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左右的成品作为其它工业原料”——特性决定纸业发展应该与国家GDP同步。从2008年三季度开始,国内造纸行业进入低潮,除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外,一些品种供大于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2008年,中国造纸工业机制纸及纸板总产量为8390万吨,同比增长8.75%%。而在2007年,行业总产量同比增长13.08%%。与2007年相比,2008年生产增速明显减缓。而从2008年三季度开始,行业的产品库存增加,企业纷纷停产减产,产品价格下滑……一些人将此结果完全归结于金融危机。
其实,影响行业的不光是外在因素——金融危机,还有内在因素——产能。因为我们发现,同样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包装纸行业受到的影响最大,而生活用纸和文化用纸行业受到的影响却很小。
供求平衡被打破
近几年,由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产品出口量迅速增加,给包装纸行业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发展机会。
陈鄂生教授分析,2000年我国纸和纸板总产量为3050万吨,2008年达到8390万吨。2000年包装纸产量为1250万吨,2008年达到3750万吨,包装纸产量增幅明显高于整个行业产量增幅。2007年,我国包装纸产量占我国纸和纸板总产量的49.54%%,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5.20%%。2007年,包装纸产量同比增长14.44%%,而同期消费量增长11.36%%,产量增速明显高于消费量增速。
国际金融危机暴发后,我国产品出口受阻,包装纸市场也随之萎缩,加上海外市场需求下降,严重影响了包装纸的销售。据中国轻工业网报道,此次金融危机中,包装纸企业产品积压爆仓,有的大企业库存数高达几十万吨。
最近,老专家顾民达先生去广东看到一些可喜的变化——不少大型包装纸板生产企业陆续复工,库存量也随之减少。这得益于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特别是“家电下乡”使包装纸板的用量逐步增长。
“出口型”产品受阻
2007年,新闻纸产量同比增长20.0%%,而消费量同比增长仅14.2%%。
2006年,报业协会指出,国内新闻纸行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当年新闻纸行业以两种方式消化增加的产量。一是大厂凭借产品质量优势占领了小厂的部分市场。二是增加出口和减少进口并举。由于国产新闻纸质量能与进口产品相媲美,从2006年起我国新闻纸进出口市场发生逆转——2006年进口1万吨,2007年进口2万吨;而2006年,我国出口新闻纸32万吨,2007年高达59万吨。
2008年,我国新闻纸产量为461万吨,同比增长9.54%%;出口量为35.95万吨,同比下降39.28%%。
国内发展空间有限,出口又因金融危机而受阻,2008年新闻纸行业的增量曾因奥运会增加了销路,但数量有限,其余增量也不再像2006年那样找到新的销售渠道。
2008年4月,我曾参观江西晨鸣纸业。该公司领导告诉我,公司投产后一直生产新闻纸,也一直亏本。2007年下半年,公司改产文化用纸后扭亏为盈。
王自力先生分析,2007年,我国铜版纸产量为420万吨,较2000年增长377%%,年均增长25%%;同年消费量为367万吨,较2000年增长97%%,年均增长10%%。铜版纸逐渐成为国内产能过剩较为突出的品种之一。从2005年开始,中国铜版纸产量一直高于消费量,出口量也大于进口量。2007年,我国铜版纸进口量为40万吨,出口量为93万吨,出口量大大超过进口量。有关人士预计2009年我国铜版纸新增产能为100万吨,2010年为85万吨,合计185万吨,新增能力出路在哪里?
国内市场成为部分纸种的“避风港”
生活用纸专业委员会江曼霞秘书长表示,金融危机对包括一次性卫生用品在内的日用消费品市场影响不大,无论全球经济如何衰退,居民基本的日用消费需求不会减少。金融危机对日用消费品出口的影响也不会太大。2008年,包括跨国公司在中国境内生产的产品,中国生产的一次性卫生用品绝大部分在国内市场销售,因此市场将继续平稳快速增长。20多年来,中国一次性卫生用品市场快速增长,2007年的市场规模约为400亿元,约占全球市场的10%%,2008年的市场规模估计为450亿元。
郭勇为先生分析,2007年,我国未涂布文化用纸产量为1340万吨,占我国纸和纸板总产量的18.23%%,同比增长9.84%%,增速低于整个行业的平均水平。近几年,文化用纸行业已逐渐由低档向高档发展,生产规模向大型化发展。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这类产品冲击较小,原因是产品主要在国内市场销售和国家关闭环保不达标的小造纸企业,给大企业腾出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进入,民营资金进入,使造纸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但是造纸工业是材料工业,如长期出现增速超过国家GDP增速,超过下游工业的增速,久而久之必定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这次金融危机暴发,行业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是满足内需还是要走出去?当前的产能是否合适?这需要大家认真思考。
[时间:2009-04-28 来源:中国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