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印刷设备制造企业,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资金普遍不是非常充裕,生产加工装备水平相对较差,产品的质量、稳定性也因此受到很大影响,这些问题在成为制约国内印刷设备制造企业发展的桎捁。那么如何才能破解这种困局呢?不同的企业各有自己的高招,在这里向大家推荐一种模式供大家参考。
大约是在8、9年前,笔者第一次参观深圳精密达机械有限公司,当时的精密达公司还没有现在这般知名,而应该算是在国内装订设备生产领域崭露头角一家企业。参观过程中,精密达公司最令笔者感到惊异的,是在这家已经小有名气的胶订机制造企业里,根本没有发现机加工设备的影子。当时笔者以为精密达公司除了这间工厂还有其他的生产厂房,但是求证之后得到的答案,却是除了这间厂房,精密达公司只是在深圳市区拥有一个销售展示中心,此外再无生产基地。这让看惯了机械制造企业成排加工设备的笔者,确实吃惊不小。
对此,精密达公司的郑斌总经理特别做了介绍。据他讲,精密达公司从创立开始,就希望采用一种哑铃式的发展模式,其中研发和销售是哑铃的两个重头,而生产则像哑铃的柄,非常重要但不是重点。当然这里说的不做重点是指的公司整个经营体系中的权重而言的,而不是忽视产品的生产。当时的精密达的确没有自己的机加工设备,所有的零配件要么是采购的标准件,要么是通过协作生产的方式由其他企业代为加工的。在生产上,精密达所做的事情就是把经过严格检查,达到精度要求的散件组装在一起,所以精密达公司的车间实际上只有组装车间。
笔者向郑总质疑,这种方式是否能够保证每一个零部件的精度,以及由这些零部件组装起来的胶订机的质量和寿命,郑总认为这个问题不必担心。“虽然是采用外协的方式进行加工,但是我们可以向合作方提出非常严格的质量标准,达不到标准的产品我们绝对不予接收。和国内很多自己做机加工的企业相比,我们的加工精度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所提升。因为我们找的合作伙伴都是加工能力非常强也非常有经验的企业,他们的内部标准非常严格。为了能够与我们达成长期的合作,他们也不会拿自己的质量看玩笑。”
其实采取这种哑铃模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让资金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最大效应。机加工外包出去,企业不用再考虑设备的初期投入、折旧等等问题,同时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销售情况以销定产,用多少零部件就采购多少,而不必让资金占压在原材料的储备上。这样,使得企业能够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更需要钱的研发、销售环节上。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这样做也降低了管理的难度。对于传统的印刷设备制造企业,人员构成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就是机加工部门,这也是企业管理中最让人头疼的部门。人多了思想就很难做到统一,而且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人的思想、心理产生波动也是正常的。对于一些职业素养高的人员,或许可以自我调整,而职业素养稍逊的,就会把这种影响带到工作中。现在,企业把这部分工作转嫁出去,也就不必再为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职业素质、心理波动等事情烦恼了。管理方面的效率和效果自然获得提升。
事实上,从精密达公司这些年获得的高速发展看,采用哑铃型的企业发展模式,也的确让企业受益颇多。在印刷设备制造领域,精密达的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是最快的,企业每年都能够推出多款产品,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也不断提高。目前,精密达公司已经从几年前的只能提供胶订机单机,发展到可以提供包括胶订、精装、骑马订等不同门类装订联动线的国内领先制造商,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而在这些年中,在行业中鲜有对精密达产品质量的抱怨,这也说明这种发展模式对于产品的质量,没有任何的不良的影响。
精密达公司的例子并不是一个个案。就在不久之前,在采访北京大洋伟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销售总经理唐德阳的时候,笔者赫然发现,这个公司正在走着与几年前的精密达近乎一致的发展道路:重点放到产品研制和销售环节,所有的零部件生产采用外包方式制造,自己进行最后的总装。当然,由于产品不同、起点不同、人员结构也不同,所以二者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大体的模式却是一致的。
这一南一北两家企业应该没有太多的交往,大洋伟业的唐德阳和精密达的郑斌也未尝有深交,但他们不约而同地在企业发展上选择了哑铃模式,这应该可以说明,这种模式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对于起步阶段和发展初期的印刷制造企业,这种模式更加值得推荐。
[时间:2008-12-26 作者:文立 来源:慧聪印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