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稿分析

第三节 原稿分析


一、对原稿的要求



  在原稿中,彩色反转片占很大比例,而其中符合制版、印刷要求的原稿比例较小。由于原稿质量欠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复制品的质量和制版设备的工作效率。

  因此,对于原稿应注意下面五个方面的质量问题:

  1.原稿密度范围

  原稿密度范围,是指原稿中最低密度和最高密度的差值。现阶段印刷品可达到的最大密度值Dmax为1.8,印相纸图像可达到的最大密度值Dmax为1.7,修整原稿的黑墨水的密度Dmax为1.8,即原稿的所有密度在白纸上只能在0.00~1.80密度范围内再现,因此,原稿应有一个适应于制版印刷的密度范围。然而,彩色反转片的密度范围可达0.05~3.0(甚至4.0),印刷复制时必须对原稿的阶调进行压缩。虽然,用彩色桌面制版系统和电分机进行分色制版具有很多优越之处,但不是万能的,当原稿的密度范围过大时,扫描仪和电分机对超出密度范围部分的反映灵敏度下降,所得分色片层次较平。根据实践,原稿的密度范围为0.3~2.1,即反差为1.8最为合适。彩色反转片原稿密度差控制在2.4以内。若原稿反差小于2.5复制时进行合理压缩,效果也较理想,若原稿反差大于2.5,即使复制时进行阶调压缩,也会造成层次丢失过多,并级严重,效果欠佳(原稿最大密度与最小密度的差称反差)。

  2.原稿偏色性

  由于拍摄彩色反转片过程中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冲洗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等,均会造成原稿偏色,原稿偏色通常有整体偏色、低调偏色,高调偏色和高、低调各偏不同的颜色(即交叉偏色)等几种情况。要求三滤色片密度间差小0.2。

  3.原稿层次

  衡量复制品的质量有三大指标:层次、颜色和清晰度。以层次最为主要,如果原稿层次欠佳,就得不到高质量的印刷品。

  正常原稿的层次应具备整个画面不偏亮也不偏暗,高、中、低调均有,密度变化级数多,阶调丰富特征。目前,不少彩色反转片,由于拍摄或冲洗问题,而存在“闷”、“平”、“崭”弊病。所谓“闷”,即整个反转片密度过高,没有高光点,暗调和中间调接近而缺乏层次;所谓“平”,即反转片最暗处密度不高,高调和暗调的密度差不大,反差小;所谓“崭”,即反转片最暗处密度高,反差大,中、暗调层次损失过多。

  4.原稿颗粒度

  反转片的颗粒粗细也是影响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复制时,不同的缩放率对反转片的颗粒度要求不同,放大倍率越大,要求原稿颗粒越细越好。然而,目前反转片颗粒粗的现象很常见。在20倍放大镜下,可明显地观察到图像粗糙,使图像轮廓的清晰度和阶调的连续性受到影响。

  反转片的颗粒粗细,主要取决于感光材料本身的颗粒结构类型与感光材料的冲洗加工。

  5.原稿的清晰度

  彩色桌面制版系统和电分机进行分色制版,可利用细微层次强调旋钮或功能来提高图像的清晰度,使得复制品更加逼真地反映原稿。但是,如果原稿本身的清晰度不高,即使大幅度地利用旋钮来强调细微层次,也不会获得高清晰度的复制品,反而会产生浮雕感。

  图像的清晰度与许多因素有关,如感光材料、拍摄时的抖动、照相机镜头的解像刀、被摄体的照明及观测条件等。

  由此可见,要想得到高质量的复制品,原稿首先要标准化。根据印刷特点,标准原稿除了应具备原稿应洁净,无斑纹,划痕,几何尺寸稳定等常规要求外,还应该具备下列四点:

  ①原稿的密度范围为0.3~2.5;

  ②画面色彩平衡,层次丰富,即有较大的可辨认的颜色的浓淡梯级变化数量。原稿立体部分的高、中调部分的层次梯级应完整、丰富。印刷用彩色反转片的最低密度<0.3,中密度值<2.6的各梯级应齐全;

  ③图像清晰度高,原稿应具有的解象力用NNc表示,其中N为印刷复制放大倍率,Nc=10线/mm为人眼不产生模糊感时线划精度其单位为线/mm。颗粒细腻;

  ④彩色反转片对被摄物体的色相,饱和度和亮度还原基本一致,记忆色还原要准。原稿的中性灰区域经红,绿,蓝,紫滤色片测得的密度之差不大于0.01~0.03。

二、原稿目测鉴别



  在标准光源下,目测观察鉴别原稿。

  (一)适用原稿。(不必加工即可复制的原稿)

  ①原稿的密度范围为0.3~2.8,高、中、低调层次丰富;

  ②图像好,清晰度高;

  ③颗粒细腻,图面干净清洁;

  ④画面色彩平衡,色彩鲜艳;

  ⑤复制时,放大倍率不超过3~4倍;

  ③反射原稿及图画原件要平整,无破损污脏。

  (二)非适用原稿。需经过大量修正和加工后才能复制且质量难以保证的原稿

  ①图像虚浑不实,有双影,清晰度差;

  ②颗粒细,图面污损;

  ③反差过大,调子过闷,淡薄;

  ④偏色,色彩陈旧;

  ⑤放大倍率超过10倍以上。

  (三)不能复制的原稿。(应退稿的原稿)

  ①图像严重虚浑,轮廓层次不清;

  ②颗粒过分粗糙,倍率放得过大;

  ③图面严重皱损,污染。图像主有明显的脏点、道子、霉点等;

  ④严重偏色,色调完全失真。

三、原稿数据测量



  (一)测量方法

  原稿的密度数据,可用彩色密度计来测量,以三色光密度反差来表示。通过密度的测量,可以对原稿进行质量鉴别及阶调、色调分析达到印刷品复制质量的过程控制目的。

  密度测量的作用与误差。对彩色原稿进行色光密度数据测量,包括测量图像总体阶调的密度反差,以便选定高光与陪调层次点,确定阶调复制范围;测量原稿颜色的三色平衡状态,以便纠正其存在的色调偏差,实现颜色复制的平衡再现;有重点的测量典型原稿的阶调层次密度分布状态,以便进行准确而有目的的层次复制调整设计。

  就画稿而言,其一般没有偏色缺陷,各搞的差距也不大,因此只需测量其反射密度反差即可。所以原稿数据测量主要是对彩色正片、彩色照片作精细的三色密度测量。

  密度计测出的密度值和扫描仪与电子分色机光孔接受的密度值是有差距的。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密度计的光孔大,测较高密度包围中的细微亮光点时,密度值会偏高,测亮环境中的高密度细小层次点时,密应值又会偏低、除要使用密度计的最小光孔测量外(最好用显微密度计),还要对测量层次点的大小及其周围环境作充分估计;原稿总是有一定颗粒性的,由于卡利尔系数因素(即Q=平行光密度散射光密度)的影响,分色机分析头接受的平行光密度,总是大于密度计散射光密度的。在颗粒细或密度低时,两者差距尚小,在颗粒粗或密度较高时,差距也较大。如图2-3-1所示。曲线A为分色设备分析头测出的密度值,曲线B为密度计测出的相应值,“颗粒越粗,两线的差距越大。应通过多次测量比较,建立密度计与分色机密度数值差距的数据补偿关系。



图2-3-1 密度计密度与分色密度间差异


  原稿密度测量时,高光应选在最亮而又表现层次的一两个相邻层次点上,暗调应选在最暗与次暗的一两个相邻层次密度点上,以便对图像高光与暗调层次作不同以舍选定。中调应选在受光部位,背光部位有环境色影响,不易测准确。

  在测量原稿密度之前,应在标准光源下目测判断一下原稿的整体色调状况。

  首先,把表现光源颜色的原稿分离出来。这种原稿的高光与中间调受光层次,在其固有色基础上,都表现出与辉光点相同的光源包。其艺术色彩气氛是应当保留复制的,不应当作为偏色搞对待,只需测出其阶调密度反差即可。

  其次,一般的彩色片的辉光点,不表现层次,应当是三色光、无密度差别的白色。其表现层次的高光点,如是原景物的中性色部位,彩色片上也应是中性白层次,如原景物是有颜色的部位,应只表现出其固有色色调。再查看中间调的受光部位,不论是单一色还是混合色彩,都应当表现出原景物真实的固有色,不直接受光的中间层次,表现出固有色与环境色的协调色调。这样的原稿,可视其为不偏色或基本不偏色,简易地测量其阶调层次密度反差即可。

  其三,如不是表现光源色彩的原稿,而其辉光点和高光层次、都表现同样的色彩,而又不是明显的光源色。中间调受光层次又偏离了景物的固有色,不受光的中间层次,也不是固有色与环境色的协调色,两者都偏向同一颜色方向。最暗调不是中间性黑色,也不与环境色协调。这样的原稿。可判断为是有偏色的原稿,应进行色密度测量。

  测量偏色原稿密度,可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如是拍摄彩色片时附有灰色梯尺,灰梯尺可反映图像阶调层次和色调的真实状况,可以直接测量灰梯尺各梯级的主色光密度,这是最简便而又准确的。

  第二种,一般偏色较轻的彩色片,也可在图像中选取原景物是中性灰色的高光部位与中间调受光部位(不选背光部位)暗调应选在最暗层次。由于原稿偏色,这些层次就不是中性灰色了,测其三色光密度,可得出其偏色密度数据。但这种层次点不是经常都能在图像中找到的,判断也会存在误差。一般不宜用测量黑边框密度(指反转片)来代替暗调,因进框只受冲洗制约,而画面偏色则同拍摄与冲洗双重因素相关,两者是不一致的。

  第三种,能适应各种偏色彩色片稿的灵活实用方法,是选取适当浓度的黄、品红、青补偿色片,与偏色稿重叠,可以同时使用两种颜色,也可以对高,低调分别使用不同浓度、不同颜色的补偿色片。在标准光源下目测,直至判定图像整体色调(主要是主体层次与混合色调)十分正常。完全符合视觉艺术要求时为准。这时,可以找到接近中性灰色的高光、中间调与暗调层次点,即便是,应该带颜色的高光与暗调,也可查出其困带色而多出的色密度。

  之后,可单独测出偏色稿高光与暗调最多一色的色光密度,再测出所加补偿色片的色光密度,就是另外一色或两色所缺少的色光密度、从最多一色的色光密度中减去、则得出颜色偏小的一色或两色的色光密度,这样,即可分别取得偏色稿的精确三色无密度反差。

  另外,在偏色稿叠合补偿色片至满意时,可选取几个彩度较高的典型代表色彩,与色谱比较,作为偏色稿改变校色幅度与色彩网点混合比例的依据。

  密度反差曲线的描绘。测量出原稿高光与暗调的色光密度之后,要用坐标纸描绘出其密度反差曲线。如果是基本不偏色的正常原稿,其三色光密度,在高光基本一致或差别不超过0.05,在暗调差别不超过0.1,绘出的三色密度曲线可基本重合为一,如图2-3-2A。凡视觉可以分辨出偏色的原稿,测量其三色光密度都有明显差别,根据其高光与暗调主色光密度的差别大小与偏向不同,其偏色密度反差曲线可大致如图2-3-2的B、C、D、E、F几种关系形式。由于偏色密度曲线的不同,在纠正其偏色时所采取的调整方法措施也是各不相同的。



图2-3-2 偏色稿三色密度曲线图


  测量出的原稿三色密度反差与标出的三色密度曲线,应详细填入制版分色工艺设计指令单。

  原稿层次清晰度与颗粒性测量。彩色透明片原稿一般都要作放大复制,除了在制版印刷过程中国分色扫描、加网及套印等使图像层次清晰度损失外图像放大,尤其是高倍放大复制后,其层次轮廓边界的密度渐变宽度要成倍加宽,锐度降低而变虚,颜料团的颗粒度也被成倍放大。严重者,图像的层次轮廓虚度与颗粒性,都会被视觉分辨出来。

  分色时,要根据原稿层次虚实的程度、颗粒性状况、放大倍率等数据,来选择使用分析光孔和细微强调,对复制图片的清晰度进行强调。掌握具体放大倍率下原稿图像的虚实程度和颗粒性状况,才能恰到好处地选择光孔和有恰当的强调程度。

  简单的测量方法是,按图像制版的放大悟率,分别使用相应倍数的放大镜,对原稿图像的主体实层次边界和中调的均匀密度区进行放大观察,由于人眼的视觉分辨能力(一般为1分视角)基本是一致的,此时放大观察到的层次虚实和颗粒状况,和放大制版后的结果基本接近。从放大观察中,可把层次虚实与颗粒状况分成三个等级:当分辨不出层次边界渐变宽度或颜料颗粒时,为层次实、画面细腻;能察觉其层次边界密度的渐变或细微的颜料颗粒时,为中等实度,呈现颗粒性;当层次边界密度渐变宽度很显眼或颗粒性明显可辨时,为层次虚、粗颗粒图像。这种观测,标准虽然是按放大率而相对粗略的,但可以和制版倍率配合,对分析光孔的选择和细微强调幅度有一定参考价值。

  精确的测量方法是,使用高倍刻度放大镜(100或200倍),对不同原稿进行统一的观测,通过物镜的刻度,量出层次边界密度渐变宽度和颗粒直径的平均尺寸,可对所有彩色片稿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再按具体放大倍率后与人眼视觉的:分视角分辨尺寸比较,最好是通过放大制版试验,找出层次边界过渡宽度和颗粒尺寸数据同允许放大倍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当实际制版倍率低于原稿的允许倍率时,复制图像的清晰度好、颗粒细腻,超过原稿的允许倍率时,复制图像就会虚而颗粒粗糙。从而为分析光孔的选择与细微强调使用量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

  (二)原稿颜色质量状况分析

  从原稿三色密度反差测量与三色密度曲线的描绘,可以较直观地看出不同原稿色调的真实状况。

  彩色印刷复制工艺中最为流行的密度范围划分方法是,把原稿和复制品的整个密度范围分解成四段:把高光点(白场)和暗调点(黑场)之间的整个密度范围划分成亮调(又称为高调)、中间调和暗调三段,并把小于高光点密度的区域称为极高光。也有将密度范围分为五段的,此时除将密度范围分为上述四段外,还将比暗调密度更高的区域称为极暗。

  图2-3-3是划分图像层次的示意图。图中的缩写SH(Shadows)表示暗调,MT(Midtones)表示中间调,HL(High lights)则表示高光。

  图2-3-2A,原稿的三色密度与反差基本是相同的,说明原稿不偏色,色调基本正常。如果阶调齐全、层次丰富、分布合理,即使总反差略有差别,都可算是正常原稿。其颜色复制可按正常的色误差数据进行校正,侧重点则放在阶调层次复制方面。



图2-3-3 层次划分示意图

D-原稿密度 D′-分包片密度


  图2-3-2B,原稿的三色密度高低不同,说明偏向某一颜色,但三色密度的反差基本相等,是均衡偏色,多为色灰雾所致。这种偏色稿,一般阶调层次还较好。可以用改变分色图片高、低调三色网点记录设定、并配合中调层次调整,使三色版图片达多全阶调即到灰平衡再现,来消除图像偏色。但最好是根据三色密度曲线,设计出调整三色灰平衡的层次复制曲线,能使全阶调的色调得到统一纠正。

  图2-3-2C,原稿的高光三色密度差距较大,暗调端三色密度接近相同,偏色主要表现在高调区端,对图像的高调层次复制不利。这种偏色情况,虽然可以直接简单地用原稿偏色高光点,作分色机的白场平衡与输入定标,改变分色机的输入平衡,但校色信号也改变了,应保留的高光色也失掉了,数据往往不准确。最好是根据三色密度曲线,推导设计出三色版的层次复制曲线,改变分色图片高光三色网点的记录设定,准确地纠正高调偏色。

  图2-3-2D,原稿的高光三色密度基本一致,只有暗调端的三色密度不同,密度反差也不等,只在中至暗调表现明显偏色。暗调层次略有损失,中高调层次正常。可以用改变分色图片暗调三色网点记录设定,或附加某色的全调底色去除(只对混合复色有作用),来消除三色记录图片在暗调端的偏色。最好也由三色密度曲线推导设计出调整灰平衡的三色层次复制曲线,能按准确数据纠正其偏色。

  图2-3-2E的原稿三色密度曲线是交叉的,其图像高调偏向一种颜色,而暗调端则偏向另一颜色,这是感光片本身三色平衡失调而造成的交叉偏色。其各级阶调层次都不良,在扫描仪和分色机上直接用改变三色层次调整与记录设定来纠正其偏色就不容易,必须依据其三色密度曲线,推导设计出精确的调整灰平衡三色层次复制曲线,指导其三色层次调整与记录设定,方能使其复制效果稍有改善。偏色密度差距在0.2以上者,一般就难复制。

  当遇到偏色较严重、三色密度差较多的偏色原稿时,除测出其高光、暗调三色密度外,最好要加测中间调原景物应是中性灰色的三色密度,经常会出现有如图2-3-2F那样的密度曲线。这种色稿,需要以三色密度曲线为基础,推导设计出准确的调整灰平衡三色层次复制曲线,才能在桌面系统和分色机上进行偏色调整。

  偏色明显的原稿,不仅对其三色密度数据测量要求十分精确,而且对其进行分色复制时,首先要考虑偏色的纠正,其三色版的层次复制,既要使原稿色调的三色平衡得到调整,又要对其层次作出再分配调整,应作为重点设计。其色彩复制误差的校正,要在三色版调整到印刷灰平衡的数据基础上进行。还由于偏色稿颜色信号的改变,校色数据也随之改变,这需要以补偿色片消除偏色后的图像色彩及色谱色彩组合数据为依据,最后进行色误差的校正。

  (三)原稿层次状态分析

  彩色画稿、印刷品稿及照片等反射稿,层次密度反差较接近。而彩色透射稿的总体密度与层次反差,却差别很大。密度反差在1.8~2.4,为中常原稿,大于2.4为高反差稿,低于1.8为低反差稿。起始密度以0.3~0.5为正常,高于0.5,不论其反差大小如何,均为曝光(或者显影)不足所致,是发闷原稿。反差低于1.6,而起始密度又低于0.3,是曝光(或者显影)过度所致,是淡薄原稿。

  彩色透射稿的总体密度与反差高低,与原稿拍摄的光照条件、曝光量及显影处理有密切关系,图像表现在感光特性曲线上的区段位置就不同,各层次密度对比差别也随之改变,其层次的分布状态各异。

  图像层次反差的大小,在复制时是可以作密度范围压缩调整的,起始密度的高低,也是可以通过高光密度设定及记录设定的调整加以改变的。而原稿图像层次的分布状态,是否能满足艺术要求,则需要在复制中作层次反差压缩的同时,对层次分布作再分配调整。原稿层次分布的描绘与分析,对层次复制的再分配调整,是至关重要的,是层次复制设计的首要依据。

  景物的明暗变化关系是复杂的,其图像的层次分布,同密度反差没有固定的数据关系。一般情况下,按原稿密度大小,色调孟塞尔新标系统厚薄情况分,可把原稿分成三类,扫描分色时把它调整到最佳视觉明度。

  (1)曝光正常,密度反差标准 其主体部分都处在亮调、中调,它与明度之间成正比,属于最佳视觉明度范围,处于明度新标系统的4、5、6级(如表2-3-1)。

  
表2-3-1 孟塞尔新标系统




视觉明度差 最佳视觉明度 视觉明度差
0 1 2 3 4 5 6 7 8 9 10


  这类原稿黑白场定标按标准密度值设定,则原稿上的亮、中调全部信息在扫描分色片上能再现出来。

  (2)中常反差原稿 低密度在0.3~0.5,高密度在2.4~2.8,反差中常,接近标准的原稿,图像的高、中低调层次都能表现在感光特性曲线的直线部分,中间调层次丰富,主体层次在中亮调,层次密度等级差和原景物成比例,色调一般也较正常,这类原稿如图2-3-4所示,在对原稿阶调反差(DA)压缩的同时,按接近标准的阶调层次再现曲线进行层次调整,能达到良好的复制效果。



图2-3-4 中反差原稿层再现曲线


  由于原稿阶调层次分布状态不同,同是中反差原稿,其阶调层次再现曲线,也应作出不同的设计。若是明朗原稿,主体调在亮中调范围内,复制应略求加深,才能满足视觉响应,应取如图2-3-4的标准再现曲线DME的再分配设计。若是浓厚调原稿,主体调往往在中调密度范围内,不应再加深复制,应取如图2-3-4中直线DE的队调层次再现设计。反射稿(相片除外)层次再现曲线可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3)高反差原稿 高光密度不高于0.4,而最高密度却在3.0以上的原稿,多是原景物明暗对比差过大,一般中间阶调层次丰富齐全,最亮与最暗层次面积比率并不大,也多不是主要层次,只是高、低调密度突跳,加大了反差。

  这类原稿,在作高光与暗调选定时,一般可舍去两端次要层次,以减小其阶调复制范围。其层次复制再现曲线,根据图像层次分布曲线不同,可在图2-3-5的基础上,作变化调整设计。



图2-3-5 淡薄原稿的层次再现


  (4)低反差原稿 阶调反差在1.7以下,高光密度在0.3以下的色调淡薄原稿,多由于拍摄曝光过度或首显影过度所致。其主体部分偏亮偏薄,明度高,处在明度新标系统的7、8级,亮中调大部分层次落在负像特性曲线的肩部,亮调层次丰富,但密度级差都很小,且占面积比例大。需要加深复制,以降低明度,向标准明度靠拢。

  这类原稿,需加强亮中调的层次复制再分配,黑白场定标密度值要小些,亮、中调的层次曲线应稍作加深,以达到较好的层次反差和视觉明度效果。应根据其层次分布曲线形状,区别其主体调在亮调或是中调密度范围,其阶调层次复制再现曲线可取图2-3-5中曲线DMB或DNB的不同分配趋向。同时,还需使用加深和加长的黑版阶调来作补充,使复制再现画面中间调层次深于原稿的层次分布,满足视觉心理对画面的艺术要求。

  (5)厚闷原稿 高光密度在0.5以上,甚至超过1.0的厚闷原稿,多由于拍摄曝光或者显影不足所致,使图像暗调层次大部分落在了负像特性曲线的趾部及直线下半部。这类原稿主体部分偏暗偏深,处在明度新标系统的3、2级,亮调层次少,中暗调层次丰富而级差平软,且面积比率很大,主体调也多落在中调密度范围内,需要减浅提高复制,以提亮明度,向标准明度靠拢。
这类原稿的复制,黑白场定标密度值要大些,中、暗调的层次曲线应稍作减浅,应当使其包括主体调在内的中亮调层次得到较亮的再现,其阶调层次复制再现应取如图2-3-6中曲线DMB的再分配趋向,才可使再现画面明朗,而且也强调了中暗调的层次级差,以达到较好的阶调反差和视觉明度效果。

  (6)中间调层次分布不同的原稿 一些中高密度反差的原稿,中调层次较少,密度级差较大,而高低调层次较多较平缓,如逆光拍摄的彩色片,为了使这类图像主体调的层次明暗协调,其阶调层次复制应取图2-3-7中曲线DMB那样的再分配趋向,可以取得较好的复制再现效果。



图2-3-6 厚闷原稿的层次再现




图2-3-7 中间原稿的层次再现设计

还有一些不同的彩色透明片稿,其中间调层次丰满,面积比例大,但密度级差平软,而高低调端层次较少,也较崭,如正面闪光拍摄的彩色片稿。其阶调层次分布曲线形状如图2-3-7中曲线DMB,其层次复制再现曲线则应取图2-3-7中曲线DNB那样的再分配调整,才能取得良好的复制再现效果。

[时间:2001-08-30  作者:张逸新  来源:《分色制版新技术》第二章 工艺设计的依据与整稿]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