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刊文化的历史进程与世纪同步而不同时。从1815年第一本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创刊到五四运动前夕是第一世纪。19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是两个增长阶段。以《新青年》和《科学》的创刊为标志,1915年是两个世纪的分界线。20世纪五四时期、30年代和新时期是第二世纪期刊发展和初步繁荣的三个阶段。今后5-10年正是中国期刊的转型期,是第三世纪的前夜。新世纪的来临将要以标志性期刊、标志性人物、标志性机构的出现为开端。标志性人物是个体,也应该是群体,以职业期刊经理人为基调,以编辑出版家为本色,崇高的历史责任感,中国期刊文化和期刊产业的使命感是其灵魂。三重角色的交融化合是其赖以叱咤风云的主体保证。新世纪的标志性机构不再是过去的杂志社出版社,而是期刊集团或以期刊为主体的传媒集团。如果说导入和引进是第一世纪的期刊主题,民族救亡和文化觉醒是第二世纪的主题,第三世纪的主题是什么呢?如果说新世纪科技高速发展,社会变革加剧,难有一以贯之的世纪主题,那么前半叶的主题是什么呢?那就是重建期刊秩序,推动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期刊世纪转型是期刊历史发展必然规律,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媒介环境的巨大变革,期刊生产力要素的日益强盛,势必促成期刊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化。行业重组所波及的期刊机构分化、改组,结构调整所带来的期刊品种、类别的生生死死等等都是转型期的正常现象。印刷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整合,经济的强力渗透与文化在期刊领域的自觉导入与追求,则是新世纪期刊持续加速发展的推动力。
新世纪期刊转型的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
产业模式的显示运营。以市场为龙头,以中华文化复兴为导向的期刊观念将成为所有有作为、有追求的办刊人的理性自觉。在确认期刊产业功能,认可期刊商品属性的基础上,期刊所有者和经营者看好也将瞄准期刊产品与广告的二次出售,并以此为核心建立期刊的产业模式与商业运行系统。利润追逐的原因也罢,百年期刊历史的成熟也罢,产业模式与商业运行将整体市场化、环节精致化,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从时间上看,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从空间上看,接近世界规范水准。
完善的期刊区域市场。期刊是城市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新世纪的期刊市场将超越省域界限,以文化发达的大城市为中心,以交通线为纽带,辐射周边中小城市和发达乡镇。这种区域市场尽管目前只存在于部分发行商的模糊判断中,少数市场调研者的脑海里。从有“市”无“场”,或者说有小“场”而无大“市”的现状,到规范有序的区域市场的形成完善还需待以时日,但势在必然。舍此,期刊集团无存在根基,舍此,无应对外国势力的战场。因此,掌控区域市场权成为入主新世纪期刊主市场的战略要津。到底在大市场中扮演小角色还是小角色领衔大市场,当前在“场”和不在“场”的发行商、期刊商要重新定位。有数据表明,区域市场的可能格局是,以北京、武汉、西安、上海、广州、重庆或成都为中心,分别形成华北、中南、西北、华东、华南、西南市场。非人为切割,乃依经济水平、地域文化培育而成。也非画地为牢,割裂与其它区域的市场联系。而是借此强化期刊品种和版别的针对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广告市场。
全面发现期刊规律。当前的期刊市场堪称规模空前的试验场。期刊范式的制定与重新修订,市场规则的商议与共同遵守,是期刊产业界和理论界共同面临的课题。随着市场由热闹向理性的转移,期刊界将进入全面发现期刊规律的阶段。就期刊产业部门而言,主要是掌握运营规律,它由三部分组成,以信息处理、内容策划为核心的期刊编辑规律,以期刊产品制造为核心的出版规律,以产品出售和媒体(广告版面)为核心的营销规律。在今后的5-10年里,不能期望每个办刊人每次都按规则、规律出牌,因为市场潜力巨大,个别冒险者难免歪打正着,但这种短期行为将为新世纪科学的期刊人所唾弃。当然,对这类非理性期刊现象予以理性的思考和批判,又成为全面发展期刊规律的必要环节。中国期刊理论的成熟是中国期刊市场成熟的标志之一,真希望21世纪中叶期刊理论得到社会认可、行业公认。
期刊新世纪的曙光在望,钟声依稀可闻,新世纪的期刊人当健步前行,迎头赶上。稳步而又快步,创新而不立异。建设并完善期刊市场运营的良性循环链是转型期期刊对策的当务之急。当今的期刊界沉浸于、满足于内容的编辑出版,是居于“悬浮态”的“中间商”,长期忽视以市场需求信息为基础的研究开发,而销售网络终端又拱手相送,或鞭长莫及,这成为中国期刊远航迎战的致命伤。完成研发信息起点、产品制造、销售网络终端三方面的对接,以形成快速有效的产业运营系统是转轨的突破口。由此新世纪初期的期刊竞争,以传媒的规模和产业实力的比拼为外在表现形式,信息资源和期刊人才的白热化争夺则为竞争的核心。当然,竞争能如此落实,中国期刊产业将振兴有望、前景可观。
(作者为北京印刷学院出版系主任、期刊研究所所长)
[时间:2001-08-01 作者:李频 来源:出版参考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