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尚未完成转企改制的23家高校、社会和音像出版社在今年年底要全部完成转企改制,上海经营性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启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昨正式向社会公布《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支持出版产业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被业界称为“暖冬十条”。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将2009年确定为改革攻坚年。当前新闻出版领域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已经明确。上海的38家图书出版社已经陆续完成转企改制22家,另有7家图书出版社以及16家音像出版社年内要全部完成转企改制。这次推出的10条政策措施,其中有4条是为转企后的出版社度身定制的,鼓励出版社加快改革发展。
“暖冬十条”中特别提到了对大学出版社的政策倾斜。上海现有大学出版社12家,年出版码洋、年销售收入、年利润均占上海出版社35%以上。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华东师大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年出版码洋均超过1亿元。其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年销售收入位列第一,达5.8亿元。上海的大学出版社依托所属高校资源形成自身出版特色。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以外语教材、多语种读物、多语种工具书为主;华东师大出版社以中小学教育、教育科学、心理学为主;复旦大学出版社以高层次学术专著为主等。
近两年上海印刷业发展迅速。2008年末,上海市各类印刷企业超过5000家,销售产值94.99亿元,特别是境外销售产值同比增长36.28%。上海的数字印刷业近年来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引人注目的新的行业增长点。据不完全统计,至2008年底上海共有数字印刷企业300余家,全年完成产值约30亿元。
“暖冬十条”特别提出“优先配置出版资源”。如在书号资源上给予倾斜,优先、重点安排,配合出版社等级评估制度和书号网上实名申领制度的实施,使书号资源的政策倾斜更加制度化。目前,经营性图书、音像、电子、报刊等出版单位的转制进入快车道,对个别经济规模过小、效益低下的出版单位的调整重组将逐步加大力度。因此,出版资源向有条件的出版单位倾斜、进一步优化上海出版布局结构势在必行。
“暖冬十条”
(一)鼓励、支持本市积极稳妥按时完成转企改制的出版企业在生产经营环节进行改革探索,扩大社会融资能力,开展跨地区、跨行业的资本、项目合作,积极吸纳社会出版资源做大出版产业。
(二)为社会资本投资的文化工作室提供编辑岗位的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取得出版中级职业资格的人员可以受聘出版单位,担任特约责任编辑。
(三)鼓励、支持基础好、条件优的高校出版企业和期刊出版单位,通过内涵发展和兼并重组,向专业化出版集团方向发展。
(四)对两个效益俱佳、发展势头良好的出版企业,优先配置出版资源,鼓励、支持其做强做大主营业务,并向新媒体、新业态、新领域拓展。
(五)鼓励印刷产业做强做大,调整书刊印刷企业的总量结构布局,对有发展潜力、条件成熟的民营印刷、数字印刷等企业核发《书刊印刷许可证》。
(六)对信誉好、自律严的印刷企业,承接境外包装装潢和其他印刷品印刷业务,建立网上备案制度,实行同步备案、先开机后备案。
(七)对信誉好、自律严的印刷企业,承接境外出版物印刷业务,开辟绿色通道,允许边开机边送审,压缩审读时间,争取做到零时差。
(八)鼓励、支持出版物发行业发展,对从事出版物网上发行和批发业务的新办企业,许可条件(营业面积、注册资金)可分步到位。
(九)对信誉好、自律严的报纸、期刊出版单位出版增刊、增版,简化审批程序,压缩审批时间。
(十)建立年检快速通道,简化年检手续,优化服务程序,对信誉好、自律严的单位实施免审通过制度。
[时间:2009-03-19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