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印刷质量的主要参数

第九章 印刷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四节 影响印刷质量的主要参数



  最佳的印刷是使印版上的网点尽可能忠实地传递到纸张上,并得到清晰的印迹,正确地再现原稿的阶调和色彩。印刷中影响印品质量的主要参数有实地密度、网点增大值、相对反差、油墨叠印率等。上述质量参数都和印张上的墨膜厚度有关,因此确定最佳墨层厚度对控制印刷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实地密度



  实地密度是指印经上网点面积覆盖率为100%,即印张上被墨层完全覆盖的部分,用反射密度计测量其密度,在DV来表示。根据反射密度的定义:

  
DV=lg1/R



  如果R表示墨层对光线的反射率,那么墨层愈厚,吸收的光能量愈多,反射率R愈小,密度DV愈大;墨层愈薄,吸收的光能量愈少,反射率R愈大,密度D愈小。随着墨层的增厚密度值也增加。

  实地密度随着墨层的增加,并不是无限增大的。当墨层厚度增加到一定值,再继续增加墨层厚度,实地密度已达到最大值,不再增大。大量的实验表明,各种油墨的实地密度和墨层厚度的关系,都和图9-13所示的曲线相似。


图9-13 实地密度和墨层厚度的关系


  由于实地密度对墨层厚度的变化率(dDV/dδ)随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即随(Dmax-DV)的减小而减小,因此建立的微分方程为

  
dD/dδ=k0(Dmax-DV)


  式中,k0为与纸张性能有关的系数,主要取决于纸张的平滑度。解微分方程得

  
DV=DVmax(1-ek0δ)


  油墨的最大实地密度也叫饱和密度,受印刷方式和纸张的制约。一般凹版印刷品密度值最大。例如:报纸凸版印刷为0.90~1.10(黑墨),平版印刷为1.20~1.70(黑墨),圆压平凸版印刷为1.40~1.70(黑墨),凹版印刷为1.10~1.80(黑墨)。

  
表9-2 纸张对最大实地密度的影响(非涂料纸)






纸 张墨层厚度(μm)颜料浸透距离(μm)表面吸油度(s)DVmax
凸版纸105311.18
胶版纸104291.29
新闻纸1034141.27
平版印刷包装纸1034141.27


  
表9-3 纸张对阳大实地密度的影响(普通胶版纸)






序与填料(%)墨层厚度(μm)颜料浸透距离(μm)表面吸油度(s)DVmax
111.52.71561.03
219.02.813161.03
326.52.815181.04
420.52.814181.05


  另外,不同类型的纸张以及同一类而含有不同量填料的纸张,墨层厚度虽然相同,但最大实也有区别,如表9-2和表9-3所列。

  表9-2和表9-3表明,印刷刚完成时,油墨因纸张过滤而发生颜料与连结料分离的状态,即颜料在纸张上的浸透度和纸张的吸油度,直接影响油墨的最大实地密度。

  另外,各个生产油墨的厂家,因制造油墨的原材料、生产工艺和测量密度时使用的密度计类别及定标不同也有差别,见表9-4。

  
表9-4 最大实地密度






厂家纸张油墨
品红
天津油墨厂铜版纸1.10~1.051.30~1.401.45~1.551.5~1.70
美国GATF铜版纸1.001.251.321.55
瑞士铜版纸0.95~1.101.20~1.401.30~1.401.40~1.80
胶版纸0.85~0.901.10~1.301.10~1.301.35~1.50
欧洲油墨标准铜版纸0.951.201.301.50
超级压光纸0.851.101.201.40
胶版纸0.801.001.101.30
德国赫尔公司铜版纸1.10~1.141.35~1.401.40~1.501.60~1.65


  从表9-4中可以看到,黄、品红、青、黑油墨的实地密度都有0.3~0.4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是油墨的色相、印刷纸张的不同造成的。例如,柠檬黄的密度一般低于1.0,而中黄的密度大我在1.0以上,铜版纸的密度偏高,胶版纸的密度偏低。所以只有在相同条件下测试的密度值才有比较的意义。

  我国印刷行业标准推荐的平版印刷品暗调的密度范围见表9-5,凹版印刷品暗调范围见表9-6。

  
表9-5 平版印刷品暗调密度范围





色别精细印刷品一般印刷品
黄(Y)0.85~1.150.80~1.10
品红(M)1.25~1.551.15~1.45
青(C)1.30~1.601.25~1.55
墨(BK)1.40~1.801.20~1.60
叠加色1.50以上1.30以上




  
表9-6 凹版印刷品暗调密度范围





色别精细印刷品一般印刷品
黄(Y)0.90~1.100.85~1.05
品红(M)1.20~1.501.15~1.45
青(C)1.40~1.70130~1.60
墨(BK)1.60~1.901.50~1.80

二、网点增大值



  实地密度只能反映油墨的厚度,不能反映出印刷中网点大小的变化。在打样或印刷过程中,网点适当的增大是正常现象,但是一定要控制以允许的范围内,否则将影响印张的阶调再现性和色彩再现性。

  网点增大值ZD(即网点扩大值),是指印刷品某部位的网点覆盖率ED和原版(阴图底片或阳图底片)上相对应的网点覆盖率FF之间的差值。因为网点覆盖率的大小即为阶调值的大小,所以通常把网点增大值也叫阶调增大值,被理解为印刷品某部位的阶调值和原版上相对应的阶调值之差。

  网点增大值ZD可以用下列公式计算

  
ZD=FD-FF


  FD可用将Murray-Davis公式经过变换后的Phi公式计算,即

  
FD=(1-10-DR)/1-10-DV


  上式中DR为印刷品某部位或测控条上被沿部位的网点积分密度,DV为印刷品或测控条上的实地密度值。

  网点增大值也可以用FOGRA(德国印刷研究所)推荐的方法计算。测定出印刷品上某部位或测控条上的DV和DR值,在图9-14所示的尺上分别找出所测的DV和DR值,两点用直线连接起来,在印刷品网点百分尺上交于一点,此点的数值FD与原版相对应部位的FF的差值,即为网点增大值。图9-14中的FD为52%。


图9-14 FOGRA网点增大值计算法


  前面已经讨论过网点增大的规律,就方形网点而言,在整个阶调复制中,网点面积的增大和网点边缘的长度成正比。中间调的网点边缘长度相对长,网点增大值最大。

  不同形状的网点,边缘长度的比是不相同的。网点之间搭角引起阶调跳跃的网点区域也不相同。例如50%的方形网点,其边缘长度最大,网点搭角后四个时连接,网点面积跳跃的部位在50%网点区,如图9-15(a)所示。50%的椭形网点,网点边缘长度相对较短,网点面积跳跃的部位约在35%~65%的网点区,如图9-15(b)所示。50%圆网点搭角网点面积跳跃的部位约在78%网点区,如图9-15(c)所示。无论哪种点形的网点,在亮调和暗调的网点边缘都趋向圆形,因网点扩大引起的阶调变化都较小。


图9-15 不同形状网点引起的网点跳跃部分


  控制中间调哪个部位的网点增大,有利于印张对原稿阶调的还原,目前还不统一。一种是以印张网点不搭角为原则,控制40%网点区的网点增大值,另一种以对方形网点有利而控制50%网点区的网点增大值,但是在这两个网点区的密度都较低,约在0.25~0.4之间,不容易观察密度的变化,因此用的较少。目前用的最多的是控制75%网点区的网点增大值,此处不一种点形的网点,肯定都搭了角,而且密度值较高,一般在0.7~0.8,密度的变化容易观察鉴别。德国印刷标准中规定75%网点面积区为测试区。日本对75%网点的增大值也做了规定,见表9-7。

  
表9-7 标准网点增大值(日本)





纸张单张单色机(%)单张多色机(%)多色卷筒胶印轮转机(%)
胶版纸14~1816~2018~22
铜版纸8~1210~1412~16


  我国印刷行业标准推荐的50%网点增大值,见表9-8。

  
表9-8 50%网点增大值





色别精细印刷品(%)一般印刷品(%)
黄(Y)8~2010~25
品红(M)8~2010~25
青(C)8~2010~25
黑(BK)8~2510~25

三、相对反差



  相对反差也叫印刷对比度,简称K值,是控制图像阶调的重要参数。测定出印刷品上或测控条上的实地密度Dv和网点积分密度DR,代入下列公式即可计算出K值。

  
K=(DV-DR)/DV


  或

  
K=1-DR/DV


  利用图9-15所示的相对反差计算尺也可以求出相对反差。测定出Dv和DR值,从Dv轴和DR轴上分别找出Dv和DR值,两值相交于坐标上一点,从轴心过交点连线,并延长交于K弧上的交点的数值即为K值。如实地密度Dv=1.6,网点密度DR=1.0时,相对反差为K为0.42。

  我国印刷行业标准推荐的相对反差K值如表9-9所列。

  
表9-9 相对反差K值





色别精细印刷品一般印刷品
黄(Y)0.25~0.350.20~0.30
品红(M)0.35~0.450.30~0.40
青(C)0.35~0.45030~0.40
黑(BK)0.35~0.500.30~0.45



图9-16 相对反差计算尺


  K值在0~1之间变化,K值愈大,说明网点密度与实地密度之比越小,网点增大值也越小,影响K值的因素很多,例如纸张、墨层厚度等。


图9-17 K-Dv关系曲线


  图9-17的K-Dv关系曲线,是用晒有75%网点和100%网点区段的PS版,在打样机上改变印版供墨量,采用天津8字头四色胶印油墨进行印刷,然后测定印张网点区的干密度,计算K值后,绘制的相对反差一实地密度曲线。曲线表明,黑、品红、青、黄的K值随最大实地密度顺次减小而减小。铜版纸的K值比较版纸的K值大。


图9-18 相对反差与墨层厚度的关系曲线


  图9-19是相对反差与油墨厚度的关系曲线。墨层厚度为δ0时。供墨量合适,K值最大;当墨层厚度δ<δ0时,网点虽然不增大,但墨量不足,网点不饱满,实地不够实,K值小;当墨层厚度δ>δ0时,墨量过大,网点增大十分严重,K值下降。

  在稳定的印刷压力和良好的印刷作业条件下,K值最大时,网点增大值最小,此时印张上的墨层厚度达到最佳值。

四、最佳墨层厚度的确定



  实地密度、网点增大值、相对反差影响印刷质量的主要参数,它们都和墨层厚度有关。

  墨层厚度是指附着在纸张表面上的墨层,在与纸张垂直方向上的平均厚度。印张上的墨层太薄,墨色浅淡且不能均匀地覆盖纸面;墨层太厚,印张上的实地密度达到油墨的最大实地密度后,质量不仅不能提高,反而造成网点严重增大,引起糊版或层次并级等印刷故障。因此,在油墨转移过程中,要确定最佳墨层厚度并进行控制。一方面使印张上的墨色饱满,另一方面使网点增大值最小,实现层次的最佳还原,并使批量印刷品的质量稳定。

  分析图9-17的K-Dv曲线,发现在印刷条件、网点线数确定的条件,K值是实地密度的Dv单值函数,K值最大时所对应的实地密度是印张上最佳实地密度。

  分析图9-18的Dv-δ曲线,发现在印刷条件恒定情况下,实地密度是墨层厚度的单值函数,

  即D=f(δ)。

  根据K、Dv、δ之间的关系,以实地密度做中介,按下列步骤确定最佳墨层厚度。

  1.用K值确定最佳实地密度。把带有75%网点区段和实地区段的测试条,晒制到PS版上,用正式印刷的纸张和油墨,从少到多改变印版供墨量,在印刷机上(或打样机)上进行印刷,然后用密度计测量印张75%网点区段和实地区段的密度,计算K值,找出K值最大时对应的实地密度。

  2.测定墨层厚度和实地密度。在恒温恒湿的条件下,先称量纸张的重量,再用实地PS印版,在印刷机或打样机上,改变供墨量进行印刷,然后称量各个印张的重量并测量各个印张的实地密度,计算出转移到各纸张上的油墨量,换算成墨层厚度。

  3?利用K、DV、δ之间的关系,确定最佳墨层厚度。将测定的K、DV、δ绘制成循环图,用K值最大时的实地密度确定最佳墨膜厚度。图9-19所示的循环图,是用天津GK 8233亮光深红油墨,日本产的128 g/m2铜版纸,在打样机上进行印刷,所测定的K、DV、δ数据绘制的。得到的最佳墨膜厚度是0.89μm。


图9-19 K、D、δ循环图

五、油墨叠印率



  影响印刷质量的第四个主要参数是油墨叠印率,它和印刷顺序有密切的关系。当油墨印在白纸上,或者叠在已经印有油墨并且快要干燥的墨膜上时(干式叠印或湿叠干),或者两色、四色油墨湿压湿叠印时,其印刷质量均有不同。例如,将品红色油墨印到青色上,而且遮盖力是均匀的,并且色彩位于正确的坐标上,则认为叠印率高;如果叠印率低,则不有获得所要求的色相。如果色彩再现的范围缩小了,色彩的某些浓淡阶调也不能复制出来,如图9-20所示。


图9-20 色彩再现范围的缩小


  在实际的印刷过程中,不同的叠印顺序对叠印率影响很大,因而造成色彩还原的差异。例如,尽管品红印版和青印版上的着墨量是相同的,而且只印一色时,在纸张睥墨膜厚度也相等,但是,把两种油墨叠印在一起时,所印刷的第二色油墨不能被第一色油墨很好的接纳,因此,两色叠印形成蓝色时,如果叠印顺序是青→品红,合成的蓝色就会偏红;如果叠印顺序是品红→青,合砀蓝色就偏蓝。

  为了尽可能的消除套印时,印刷顺序对印刷质量的影响,打样的顺序和印刷作业时的顺序,应采用标准化的套印顺序进行印刷。

[时间:2001-07-09  作者:冯瑞乾  来源:《印刷原理及工艺》·第九章 印刷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