变化较大,即使按标准给墨量印刷,印出的肤色暗调也偏红,显的“火气”,并与深原色不饱和并级,印刷时两者很难兼顾。印刷若顾及肤色,给墨量小,则肤色可以,但深原色不饱和,印刷若顾及深原色,给墨量足,则暗调肤色冒红。所以,有此第三个操作要点。


  (4)前额部位的肤色,红版网点应浅于黄版。前额是面部突出的部分,是面部面积较大的一个部位。由于它突出,肌肉又少,受光后比较明亮。根据面部结构及其色光变化规律,该部位的肤色必定是稍偏黄,呈黄肉色。因此,黄与红的网点组合比例,红版一定要浅于黄版,一般规律是红版浅于黄版5%~10%,确切数据要根据不同人物肤色的特征而定。例如白净娇嫩的儿童和面敷脂粉的“美人照”,则黄、红的比例可以接近些,一般男性可把比例拉大一些。原则是红版不能深于黄版,如果黄版与红版的网点值一致并深于红版,则给予人平满、发闷和不透光的感觉。


  定标时如遇到有些原稿的面部肤色偏红,前额部位的肤色黄红网点显示值一致时,就以前额为控制点,把红版的网点面积调整到浅于黄版,这样既校正了肤色偏红,又可使前额亮出来。如果有些原稿的前额肤色属于局部性偏红,应由修版者作局部的修整,这样可使前额肤色明亮而真实。


  人物摄影原稿,尤其是近景拍摄的半身画面,是我们复制中问题最多、处理起来最难的一种原稿。但其中也有许多规律可循,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把人物肤色原稿复制得真实、自然、生动,并能使印刷产品质量创优。


  (5)各色版分工的规律 各色版在面部肤色的色量组合上,虽因男女老幼等不同之分,但各色版仍有一定的分工规律。


  黄版在色值上是属于弱色,但在肤色组合中却很敏感,对于表达人物肤色的光线感和色彩的明暗、冷暖的变化起着很大的作用。黄版处理不当,或用色过量以及不足时,就会产生窜色或偏色。在面颊、嘴唇及嘴角,黄版应低于品红版,在前额,黄版应高于品红版。头发、眉毛、眼珠,阶调要平,而发缕深处、眼珠仍可乌黑,鼻孔及阴影阶调也应柔和。


  品红版是肤色的重点版,是表达肌肉部分和肤色高、中、低色调衔接的关键。版面应光洁、均匀、滋润、淡层次饱满,各阶调要衔接自然,暗调不应过深,防止窜色。红版应与黄版协调配合恰当才能表达人物的特征。头发、眼、眉阶调略平,嘴唇、嘴角形状既要分清又不应硬化,脸部各受光处及辉点要处理自然。网屏角度选用45°,避免与黄版90°相交后形成不美观的波纹。


  青版起到表现面部轮廓层次、明暗关系和衬托面部的立体感,同时也表现面部受光不同而产生的颜色变化。要处理好青版层次和色量比例,是肤色真实的基础。其调子应稍长,色量分布较满,但要尖网。头发、眉、眼等黑色处应深于黄版、品红版,更要强调眼珠的精神。暗调色以青版作为三原色平衡的基础,防止跳色和漏色现象发生。


  总之,只要掌握肤色处理的基本规律,人物面部肤色处理既要还原子真实,又高于真实,使整个肤色在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生动地刻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以获得完美的艺术复制效果。

[时间:2001-08-31  作者:张逸新  来源:《分色制版新技术》第八章 各类原稿的特点及复制要点]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