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不是为循环使用而印的

  在循环使用的教科书上写字,双倍罚款,要我说,这又是一个拍脑袋,想当然地做出的规定。

  教科书循环使用,初衷无疑是好的,可以节省纸张,少砍几棵大树。而且,国外也有这方面的做法,于是我们将之引进来了,也让教科书循环使用。只是,教科书循环使用不能只为“循环使用”而设,不然只会沦为一场秀,还会让孩子打小就在心里种下那种“虚假的因子”。因为担心双倍罚款,肯定会有人甘脆将循环教材束之高阁,自己再去买一套来随意地写写划划。以我看,教科书循环使用强扭的瓜注定不会甜,当遵循自愿、自律的原则,学校需要教会学生自觉地爱惜课本,并自觉地整理旧课本,符合条件地自愿上交,集中起来再统一分配循环使用。切记,学生的旧书不符合循环使用也不要去责怪他们。

  读书,有泛读与精读之分。泛读,大多数人只看看图书的框架、标题,故事情节,最多是从图书中的人物、事件上吸取一些精神素养。而作为教科书,特别是中小学生,是该教学生识字、造句的,无疑需要精读。我找出几本小学时读过的课本,书角卷着,书里面的空白处更是写得密密麻麻,无不被我翻得稀烂。由于不太会做课堂笔记,我往往直接将一些要记的内容写在书的边角处。特别是学那些古诗,老师给我们翻译一句,我就在下面的缝里写一句译文。当时还真抱怨课本在排版上不科学,不方便做笔记呢!现在我看书,可能是以前落下的坏毛病改不过来,还会在书上写写划划,看到精彩的部分忍不住划线或在边角处重复地写上一遍。

  从书上看到过,钱钟书读书也喜欢在书上眉批及划线。据钱钟书外文系同班同学饶馀威在《清华的回忆》一文中说,“他有一个怪癖,看书时喜欢用又黑又粗的笔画下佳句,又在书旁加上他的评语,清华藏书中的画线和评语大多都是出自此君之手笔”。习惯在书上写写划划的毛病的人还真不少。让孩子在书上一字不写,那太过于残忍了,我可是不希望孩子养所这样的洁癖。因为我深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写写划划,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起来也会事倍功半。如此一权衡,如果不让写一个字,那我宁愿不要这种循环使用的教科书。

  另外,要说为了节约纸张,除了教科书循环使用之外,还是大有潜力可挖的。其一、莫好纸出废书。现在出书真容易,只要肯掏钱,不违反相关的政策规定,什么书都可出。只是,出了这些书,前脚成书,后脚就成了废纸。

  其二、行政无纸化办公早点推行。以前,网络技术刚一突破,有人担忧纸张将很快被替代。可结果呢?无纸化办公依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反倒是由于打印方便,纸张使用得更多,且浪费得更多。无纸化办公的步子能否迈得大点、快点?

  其三、学生的教科书、教辅材料应能减尽减。我们一直在叫要给学生减负,可学生的书包不见减轻,老师还经常性地指定学生到某某书店去买这样那样的学习资料。这其中又有多少书是成了废纸呢?

  还有,报刊杂志能否也来个节约有理?近来报纸、杂志都打出公告,说纸张涨价,印刷成本提高,要提价。的确,要让媒体亏本经营,那迟早是要让其关门闭户的,自是不该。可除了涨价之外,是否想过办法呢?每天几十个版的报纸,厚厚一叠,我自叹阅读速度不慢,但要仔细将整份报纸通看一遍,非得下几小时不可。还有那广告,一版接一版的加印。广告当然是要有的,可是能否少费些纸张,印小一点。我想,报纸是否也能定个规矩,一天最多只印16个版(记得台湾曾实行过。)控制了版面,媒体人自是要在内容上下足功夫,以办出更高质量的报纸来,说不定还可尽量化解同城媒体同质化的问题。

[时间:2008-09-24  来源:新华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