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报业寒冬中的“转网”效应

  近来伴随金融海啸掀起的阵阵恶浪,报纸产业也衰报频传。美国百年老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以下简称《箴言报》)将改为网络报以及美国“三大报刊巨头裁员”的消息不胫而走,再次引发“报业末日”的联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箴言报》的“转网”宣言,它使得一度沉寂的“纸媒消失说”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 

  “转网”影响有夸大之嫌 

  10月28日,总部位于美国波士顿的《箴言报》宣称,该报将从2009年4月起取消纸媒印刷,改为网络版报纸。该消息很快被中国媒体广泛转载,报界对这份有着整整100年历史的老牌报纸骤然“倒下”不免惺惺相惜,有关报业濒临绝境的评论被“网络人士”津津乐道。 

  其实,《箴言报》的倒下或曰转型早为业界所预料,金融危机的影响,只是压倒该报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只要稍稍查看一下该报的基本状况就可知道。 

  一方面,《箴言报》是一份较为另类的报纸,它的存活至今,本已是奇迹。年届八旬的Mary Baker Eddy女士于1908年创办该报,其初衷是不满当时报纸的低级趣味以及对她及她所创立的科学基督教会的伤害。该报以“不伤害任何人,为全人类造福”为办报宗旨,关注全国新闻和世界新闻,以深度报道见长,远离煽情、猎奇及街头传闻。该报虽然早已改为四开小报,但一直追求“高尚”格调,累计获得过7次普利策奖(有趣的是,当初对Eddy老太太伤害最重的报纸就是普利策创办的《纽约世界报》)。它还是《今日美国》创刊前美国惟一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报纸。然而,这样一份报纸,仅有区区20多个版,却耗费了大量人力。除总部的强壮兵马外,还在全国和世界各地设有19个分社或记者站。它的发行量自达到历史高峰20多万份后就每况愈下,到上世纪90年代已跌破8万份,目前只有约5.5万份。它的广告比任何主流报纸都少,而且几乎没有本地广告。长期以来,该报每年的发行收入为1100万美元,广告收入为1000万美元,其收入结构迥异于所有其他报纸。近年来该报的年收入降至1250万美元,而年支出却高达1890万美元。这份报纸早已入不敷出,其主办者虽变卖其他媒体资产,仍难以支撑。 

  另一方面,《箴言报》发行战线长、覆盖密度小的特点导致其发行成本很高,这促使它对不受地域限制的互联网传递方式较为敏感。1996年,该报率先将报纸内容放在网上,成为美国最早设立网络版的报纸之一。2001年,该报又成为全国最早在网上设立PDF版的报纸之一。如此亲近网络并从中尝到甜头的报纸,在网络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转投网络怀抱,并不奇怪。 

  因此,《箴言报》之“转网”,目前只能说是个案,并不代表报纸从此步入“转网”期,就像《中央日报》的变故并未引领台湾报业抛弃纸媒一样。2006年5月31日,曾经是台湾第一大报的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在连续出版79年之后停止纸媒印刷,改出“网络报”。此举一出,全岛哗然。但人们心里清楚,此乃该报经营不善、国民党因经济负担过重不得已而为之,并非对网络情有独钟。两年多来,台湾并无任何日报跟着《中央日报》“转网”。 

  最新的消息是,纽约时报公司已决定关闭旗下《国际先驱论坛报》的网站,并申明此举并非出于成本考虑,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next]

  现在抛弃纸媒并不可取 

  然而,一些专家坚持认为报纸“转网”不仅是大势所趋,更到了必须立即付诸行动的“十字路口”。特别是新经济、新媒体的一些权威人士,多是危言耸听,把前两年比尔·盖茨关于“报纸还有50年寿命”的预言大大提前了。 

  旗下有《时尚》、《名利场》、《纽约客》等知名杂志的美国Conde Nast出版集团,去年4月创办了重量级的财经杂志Portfolio。最新一期该刊发表就媒体产业发展趋势对Netscape公司(以开发互联网浏览器闻名)创始人及美国硅谷核心人物Marc Andreesen的专访,Andreesen再次语出惊人,建议报界立刻抛弃纸媒,转向新媒体。 

  他说:“如果你在办《纽约时报》,你该怎么办?立刻关闭纸张版。你必须采取进攻姿态。你应当像1985年英特尔公司那样采取断然措施。当时该公司几乎要被日本的记忆芯片公司消灭了,而记忆芯片正是英特尔的强项。结果如何?英特尔自己消灭了自己的强项,转而致力于看上去更小却有着广阔市场前景的项目——微处理器。正是在英特尔转守为攻的那一刻,它的未来才变得安全而明朗。报业公司不得不采取与之完全相同的策略……金融市场对报纸的未来已经大打折扣。因此,你如果是主流报纸的成员,那么就关闭印刷机吧,你的股票价格很可能会上升,尽管你会损失正常收入的90%。从此你就转向了战略进攻,于是你从此变身为互联网公司。” 

  Andreesen此番高论于10月底提前在Portfolio的网站上出现,立刻引发激烈争论。赞成者包括Mark Potts,一位干过15年报纸记者和编辑的媒体顾问。他认为,“此话听似疯语,但颇为有理。诚然,目前互联网的广告收入还不足以支撑报业的无纸化运营,但一旦整个报业组织都投身于网络产品,情况便会迅速改变。报纸目前未能在自己的网络版获利,部分原因恰在于报纸仍把主要精力放在纸质产品上。”网名Newsmaven者说:“报纸读者的平均年龄正趋向于退休年限,而报纸的生产是建立在砍伐加拿大树木、长途贩运纸张、动用无数印刷机、再将终端产品彻夜运输投递的漫长流程中的。今天如果报纸还没有诞生,相信没人会去发明这样的产品。报纸如果不大胆进入新传媒模式,必将为别人所替代。” 

  反对的声音就更多了。网名WTL者说:“这简直愚蠢之极!首先,很难想象一个尚负有债务的行业会为了所谓的‘进攻策略’而关闭自己的现金流闸门。其次,那个‘硅谷大腕’创办的公司已经死了。为什么?网络上的‘一招鲜’不灵了。报业未来的发展可以考虑很多策略,但显然不包括把自己的双腿砍掉。”网名furnk者说:“Andreesen的商业模式就是网罗很多投资者,把你的股价搞上去,然后把它们卖掉,导致你的报业公司彻底灭亡。如果你想让你的公司只有12年寿命,Netscape是最好的榜样。”媒体评论家Donald Singleton说:“人们购买纸媒以及广告商为宣传自己的商品及服务而向纸媒支付广告费,使得报纸发行人得以雇用最好的记者和专栏作家。如果纸媒消失变为网上的免费阅读品,报纸发行人不得不与无数的博客们争夺读者眼球和广告商口袋的银子,新闻的质量必将一泻千里。每想到此,我便不寒而栗。”报业设备网(metaprinter.com)创始人Robert Ivan说:“我同意报纸要从单纯沉溺于纸媒盈利的模式中突破出来,但我完全不同意Andreesen的观点。《纽约时报》去年的印刷和发行收入就达到17亿美元,而其网络版收入仅为3.5亿美元。纸媒收入必须用以发明革新和解决发展问题。如果现在就把收入水池的塞子拔掉,无疑会立刻导致报纸产业的毁灭。” 

  也许报业老大小苏兹伯格的话在报界最具代表性。这位纽约时报公司董事长及《纽约时报》发行人最近接受专访时表示,他并不关心纸质报纸是否能够继续生存,他只要求《纽约时报》永远和读者在一起。 

  笔者理解小苏兹伯格的意思:只要报纸能有自己的读者,以什么形式传递并不重要。西方媒体界不是还认为电视和广播也岌岌可危吗?连电脑网络也快变成“传统媒体”了,最后通吃的看来就是“苹果”之类的移动数字设备了。就像两年前笔者在另一篇文章中所认为的,具备4G技术、巨额内存和最新电子纸等条件的便携式移动装置,将报刊阅读、电视收视、可视通信、货币支付、电子商务、办公及小区门禁等融为一体,很可能就是真正的“终结者”。 

  西方报业经济不景气 

  中国媒体10月30日广泛转载的“美国三大报刊巨头裁员求存”的消息,都是一个消息来源,指甘尼特公司(世界最大报业集团)和时代公司将分别裁员10%和600员工。消息把《箴言报》即将转网络报也算在里面,所以有“三大报刊”之说。 

  细看内容,却发现中文消息有夸大和语焉不详之弊。例如,消息说甘尼特公司“将裁减报纸部门员工10%”。甘尼特旗下仅在美国就有85家日报、数百家周报(还有23家电视台),共计46000名员工,而集团总部分管报纸的部门只有10多人。这“10%”指的是哪一头?不清楚。经查《纽约时报》10月28日报道,“10%”是个不完整概念,它既不包括甘尼特公司的旗舰级报纸《今日美国》,也不包括该集团在英国的数百家地方报纸。在《纽约时报》的追问下,该公司一位副总裁始终拒绝透露具体数字,并称“10%”的提法过于笼统和简单化了。时代公司是拥有《时代周刊》、《财富》等24家知名期刊的世界最大期刊出版商,拥有上万名员工, 600人的裁减并非该公司近年最多的。至于将发行量仅5万多份的《箴言报》列入美国“三大报刊巨头”,实在勉强,何况该报只宣布明年将转向网络报,迄今并未宣布任何裁员计划。 

  话说回来,美国及欧洲的报业经济确实不太景气。甘尼特公司今年第三季度净收入纽约时报公司第三季度利润同比减少51%,其股票也从去年同期的每股9美分下降到5美分。拥有30家日报和50家周报的麦克拉奇公司,今年第三季度总收入同比减少16%,广告收入减少19.9%。据美国报刊发行量稽核局公布的数据,全国列入审计的500多家日报,最近半年的平均有价发行量,同比下降4.6%(平日刊)和4.8%(星期天刊),而发行量前25名的报纸中有16家跌幅超过平均数,其中《亚特兰大宪章日报》跌幅第一,达13.6%。原因则是读者往互联网的流失、报纸为降低成本而减少发行量、为抵御经济困难而调高零售价等。10月底,美国发行量排行第四的《洛杉矶时报》的总编辑给编辑部成员写了份备忘录,文中说:“经济持续低迷迫使我们经历另一次削减员工和预算的浪潮。我遗憾地宣布,75位我们的朋友、同事及合格的员工将失去工作,比例约为10%,与上周经营部门公布的裁员比例基本一致。” 

  欧洲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有权威机构预测,英国报业全年广告收入将比去年减少7.2%。英国《金融时报》最近宣布将辞退60名“多余人员”,但强调这些人员主要来自广告、行政、图书馆等部门,不涉及编辑部。总部设在瑞典、在20个国家的150个城市拥有免费地铁报的地铁报国际公司,在经历前些年的大肆扩张后,现在也面临困境,第三季度总收入同比减少14%,今年可能首次出现亏损。

[next]

  各出奇招度寒冬 

  报业经济的衰退并非始自今日。自2001年纳斯达克泡沫破灭后,随着西方经济发展步伐放缓及网络媒体日益兴旺,加上“9.11”事件等对广告市场的重创,报纸的日子就一直不太好过,发行量下降及裁员的消息时断时续,此起彼伏。甘尼特公司去年以来已经裁员1000人。该公司2001年时有5.5万员工,如今只剩4.6万人。 

  裁员,是企业降低成本应对财政困难的常用办法,报业也不例外。但美国报业正采取新的措施降低成本,其中最令人惊讶的一条是脱离AP,互相供稿。AP是美联社的简称。长期以来,包括主流报纸在内的美国各主要媒体,都是AP的客户。美国的报业之所以能蓬勃发展并在全球率先大幅扩容从而进入“厚报”时代,与以AP为代表的全国约200多家大大小小的通讯社、特稿社的存在是分不开的。如今互为衣食父母的两大阵营竟要脱钩,报纸宁可降低内容质量,也要节省那付给通讯社的钱,人穷志短以致于此,真是出人意外。 

  表面上看,脱离AP的导火索是AP即将于2009年生效的一项新收费政策。该政策规定,其客户可以继续获得套餐式服务,如所有突发新闻,包括突发的财经、体育、娱乐等新闻。但非突发的、通常用于副刊的体育、娱乐、财经、生活、分析共5类内容,需另外收费。收费方式仍按报纸发行量及所在地区分别定价,净增费用并不太多。但在经济萧条的不良预期下,这就成了敏感信息。 

  10月底,包括发行量排前几名的《纽约每日新闻》、《新闻日报》等在内的美国东北部一批主流日报的老板聚集纽约曼哈顿,商讨如何达成一项内容共享协议,以摆脱AP。尽管老板们避谈经济问题,但出席会议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报纸总裁对媒体说,摆脱AP主要出于三个理由:一是节约成本,二是提高内容更新的时效性,三是探索新的合作机制。与此同时,美国俄亥俄州的7大日报已经签署了一项互相购买图文稿件的协议,表示将不再需要AP服务。美国中西部的一批报纸也公开表示将不再与AP续约。美国排行第二的报业集团论坛公司10月中旬更向AP发去两年有效的公函,称正在考虑停止与AP的合作。此举对AP的触动最大。《纽约时报》载文指出,报纸纷纷放弃AP的根本原因是经济问题,毕竟每年要花费大量资金才能获得AP的及时服务。例如位于美国俄亥俄州首府的《哥伦布电讯报》,尽管目前经济紧张,仍需每年向AP交纳80万美元的服务费,于是这份有着137年历史的报纸也加入背离AP的行列。AP负责人日前已作出反应,表示将考虑降低服务费率和改善服务结构(特指额外收费问题)。 

  事情究竟如何发展,还看各报的态度,或者说还看经济形势。 

  减版和缩纸也是报纸应对经济困难的办法。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第一大报《波士顿环球报》最近宣布,将把目前每天4叠报纸改为2叠,将原来的都市、财经板块并入A叠,而将文化、娱乐等副刊内容压缩在一叠四开报纸中随主报发行。该报负责人承认,这样做的“部分原因”是为了减少纸张和日益增长的其他材料费用支出。在此之前,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一大批报纸都或明或暗地实施减版。如《波士顿环球报》将都市新闻和财经新闻并入A叠的做法,就全盘照抄自《纽约时报》。瘦身缩纸也早已蔚然成风,所不同的是,过去瘦身的报纸仅限于对开大报,如今小报也开始加入这一行列。如美国霍林格报业公司属下的旗舰报纸《芝加哥太阳—时报》,今年上半年就缩窄了1英寸。

[时间:2008-12-18  来源:新闻实践]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