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三河市印刷业发展呈强势

  河北省三河市的印刷业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现已成为三河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三河市印刷业发展呈强劲势头,年新建厂房面积6万平方米,新购置设备400台(套),新增投资1.3亿元。据2007年底统计,三河市目前共有各类印刷企业181家,装订企业252家,复印部等78家;这些企业共有印装机械6300台(套),从业人员达4万人,年完成印装总量3800万色令,工业总产值约19亿元,实现利税2亿多元。

  三大举措赢得发展先机

  河北省三河市的印刷业点多、面广、线长。为了防止企业出现证照不全、印制非法出版物等违规问题,三河市委、市政府先后实施三大举措对行业治理整顿,从而为三河印刷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早在1997年,三河市印刷业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整顿。同年8月,三河市成立了当时全国第一家县级建制的新闻出版局,列编制、拨经费,组建了专门的管理队伍。三河市新闻出版局对整个行业按地区分布和经营特点实施分片管理,每片明确管理人员、任务和标准,把主要力量放到了稽查工作第一线,对整个行业进行拉网式检查一遍由原来的一个月、两个月缩短到3~5天,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大力开展出版物市场监管和打击非法出版物经营活动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河市地处北京东大门,出版物市场的监管和“扫黄打非”工作任务非常艰巨。多年以来,三河市新闻出版局为了确保文化市场的稳定和繁荣,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稳定的政治、文化氛围,对印刷行业实施科学有效监管,采取了多项有力举措:

  首先,三河市新闻出版局加强日常监管,从抓基础工作入手,进一步完善证照上墙、样书备案、一书一档、安全生产等制度,在此基础上,还制定了与企业负责人约谈预警制度,通过不定期地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的交流,传导信息,使印装企业一些不良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日常监管中,针对本行业机械化程度和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成书时间越来越快,并且昼夜生产等特点,三河市新闻出版局打破日常检查规律,增加了双休日检查和夜查,消灭死角死面,在时间和空间上实施全覆盖,从而有效地杜绝一些非法活动的发生,进一步规范了三河市出版物市场的经营秩序。

  其次,三河市新闻出版局根据多年的管理经验,每逢国家有重大的政治活动或节假日期间,是出版物市场案情多发期。针对这一特点,三河市新闻出版局调整工作思路,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特殊时期和特殊时间段上。以查缴政治性非法出版物为工作重点,在燕郊、灵山两个治安检查站和汽车站、火车站等场所重点布控,坚决禁止一书一页政治性非法出版物流入流出境内。

  最后,三河市“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始终把加强对出版物市场监管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不断加强出版物市场的综合整治。组织召开全市“扫黄打非”工作会议,营造强大的声势和氛围,由三河市“扫黄打非”领导小组牵头,组织新闻出版、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联合行动,形成强大的合力和强大的高压态势,对全市印刷行业进行拉网式检查,把查缴政治性非法出版物作为“扫黄打非”工作的重中之重,严厉打击各类非法出版物经营活动和盗版侵权行为,净化全市出版物市场。通过建立立体式的监管网络,充分发挥了预防和防范功能,及时铲除了行业中的“害群之马”。[next]

  三篇文章提升发展动力

  如果说,三河市印刷业第一轮发展主要是靠“抓管理、促繁荣”来推动的话,那么,“强服务、促发展”战略的实施无疑又给三河印刷业的再度腾飞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三河市委、市政府为推动印装产业发展做出了艰辛的探索和努力。三河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在土地、资金、登记等方面给予帮助,正是这些优惠政策,使个体私营经济占90%以上的全市印刷装订企业如鱼得水,大胆地进行资本扩张,行业规模迅速壮大。

  优化产业结构,壮大行业整体规模,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河市把印装产业发展始终定位在“高科技、智能型、集团化”上,坚持走集约化经营之路。通过两次大规模清整,先后压缩规模小、活源不稳定的印装企业110家,对这110家企业,三河市新闻出版局积极进行人员、设备分流,给他们留出退路。新闻出版局工作人员将企业设备、雇工登记造册,利用日常巡查的机会,进行牵线搭桥,最终使这些企业的设备和雇工都有了着落,了却了这些转行企业的后顾之忧。

  三河市新闻出版局始终秉承以“抓管理促繁荣,强服务促发展”这一管理理念,着力为企业的发展、行业的繁荣创造宽松的环境。过去的几年里,三河市新闻出版局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积极为厂企联姻搭桥,从而缓解了印刷企业发展时遭遇的资金问题,促进了三河市印刷产业的高速、有序发展。

  几年来,三河市新闻出版局积极与全国的印装设备生产厂家联系,先后有上海紫光机械公司、紫宏折页机、力顺折页机、精密达胶订机、湖南新邵等厂家在三河建立了服务中心,现在,机器发生问题,企业打个电话就可以上门维修。并由此掀起了三河印刷企业谋求发展、购置设备的热潮。

  三河市新闻出版局积极为企业缓解资金压力。2005年,三河市成立了印装机械城,每年举办两期展销活动。几年来,通过向企业提供担保购买的印装设备就达610台(套),价值1.5亿元人民币。三河市全市70%的印装企业实施了整改、扩建,小规模、作坊式的家庭工厂逐步淘汰,并涌现出像潮河印业、华新科达彩印、万龙印装、海波印务等一大批初具规模的现代化企业,全市印刷产业顺利完成“百家印装企业上档升级 ”目标。

  在解决资金问题的同时,三河市新闻出版局还为印刷企业引进了各类先进技术。三河市新闻出版局为企业多次举办了制版、印刷技术培训班,聘请新闻出版总署、新华印刷器材厂制版技术专家、印刷技术专家来三河市进行专题讲座,要求全部印装企业厂长和制版、印刷技术工人参加培训,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有的放矢地开展人才培训。

  三个链条推动跨越式发展

  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印刷行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发展前景广阔。但是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烈竞争,面对出版业改革的步步深入,印刷产业创新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对此,三河市的决策者坚持高起点、高站位,眼睛紧紧盯在首都这个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把行业发展目标紧紧锁定在高科技、智能型现代化企业,为推动三河市印装产业新一轮发展做出不懈的努力。

  多年的发展,三河市新闻出版局深切地感受到了人的重要性。如何提高人的素质?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服务能力;其次从加强学习入手,学习新闻出版业务知识,研究新闻出版管理方法。通过组织学习培训,并经过严格的考试考核,使管理人员熟悉当前印刷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走向,掌握印刷业管理法规,提高了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强化了责任意识。三河市新闻出版局成立十几年来,未发生一起错案、复议案或上访案。

  三河市新闻出版局采取“走出去”的办法,组织印装企业法人和管理人员参观印刷业较为发达的北京及周边和世界印刷技术博览会等活动,开阔眼界,开拓思路,发现别人的优势,弥补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正是通过学习培训和参观考察,绝大多数印装企业经营者逐步摆脱了小农意识和看摊守业的思想禁锢,逐步成为懂规则、善经营、具有现代发展理念的企业家。

  适时引导,延伸印刷业的产业链。随着印刷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图书的营销储运矛盾日渐突出。为此,三河市紧紧盯住全国几百家出版社,利用紧邻北京、公路铁路发达的有利条件,在储运营销方面大做文章。三河市先后投资1.2亿元,在该行业较为集中的“装订之乡 ”杨庄镇兴建12万平方米的印刷装订城,中国青年等国家级出版社在印装城内建立了各自的图书储运中心,极大地方便了印装企业发展。其后,经多方联系,又促成了河北省新华书店京北图书批销中心项目落户三河,对三河印刷业形成“排版、印刷、装订、储运、发行”一条龙体系化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面对印刷业发展新的机遇和挑战,三河市超前谋划,选择50家规模大、效益好的印装企业,有重点地推行ISO9001国际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推动企业向正规化、目标化方向发展,为三河印刷业早日跻身国际市场争得一张“入场券”。

[时间:2008-09-19  作者:三河市新闻出版局局长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