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产业化的我国出版业


  在我国,出版活动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是现代出版业真正获得发展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情。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版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年出版书刊品种数居世界前列,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出版上初具规模。我国出版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步确立了独立的产业地位,正朝着产业方向
健康发展。

  

出版经济初具规模


  我国的出版事业经过建国以来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20年的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1998年我国年出版图书已超过13万种,发行量165.74亿册,印张总数已经达到373.62记印张,销售额748.84亿元;期刊数量达7999种,发行量达25.37亿册,总印张数达89.8亿印张;出版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17128种,销售额达到12.48亿元。出版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出版业总资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据统计,1997年,全国出版业资产总额已绝达到1059亿元,销售额在全国39个工业企业行业居第10位,利润总额居第4位,销售收入超过烟草工业、医药制造业、塑料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行业。

  在企业结构方面,一些按照现代企业模式组建的颇具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出版集团已经运营,并显示出其龙头作用。出版物和版权贸易也在以强劲的势头迅速增长,整个出版经济已初具规模。

出版运行机制开始直向市场化


  众所周知,我国的出版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出版一直是作为社会主义的一项事业来完成的,生产有计划,项目有资金,待遇有保障,生产定销售,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出版业进行大胆的改革,探索出一条“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道路。这种管理模式在我国出版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战略目标,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改革方问和政企分开的管理机制,为包括出版业在内的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道路。到目前为止,我国出版管理体制初步中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过度到市场经济体制制,尽管出版机构的性质仍保留事业单位,但所有出版单位都已经实行企业化管理,有的已转制为企业,国家已经不再向出版单位拨事业费,出版单位已经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的法人实体。

  当前,我国出版业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出版企业集团的成立,充分显示了规模经营的威力,以营机制的转换为出版单位的发展带水了新的活力。整个出版定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随着改革的进一步入,我国出版业将会沿着产业化轨道稳步、健康地展。

出版市场体系初露端倪

  市场化程度是产业化的标志。只有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产业化发展才成为可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版物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由原来新华书店单一经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出版物市场结构,初步建成以新华书店为主渠道,以地方性书刊批发市场及私营、个体书店零售相补充的出版物市场体系。到1998年,全国发行网点达到近80000处。

  除了出版物市场外,出版生产要素也已基本实现市场化。人才、技术、资本已经按照市场机制进入出版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促进了出版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另一方而,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手段也开始应用于出版业市场,成为完善出版市场的强有力的技术手段。

  
出版法制体系已具雏形


  前面已谈到,产业化的标志之一是市场化程度。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制体系的建设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我国,出版法制体系虽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总的来说已具雏形。以《宪法》为基础,以《著作权法》为核心的出版法制体系已基本确立新的《刑法》中将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定罪,为保护著作者权益筑起了钢铁长城。《出版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印刷企业管理条例》等法规的制定,与《著作权法》一起,对规范出版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版进入规范化管理和沿着法制化轨道运营前时期,初步建成了一个比较健康的法制环境,出版法制体系已具雏形。

  
现代化的技术支撑体系基本形成


  产业的发展与形成同技术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历史上西方国家的产业革命无不与技术的进步紧密联系。在过去,我国出版业的生产一直沿用传统的手段:印刷复制是古代人发明的传统印刷术;编辑、校对、装帧设计是繁重手工作业。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对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印刷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以及独立自主的技术创新,出版业的生产手段已经基本上实现现代化。以电子排版、激光照排和胶版印刷为特征的现代印刷复制技术为出版物的现代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条件。印刷技术以光和电代替了铅与火,完成了一次技术革命。装帧设计、插图绘制实现了电脑化,现代化自动管理系统和计算机编校系统的诞生和应用,正逐步替代纸与笔,使编辑、校对和美术设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应用与普及,使出版单位的财务、选题和发行的管理实现现代化。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出版业中的推广应用,使出版业插上了翅膀。一个现代化的出版技术支撑体系已基本形成。

  
产业队伍不断壮大和加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出版业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一支较为强大且具有较高政治和业务素质的产业军。据有关资料,到目前为止,全国出版社由建国初期的几十家增加至566这,音像出版机构从空白发展到293家,从业人员约4.5人;期刊出版机构星罗棋布;国家和省市两级书刊定点印刷企业1182家,从业人员达32万余人。截至1998年,整个出版业的从业人员(出版企业、印刷企业和图书发行业)已经达到62万多人。

  另一方面,在产业队伍数量增加的同时,从业人员的素质也不断提高。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的比例不断增大,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大大增强。产业队伍的发展壮大,为我国出版业的进一步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时间:2002-01-28  作者:庄思全 冯志杰  来源:出版经济]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