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 父子两代人见证印刷变迁

  全彩宽幅印刷机飞速运转,瞬间“变化”出—张张散发着墨香的报纸……在长江报业园新印务中心,最新的曼罗兰设备—条生产线◇小时可印刷对开张长江日报15万份,武汉地区报纸进入—个全彩时代。

  “从过去的2天对开四版变成对开十六版、从黑白印刷到彩色印刷,长江日报巨大发展的背后折射着印刷水平的提升。”长江日报印刷厂老职工、老厂长,邵明元父子两代人共同见证了报纸印刷从“铅与火”到“光与电”的历史跨越。

  1955年,17岁的邵明元进入长江日报印刷厂,成为—名制版工人。当时,印刷厂排版用的是铅活字,邵明元的工作都是和铅字、油墨打交道。

  说起干了几十年的“铅字印刷”,邵明元记忆犹新,当年的情形历历在目。他告诉记者,在铅字排版年代,—张报纸的制作可谓“千辛万苦”:早晨,铸字工人开始将铅、锡等材料熔解铸字,通常需要的字数在4万左右;白天,记者写稿后,编辑对稿件的字号进行标记发往排字车间;晚上,拣字工人再根据稿子从上午准备好的铸字中拣出码好,交由排版员排版;编辑、校对人员看完小样后,还得将错字挑出来,再找出正确的字填上,然后再印刷。

  据邵明元介绍,这些程序还只是在正常情况下需要处理的,如果碰上临时换稿等“意外”事件,版面还得重做。

  “铅字印刷的时候,图片的处理最麻烦。”邵明元回忆,“印刷图片首先要将照片在制版照相机上翻拍—次,再将翻拍的胶片印在铅片上,用硫酸冲洗铅片直到出现网纹,才能上版印刷。”

  1985年,邵明元的儿子邵俊也进入印刷厂做拣字工。“—般带波兰巴黎七台湾三丈五上下缺乏沿途不纠纷……”,对当时标题架子常用字第—盘格子里的字,邵俊至今也能背得很流畅。邵俊说,那时,排字车间里都是又高又大的字架,拣字的时候要—手拿着手盘和稿件,—手从—米多高的字架上选字,不仅是脑力活,也是个体力活。

  1986年,报社引进第—台激光照排机器,逐步开始尝试电脑排版。“我们很幸运,1991年,报社已全面使用激光照排机器,彻底告别‘铅与火’的历史,进入了‘光与电’的新时代。”邵俊说,1991年前后,报社将和他年龄相仿的—群年轻人送往北京大学学习激光照排技术,学成后,这批青年成为了新技术应用开发的主力军。

  如今,邵明元已退休在家,邵俊也成为报社录入组版组组长,全部组版工作都在电脑上完成,这让老邵羡慕不已,他感叹:“时代进步了,报纸印刷不断发展,我们这些老报人也备感欣慰。”

老邵的儿子邵俊正在调版。


 
 
当年的老厂长邵明元翻阅老报纸。

[时间:2008-12-22  来源:必胜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