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版印刷的油墨转移

第六章 凹版印刷、柔性版印刷和丝网印刷的油墨转移


第二节 柔性版印刷的油墨转移



  柔性版是橡皮凸版、感光性树脂版等弹性固体制成的凸版的总称,故柔性版印刷属于凸版印刷。但从版材的硬度、印刷机的传墨系统以及印刷适性的要求等方面来看,柔性版印刷和普通的凸版印刷有较大的区别。本章主要阐述使用高分辨力、高弹性(类似橡胶弹性),版材厚度在1.7~7mm的柔性版,用网纹辊传输低粘度溶剂挥发性油墨,套印精度高的柔性版印刷的油墨转移问题。

  柔性版印刷的油墨转移机理非常简单,低粘度、高流动性的油墨填充到网纹辊细小的着墨孔中,多余的油墨被刮刀刮除,留在网纹辊的着墨孔中的油墨,随后转移到柔性版浮雕状的图文上,当印版上的油墨区和承印物接触时,便形成一个“吻印”,轻压吻印就完成了油墨的转移。

  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的机理虽然简单,但是柔性版弹性模量小,容易变形,网点增大值高,印刷精细图像时工艺条件格外重要。此外,网纹辊的材质、着墨孔的形状以及油墨的粘度、干燥性都直接影响油墨的传输和转移,因此,要获得高质量的柔性版印刷品,还有很多技术问题有待解决。

一、柔性版印刷的价调再现



  高弹性、高分辨力的柔性版,由保护膜、感光树脂层、聚酯片基等组成。由于印版的弹性较大,印刷效果,特别是阶调再现性与使用溶剂挥发性油墨的凹版印刷不同,与使用粘度较高油墨的普遍凸版印刷也不同。比较图6-11的左图和右图可以看出,柔性版印刷从高光到中间调的网点扩大较大,印刷反差小,图像看起来木够鲜丽;网点边缘容易滋墨,出现“空心”网点,导致图像的清晰度下降。为了防止这种缺陷发生,印刷时尽量采用低印刷压力,选择合适的网纹传墨辊,避免向印版供应过多的墨量。

  柔性版印刷与其它的印刷方法一样,在相同的原版网点覆盖率下,不同的网点线数,网点增大值不同。一般来说网点线数愈高,网点增大值愈大。从图6-12,6-13,6-14,6-15可以看出用150线/英寸的柔性版印刷,原版30%的网点,在印刷品上的网点增大值约为35%;用133线/英寸和120线/英寸的柔性版印刷,原版50%的网点,在印刷品上的网点


图6-11 阶调再现曲线



图6-12 150线/英寸柔性版印刷的阶调再现



图6-13 133线/英寸柔性版印刷的阶调再现


  增大值约为20%;用100线/英寸的柔性版印刷,网点增大值约为18%。从四种网点线数的网点扩大情况来看,选用低网点线数的柔性版印刷,能得到鲜锐清晰的印刷质量,从而获得有反差感的印刷品,但是,网点线数过低时,印刷品的细微层次和清晰度欠佳。因此,制作柔性版晒版负片时,选择100~133线/英寸的网点线数,对原稿的层次进行调整,使它与柔性版阶调再现的范围相适应,采用较低的印刷压力,是获得高质量印刷品的基本条件。


图6-14 120线/英寸柔性版印刷的阶调再现



图6-15 100线/英寸柔性版印刷的阶调再现

二、网纹辊对油墨转移的影响



  柔性版印刷机绝大部分是印刷卷筒承印材料的轮转印刷机,单张机很少。柔性版印刷机主要由解卷供料部件、印刷单元、加热干燥系统、复卷收料部件四大部分组成。按照印刷单元的排列方式有层叠式、卫星式、机组式三种基本机型。新型的柔性版印刷机结构紧凑,具有从卷筒送料到印刷、上光、覆膜、轧齿线、纵切、横切以及出单张成品或制盒等多种联机印后加工功能,形成了包装印刷加工一条龙生产线。


图6-16 柔性版的输墨系统


  印刷单元是柔性版印刷机的核心,由供墨系统、印版滚筒和压印滚筒三部分构成,其中的供墨系统又是印刷单元的核心。目前,柔性版印刷机采用墨斗辊-网纹传墨辊系统或网纹辊-刮墨刀系统给印版供墨。

  墨斗辊-网纹传墨辊输墨系统如图6-16(a)所承,墨斗辊从墨斗将油墨传向网纹辊。这种供墨系统的供墨量受到墨斗辊与网纹辊之间的压力、墨斗辊与网纹辊之间积墨区位置、墨斗辊与网纹辊转速比值的大小、墨斗辊橡胶的硬度以及油墨粘度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高速印刷条件下,经常出现传墨量过多的故障。墨斗辊-网纹传墨辊输墨系统很难保证小墨量传递的均匀性,一般不能满足高网点线数或彩色图像印刷的质量要求,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但由于墨斗辊向网纹辊传递油墨时,辊面产生的是滚动摩擦,磨损较轻,网纹辊的使用寿命长,所以墨斗辊-网纹传墨辊在中速或要求印刷质量一般的柔性版印刷机上仍被采用。

  网纹辊-刮墨刀输墨系统如图6-16(b)所示,由网纹辊和金属刮墨刀组成。刮墨刀的刃部指向与网纹辊在刮墨刀压触点处的表面线速度方向成钝角,为反向刮墨刀(凹版印刷机为正向刮墨刀),刮墨刀只需要施加很轻的压紧力,就能将网纹辊表面的油墨除去。目前,高速高质量的柔性版印刷机,主要采用这种输墨系统向印版供墨。

  1.网纹辊-刮墨刀输墨系统的传墨性能。使用网纹辊-刮墨刀输墨的柔性版印刷机,刮墨刀采用反向安装角度。当印刷速度提高时,网纹辊表面的动压力增大,迫使刮墨刀压在网纹辊表面。因此,网纹辊供给印版的墨量主要取决于网纹辊着墨孔的容积、网纹辊与印版表面之间油墨分离的情况。而与输墨系统运转速度的关系甚小,即在各种印刷速度下能保持输墨量的恒定。上述特点,能够很好的满足高速柔性版印刷机的需要,可以在低速时,根据印刷品的质量要求,精确地设定正常印刷时的输墨量,有利于实现印刷质量的稳定,同时也给操作者的工作带来了很大方便。

  网纹辊-刮墨刀输墨系统的输墨量与油墨的动压力无关,故不受油墨粘度的影响。图6-17是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来的。图中的墨层厚度是印刷品上的墨层测量值,油墨的粘度用2号詹氏杯测量,是循环到输墨系统中的粘度。从图中可以看出,墨斗辊-网纹传墨辊输墨系统的输墨量对油墨粘度变化十分敏感,而网纹辊-刮墨刀输墨系统不因油墨粘度的变化而影响输墨量,能适应各种粘度的油墨和涂料。

  网纹辊-刮墨刀输墨系统的输墨量较小且不易改变,刮墨刀直接和网纹辊接触,因此,网纹辊的材质、着墨孔、线数等对输墨的质量均有影响。


图6-17 油墨粘度对输墨量的影响


  A-墨斗辊-网纹传墨辊输墨系统 B-墨斗辊-刮墨刀输墨系统

  2.网纹辊的材质和着墨孔的形状。网纹辊是柔性版印刷机的精密部件,它的作用是向印版的图文部分定量、均匀地传递所需要的油墨。

  网纹辊一般采用无缝钢管为基层材料,在其表面雕刻出形状一致、分布均匀的微小凹孔,这些凹孔称为着墨孔,单位长度方向上的着墨孔数叫做网纹辊线数。按照网纹辊表面镀覆或喷涂的材料,分有镀铬辊和陶瓷辊两种。

  镀铬网纹辊是在金属辊表面用电子雕刻机先雕刻出着墨孔,然后再镀铬制成的,铬层的厚度约为1.2μm左右,硬度为洛氏(HRC)60°~70°,网纹辊线数可达80线/cm(200线/英寸)以上,耐印力约1000~3000万次,造价比较低,在一般水平的柔性版印刷机上使用较为广泛。

  陶瓷网纹辊是用等离子的方法,将金属氧化物(Al2O3或Cr2O3)熔化、熔射涂布在金属光辊表面,形成高硬度、与金属辊结合牢固、致密的陶瓷薄膜,然后用激光雕刻制成的。

  陶瓷网纹辊,耐磨性高出镀铬辊20~30倍,可达4亿印次左右。由于耐磨性极好,对于减少更换网纹辊的操作次数,提高印刷效率十分有利。陶瓷网纹线数可高达600线/英寸以上,适合印刷精细彩色印刷品,是网纹辊一刮墨刀输墨系统使用的优质网纹辊。

  网纹辊的着墨孔形状有如图6-18所示的几种。

  四棱锥形着墨孔的容积V锥,可按下式计算(参看图6-19):

  
V=1/3Htgα/2



图6-18 着墨孔的几何形状


  四棱台形着墨孔容积V台可用下式计算(参看图6-19):

  
V=4/3tg(3Hh-3Hh+h


  上述的两个公式表明,如果有一个四棱锥形着墨孔和一个四棱台形着墨孔,且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则V台>V锥。

  着墨孔的边角对传墨的阻碍作用,称之为“边角效应”。四棱锥形着墨孔底部的边角效应最严重,约为着墨孔1/3高度的锥部不能释放油墨。因此,四棱台形着墨孔网纹辊的释墨性较好。此外,棱台形着墨孔的侧面较棱锥形的更趋垂直,着墨孔之间的隔墙在网纹辊表面上的尺寸比棱形着墨孔的宽,隔墙度高且耐磨。


图6-19 四棱锥、台形着墨孔的剖面



图6-20 深度减小对着墨孔容积的影响


  网纹辊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刮墨刀的作用将被磨损,致使着墨孔的开口变小,深度变浅,造成网纹辊传墨单元(着墨孔)容积减小,总传墨量也相应减少。从V锥和V台的计算公式看出,深度的减小对着墨孔容积的影响很剧烈。图6-20中的曲线是根据计算而绘制的。图中的A、B、C三条曲线分别是四棱锥形、四棱台形(锥角α为110°)和四棱台形(锥角α为90°)三种着墨孔容积随深度变化而减少的关系曲线。ΔH是深度变化量,H是原始深度,ΔV是容积变化量,V是原始容积。

  比较曲线A、B可以看出,四棱台形着墨孔深度变化对容积的影响比四棱锥形着墨孔小;较曲线B、C可以看出,对于四棱台形着墨孔,锥角α较大时,深度h减小引起的容积减小较为明显。例如,当ΔV/V=20%时,锥角α=110℃,ΔH/H=30.61%;锥角α=90°

  时,

  ΔH/H=24.55%,由此可知,四棱台形着墨孔输墨的稳定性优于四棱形着墨孔。

  图6-18(c)所示六棱台形着墨孔是对四棱台形着墨孔的改进。墨孔的开口角度大,墨孔间的隔墙具有更高的强度,放着墨、释墨性能,耐磨性能均优于前两种形状的着墨孔,是柔性版印刷网纹辊最常用的着墨孔形状。

  图6-18(d)所示斜线形着墨孔的法向截面为等腰梯形。这种着墨孔可保证油墨或(涂布液)的流动性,具有良好的传墨性能。斜线形着墨孔的网线辊通常用于涂布、上胶及特殊要求的柔性版印刷中。

  图6-18(e)所示附加通道着墨孔是对棱台形着墨孔的改进,沿垂直网纹辊轴线方向,在相邻墨孔之间雕刻出通道,以增加油墨在着墨孔内的流动性。这种着墨孔具有良好的传墨性,特别适用于网目调和彩色印刷的高网线网纹辊。

  3.网纹辊的线数。网纹辊表面直线方向上单位长度内着墨孔的多少,即网纹辊线数(也有叫网线密度的)。它决定着网纹辊传墨的均匀性和传墨量。肉纹辊的线数愈高,网纹辊上的墨层就愈接近“连续”状态。

  在印刷网目调或彩色图像印刷品时,印版的亮调或高光区,网点的尺寸很小。如果采用低线数的网纹辊传墨,着墨孔的开口面积大于某些小网点的面积,当这些小面积的网点正好与网纹辊的着墨孔相对时,由于没有隔墙支撑,网点浸入着墨孔中,不仅网点表面被着墨,网点的侧壁也着了墨,因而印在承印物上的网点,周边增大严重,甚至相邻网点连接在一起,阶调和颜色均被改变。因此,在进行网目调或彩色图像印刷时,网纹辊的线数一般较高,以保证着墨孔的开口面积小于印版上最小网点的面积。但是,网纹辊的线数愈高,传墨量愈小,所以,网纹辊的线数并不是愈高愈好,要综合考虑印版网点的情况和印刷品对墨色的要求。

  在平版、凹版印刷中,各色印版的网线角度关系不当,就会出现有碍图像美感的“龟纹”。在柔性版印刷中,除了各色印版网线角度关系不当引起龟纹外,网纹辊和印版的角度和线数关系不当时也会引起龟纹。


图6-21 纳森图


  网纹辊上的着墨孔,一般是与轴线成45°方向雕刻而成的,这和普通彩色图像印刷中的主色印版,如品红或青版的网线角度相同,网纹辊着墨孔连成的网线易和品红版或青版的网线发生干涉,形成龟纹。因此,柔性版彩色印刷中,印版应避免采用45°的网线角度,通常采用的角度是15°、30°、60°、75°、90°等。

  柔性版印刷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发现,引起龟纹的主要原因是网纹辊线数与印版线数的匹配不当。多年来,为了寻找恰当的匹配线数,在美国人纳森最早提出的网线干涉图的基础上,归纳出一张网纹辊线数一印版加网线数匹配图,也叫纳森图,如图6-21所示。

  图中的横坐标表示网纹辊的线数,纵坐标表示印版的加网线数,图中的四根斜线表示网纹辊线数与印版加网线数的最佳匹配带,只要线数匹配对应在斜线上,则产生的龟纹实际上人眼察觉不到,离斜线愈远,形成的干涉条纹愈令人生厌。

  利用纳森图可以由给定的印版加网线数求出匹配的网纹辊线数,也可以由给定的网纹辊线数求出印版的加网线数。例如,印刷要用39线/cm的印版,为避免龟纹的发生,网纹辊的线数110线/cm最为理想,又如,某柔性版印刷机配备的网纹辊,网线数为118线/cm,它与A、B、C斜线相交点的纵坐标印版加网线数分别为41线/cm、32线/cm、28线/cm,若印刷的产品质量要求较高,选用41线/cm的加网印版最合适;若印刷纸张平滑度小、很粗糙,则可选用28线/cm加网的印版。习惯上,对一般的印刷产品,印版加网线数和网纹辊的线数常按1∶4进行匹配,但对质量要求高的精细印刷品,印版加网线数和网纹辊线数还是应该用纳森图进行匹配。

  4.网纹辊的维护与保养。网纹辊因其特殊的表面结构和对油墨传输的重要作用,必须进行认真的维护和保养。

  网纹辊应贮放在特制的包装箱内,使其处于垂直位置,以免表面被异物格伤,或因重力作用发生弯曲变形,在搬运及在印刷机上使用时,要严防异物与网纹辊碰撞。

  在柔性版印刷机上,刮墨刀处于工作位置时,与网纹辊被压触点的切线夹角一般为28~35°。在保证有效地控制输墨量的前提下,刮墨刀与网纹辊的接触压力应尽量小,经测量,在工作状态时,刮墨刀在网纹辊上的线压力一般在2.8~5.6g/cm。在正常的压力下,刮墨刀和网纹辊表面之间会存在一层极薄的油墨,这层油墨有润滑剂的作用,可减轻刮墨刀对网纹辊的磨损。为保持油墨润滑作用对网纹辊耐磨性的保护,绝对不允许网纹辊与刮墨刀在干燥状态下摩擦。网纹辊与刮墨刀之间的压力应尽可能低,如果压力过大,也会加剧网纹辊的磨损。

  每次印刷结束后,必须对网纹辊进行认真的清洗,否则油墨中的颜料干结在网纹辊着墨孔的底部,影响网纹辊的输墨质量。

  对网纹辊进行清洗,可以采用擦洗和刷洗的方法,一般刷洗的效果较好,但要选择和油墨相匹配的清洗剂和合适的刷子。如刷洗镀铬辊,可选用鬃毛直径适合着墨孔大小的鬃刷;刷洗陶瓷网纹辊应选用坚硬的尼龙毛刷,如果用铜刷刷洗,硬度高的陶瓷表面会从铜刷上磨削下细小的铜料,将着墨孔堵塞。

三、柔性版变形的尺寸补偿



  柔性版和胶印印版相比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弹性大,二是版材厚。

  一个制作的非常完美的柔性印版,当它被安装到圆柱形滚筒上之后,印版沿滚筒周向的表面产生了弯曲变形,这种变形涉及到印版表面的图像和文字,使得印刷出来的图像、文字达不到原稿设计的要求。

  印版的弯曲变形量随印版厚度的增加、印刷机印版滚筒半径的减小而增大。柔性版的版材厚度范围较大,一般在0.8~7mm之间,常用的版材厚度是1.7mm。柔性版印刷机为高速轮转机,印版滚筒半径较小,因而印版的弯曲变形量大,实践证明,柔性版安装以后的变形改变了印刷图像的尺寸。

  印版表面图文尺寸的改变,对于质量要求不高的印刷品可以不予考虑,但对于质量要求较高的印刷品,必须采取措施补偿印刷尺寸的变化。由于柔性版印刷的印版滚筒不能增减衬垫(无衬垫),只能减小晒版阴图底片上相应图文的尺寸,以补偿印刷图像的变形。

  彩色柔性版印刷使用的是带聚酯背衬的柔性版,晒版阴图底片图像减少量可用下式计算

  减少百分比=K/R×100%

  式中的R为印刷品最终得到的复制长度,可以用下式计算:

  R=2π(r+b+c)

  上式中的r为印版滚筒的半径,b是粘附印版的双面粘村的厚度,c是印版的厚度。前式中的K值是和版材性能、结构有关的常数,一般由版材厂家提供,聚酯背衬柔性版的K值可参考表6-7的值。

  
表6-7 聚脂背衬柔性版的K值







版厚(mm)1.342.53.043.444.054.545.076.087.38
K值(mm)0.0380.0670.0800.0900.1050.117 0.1300.1550.187


  晒版阴图底片图像减少量的计算公式,是在印版弯曲变形,印版滚筒正常状态的情况下得出的。事实上,影响印刷实际长度的不仅仅是印版的变形,印刷时,卷筒纸或卷筒薄膜在张力的作用下也会被拉长,而在沿滚筒的轴向部会有收缩。在装版时,为了把印版展布并牢固的贴在粘村上所施加的力,也足以使印版产生额外的变形。因此,用公式计算进行晒版阴图底片图像尺寸的补偿,未必能得到预期的印刷精度,所以对于要求套印精度高的印刷产品以及模切尺寸准确的包装装满印刷品,还需要综合考虑弯曲变形计算式,进行精确的版面设计。

四、柔性版油墨的印刷适性



  不同的印刷方式,油墨的转移机理不同,柔性版印刷机是通过独特的网纹辊,将适量的油墨转移到承印物上。

  柔性版油墨的外观为流动性良好的液体,这主要是为适应网纹辊对油墨转移的需要。目前柔性版印刷中使用三种类型的油墨:有机溶剂性油墨、水性油墨和紫外线固化油墨。水性、有机溶剂性油墨的干燥是物理过程,而紫外线固化油墨则是由光化学反应进行干燥。由于水喷油墨无环境污染,价格低廉,因此,在我国和欧美等国家,柔性版印刷中水性油墨占有主导地位。

  1.水性油田的特点。水性油墨通常由着色剂、连结料、辅助剂等成分组成。

  
表6-8 水性油墨(Werneke)的性能(25℃)







颜色粘度(s)细度(μm)粘着性(Tack)pH值
40353.59
75153.39.5
801039.5
62 4.69.1


  着色剂是水性油墨的呈色物质,给油墨一定颜色。在高水平的柔性版印刷中,使用高网线的网纹辊传输油墨,因而转移的油墨量较少,印刷品的墨层薄。为获得色彩艳丽的印迹,水喷油墨的着色剂一般选用化学稳定性良好、具有高强度着色力的颜料。

  连结料由水、树脂、胺类化合物及其它有机溶剂组成。树脂是水性油墨最重要的成分,直接影响油墨的附着性能、干燥速度、防粘脓性能及耐热性等,同时也影响光泽及传墨性,常用的有丙烯酸类树脂。胺类化合物的作用是使水性油墨的pH值维持碱性,因丙烯酸树脂在碱性介质中能提供更佳的印刷效果。水或其它有机溶剂的作用是溶解树脂、调节油墨的粘度及干燥速度。柔性版印刷为高速印刷,网纹辊上分布着定量定型的微小着墨孔,只有使用低粘度的油墨,网纹辊对油墨的传输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水性油墨的粘度可用察思流杯或4#涂料杯测量。表6-8中的粘度值是用户涂料坏测量的。

  辅助剂主要调节油墨的pH值、干燥性等。水性油墨常用的辅助剂有:稳定剂、阻滞剂、冲淡剂、消泡剂等。稳定剂可调节pH值,也可作稀释剂,降低油墨的粘度。阻滞剂用于抑制水性油墨的干燥速度,防止油墨在网纹辊上干固,减少糊版。冲淡剂用来减淡水性油墨的颜色,但对油墨的粘度和干燥速度无影响;冲淡剂也是一种亮光剂,可以提高水性油墨亮度。消泡剂可抑制和消除气泡,提高油墨的传递性能。

  2.水性油担的pH值。水性油墨的pH值直接关系到水性油墨的印刷适性。pH值和油墨的粘度关系如图6-22所示。图中的粘度值是用4#涂料杯测量的。曲线表明,水性油墨的粘度随pH值的下降,线性地升高。


图6-22 水性油墨pH值和粘度的关系



图6-23 水性油墨的干燥性与pH值的关系


  水性油墨的干燥性和pH值的关系如图6-23所示。图中干燥性的测试方法是:将少许油墨放在刮板细度计100μm处,用刮板迅速刮下并同时打开秒表,经30s后用一纸张的下端对准刮板零刻度处,平贴凹槽上,用手掌速压一下,揭下纸张,测量未粘墨迹的长度,用mm表示,即为初干性(图中的干燥性)。未粘墨迹愈短,干燥愈慢。图6-23中的曲线表明,随着pH值的逐渐升高,水性油墨的干燥性线性地降低。

  水性油墨的pH值主要依靠胺类化合物来维持,但由于印刷过程中胺类物质的挥发,pH值下降,这将使油墨的粘度上升、转移性变差,同时油墨的干燥加快,堵塞网纹辊,出现糊版故障。若要保持油墨性能的稳定,一方面尽可能避免胶类物质外泄,例如盖好油墨槽的上盖。另一方面要定时、定量地向墨槽中添加稳定剂。据生产经验表明,一般水性油墨的pH值维持在8.0~9.5之间较好。pH值过高时,油墨的干燥缓慢,出现印品背面粘脏和抗水性差的问题。

  3.水性油墨使用中的问题。水性油墨的最大特点是,油墨在干燥前可与水混合,一旦油墨干固后,则不能再溶于水和油墨,即油墨有抗水性。因此,印刷时要特别注意,切勿让油墨干固在网纹辊上,以免堵塞网纹辊的着墨孔,阻碍了油墨的定星传输造成印刷不良。另一方面,亦需注意印刷过程中柔性版始终要保持被油墨润湿,避免油墨干燥后堵塞印版上的文字图案。

  降低水性油墨的粘度时,不宜随便加水,以免影响油墨的稳定性,可加入适量的稳定剂。当印刷速度降低时,可在油墨中加入阻滞剂,防止油墨干燥过快,一般加入量不得超过3%。

五、柔性版印刷的印刷色序



  不同的印刷色序会产生不同的印刷效果。在决定印刷色序时必须考虑许多相关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印刷机的种类;印刷品上颜色的重要性;套印精度的要求(即哪一块印版的套难性要求最高);纸张的性质;油墨的性质;油墨叠印的方式(即是湿式印刷的油墨叠印还是干式印刷的油墨叠印);颜色的深浅;印版上图文面积的大小以及作业方面的问题等。

  例如,用四色胶印机印刷,油墨的叠印是以湿压湿的方式进行的,由于先印的油墨完全处于湿的状态,所以从油墨的粘度和粘着性考虑,最好是使后印油墨的粘度、粘着性依次递减,才不会出现“反粘”现象。另外,从油墨的透明度考虑,后印油墨的透明度应该逐渐递增为好。

  如果从用墨量的多少来考虑,印刷品以黑版为主,采用非彩色结构底色去除得较多,印刷色序最好是青-品红-黄-黑。但是,黑版为补色版时,只是增加图像的轮廓或弥补三原色油墨的色偏,则可采用黑-青-品红-黄的色序来印刷。也有采用黄-品红-青-黑的色序,这是因为使用铬黄制造的墨,由于透明度低,只能先印黄。

  彩色印刷品的种类繁多,尤其是包装装演印刷品,在考虑印刷色序时,除上述因素外,更应该根据印刷品各自的特点来安排印刷色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版画的色序应严格按照原稿的色序印刷;专色实地背景色版,可放在最后印,以保证图文墨色均匀、不赠脏;有价证券、票证应先印底纹、再印边框;印金的产品必须先印底色,然后再印金墨;色数多的印刷品,为了保证套印精度,可以先印图文面积小而又不叠色、无套印准确度要求的色版;一些包装装满印刷品的主体字、图像要保持鲜明,不能被其它颜色遮盖时,应该后印。

  柔性版印刷机为多色印刷机,油墨的叠印是以湿叠干的方式进行的,最少6色,一般10色,最高达12色,可进行紫外及红外上光。印刷的产品以装演印刷品为主,有文字、有图像、有网线也有实地,有的还需要印金、印银和上光。因此,柔性版印刷的色序非常灵活。在决定印刷色序时,不能孤立地考虑某一因素,要对印刷品的具体要求进行分析,以求得最佳的印刷色序。例如可以先印网线版,接下来印实地,再印金,最后上光。有些印刷品的墨色较深,受网纹辊传墨量的限制,达不到墨层厚度要求时,可用另一印刷单元再将此色重印一次。

[时间:2001-07-09  作者:冯瑞乾  来源:《印刷原理及工艺》·第六章 凹版印刷、柔性版印刷和丝网印刷的]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