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困境,电子书时代的待解难题

  近日,上海图书馆正式推出数字移动阅读器即俗称的“电子书”外借服务,成为全国首家提供此类高端服务的图书馆。

  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也引入了“电子文件系统”以取代以往的纸质文件发放,“两会”文件开始实现电子阅读,这无疑是一个极富象征意义的变化。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教授更公开建议,“应当大力发展电子书”。

  而与此同时,3月16日,在大洋彼岸,美国西部近150年历史的《西雅图邮讯报》也停止印刷版,完全转向电子阅读。

  电子书的时代是否已经来临,即将对传统阅读方式取而代之?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在我国,电子阅读的革命已经爆发,但发展还面临“版权困境”。

图书馆外借“电子书”,电子阅读逐渐普及?

  “90后”中学生项擎并不是个文学爱好者,但与许多同龄人一样,他已经习惯了随时随地用手机阅读一些动漫小说,不管是在下课时还是在地铁车厢里。

  就在几年前,“电子阅读”可能还只是个前卫的概念,而如今,绝大多数人已经或多或少地在方便快捷的电子阅读和受到很多条件限制的传统阅读之间,不知不觉地选择了前者。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阅读不断冲击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品位,已经与传统的阅读方式“并驾齐驱”,甚至有超过书本阅读的趋势。根据新闻出版总署主管的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8年底公布的第5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网络阅读率以36.5%首次超过34.7%的图书阅读率。据普华永道调查预计,2012年,全球电子书的销售将达到96亿美元,而到了2018年,电子书的销售将会超过纸质书。

  在这轮电子阅读的潮流中,以往多少给人以保守印象的图书馆,如今却也在采取富有前瞻性的举措,推动普通市民更多地尝试“电子阅读”。

  今年2月16日,上海图书馆通过网站对外宣布招募手持式电子图书阅读器试用读者100名。2月27日,首批读者幸运地成为这种外借服务的体验者。这些电子书仅相当于一本较薄的传统图书大小,而重量更轻些,然而它们却能够下载和储存数千种“电子读物”,供“主人”随时随地移动阅读。


  图书馆外借“电子书”的新鲜举动,即使是在对众多时尚事物见怪不怪的国际大都市上海,也引起了强烈的关注和兴趣。一时间,众多“尝鲜者”纷纷报名。

  身为杂志社编辑的黄女士表示,以前只能在书房里啃一些大部头,有了数字移动阅读器,“现在乘地铁、排队的时候都可以享受看书的快乐了”。而年近六旬的“老伯”黄先生在使用了电子书后也表示,最大的感受就是“新鲜”,而且“操作也比想象中简单”。

  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说,推出数字移动阅读器外借服务,“主要是让读者多读书、读好书”,让读者足不出户、借阅图书。




[时间:2009-03-25  来源:新华网上海频道]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