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是一门科学技术,也是一种产业。”(王益同志语,见《中国印协二十周年》第45页)。本文拟谈谈关于印刷工业(产业)、印刷技术、印刷数字化与网络化的一些基本看法。
印刷工业
我们的祖先发明了印刷术,远在公元6~7世纪中国就有了雕版印刷,11世纪宋代毕又发明了活字印刷。在活字印刷的基础上,15世纪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铅活字和压印机。当时的印刷都是手工操作,是一种手工作坊式的生产,称为古代印刷,主要是用来印刷经文和图画,如中国的《金刚经》、西方的《圣经》等等,目的是为了收藏和传播。
从谷登堡发明铅印到20世纪,500多年的时间里,随着欧洲工业化的进程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铅活字压印机发展成为由电力拖动的完善的印刷机,印刷由手工操作进入了机械化,应用范围也扩大到了多个领域,形成了一种工业,实现了印刷第一次革命,即印刷工业化革命,称为近代印刷。谷登堡的发明被评为公元第二个千年(1000~2000)的十大发明之一。中国的近代印刷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的,19世纪在中国开始出现进口的铅印机,比西方晚了400多年。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印刷主要用于印制图书、期刊、报纸等出版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中央各部门及各省市建立了各种出版社,大的出版社建立了自己的印刷厂,形成了“谁用谁建,谁建谁管”的印刷格局。在计划经济情况下,市场经济很不发达,印刷主要用来印刷出版物,附属于出版。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印刷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两大问题,一是出书慢,需要300多天;二是“一等产品,二等包装,三等价格”,就是说,我国印刷技术水平、印刷生产能力、印刷工业管理都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1982年国家经济委员会组织机械、电子、轻工、化工、新闻出版、科学院等部门成立了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开始把印刷技术改造列入国家五年发展计划。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提出了“大印刷观”,根据印刷设备器材与印刷之间专供专用的紧密关系,把各种印刷、印刷设备、印刷器材企业、部门、机构组织到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并于1985年成立了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国家经济委员会的领导与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的工作,体现了国家对印刷及印刷设备器材工业的统一的科学的工业化管理。经过20年的努力,我们很快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实现了印刷第二次革命,进入了现代印刷时代。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商品不断涌现,各种各样的商品都需要引人注目的包装,都要求广泛深入的广告宣传,于是大批包装印刷企业、广告印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塑料印刷、织品印刷、金属印刷、陶瓷印花、标牌印刷、磁卡印刷、证券印刷、票据印刷、名片印刷、贺卡印刷、请柬印刷、快件印刷、商业印刷、电子线路印刷等各种各样的市场经济需要的印刷迅猛地发展了起来;与此同时,报纸增版,期刊增页,图书也刊登商品广告,广告收入成了它们主要的经济支柱。原来附属于出版社的印刷厂变成了独立的印刷企业,直接面向社会;出版社也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印刷厂,而到社会上择优选择印刷加工;出版社与印刷厂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发化,出版社变成了印刷厂的客户,两者之间成了契约关系,不再是隶属关系。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印刷已成为面向全社会,面向社会各行各业,面向社会每个角落,面向社会每个个人的一种加工工业。
近10多年来,我国印刷工业以年增长率10%左右的速度增长,2006年年产值已达3800亿元人民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印刷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多,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不管你是否已经意识到,实际上在你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在你的衣、食、住、行中,不论你在什么地方、也不管你在什么时候,你都离不开印刷品。
印刷技术
古代印刷,雕版印刷、毕的活字印刷等,是工匠们掌握的一种手工工艺技术。近代印刷,指“铅与火”的时代,主要是铸造铅字和铅版及使用电力拖动的印刷机完成给纸、输墨等一系列动作并施加压力使油墨由印版转移到纸上的机械技术。现代印刷,是一种综合性的科学技术,它集中了多方面的科技成果,并与现代数字网络通讯技术联结到一起。现代印刷技术可分为印刷工艺技术和印刷基础技术两大部分。
印刷工艺,按油墨转移方法的不同,分为平版印刷(胶印)、凹版印刷、凸版印刷、柔性版印刷、丝网(漏版)印刷、喷墨印刷、静电印刷(复印)等不同的印刷工艺方式。不同的印刷工艺方式用的印刷设备和印刷器材是有区别的,我们把印刷工艺方式及利用相应的设备和器材完成印刷过程的技术称为印刷工艺技术。
要实现某种印刷工艺,即完成某种印刷过程,需要相应的印刷设备和印刷器材,这些设备和器材涉及到物理、数学、化学、光学、电子、计算机、机械、材料等诸多方面的科学技术。我们称印刷是一种综合性科学技术,根据就在于此;在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中没有印刷技术,其原因恐怕也在于此;“大印刷观”的提出,其根本依据也与此有关。我们称印刷用到的各有关学科的技术为印刷基础技术,正是这些印刷基础技术的发展推动着印刷技术的进步。
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先生是学计算数学的,是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的教授,以他为首的一批数学、物理、电子、计算机、光学、机械等方面的专家经过二十年的努力研制成功了汉字信息处理和激光照排系统,使我国印刷技术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完成了第二次印刷革命,进入了现代印刷时代。为什么一位本来并不懂印刷的计算机教授和一批并不懂印刷的科技人员却能为印刷的发展做出了如此重大的贡献?其实,这并不奇怪,这是现代印刷技术的性质决定的。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需要计算机技术,需要机、光、电技术结合,需要各种感光材料,王选他们正是发挥了他们的专长,成功地把有关方面的科技成果运用到印刷工艺中,导致印刷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段成功的历史告诉我国印刷科技工作者、印刷管理者和领导者:印刷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需要多个学科和多种技术介入;要学习张劲夫、周培源、范慕韩等老领导高瞻远瞩,用“大印刷观”全面系统地观察印刷技术;要与有关科技组织、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有关专家、学者建立广泛而密切的联系,通过各种渠道与他们适时沟通交流,使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印刷技术的发展趋向,吸引并容纳更多的科技单位和技术专家进入印刷技术领域,不断壮大印刷科学技术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印刷技术不断发展,长盛不衰。
印刷数字化与网络化
上世纪末,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提出了关于印刷技术发展的28字方针,其头7个字就是“印前数字、网络化”。现在看来,不仅在印前,印刷工艺全过程也都在实现数字化与网络化,是数字与网络技术和传统印刷工艺相结合并使传统印刷发生革命性的变革。
数字与网络技术已广泛深入地应用于印前,实现了图文影像处理数字化,CTP技术的发展正在使印前工艺全面实现数字、网络化。数字与网络技术正在与各种印刷工艺深入结合,印刷全过程的数字化控制正在逐步实现。静电印刷工艺(静电隐形版与带电油墨)实现了全过程数字化控制,很好地满足了按需印刷的要求,被称为“数字(码)印刷”;喷墨印刷工艺实现了全过程数字化控制,成为一种典型的“数字(码)印刷”,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打印,在大型广告制作领域大显神通,在文化艺术品复制中也显示出了很强的优势。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输入数字化信息,全过程数字化控制,无需人的干预,自动完成印刷。其它各种印刷工艺也在向这一方向迈进。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数字(码)印刷”:一套印刷系统(不管它是一个工厂,一个车间,还是一台机器;也不管它是胶印、柔印、还是别的什么印刷方式),通过计算机给它输入关于印品的数字化信息,它就能通过数字与网络系统控制印刷的全过程,中间无需人们的直接干预,自动完成印刷,这样的印刷就是“数字(码)印刷”,这样的印刷系统就是“数字(码)印刷”系统。
我们正在进行一次印刷的数字与网络化革命,正在进入无人操作的数字(码)印刷时代。
[时间:2008-12-09 作者:王德茂 来源:印刷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