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后,纸本书将消失?

  据估计,台湾去年第二季上架书籍退书率高达5成,同时间,数字出版的风潮却从全球各地涌来,挑战纸本书地位:松下、新力大厂,瞄准日本“电车阅读族”推出阅读硬件;亚马逊网站去年开启在线查阅书本内文服务,成为另一种“数字图书馆”;远流、城邦等本地出版集团,分别从在线百科全书、数字杂志方式进军市场;明日报新闻台培养出的庞大社群,则已让它成为e世代作品的表演新舞台,……。在网络泡沫化之后,数字出版的风潮,似乎又卷土重来?它会彻底改变台湾目前600亿的纸本书市场生态吗?一般读者又该如何面对“电子书”带来的全新阅读模式﹖ 

  今年过年期间,名作家金庸和他的老朋友远流出版董事长王荣文,聊起一个老话题:他的武侠小说到底要不要出版电子书?金庸的第一个反应是:数字版权能不能被信赖?远流出版金庸一系列武侠小说,正版卖得固然很好,网络上的盗版早已被整本到处转寄。这些问题怎么解决?想象一下数字出版情境的未来式:届时,金庸小说《神鵰侠侣》电子书,不仅有杨过与小龙女电视版的精华片段,还加上金庸本人对于故事寓意大公开的语音播出……。同时间,移民巴西的某金庸迷,从网络上购买、下载《神鵰侠侣》电子版,10分钟后就能看得到书了。更重要的是,由于数字版权有专门软件管理,金庸也不必担心盗版问题。 

  这样的未来式,看似遥远,但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一夕间就冲到每个人眼前。数字科技,正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大搞革命。继办公室e化、音乐流通数字化后,无纸化数字出版的新未来,正在萌芽。 

  15年后,纸本书将消失? 

  事实上,网络泡沫化之后,数字出版已经沈寂了好一阵子。现在,从杂志、报纸到书籍,数字出版风潮再度兴起。 

  电子杂志方面,去年8月,城邦集团旗下就有5本杂志发行电子版,至今每月大约有6,000~8,000本付费下载量。城邦集团主推这方面业务的城邦读书花园经理薛良凯也表示,他现在手上还有10几、20家杂志发行电子版的案子,包括外面的杂志。 

  电子报纸方面,报导以信息科技消息为主的《电子时报》,所发行的海内外电子报,去年就带进100万美元的营收。 

  电子书方面,远流旗下的智慧藏所主导的大英百科在线中文版,订阅会员数今年预计可望冲到30万。 

  “全世界的人从各类科技工具下载讯息,不仅改变人类取得讯息的方式,也大幅改变出版社的生态,”大英百科全书总编辑戴尔?荷伯格(Dale Hoiberg),应邀参加今年2月举行的台北国际书展时,在研讨会上如此表示。他指出,大英百科在线英文版全球有6,000万法人客户,一般家庭客户则有50万,成长速度比购买实体书的快很多。购买一整套实体书要1,300美元(约合台币4万3,290元),但在线订阅,一年只要70美元(合台币2,310元)。

  数字出版大浪来袭 

  “15年之后,纸本书将消失,有没有人敢跟我打赌?”于日本东证第一类股上市的Impress社长冢本庆一郎,在2000年日本印刷技术协会的研讨会上大胆预测,经由网络传播的数字内容市场即将到来。 

  后浪推前浪,数字出版大潮早就冲刷着全球的出版版图。 

  在美国,科技厂商Zinio推出电子杂志平台,包括《BusinessWeek》等数十家业者都已加入,目前每月下载量达100万本。与苹果计算机iPod合作的有声书网站Audible.com,所提供的数字有声书高达1.8万种,还包括了《纽约时报》、《富比士》杂志和各类畅销小说。 

  其中,《BusinessWeek》的电子杂志推广价,只有实体订价的18%。宏碁电子化服务事业群营销经理徐正隆估计,这100万本中真正收费的只有20~30%,而且,愈有名气的杂志,营销优势愈好。宏碁导入美国电子杂志平台Zinio,并同时和城邦、博客来合作推广。 

  在大陆,经过官方大力支持,电子书已是蓬勃发展。例如,“超星数字图书馆”网站上,可以“借阅”的电子书就高达20万本。 

  在日本,新冒出的手机阅读一族,则在电车上用手机屏幕看出版商新潮社的电子书,每月月费100日圆(合台币30元)。松下也于2月推出新款电子书硬件,瞄准100万电车族进攻。 

  数字出版将取代实体出版吗?古诗中“风檐展书读”的优雅阅读经验,将逐渐消失?“电子杂志不是要来取代实体杂志,而是弥补纸张的不足,”宏碁电子化服务事业群营销经理徐正隆认为。 

[next]

  台湾跑在浪潮前端? 

  那么,数字出版对消费者有什么好处?徐正隆分析,海外版书籍的高价与昂贵邮资、实体杂志及书的库存问题、实体书不易查询、检索等等,都是促使这个趋势形成的因素。 

  宏碁花了70万美元的权利金,才导入Zinio系统,让台湾成为在美国之外、全球第一个导入这套系统的国家。 

  徐正隆坦承,现在由于电子文件要送到美国加密处理、出版时间延误的情形常见。以月刊为例,前个月底或当月初实体杂志已经出刊,电子杂志的读者却往往要到每月5日到10日才收得到。今年5月,宏碁准备接手来处理这项业务,之后可望比实体杂志还早一天出版;因此,台湾多家大型杂志出版社,都决定要等延误问题解决后,才愿意加入。 

  电子阅读接受度比较高的族群又是谁?“海外读者、管理出版物的人士、年轻e世代,是目前的主力客户,”城邦读书花园经理薛良凯分析:“对年轻e世代而言,电子化阅读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根据2002年11月《天下》杂志的调查,针对休闲活动的选择,还在就学的学生,看课外书的比例才16.6%,但使用计算机、上网的比例则高达29.1%。时代的改变、世代的轮替,很可能让产业快速翻转。数字出版,会不会也比想象中更快来到﹖数字出版会不会造就全新的超级大玩家,甚至让传统的出版业一夕猪羊变色,正如苹果iPod对音乐市场的影响? 

  “如果这个产业会猪羊变色,一定牵涉到规模经济;如果单一出版社无法主导,那就必须联合起来才有主导权,”远流的王荣文指出,出版界过去都各自为政,现在面临数字化,要竞争也要合作,因为可能有更大的入侵者要来消灭你。当然,拥抱数字出版,远流也不是没有忧虑。“做不好,我们怕是浪费精力;做太好,又担心会影响实体杂志的订户数和广告收入,”王荣文一语道出许多出版社的矛盾。例如,远流旗下的《科学人》杂志,也准备好要做电子杂志,然而迟迟没有推出。

  所有出版社都想做龙头? 

  担任今年初台北国际书展大会主席的詹宏志,在一场研讨会上说:“在网络时代,我们太相信一些事;现在,千万不要太相信数字内容,因为变化很大。”历经“明日报”停刊、在网络时代跌过一跤的他强调:“态度可以很积极,但是要很小心!” 事实上,即使有几家大出版集团来背书,数字出版的新枝芽,在台湾才算刚冒出土。 

  出版社难整合、投资太大,都是重要原因。“大出版社之间,在出版、营销上都很难合作,因为这牵涉到业界版块移动。所有出版社都想做龙头,内容、技术、制作的人却整合不起来,”凯立国际总经理室特助庄健煌分析。凯立是一家由印前服务业务转型做数字媒体的公司,承接了城邦集团杂志转电子文件、以及多家出版社电子书的制作业务。 

  “台湾80%的出版社都想做电子书,但目前实体书的销售状况就已经愈来愈不好,哪还有钱做电子书?”庄健煌指出。根据许多业者估计,单单书籍市场,每年约有500~600亿的规模,转成电子化,商机可观。但是,“这块饼,目前看的到、吃不到,”大众计算机可携计算机事业群助理副总经理方永城认为。大众才刚接到日本松下10万台的电子书订单,是少数真正已经吃到一点饼屑的台湾厂商。博客来网络书店之前也吃过苦头。协理薛希翎指出,博客来从2001年3月开始推,从通路变成内容提供商,以红胶囊等作家的作品做成电子书,有动画、音乐、口白;做得开心,但制作成本很高,订价则是实体书的三分之一。她坦承,结果卖得零零星星。一年半前,博客来还是忍痛让电子书下架。“那是个美丽的挫败,”她说。 

  除了内容整合,软硬件技术也还不成熟。大同多媒体通讯事业部处长潘泰吉指出,电子书硬件价格在新台币1万元左右,电池的续航力却仅有12小时,很难普及。大同已接下了微软新一代阅读器的OEM单子,第二季会推出可看图片、文字、听音乐的掌上型阅读器,价格要1万3。 

  书香vs.数字香 

  然而,电子出版碰到最大的阻碍,是人的阅读习惯。“阅读是件浪漫的事,书是有‘香味’的,但,数字香?”台大中文系教授兼出版中心主任柯庆明,带着疑惑的微笑:“在商机之外,应考虑最适合各类内容出版的方式。” 

  “信数字得永生!”台湾科技大学教授卢希鹏则说得一针见血:“但就如同杜拉克所说,人类习惯的改变要花15年,数字内容要成熟,再等个5年吧!”出版社该坐看数字大潮来袭吗?不像音乐大厂对数字音乐的抗拒,多家业者选择积极应对。 

  城邦读书花园经理薛良凯表示:“我们预见,书一定会数字化,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现在看不到,不表示现在不要做。” 

  “对过去产制的内容,出版社关心的是能如何与新科技互动,并找到自己的新价值,”王荣文把相关投资当做出版业的R&D(研发)。 

  或许,回头思考“阅读内容”的本质更重要。天下杂志集团发行人暨总编集长殷允芃就强调,如果回到最根本着眼,出版社还是内容提供商,要思考的还是内容对读者有没有“价值”。 

  内容的“载体”虽一直在变,从竹简、纸张,可能变成手机、计算机、阅读器,不变的道理是:读者要的是“有价值”的信息。

[时间:2008-09-25  来源:数字出版在线]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