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微乎其微的利润,不少印刷企业陷入了亏本印刷、不印更亏的不良循环。面对大量自己的生产能力、技术实力都能够胜任的印刷订单,企业主们只能摇头叹息:现在的印刷业务越来越难做了!印刷人开始反思这样的情况是何时开始的,原因是什么呢?
很多人把原因归结到印刷工价的透明化上,确实如此。现在的印刷工价早已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想以高报价来"蒙"已经不现实,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印刷业的利润。大家都会算这笔帐,虽然各个企业的算法多有不同,但主要的无非就是[承印物(以纸张为主的各种材料)+油墨]×损耗+工价。但是,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印刷业现在流行"冬天"论,认为目前的印刷业正处在一个适者生存的大淘汰环境中。当前,面对金融危机下的严峻形势,所谓的"冬天"也不仅仅是印刷业的"冬天",而是整个中小企业的"冬天",特别是出口加工型的中小企业在这次金融风暴中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长达八年高速发展期,如果不是这次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发展泡沫的破灭,或许很多问题将隐伏更久。
产能过剩问题的凸显
改革开放经历了30年,我国经济政策一直是国有企业控制、经营战略性资源,包括能源、铁路、航运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而在其他领域则是完全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于是国家很难限制这些领域的产能,只能通过提高行业门槛、加强环保标准等方法来调控。由于印刷包装业入行门槛低,再加上印刷业拥有庞大的市场,尤其是受行业先驱者都尝到甜头的刺激之后,印刷企业的发展近几十年来在珠三角、长三角、以及环渤海地区呈现出大泛滥的情景。07年时我国共有在册各类印刷企业99787家,全行业从业人员340万人。产能过剩问题多年来一直伴随着印刷行业的发展,成为了印刷业未来发展最大的绊脚石。
产能过剩一直是中国乃至世界制造业的通病。相信印刷业人不用数据说明也可以从所处环境中有所体会。在早期市场需求远大于印刷企业产能的时候,有种夸张的说法:只要印刷机一开就和直接印钱一样。很多早期印刷人都赚到了大钱,如今随着印刷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市场竞争白热化,随之行业进入了微利时代,企业利润越来越薄已是不争的事实。
去年以来至本次金融风暴前,纸张、油墨、运输等成本不断上升,很多印刷企业试图通过提价来抵消成本压力。但最终我们都看到了印刷价格还是上不来。这与行业产能过剩,竞争方式落后有很大的关系。
如何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一,通过市场自身的竞争
通过市场自身的竞争规律,实现优胜劣汰,但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在很多方面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是世界工厂,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是我们经济发展的法宝。中国国内市场的需求是非常丰富的、多层次的。特别是现阶段,中低端的消费还占绝对主导的地位,这点决定了行业竞争的主要形式不是价值战,而是价格战。就印刷行业而言,这点也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还是低成本、弱差异化、规模化。
二,通过行政的方式
温家宝总理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两项重点任务"之二就是"要推进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调整",具体方式是"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紧接着,国家发改委在其网站上公开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具体拿出八项措施:切实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反弹;严格控制新上项目;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进技术改造;促进兼并重组;加强信贷、土地、建设、环保、安全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深化行政管理和投资体制、价格形成和市场退出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健全行业信息发布制度。
这些措施显然已经不能用"关停并转"来简单概括了。
但从一些具体举措来看,依然能看到这四个字的"精神"所在: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制定出相关标准将不合标准的企业从这个行业中过剩出去。
最后,我国的印刷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地区发展不平衡。印刷业发达的沿海地区市场空间已经十分有限,而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印刷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也必将有相应的印刷商机出现。同时,随着国家降息、减税、加大投资等利好政策的实施,市场环境好转只是时间问题。但是我们一定要正视产能过剩的问题,它本身早已存在只是这次的金融风暴使得问题更加的突出。
[时间:2008-12-22 作者:张奕波 来源:中华印刷包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