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老店靠数码出版获新生

       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这些显赫的名字,只是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作者名单”的一小部分。传统是资产,也是负担,这家老出版社浴火创新的秘诀是什么?

       如何重整剑桥大学出版社这个拥有400多年历史的老店?首席执行官潘仕勋说,存活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学会“当个好生意人”。

       吸纳“最聪明的脑袋”
       先问一个问题:在你记忆中,现存哪一家公司的历史超过400年?      
       这个问题的答案,相信很多人搜肠刮肚也不一定想得出来。
       如果你是这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你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恐怕也很难。
       不过,对剑桥大学出版社首席执行官潘仕勋来说,这两个问题,答案都很明显。

       最近,潘仕勋的亚洲巡回之旅到达台北,接受了台湾《商业周刊》的独家专访。在饭店的会议室里,潘仕勋随手拿起一张纸,写下剑桥大学出版社的历史:“1209年,剑桥大学创立;1534年,英王亨利八世说,‘把知识传播到全世界去’,赞助成立了剑桥大学出版社。”

       只听“剑桥大学出版社”这个名字,许多人可能不会感受到它的特别。事实上,它出版的英王钦定本圣经,在全球销售累计达数十亿本;它拥有令人惊叹的“作者名单”:达尔文、牛顿、爱因斯坦、发现人体血液循环的英国医生威廉·哈维……

       台湾中小企业的平均存活年限是13年,而剑桥大学出版社在剑桥大学的光环之下,屹立400多年而不倒,吸纳“最聪明的脑袋”为其所用。迄今,这家出版社在全球116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5000名作者,剑桥大学81位诺贝尔奖得主更是其坚强后盾。

       六年改革 扭亏为盈

      不过,即便如此,这个400多年的老店依然面临着相当严峻的新挑战。这也是潘仕勋成为剑桥大学出版社历史上第一位拥有金融管理从业经历的CEO的原因。

       剑桥大学出版社因为安于现状,在2003年之前出现了1100万英镑的亏损,400多年的荣光,面临着生存考验。

       潘仕勋执掌剑桥大学出版社后,进行了组织改革,花了6年时间,终于让出版社扭亏为盈,并积极进军在线数码学术与教育市场。英国《金融时报》称其是“数码出版的先驱之一”。

       如何重整这个400多年的老店?潘仕勋指出,存活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学会“当个好生意人”。

       历史上,剑桥大学出版社至少遭遇过3次破产危机。例如,1911年承接《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1版重新编写和印刷的业务。总量29大册的这部百科全书,几乎相当于英国当时全部印刷产能,所有印刷商都在等出版社付钱给他们。出版社却必须等每一页都印好、书装订好,才能将钱装进口袋。这让它几近破产。

       “那真是梦魇。”潘仕勋说。

       改革一:“不亏钱”是底线

       作为世界顶级学府剑桥大学的附属单位,常有富人向出版社捐赠,出版社向来不必太担心财务问题。因此,过去,销售与利润从来不是出版社的最优先考量。1963年,它出版的《新石器时代南印度的畜牧人》一书,读者群全球只有10个人。

       如此长期不重视利润,即使“富爸爸”也受不了。上世纪70年代,出版社再度出现经营不善的危机。“剑桥大学说,‘不,这次你要自己想办法’。”潘仕勋说。

       结果,当时出版社只做了一件事就扭亏为盈——把所有出版物涨价一倍。原来,剑桥大学出版社的出版物,已经有50年没有调整过售价了。

       “在这些循环之间,你可以看到,也许我们太专注于成为好的出版商,而忘了要做一个好的生意人。”潘仕勋表示。

       因此,当6年前剑桥大学出版社再度出现财务危机时,潘仕勋的第一步改革,就是为新出版物设下简单的底线:“不亏钱。”他说,像《新石器时代南印度的畜牧人》这种全世界只有10个人看得懂,但具有学术价值的书,如果只有剑桥能出,当然可以出版,“但价格可能高得多”。

       “赚钱,其实关系到人们如何解读你。”潘仕勋表示,一旦没有利润,组织效率就会下滑,读者便不再信任你的品牌,银行也不想和你来往。

       这番话,对于一个一般的企业或许没什么了不起,但在重视学术价值的教育殿堂,谈钱是俗气的。这一步改革引起了出版社内部的激烈争论。“必须让一些人离开”,潘仕勋轻描淡写地说。

      改革二:跟上数码革命

       潘仕勋的第二步改革,是进行数码出版的关键投资,花费数千万英镑,积极与微软、Google、日立等合作,出版电子书,建立学术资料库,构架教材与英语在线学习互动网站,为出版社的未来养“金母鸡”。

       “5年前,数码出版物约占出版社销售额的12%,现在接近18%,每年都以一个百分点在成长。”潘仕勋用手在空中画了一条曲线,先是缓和的,接着陡然向上。

       “不变革,就死亡,”潘仕勋预言,“100年后,将不再有新的传统纸本出版物。”出版业因应数码革命而变革,是必然的选择。

       问题是,剑桥大学出版社一年的营收为数亿美元,没有大钱可烧。对此,潘仕勋认为,关键是时机,“没办法在线销售的,就不要数码化。”

       他描绘的未来,对保守的出版社而言仍有些激进。但若回头看历史,出版业的每一次大跃进,背后都有科技变革,例如“活字印刷”让大学有印书、传播知识的能力;蒸汽机的发明缩短了运输时间,书籍才能大量印刷,在全球销售。

       每一次危机都是变革的最佳时机。对这个古老的出版社来说,“与时而变”是让它存活下来的关键。

[时间:2009-02-12  来源:台湾《商业周刊》]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