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出版业


  1998年,知识界、文化界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恐怕就是“知识经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有关“知识经济”的图书已经出版了近百种,成为1998年的出版热点之一。

  那么,在走向“知识经济”时代,或者在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后,出版业将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用一句套话说,就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


  1.出版是通向知识经济的基石。“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经济。到目前为止,出版物仍然是人类积累、传播、学习知识的最主要的载体,是衡量知识发展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如,人们在衡量知识量猛增时曾经归纳了几个重要参数:美国主要大学图书馆的藏书量,平均每16年翻一番;科学杂志和学术文章每50年增加10倍。学术文章每10~15年增加1倍,每年增长5~7%;80年代全世界每天发表的包含新知识的论文多达1.3~1.4万篇,70年代全世界每一分钟就有一种新书出版(《中国软科学》1998年第5期),等等,都是指出版物数量的增加。进入90年代,图书出版速度还在加快,1990年,全世界出版图书达84万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出版新书1.6种。很明显,没有出版工作,就没有如此数量的出版物;没有众多出版物对知识的积累、传播,就不会有明天知识的创新,也不会有知识经济。因此,可以说出版是通向知识经济的基石。

  2.出版是知识经济腾飞的翅膀。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信息的使用基础上的。除了自己的创造以外,更重要的是从外界来获得。知识、信息都离不开传播,不能传播的信息、知识,是死的信息、知识。离开知识、信息的传播,也就难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从传播学上讲,传播有多个层次:个人自身传播、人际传播、团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其中大众传播是速度最快、范围最广、内容最多、影响最大的传播现象,离开大众传播而谈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是片面的。目前在大众传播中,出版与广播、电视、电影等构成大众传播主体。因此,可以说出版是知识、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

  另外,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培训,都离不开出版物。无论是纸介质,还是磁、光、电等其他介质的出版物,都是教育在传播知识、信息时必须借助的手段。有人说: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电流”,教育是产生电流的“发电机”,那我们是否可以说:出版是导体,没有导体,电流是无法输出的,或者是输出不畅的。

  3.出版是知识经济社会文化多样性的体现。知识经济社会,既有高度发达的经济、又有高速发达的文化。所谓高度发达的文化,一方面是指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另一方面也是文化形态更加丰富多样。出版作为一种文化行为,即使有信息高速公路来传递知识和信息,也不会因此而被取代;无论是出版、还是广播、电视、信息高速公路,他们所满足的是不同的人的需求和人的不同的需求。

  从人类社会的历史来看,社会经济、文化的不均衡发展是规律之一,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各种媒介在社会经济、文化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在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信息高速公路也许是主要的传播媒介,但在经济尚不十分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其他媒介还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因此,从世界范围看,不可能哪一种媒介独霸天下。

  4、出版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还会增强。我们都知道,出版工作是一项以知识、信息为对象,进行选择、加工、复制、传播的工作,如果没有知识、信息,当然也就没有出版工作,如果没有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出版工作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原动力。

  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的创新,知识、信息的传播与应用成为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最主要的力量。因此知识的创新,知识、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这无疑为出版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出版资源,对出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如此大量涌来的知识和信息,对知识的选择、对信息的提炼将变得更加重要。虽然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筛选,但电脑毕竟无法取代人脑,对知识、信息之间的细微的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后果分析等,是电脑无法胜任的,而这正是出版工作的基本功能。

  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在人类社会走向知识经济之际、在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社会以后,出版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

  
(二)


  无论说出版是基石、是翅膀,还是说出版奖更加重要,都是说出版业面临很好的发展机遇,出版业必须抓住这次机遇、利用这次机遇才能更好地生存。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出版业也面临着严峻挑战,面临着是走向死亡还是获得新生的选择。

  1、对出版、发行、印刷等观念的挑战。出版必须走出“书斋”。传统的出版是以图书出版为主,这不仅在中国如此,在许多出版业发达国家也是如此(虽然有的国家杂志销售高于图书)。在知识经济时代,伴随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出版的内函肯定扩大,除了传统的图书、杂志出版外,电子出版、网络出版、软件出版等将大大发展。同时,出版还面临“泛化”的趋势,即随着网络的发展与出版过程的简化,越来越多的个人、团体、组织都可以通过网络“出版”自己的作品,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一个出版者,出版不再是出版机构的专利。当然,出版的利润也将最大限度地被瓜分,这对像中国这样靠垄断获取利润的出版者来说冲击会更大。

  对出版来说,另外一个问题是“虚拟化”。无论出版社还是杂志社,其标志个再是宏伟的建筑。而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一个网站,其所有的工作人虽不必集中在一起工作,而是通过网络完成自已的任务。他们的产品,除了有形的出版物外,将有更多的“无形”出版物——出版物的网络版。

  发行必须走出“书店”。现在,出版物主要是通过各式各样的书店送到读者手中,但是一旦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建成之后,出版物从出版者到使用者的转移,有相当数量可能在网络上完成。

  印刷不再需要“厂房”。由于科技的发展,可以通过网络将网上出版物下载卜来,通过自己的打印机打印出来。另外,据报道,在美国出现的即时印刷技术,也将印刷厂推向一村尴尬的境地。用一台印刷机与出版商的数据库用网络连通,在几分钟的时间里就可以生产出一本图书。这种技术的发展,是印刷代替发行,还是发行代替印刷,还是二者合二为一,现在还难以说清。

  2、对出版技术的挑战。现今中国出版业在技术上所面临的形势与上一个世纪末中国出版业所面临的形势很相像,当时,雕版印刷技术在中国出版业中依然居统治地位,但西方的活字印刷及印刷机械已经向传统的出版业渗透,于是,许多具有相当规模、以传统印刷技术为依托的出彼机构由开没有跟上技术的发展,逐渐衰落,而一些新的企业,如商务印书馆等,抓住了这次技术革命的时机,迅速发展了起来。应该说,现在的形热,比当时更加严峻紧迫,因为现在技术的发展步伐太快。从80年代开始,中国出版业逐步告别了“铅”与“火”,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这仅仅是出版业技术革命的开始,新的技术,特别是数字化技术能否与出版业完美结合,关系着出版业的未来。■

[时间:2002-01-28  作者:魏玉山  来源:出版经济]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