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印制过程是一个纯生产过程,出版社是借助社会性的印装厂来共同完成图书的印制工作的。对此,出版社必须对图书印制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认真贯彻实施好有关的要求和标准,由消极的事后检查变为主动的以预防为主的质量控制,才能保证图书的印制质量。
树立质量责任意识
图书印制人员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在具体工作中,要以国家及行业规定的标准来控制印制质量。要刻苦钻研出版业务,了解、熟悉印制各环节的专业技术知识,掌握图书的前期制作、工艺安排、生产管理等。学习有关标准和要求,掌握新设备功能,了解新材料新工艺使用情况,统筹安排图书生产,有效进行质量管理。印制人员的责任心不仅是图书印制质量的提高和稳定的保障,还能使成本降低、周期缩短。
认真选择承印厂家
承印厂家的选择和使用,对保证图书印制质量特别是整体质量至关重要。要选择管理良好、质量稳定、有一定规模、设备齐全、生产安排灵活、印制费用合理的厂家, 并同各厂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保持工作的主动权。要改变小作坊式的生产状况,将封面、正文、覆膜、装订等的分散生产,尽可能集中一个厂生产,减少矛盾和纠纷,缩短生产周期,便于质量控制和管理,利于集中发运。
全程管理图书印制
在图书生产前特别是大印数和重点图书生产前,要了解各承印厂的设备能力、近期的生产状况是否适合本次图书的印制要求;再同印厂相关人员一起确定生产工艺,安排生产周期,规范工作程序,确定质量标准、质量责任人、奖惩办法。社厂双方要以图书印制委印单为依据进行生产。
在图书生产过程中,要对图书的印制质量实行全过程的动态管理。主要是检查各项工作是否到位,直接参与各个环节的技术处理和质量认定,督促解决出现的问题。虽然在图书印制中不可能天天都在现场,但要保持与承印厂的信息沟通,对生产状况有充分的了解,在其生产的薄弱点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将质量问题解决在出厂前。这样做,可确保同一本书,不论是在几家印厂印制还是多次加印,都能做到封面、正文墨色一致,成品尺寸大小一致,保证了图书的整体质量。
样书的检查是图书印制质量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项程序。从印制角度看,样书检查可以弥补前面工作中的疏漏,杜绝各种质量问题。所以,既不能为了进度取消检查,也不能走形式不认真检查。对重点图书,还要有适当的成品书抽查。
为了确保读者看到的都是合格品图书,我们还在图书的版权页印上了出版部的电话,这样能在第一时间听到读者的反映,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让读者满意。
做好沟通协调工作
出版社的印制人员,是决定图书印制质量的主体。印制人员要主动了解图书的设计安排,积极与设计人员沟通,介绍现有设备的性能和工艺要求,提出合理建议,协调好与印刷和装订工艺的衔接,避免装帧设计与生产工艺的不适应及因其他原因造成的质量下降、成本加大和周期延误的情况出现,为正常生产提供便利条件。此外,要在付印胶片、纸张使用上把好质量关。
出版社与合作的印刷厂是密切的合作伙伴,出版社不仅平时要与之多交流,同他们一起及时总结图书印制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使相互的工作更加顺畅、管理更加到位,还要加强厂与厂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让社厂之间、厂与厂之间在和谐的氛围中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提高,图书的印制质量有了更有效的保证,图书质量与周期、成本也达到了最佳结合。
[时间:2008-12-15 作者:张跃华 来源:党建读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