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世纪的高等印刷教育(下)


  三、高等印刷教育的定位

  1.教育层次

  与其他高等教育体系一样,高等印刷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其中,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是高等印刷教育的主体。研究生教育又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层次。不同的教育层次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专科教育要瞄准具体的印刷分类业务,培养在相应业务领域受到良好专业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实用型人才,例如,计算机设计人才、印前图文处理技术人才、印刷设备机电维护和操作人才、印刷业务及营销人才等等。这是一种岗位属性强,面向生产第一线,注重实用和技能培养的教育层次。

  本科教育要瞄准印刷的主干学科领域,培养在该领域受到良好基础和专业教育,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和发展后劲的高级技术、管理、设计和经营型人才。由于印刷学科是一种多学科相互交叉,各种高新技术和器材综合应用的边缘学科,因此,所培养的人才还应该对相邻学科有比较广博的了解,具备较强的高新科技的综合应用能力。这是一种注重学科专业属性,更看重培养学生的适应性、创造性和发展后劲的教育层次。

  研究生教育要瞄准支撑印刷的基础学科领域,如计算机科学技术、信息工程、材料科学、网络与通信、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大众传播学、工商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等,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研究开发型人才。由于印刷专业具备的学科交叉性、综合性以及各种高新技术和器材交叉应用的特点,我个人认为狭义的印刷专业只适合培养专科和本科层次人才,研究生层次的学历教育不宜设置狭义的“印刷专业”。硕士研究生层次的专业应该瞄准支撑印刷的基础学科领域或相关学科领域;博士研究生层次,如果将来有的话,应该瞄准支撑印刷的基础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的某一分支,可以与印刷完全没有关系。我经常被介绍为“我国的第一个印刷博士”。坦率地讲,这种说法非常不准确。我的博士专业是“Physical Information Engineering”可以直接翻译为“物理信息工程”,具体从事的是信息记录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该专业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基础学科领域主要有计算机科学技术、视觉科学和工程、网络及通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领域。本人从事的工作属于材料学科领域中的功能材料(信息记录材料),与狭义的印刷没有直接关系。

  2.人才规格及培养模式

  专科层次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在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按职业教育进行归口应该是比较合理的一种定位。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规格也比较清楚,定位在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研究开发型人才。但是,对本科培养层次有两种基本考虑。一种强调学科基础,认为大学教育是一种学科的基础教育,构筑广博的学科基础平台成为教育的重点。这种培养模式就是所谓的“通才”或“平台”培养模式,认为属同一级学科门类的专业应该有相同的专业基础,在宽博的学科基础平台上可以构筑不同的专业生长点(图3a)。一般认为按这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发展后劲足、潜力大,但需要后续环节具有比较良好的培养和发展环境。很多先进发达国家普遍采取这种培养模式,有的甚至提出在大学阶段可以不必进行“专业教育”,认为专业教育在大学阶段进行效果不好,完全可以交给用人单位来完成。另一种是注重基础和专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培养模式,认为学科基础教育是构筑专业教育的基础,强调学科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逻辑关系。这种培养模式就是所谓的“专才”或“金字塔”培养模式,认为学科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整个培养计划由学科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组成(图3b)。一般认为按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能很快适应培养领域的专业工作,但发展后劲和潜力较弱。

  虽然,我国已经提出了走科教兴国,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基本发展战略思想,但这仍然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还处在观念更新和宣传教育阶段。多数企业,特别是印刷企业,还没有认识到一个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在根本上取决于技术进步、人力资源开发培养、科学管理和优质服务。这些企业普遍认为,大学毕业生应该什么都会,一旦引进,则立竿见影,立刻产生效益,发挥作用。他们在人才的发掘和继续培养方面意识淡薄。这就要求我们的毕业生既要有比较强劲的发展潜力和后劲,同时,又要有足够的适应性和专业知识及技能,以便尽快能够适应工作,进入角. 此,我认为“金字塔”型或“专才”培养模式也许更符合我国印刷业目前的发展现状,至少在我国走出发展中国家行列,开始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之前应该如此。但是,切忌走极端,一定要体现重基础,宽口径的基本原则,避免出现专业过窄,否则,所培养的学生不但缺乏发展后劲,而且适应性差。

  3.专业方向

  专业方向基人才培养中起先导需求相吻合。由于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培养周期长的特点,专业方向的确定一定要有前瞻性,要按学科方向定位。人们对印刷专业的学科归属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而且,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片,并非一成不变。

  在以照相制版为代表的时代,印刷生产更多依靠操作者的经验和“特殊技能”,带有浓厚的作坊式生产和艺匠技能的色彩。当时,印刷专业的学科属性还不太明晰,是否需要高等教育层次的人才还是一个疑问。当时的专业印刷教育主要是技工、中专和专科层次,本科层次极少。专业方向主要针对具体的艺和生产环节,如照相分色、照相制版工艺、文字排版、晒版、印机操作、印刷工艺等等,是一种注重技能、工艺过程和器材匹配使用的教育。后来,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以及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在印刷生产、管理以及经营中的应用,人们开始意识到印刷业实际上是以图像和文字信息的加工处理、传播和视觉再现为主要内容的信息产业,在专业上存在共同的学科基础。因此,便出现类似“印刷工程”、“图像信息工程”、“图像传播技术”等专业名称,也出现了一些图像、文字作为信息工程的主题进行研究的部门和学会,如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Ima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Laboratory”研究所、日本千叶大学的“Department of Image Science”系、美国罗切斯特工业学院的“College of Imaging Arts and Sciences”系以及“Society of Image Sciences and Technology”学会。而且,还有很多按“图像科学”(Image Science),“图像/印刷传播”(Graphic Communication),“

  硬拷贝”(Hardcopy),“无压印刷”(NIP:Non-impact Printing)等冠名的国际和区域性会议。此时,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印刷属于一种多学科相互渗透和交叉的边缘学科,其基础支撑学科有信息科学、视觉工程、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与通信等等。有些国家,如日本,将印刷专业分为以材料的综合应用和性能匹配为基础的工艺材料方向和以图像和文字信息和处理为基础的系统工程方向;有些国家,如美国,更注重图文信息在处理和再现过程中的信息流通、调用和管理,将印刷专业归口到信息管理科学门类;在我国也开始将印刷分为以图文信息处理再现为基础的(印刷)信息工程专业和以材料和工艺为基础的印刷技术专业。

  今天,随着印刷产业技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以及其外部技术环境和信息资源的完善和拓展,印刷在其多学科相互渗透和交叉的特点上,其高新技术和器材的综合应用的特点更加引人注目。对印刷专业的学科属性定位开如出现不同的认识。一种倾向是按照印刷的基础支撑学科来定位,例如,计科学技术(计算机图文信息处理)作为其主干学科,这在日本和美国都可以找到现成的例子;另一种倾向是延续以前的工艺材料方向和系统工程方向。我个人认为应该按印刷产业和技术的核心来确定其学科属性(主干学科)和专业方向,将周边领域作为辅助学科。实际上,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印刷专业的特色,培养其他专业无法培养和满足的人才。也只有这样高等印刷专业教育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交叉,高新技术和器材综合应用的特点,可以在培养目标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相关理论和知识的)“了解”和(基本业务技能和能力的)“具备”这三个基本要求上协调和反映。

  我认为印刷的学科属性的定位应该以图像和文字信息的处理、传播和视再现的科学及工程背景为轴心,具体专业方向可以沿这个轴心展开,定位在图像和文字信息的获取、处理、传播、存储和视觉再现涉及到的科学领域(理学)、工程技术领域(工科)、管理科学领域(管理学)以及社会文化领域(文科)。具体地讲,以图文信息的加工处理和视觉再现的工程技术为背景的工程技术类方向,以图文信息的加工处理和视再现的信息流动、合理组织调配以及系统管理为背景的信息管理类方向,应该是比较好的专业方向定位。

  四、北京印刷学院的印刷专业

  北京印刷学院的印刷专业教育起步于50年代的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后来该学院撤销,作为一个系(印刷工艺系)并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在临近文革前夕,于1960年、1963年、1964年和1965年分别招收了四届学生。这些毕业生后来大多成为我国印刷界各个层面上的领导人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打倒“四人帮”恢复高考后,印刷工艺系恢复面向全国招生,于1978年3月和10月分别招收印刷机械(77级一个班)和印刷工艺(78级一个班)两个专业。在此期间,国务院批准成立建制的北京印刷学院,印刷工艺系的隶属关系从中央工艺美述学院剥离出来,划归新成立的北京印刷学院。1980年,北京印刷学院首次以独立建制本科院校的资格,招收了印刷机械和印刷工艺两个专业,开始了独立办学和发展的艰难历程。经过20年的发展,学院目前已经有(硕士)研究生、本科和专科三个不同的学历教育层次;拥有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种不同类型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养;1999年全日制在校生人数已近3000人,成人教育在校生近1500人,教职员工600多人。目前学院设有:印刷与包装工程、机电工程、管理工程、电子工程、设计艺术、出版和外语等七个系;基础课和社会科学两个部;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两个二级学院。

  近几年,在国家教育教学改革大环境的推动上,学院加大了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力度,提出了“立足北京,服务全国,面向印刷、出版、包装以及相关行业,坚持内涵与外延发展相结合和特色化办学”的基本发展思路。

  在特色化办学方面,学院提出了以图文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存储、传播和视觉再现所涉及到的科学、工程、技术、文科、管理、艺术、法律等学科领域为特色专业方向,全面实现与我国的出版、印刷、包装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和人培养接轨,逐步从单科学院发展成为多学科高等院校。从2000年1月1日开始,学院决定首先起用新的英文校名,从以前的“Beijing Institute of Printing”(BIP)更名为“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BIGC)。这标志着学院面向新世纪的一种发展姿态和特色学科、专业领域的扩展。特色专业领域已经从狭义的印刷,扩展到印刷、包装、出版、艺术设计等领域。同时,确定了各种不同层次的人才规格定位。在研究层闪,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研究开发型人才;在本科层次,培养适应性强的综合高级应用型人才;在专科层次,培养技能型或实用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院提出了,坚持在“文科领域走文科教育与工科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艺术领域走“艺术教育与科技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在传统的印刷领域,特色专业已经由以前的印刷技术(印刷世艺与材料)和信息工程(图文信息印前处理)演变成为印刷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和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三个专业,分别隶属于印刷与包装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和管理工程系。

  印刷工程的主要学科方向定位在图文信息加工处理、传播和视觉再现的工程技术领域,密切相关的学科领域有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与通信、材料科学技术,培养具备生产实施、组织策划、技术管理以及经营销售基本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掌握主干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广泛了解相关学科领域的基本和理论,具箅使用和应用计算机、网络和媒体技术的能力。这种定位将印刷复制全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考虑,按学科学位构筑和实施培养度划,保证了专业的宽口径和学科基础,有利于适应性、综合性和发展后劲的养成。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个宽口径专业,瞄准(图文)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通信传输、输出全过程涉及到的电子、通信技术及设备、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系统的工程技术领域,培养能够提供相应软硬件技术支持,系统设计、集成和应用的工程技术人才。这是目前印刷、包装、出版以及相关的图文信息产业数字化、网络化,生产系统集成以及信息资源和系统多元化发展所急需的人才。

  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瞄准出版、印刷、包装、设计以及广告等为代表的,以图文信息的生产、传播和服务为主要业务内容的行业领域,将策划、生产和销售整个环节中涉及的各类信息(如经济信息、技术信息、管理信息等等)的流通、监控、分类、调配、分析、反馈和管理,以及相应信息系统的设计、管理和评价所涉及到的管理学、信息学以及经济学作为主要的学科方向,培养能够从事相应信息管理和系统设计、分析以及评价的管理专门人才。这是一个管理学门类的宽口径专业,密切相关的学科领域涉及到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等等,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计算机、网络以及数据库工具的使用和应用能力,以适应信息资源和系统的开放化、多元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发展的需求。

  除了这些与印刷直接相关的专业外,与印刷相关的本科专业还有包装工程、机械与电子工程(印刷机电工程方向)以及设计艺术(平面设计和多媒体设计方向)等专业。因为本文主要针对的是高等印刷专业教育,在此,就不再对这些专业进行一一论述了。

  五、结束语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高等印刷教育已从一种以具体操作和工艺为专业方向的岗位或职业技能教育,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按学科定位的高等专业教育。现代印刷具备的三个属性,即,以图像和文字的加工处理、传播和视觉再现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属性;以提供图文信息及其附加产品的生产和服务为主要业务的产业属性;以综合应用各种高科技,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媒体技术、以及各种器材的匹配使用为特点的技术属性,日渐明晰并被广泛接受。从这种意义上讲,印刷业实际上是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以图像和文字为主要对象的信息产业;印刷专业实际上是以图像和文字的加工处理、传播和视觉再现为主要方向的信息类专业,与其他的图像、影视领域有完全相同的学科/专业基础。

[时间:2001-08-14  作者:蒲嘉陵  来源:印刷杂志2000-6]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