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经济


  重新确认图书是商品

  图书是精神产品,也是商品。或者说,图书的基本属性或本质属性是精神产品属性,同时也
具有商品属性。它具有两重性,而不是一重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认识图书是商品这样一
个非常简单的事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曲折的过程。

  在新中国建国初期,我们是承认图书是商品的,既看到它的精神产品属性,也看到它的商品
属性。后来随着计划管理体制的逐步强化和“左”的思想的逐步升级,我们都不能讲图书的商品属
性了。从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文革”结束,图书是商品的观念,已成为思想禁区之一。“文革”
期间,受极左思想的影响,新华书店不许谈“进货”与“销货”,只能说“进书”与“发书”。到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才又重新讨论和明确图书是
精神产品又是商品的问题。

  我国出版界和领导机关、领导人相继指出,图书具有商品属性,不仅是精神产品,而且也是商
品。这是在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上,使我们从传统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

  更新图书观念推动了出版改革和发展

  我们明确了图书既是精神产品,又是商品,随之也就明确了出版工作既是思想文化工作,又是
经济工作、商业工作。由于我们在出版工作这个带基础性的核心的问题上,全面地准确地认识了它的客观性质,这就有利于制订和实施上确的出
版改革和发展的方针和原则。

  在出版改革的指导方针上,强调既要符合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和出版发展规律,又要适应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出版工作的准则上,强调既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又要注意经济效益,并使两者统一起来。在出版单
位的经营管理体制上,强调既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又要加强经营管理,实
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出书、照章纳税。在出版物定价管理体制上,改变了由政府统一规定
的不符合价值规律的书刊定价制度,实行了成本加合理利润的符合价值规律的由出版单位自行确定的定价制度。

  由于实行了多项新的体现图书两重性的方针原则和规章制度,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出版事业的
发展,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对图书商品属性的认识要进一步深化

  应当肯定,经过20年的实践,我们越来越自觉地把握和坚持图书也是商品这个重要思想,并
把它运用于出版实践中。同样也应该肯定,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过程,还远远没有终结,还有
待于进一步深化。我们有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只强调图书的精神产品属性,而轻视或忽视它的商品
属性,只重视出版工作的精神生产活动,而轻视它的经济活动和商业活动。

  在出版管理工作中,多年来,我们往往只把图书作为精神产品的单一体来对待,而不把它作为
既是精神产品又是商品的复合体来对待。这种现象看来还未根本改变。在出版生产经营中,我们往往只重视编辑制作工作,而
轻视经营工作和发行工作。这种现象看来也未很好改变。

  另一方面,我们有些同志自觉或不自觉地只强调图书的商品属性,而轻视或忽视它的精神产品
属性,只重视出版工作的经济活动和商业活动,而轻视它的精神生产活动,甚至主张要商品化。

  回顾20年来的实践,我们更新图书观念,力求更全面、更准确、更一贯地去认识图书的属性,
既肯定它的商品属性,又肯定它的基本属性是精神产品属性,两者互相依存于图书之中。这种新观
念,已经并将继续推动我国的出版改革和发展。更新图书的观念是如此,更新其他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观念,也莫不如此。■

[时间:2002-01-28  作者:袁亮  来源:图书是商品]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