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后 纸媒将进入渐变期

  南方报业的“掌门人”杨兴锋和搜狐的“掌门人”张朝阳在奥运期间曾经有过一次对话,他们都认为,奥运将促使整个媒体格局的重新整合。对于纸媒而言,虽然一次奥运会并不会使其格局发生“化学变化”,但除了广告、印数、市场份额等可见因素的变化之外,一些足以最终促成格局改变的“物理变化”已经露出端倪。奥运后,纸媒将进入渐变期。

  渐变一 “马太效应”更明显

  为了奥运报道,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投入了2.8亿元。提到2.8亿这个数字,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秘书长、新闻出版总署传媒发展研究所执行所长冯玉明用了“很震惊”来表达自己的感觉。其实,此次纸媒为了奥运的大手笔投入,远不只广州日报一家。承印《人民日报》、《体坛周报》、《足球报》等报纸的人民日报社印刷厂,为了保证奥运期间高质高速出报,斥资4500万元购置新设备;承印奥运期间重要外宣窗口——《中国日报》和《奥运村报》的中国日报印刷厂也投资2500万元备战奥运。为了奥运报道,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也投入1亿多元进行设备更新……

  和这些“大手笔”相比,一些纸媒虽也参与到这次奥运报道中,却很难弄出什么“动静”。“其实,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趋势是一直跟随着报业发展的,尤其到了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中会表现得更明显。”上海大学新闻传播系李建新教授对记者表达了他对这一问题的观点。他认为,一些有实力的报业集团或是报社可以投入相当强的采编力量、保障力量来进行奥运报道,“而一些实力弱的媒体,可能连采访的机会都拿不到,这次奥运报道就让一些没实力的报纸淡出了读者的视野。”   

  在奥运报道一争高低之时,纸媒在“奥运时代”和“后奥运时代”也进行着比拼。中投证券分析师王鹏相信,奥运会对于这几年处于发展缓慢或是退步的报纸而言,具有较好的“提振”作用。他告诉记者,“此次报纸的表现得到读者的认可,这使得纸媒在接下来的广告价格制定上处于主动地位,最终体现为广告收入的增长。”也有分析认为,由于奥运期间投入广告的多为奥运赞助商或奥运合作伙伴,一些企业会避开这一竞争期,将自己的广告移至奥运之后,因此不排除“后奥运时代”迎来新的广告盛宴的可能。

  然而,是不是“后奥运时代”的“广告盛宴”纸媒都能有机会“品尝”呢?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陈力丹表示,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他说,“每个城市不可能长久地十几家报纸在拼抢,最后的趋势就是一城一报、一城两报。会有一家广告额做得特别大,然后会有另一家一直在其后‘陪衬’着。”看来,能坐在桌边品尝盛宴的也只能是强者了。

  渐变二 人才进入“高端之争”

  此次纸媒的奥运报道团“出师阵容”可以说让许多新媒体望洋兴叹。吉林日报报业集团共派出9名特派记者来到北京,其中,有6人曾采访过亚冬会、世界杯等国际性体育赛事。《广州日报》的“奥运报道军团”领队周志伟有着20年从业经验,队伍中每位成员都有跟奥运独到的联系,比如资深体育记者不仅是报道者,还是大牌体育明星的朋友,还有不少完全浸泡在专业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参与报道,其内容架构和资源优势以及深度报道的优势都比新媒体明显。   

  专业类媒体在这方面的优势更是无人能敌。《体坛周报》的“总指挥”瞿优远自己曾只身亲临过奥运赛场进行报道,“带队”张敦南曾已经有两届奥运报道的“领队”经验。《体坛周报》共有9名奥运注册记者,每一位都报道过国际赛事,有的与国内外大腕运动员是相当熟识的朋友。这也是《体坛周报》可以专访萨马兰奇、罗格,可以在许多媒体只能对刘翔退赛进行“综合报道”的时候,能对刘翔及其家人进行专访的原因了。  [next] 

  “纸媒这次表现很好,人才起了很关键的作用。”李建新教授奥运期间也一直在上海,他订阅了《新民晚报》和《新闻晨报》。“同样是女排输了,纸媒和网络的报道分量还是很不一样的,网络多是停留在表面进行报道,但纸媒的报道更专业化、人性化。”   

  和纸媒相比,新媒体最稀缺的应该就是经过时间历练与从业积淀的人才了。因此,新媒体尽管也派出了大量的人力,但在人才之战上仍显得有些被动。一家知名网站在今年年初刊登了“奥运记者招聘启事”——工作时间是2008年1月至2008年8月底,要求是有新闻采访经验,热衷赛事报道,有师友同学在体育界者优先考虑……“记者的积淀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李教授此次对许多奥运报道进行了比较分析,“一些记者文章写得真好,是需要功力和专业知识的。”

  “纸媒在人才上的优势仍很明显,网络也注意到这点了。”陈力丹教授表示。那么,新媒体会不会“觊觎”纸媒的人才呢?对于记者的提问,陈教授表示,“‘挖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是现在纸媒对于人才的的待遇也很好,另外一点是大家还是觉得纸媒更有保障。”

  渐变三 媒介形态分水岭变模糊

  陈伟胜,《广州日报》奥运前线编辑部的一名记者,他此次同时面对集团所拥有的至少四五种传播方式——纸报、大洋网、数字报纸、手机报。此次奥运报道中,他的同行也大多如此——一次生产、多次发放。看起来是记者工作方式的变化,实际上是媒介形态不再泾渭分明。

  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做了一个关于在本次奥运传播大战中报网互动情况的调查,结果是:有一半以上的报业集团都在自己的网站,以及和其他网站合作了赛事的视频转播,75%的报业开通了网络频道,83%的报业设立了读者互动栏目。

  荆楚网与楚天都市报联合推出的楚天都市报网络版“奥运号外”,平均每天过万人次点击,页面浏览量在10万次左右。《中国青年报》推出的奥运特刊《日出东方》,其中包括每日下午在网络上出版的4个版“日出东方”网络下午版。除了对自身网络资源的利用之外,由于北京奥运会对互联网媒体开放了部分采访权,因此全国不少报业机构纷纷行动起来,选择和行业内媒体以及互联网媒体的广泛结盟。由搜狐领衔的“搜狐奥运联盟”旗下有包括《江南都市报》、《华西都市报》、《晶报》、《潇湘晨报》等在内的35家纸媒;而《南方都市报》、《现代快报》、《都市快报》等11家晚报都市报参加了腾讯网发起的“捷报奥运联盟”。2008年7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和搜狐公司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开始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而这些主动进军新媒体的纸媒,在此次奥运报道中都有了全新的收获。   

  “我也注意到,在这次媒体大战中,有一些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专门盯网、盯电视,整合网络及电视的资源,在这一次的传播格局中,新媒体反而为传统媒体提供了资源和资讯,出现了交互整合。”冯玉明还提到,不再硬对硬和网络拼抢时效的报纸,已经开始了对新媒体的巧妙“利用”。

[时间:2008-12-23  作者:牛春颖  来源:新闻出版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