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折页工序、折页及折页机操作
折页工序也称成帖工序,是书刊装订加工的第一个工序。折页工序是将印刷好的大幅面印张,按照页张上号码顺序、版面规定及要求,经过一次或几次的折叠(或比折后粘、套等)后制成所需幅面书帖的工作过程。它是以折页为主的包括撞(闯)页、开料(即裁切大幅面页张)、折页、粘(或套、插页)页的成帖加工操作。任何书籍的加工,几乎都要首先将大幅面的印张制成书帖以后,才能供后工序如配页、订书、包本等加工,成为各种装法的书册。
第一节 折页的辅助工序
折页的辅助工序,指除去折页以外的撞(闯)页、开料(裁切大幅面页张)等小工序,也是成帖中不可缺少的加工操作。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一、撞页及其操作
撞页也称(“闯页”或“撞纸”,是将印刷好的大幅页印张,利用纸张与纸张之间的空气渗透所产生的自由滑动(或是错动)的原理,将原来不整齐的页张,经碰撞使之齐整的工作过程。
书刊装订需要加工的半成品有经过印刷好的正文页张、封面、图表插页以及衬纸扉页的空白纸张等。为了保证装订加工时规格准确。首先均需进行撞(闯)齐纸张的操作。在撞(闯)页前为了保证纸张数目完整无缺、便于检查,不论大小幅面,要求每500张一沓,用加纸条或错口(每沓错开)的方法隔开(以区别沓数)平放在堆纸台上。页张从印刷车间进入装订车间时,还要抽查数(或过数)目,以避免交接混刮,造成数目不准,最后亏损拖期等现象发生。因此,第一个进入装订加工工序的加工物,必须要有严格的手续和制度控制,使其在加工中一个工序紧扣一个工序,都为下工序创造便利条件,顺利地完成书刊装订的全过程。
1.撞(闯)页方法及操作要求。撞页操作分机械和手工两种:机构撞页是将页张用双手抖松,使页张中间进入空气,再利用机械振动的原理,将原来不整齐的页张撞碰整齐。
手工撞页是靠人工将页张抖松后进行碰撞使页张撞齐整的。可根据纸张性质和幅面大小的不同分别采用错动方法和撞击方法进行撞页,也可以两个方法同时并用,达到将页张碰撞整齐的目的。
(1)错动式。错动方法适合幅面大或较软的纸张。操作时,拿起一令纸的1/2或1/3,两手捏住页张进入空气,对准一角用手心和虎口外来回揉碰错动,错动的次数可根据页张的整齐和散乱程度来决定。页张较齐还可多拿一些,少错动几次,反之,可少拿些页张多错动几次。错动完一角再进行另一角,直至撞碰整齐为止。当一沓纸张撞齐后,一手按住纸沓的一边,另一手按在页张上将空气推排出去,完成错动撞页工作过程。
(2)撞击式。撞击式撞页方法适膈对开以上或较硬的纸张。操作时,双手将一沓页张拿起,捏住斜对两角向上弯曲抖松进入空气,再捏住左右两边纸沓向靠身方向错开,把纸张略带弧形挺立起来向下(撞碰工作台板面)撞击,撞击时手要松开,使纸张同时前后下落,不可捏紧硬撞硬碰,以避免造成卷纸边或不撞不齐的现象。分沓撞击的页张,合沓时合口要整齐,每令要有标记区别,不可乱放。
2.撞页的质量要求。撞页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下工序的加工,页张撞理不齐,经开料后,轻的造成页码不齐,重则造成废品,使纸张损失率上升。因此,撞页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①撞页前看清规矩(印刷咬口)的边,检查有无上工序(印刷工序)走版(跑版)、白版(没印上)、折角(窝角)、残页等不合格品,发现后及时剔出不得放过。
②页张撞完一沓时要自检,不合格要返工,一令内的合口之间要对齐,每令纸撞完后不斜不歪,平直地码放齐整,需要过数的要先过数。
二、开料及其操作
将撞齐的全开或对开的页张、图表、封面等,根据工艺要求及尺寸规格,用切纸机(刀)裁切成所需要幅面规格的工作过程称开料。
开料工作是一项细致的操作,要求操作者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事先看清施工方案,分析所开工作物排版设计、开数尺寸的变化等,避免裁切不当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1.开料的方法。开料的方法是根据版面设计、开数及尺寸的变化规律而定的,基本有以下三种:
(1)正开。正开指常用的一种普通的开料方法。即将大幅面磁张对裁后再对裁,依次裁切成所需幅面页张的方法,如对开、4开、8开、16开、32开……等。正开的方法,因版面设计有一定规律,裁切时较方便,是一种较容易掌握的开料方法。
(2)偏开。偏开指不对裁或第一次对裁以后几次间接不对裁的开料方法。这种方法比正开难度大些,偏开页张的版面设计不太规律,书刊开数大还好些,开数小(即多)不好掌握。因此,一定要做好开料前的准备工作,无误后再进行裁切。偏开范围一般有3开、5开、28开、25开、27开等多种。偏开方法在书刊装订常用在挂历、画册及各种儿童读物及本册等工作物上,常用书刊采用此种方法的目前已不多。
(3)变开。变开也称异开。指在一张全开页张上裁切出不同形状、不同开数或版面页张的方法。书刊中的插图设计是根据书籍内容的需要、出版者的要求来规定,幅面有大有小,形状有长有短,排版时为了计算纸张的使用,往往在一全线纸上排有各种不同规格的页张。因此,就要采用变开的方法进行加工。变开方法操作时难度大,比起以上两种复杂得多。
一般地说,正开有规律,偏开时有规律,变开根本无规律。操作者在接到开料任务时,还要有科学地计算,掌握各种开料方法,保证开料工作的正确与顺利(见图6-1、6-2、6-3)。

图6-1 正开

图6-2 偏开

图6-3 变开
2.开料的内容。开料的内容包括很广,除去裁切成品(切成书)以外的裁切均在开料范围之内,如全开或对开切成小幅面的单、双页张,各种图表、封面、衬纸扉页、卡纸、板料,各种书脊料(书脊纸、纱布等)、中径纸板、布腰、书壳料、各种织品、塑料、各种烫料等,凡是装订书籍所需裁切的一切用料,都属开料内容。
3.开料的操作过程及要求 开料所用的机器均是单面切纸机,其规格不等,有全开、对开、四开多种,刀片的长度与切纸机规格相同。开料时可依加工纸张幅面的大小及要求选用其中的一种。
(1)切纸机刀片切角的选用。开料切纸均采用机械动作使切刀下压以铡刀形式将页张裁开的。因此,在开料前依被切物的抗切能力,选好刀片α角的大小是很重要的。
刀片切角α大小的选用,是根据纸张的厚度、纸质与软硬、所切纸沓的高度来决定的。刀片α角的选用是否合适对裁切质量有直接影响。所谓根据纸质、材料及纸沓高低,也就是要以此断定所切工作物抗切力的大小来选择最合适的刀片α角。刀片α角越小,刀刃就越锋利,被切物对切刀的抗切力就越小,切刀磨损和功率消耗也随之而小,所切工作物就整齐,切口光滑。反这,被切物对切刀的抗切力增大,刀片α角也应依规定随之增大。刀片α角过大或过小都不好,刀片α角过小,刀刃强度和耐磨性相应降低,所切纸张出现刀口不平,卷刃崩损或换刀次数增多影响产、质量;刀片α角过大,则使所切纸张刀口不平,不光滑。因此,在操作时要掌握所切工作物抗切力小时(如纸质薄软、纸沓较低等),刀片α角就应选小些;所切工作物抗力大(纸质硬厚、纸沓较高等),刀片α角就应随增大,以适应裁切的需要。

图6-4 刀片α角
根据规定,目前我国所用切纸机(包括切书机)刀片α角大小,一般在16°-30°之间。常用52g/m
2凸版纸或大致相当于这种纸质和定量的纸张(高度为60-80mm),裁切时刀片α角以选用21°-24°较合适。裁切较硬、厚的工作物或裁切薄软、纸沓较低的纸张时,可依实际情况增大或减小刀片α(图6-4),但必须禁止在正常裁切较薄软纸张时,突然裁切一沓或一刀特厚、硬的工作物,以避免刀片即刻崩损而影响加工。
(2)确定开料方法。确定开料方法,正确裁切纸张是开料工作的重要关键,关系到规格的准确及下工序加工和书刊质量的合格。首先根据施工方案,认真分析版面设计、核对产品名称、开数、册集等,确定应选用哪一种方法进行开料,还要对所切工作物的裁份大小、幅面的计算、纸张的节约做出正确判断。确定时可先拿一页张,折叠检查或画上标记,无误后再进行下刀开料。
(3)开料。开料时,将一沓纸张(一般为一令纸)搬上切纸机的工作台上,按确定的方法、规格尺寸(或画上标记),推进刀盘内,降下压板(即千斤)于标记处、定好后挡规(即后规靠板),无误后进行切。切完后再重定规矩切第二刀,直至切到所需规格为止。也可利用后挡块(即活动挡规)一次切完两面(即一次切两个规矩尺寸的页张,一般用于幅面小的纸张),依次切完所需幅面和数量的页张。切完的页张应依版面的不同整齐堆放(或错工堆放)在指定地点或堆纸台上,待下工序加工使用。
切过数沓后(或数刀),要进行自检,发现规矩移动或其它不合格等要随进立即调整,保证所切规格尺寸的正确。开料要求:
①开零散插页应依正文规格进行,所切单(或双)张页与相邻书帖页码准确地核对在适当位置。
②开图表时裁份适当,前口、后背、天头和地脚空白的比例要恰如其份。
③开双联半成品书帖(即断开书帖),要注意书帖断切后,两沓(或两刀)的页码尺寸规格一致。
④开封面要根据书册尺寸和开数、幅面大小,准确地计算出书背的宽度、毛边裁份,使书刊装帧后的字迹、花纹图案、版框与书册四边均匀一致,不歪斜不露白(即不露书帖纸)。
⑤开精装书脊背料及封面料的宽白纸张(或种织品、皮革等),要依规定尺寸合理地计算,达到既要照顾纸张横竖纹的使用及尺寸的合格,又要节约原材料的原则,即科学和精确合理地进行加工。
4.开料的质量标准。参见图6-5。


图6-5 全张纸常用开数及裁切尺寸(单位mm)
(1)开大张版书及插图料误差±2mm。
(2)开封面料的误差±1mm。
(3)开双联误差为±1.5mm。
(4)开精装纸板料误差±1mm。
(5)开图表尺寸天头空白要大于地脚空白,一般比例4/5-4/6之间,掌握上大下小的版面形式。
(6)上述上大下小的版面形式是我国书刊排版特点,欧洲国家与我国恰恰相反,设计形式是上小下大。
5.开料的安全操作规程。操作切纸机进行开料工作时,要特别注意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以保证人身和机器的安全。
(1)操纵切纸机前,先检查机器有无失灵或螺栓脱落松动等现象,机器开动前要给信号,开动后先空切几次,无误后方可进行操作。
(2)开机运转时,严禁二人同时操纵手触闸把或脚踏闸。
(3)正常运转中严禁手指伸入刀盘内(切刀下),发生尺寸不准时要及时停车,不可抢纸(或抢刀)。
6.换刀操作及垫板的使用。切纸机刀片和切刀垫板(即刀条),由于裁切数量的增多,要磨损而进行更换。更换时要注意有条不紊,按顺序进行操作。
(1)换刀的操作顺序及要求。这里主要指一般型号的单面切纸机的换刀,其顺序要求如下:
①切纸机在换刀时,当刀片下降最下面位置时(与刀条接触)闭上开关停机,制动器全部停止活动。
②将固定刀片的露在刀座外面的螺栓拧松,使刀片轻轻地接触垫板后再拧下螺栓,刀架(刀框或刀胎)升到原来位置,刀片留在下面并用双手捏住刀背或刀片的两端,将刀片取下放在木制(或塑料)的刀盒内。
③于刀片取下换新刀片(或重磨好的)时,检查刀片α角与所切工作物的抗切力是否基本符合,然后用擦机布从上往下将刀片擦净,严禁对着刀刃或沿刀刃抹擦,以免造成碰伤。
④换新刀时必须注意不要使刀刃碰在任何坚硬的东西上,保持刀刃的锋利。
⑤换刀(与刀架)的高低要适当,不可过高,过高了,刀架相应地下降,裁切下压时刀架触动纸张,所切纸张被压断裂,造成废品。换刀要保持切纸时只能使刀片触及纸张,不能使刀架触及纸张。还要注意刀片深入在垫板(刀条)内的程度要适当,不可过高或过低。高了,纸沓切不透(最底下的页张出现联刀),过低则刀片下压裁切后纸张压进垫板(刀条)刀痕内,待纸沓拿出时会撕破下面的页张或损坏垫板。一般刀片下压在垫板内的深度在0.3mm-1.5mm之间为宜。并要按其切线的长短,将纸沓完全切开。
⑥换刀后必须进行细致检查,发现不正常现象及时调换,无误后空切几次再进行裁切(图6-6、6-7、6-8)。

图6-6 切刀过高无法切纸

图6-7 切刀过高将页张压坏

图6-8 切刀高度正确

图6-9 不正常的垫板高度
a-垫板过高 b-垫板过低

图6-10 正常的垫板高度
(2)垫板(刀条使用及要求。切纸机的垫板,也称刀条,是装在切纸刀下面刀盘(切纸机工作台面)上面的。主要作用是与切纸刀配合,进行纸张的裁切。正确地使用垫板可以保证裁切的质量。
垫板规格的长以切纸机的规格宽度确定,垫板的宽以切纸机垫板凹槽的宽为标准。根据这些规格裁制成合适的垫板。
操作时要求:
①垫板放在凹槽内要与切纸机台面相平,不可凸出或凹进。垫板凸出,纸沓推不进去,影响切纸质量;垫板凹进,纸沓容易被凹槽后面挡住或切完纸沓后出现压痕。
②垫板在凹槽内不得做任何移动,其与凹槽基本无空隙。如果垫板过宽或过窄均以调换合适为宜。垫板在凹槽内过高(过厚),可更换薄些的,过低时可以垫板条或换存垫板来达到与机台板面相平齐的目的,使切纸顺利进行(图6-9、6-10)。
[时间:2001-10-20 作者:王淮珠 来源:《精、平装工艺及材料》第六章 折页工序、折页及折页机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