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传统出版领域还在你争我夺地大打内容战、包装战、价格战的时候,e-book悄然登场了。那么,e-book何时才能真正走进中国百姓生活?本文进行了探讨。
e-book又称电子书,是将图书的内容制作成电子文本后,以大约传统纸书1/3的价格在网上发行。购买者用信用卡或电子货币付款后下载,使用阅读器或专用浏览器在计算机上离线闻读。e-book不同于现在网上的免费在线阅读,它是与纸质版同步推出的最新书籍。所以,阅读它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同时,它也不同于光盘图书,而是借助互联网购买。
1 e-book的特点
e-book将传统的书籍出版发行方式在网络中实现。与传统的纸质出版物相比,它也许不是十全十美,但也具备十分鲜明的优势。
l.1 使图书出版方式发生了变化。e-book的出现,是对传统出版业的一次革命。这不仅反映在其表现形式由纸到电子化的飞跃,使图书出版业远离了纸张、页数、封面等传统观念,更为重要的是使图书出版方式发生了变化,使想要成为作家的人,只要简单地在网上“注册”,就能将自己的作品出版。例如美国的出版商在24小时内,就可以获得一位远在马来群岛的作者所提供的书的版权,并将其立即出版,而不需要电话联系、邮寄书稿等费时费力的工作。
1.2 e-book不需要印刷,因此传播速度很快。一本纸书印刷出来以后,需要装订、晾干、运输、仓储,然后把信息发布出去,让人们来购买。这个程序显得繁杂、缓慢。而网络出版简化了这一程序,从而提高了速度。
l.3 人们能随时随地读到自己喜欢的大量书籍。纸书在教材更新最快的美国也要两年才能更新一次。换成e-book,就可以随时从网上下载,更新你所需要的图书内容。因为网络已成为书箱内容传播发行的新渠道,且由于卫星通信的迅速发展,国外已开始探索借助卫星通信作为数字化出版的工具。
l.4 阅读更加方便和快捷,个性化阅读能力增强。从网上下载后的e-book:可在电脑上直接阅读,进行目录和某一个关键词的全文检索;可以在阅读器上阅读,而一部阅读器可存储上百部甚至更多的网络出版物(目前最大容量为1000部),减少了读者存书的物理空间;一个手持机能存好几本书,外出旅行时可以减轻负担。而与纸书相比,e-book提供了一种更人性化、个性化的阅读,它可以加入很多动态的东西,还有可听性。
1.5 没有库存、环保问题和携带上的不便,造价低。装在发出荧光的小盒子里的e-book,用充电电池供电。碰上光线不足,屏幕可以自动发亮。字号、版式可以任意调整。遇到不认识的字还能随手查询。至于做个记录什么的,都不成问题。而携带也很方便,大约只有600多克重,且造价仅为纸书的 1/3。
l.6 版权保护采用数字签名和版本锁定技术,可防内容的非法传播和随意拷贝。
2 e-book存在的问题
e-book这个做念带来了两个关键性的变革:一是书籍的出版与发行方式的变革,由传统的作者——出版社——印刷商——发行商——零售商——读者的方式变为作者(出版社)——互联网平台(网络书商)——读者;二最阅读方式的变革,由书店(图书馆)——书本方式变为互联网平台(网络书商)——一手持阅读器方式。但遗憾的是,至少在目前,我国还很少能够从网络或手持阅读器中得到真正意义上的e-book。
2.1 目前国内真正意义上的e-book太少。中国现有5O0多家出版社,8000多家杂志社,绝对是一个出版大国。但要完成一本图书的电子化其成本实在太大了!亿书堂是一家专门做电子图书的网站,他们最近发现,一本自己没有版权的书要放到网上,仅电子化成本就达800元,如果想拥有上亿本图书,就至少要付出800亿元,算一算这需要卖多少拷贝才能挣回成本?就目前的中国市场,他们可能赢利吗?致使国内真正意义上的e-book甚少。
2.2 缺乏统一标准。目前,国际上已开始有关e-book的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而国内这方面还是空白。现在,国内各公司新研制的阅读器已有十几种。但有了阅读器,就应有统一的存储格式。因此,各厂家围绕市场标准的制定,竞争激列。堪称国内出版技术领导者的北大方正,近年来已经开发出名为Apabi(阿帕比)的系列软件,包括: Apabi Reader、Apabi Maker、 Apabi Content Server等三套软件,开始了一场技术标准定义的角逐。业内人士认为,拥有雄厚技术和市场基础的方正,有可能成为e-book领域“规则的制定者”。
2.3 版权保护及作者、出版者、发行者和读者之间供应链的问题,是e-book最核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2.3.1作者要求版权和稿费有保障。
2.3.2对出版社来说,版权和收入要有保障、只有购买了书的读者才应在指定机器上阅读,电子书要可控,一般不提供打印的权限;从制作纸书到制作电子书,要有方便的工具,因为在很长的时期内,纸书和电子书是并存的;卖了多少本电子书应可计数,对书店卖了多少电子书也应可审核;出版社应能方便地发布和发行电子书的修订版;支持多级的发行方式,书店或发斤商应可以把书传给下一级书店。
2.3.3发行者和书店要从出版社得到卖电子书的许可,也应能把许可权转售给下一级分销店;发行者和书店还应该能把书“退”还给出版社。
2.3.4读者需要能读各个出版社出的书,也需要能在各种流行的阅读设备上读,也就是说,读者想买一本电子书,应该在他现有的设备上能读,读者更新阅读设备时,还应能在新设备上读(传到新设备上);电子书必须易于使用,不然读者还是会买纸书;版权控制机制的实现对用户应基本透明,买书和下载书的过程简单;读者可以把书送给别人,或者借给别人,借书者可以还书;电子文件比纸书易损坏,为了保护读者的利益,电子书应该能备份;读者的私人信息(硬件设备的相关信息)还应保密。
2.3.5图书馆要让电子书实现借和还的过程;图书馆允许读者摘录电子书的部分内容,用于文章的引用,但要限制全书摘录。
3 e-book走近大众阅读任重道远
纸张最终取代了竹简,成为书的主要载体。网络带给信息传播的革命以及大众化在短短几十年间就已经震撼了所有人,它将赋予信息传播的意义肯定将远远超越我们现在的想象。e-book无疑将是信息传播的主力之一。但是e-book何时才能真正走进中国百姓生活,仍然需要很长的一个时期。
3.1自身技术、人才等因素严重制约e-book的普及。一是如何使我国丰富的出版资源变为e-book的阅读资源,尚存在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二最现在的各种阅读软件和硬件存在着格式不统一,相互之间不能兼容的问题;三是如何使e-book的界面更具亲和力,使用户使用更为便捷,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四是由于在平面出版向网络出版转化的过程中,人才奇缺。所以,现在的电子产品大多只是简单的扫描,许多数字出版的新技术没能被很好地利用,电子产品应具有的联想等功能读者尚无法享用。
3.2适合e-book发展的外部环境还没形成。一是公共经济环境尚不完善。这主要是指硬件方面,如支付方式、网卡、银行结算,以及操作快捷的公证机构等等。二是绝对上网人数很少。无论如何,现在新媒体的读者比起纸媒体的读者还是微乎其微。现在的上网人数2000多万,其中,20岁以下的人会对网络有依存性,他们对网络的阅读方式、接受信息的方式不排斥。而20岁以上的人就不一样了,他们是读纸书长大的,对纸书有一种感情,有一种文化上的依赖,是轻易不会放弃阅读纸书的。三是读者固有的阅读思维、习惯不适宜电子书的普及。电子图书的出现使个人阅读图书的方式得以改变成为可能,但对习惯于躺在床上阅读的人来说,要正襟危坐长时间地盯着屏幕去看书,实在有点勉为其难。即使对于喜爱电子图书的读者,56k的Modem下载速度也够他们等待的。加之,在读者顽固地认为互联网资源一切免费的今天,电子图书的收费阅读行得通吗?
3.3如何既实行按需印刷又防止盗版仍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记得多年前,当开架售书在中国大地上推广开来时,有这样一个报道:有些人对一本书其中的几页感兴趣,就悄悄地撕下那几页走了,却不买书。虽然这种行为不道德,但也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一本图书含有的信息量一般是很大的,但对某一个人来说。需要的可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e-book的按需印刷使读者可能只花很少的钱就能得到他真正需要的那一部分信息。但我们同时也面临另外一个问题:读者如何知道这部分信息对他有用,要想知道一本图书中的信息对他是否有用,他是不是得把整个图书浏览一遍,而电子化图书的易复制性和零复制成本难免会让读者认为非版权认可的使用是合法的。读者能够做到全书游览,也就能轻易地以不花钱的方式取走这部分资料。我们如何把道德引进这种商业行为中去?而仅以道德约束进行的电子化交易是否可行?如何通过加密等手段既实行按需印刷又防止盗版?这最面临的很现实的问题。
3.4相应的管理法规没到位。e-book作为出版领域的一项新技术和一种新的出版形式,无疑对传统的出版管理提出了挑战。因此,在起步之初,就应为它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同时,加强管理、严格规范,使其得以健康有序的发展。据悉国务院已把同级出版管理权赋予新闻出版署,但新闻出版署还没有制定关干网络出版管理的暂行办法。国家版权局“关于信息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的暂行规定”还没有出台,使得解决网上版权纠纷,无法可依。也是制约e-book普及的重要因素。
在国外,网络出版的发展速度相当惊人。日本4000多家出版社中已有1000家左右正在或准备进行网上出版;德国目前网络出版的营业额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而在网络出版发展最早的美国,目前有79%的出版社拥有自己的网站。进入2000年,由于时代华纳、西蒙——舒斯特以及结盟后的兰登书屋、微软这些世界出版巨
头的先后介入,e-book愈加显得来势汹汹。为此,国内出版界也开始了大大小小的动作。在第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当传统出版领域还在你争我夺地大打内容战、包装战、价格战的时候,e-book悄然登场了。博库、中文在线、辽宁出版集团、北大方正等纷纷展示了自己的e-book解决方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e-book离中国百姓国读仍有相当距离。因此,这一问题不仅应引起业内人士的重视,更应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时间:2001-08-07 作者:赵培云 郑淑荣 来源:电子出版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