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刊印刷工价沸沸扬扬议论了多年,却始终没有找到明确的解决方案。怎样在出版社和印刷厂之间寻求一个相对合理的价位,从而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是一个难题。人们都知道,市场决定价格,但就出版物印刷来说,实际操作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这里除了人们对价值规律的认识之外,主要是双方还没有完全进入市场,对利益的再分配过分各为其主。正是由于市场位置的不均衡导致了市场价值的错位,使本该合理的印刷工价一直处在低位徘徊的境地。
工价调整莫衷一是
近几年,各地印刷行业协会在针对印刷工价做了大量调研工作之后,相继出台了《书刊印刷工价(指导价)》。上海印刷行业协会于2005年12月率先出台了《上海市书刊印刷行业指导工价表》,对书刊电脑排版、印刷、装订、彩印、制作输出打样、彩色拼版、拷版、贴塑、过油、精装、纸张伸放率以及一些辅助工价都与时俱进地作了相应的调整,为解决书刊印刷工价低的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其他省市也纷纷仿效,为本地印刷企业的工价提供了一个新依据。然而出版部门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热情,研讨会、座谈会上也没有表示接受这个指导价的确切态度。
的确,指导价只能缓解一下工价矛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价问题,能否做到双赢,还有待市场的检验。
近几年,每年物价指数均在4%~8%左右跳动,印刷用的器材、纸张上涨的幅度更是惊人,印刷工价不变,书刊印刷企业还能玩得转吗?就在指导价还在试水阶段,纸张、耗材又爆发了全面涨价,涨幅均在20%~30%左右,再度挑战印刷工价。老问题没有解决,新问题又出来了,印刷企业在工价面前总是这样的被动。
利益如何再分配
工价矛盾说到底就是利益的再分配,怎样才能保证双方的既得利益,工价就是准星。
在书刊印刷市场,出版社占有优势,掌握书刊的发印权,有较大的回旋余地,所以表现得“寸步不让”。而对于不景气的印刷企业来说,业务就是生命,怎么也硬气不起来,吃亏上当也有人干,由此导致了工价混战。显然,指导价也只是一个参照价。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目的,商场上没有慈善家。在书刊印刷市场上,双方都应该进入市场,进入角色。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出版社其实也有难言的苦衷,就目前而言,三大难题在面前。
1. 随着电子读物的普及,网络知识的冲击,读者兴趣的转移,选题难、出书难、卖书难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本版书印数少成本高,特别是一些专业科技书印数更少,有些书叫好不叫卖,库存积压严重资金沉淀。
2. 原有的一部分中小学教材教辅的出版任务,也随着课本的重复使用,出版数量急骤减少,出版社日子也不好过。
3. 教材出版招投标以后,教材出版任务成为不确定因素。
市场是工价根基
印刷工价是双方不可逾越的门槛,必须随市场变化而变化,按市场运作,不变就有悖价值规律,出版与印刷都必须接受这个现实。
面对工价调整,出版社能没有想法吗?有一个出版社社长恳求印刷厂看在多年合作的情分上,在工价上多多关照,并反复阐明自己的难处,表示以后有机会一定回报。难、难、难,一个“难”字难倒出版与印刷这对长期合作的老朋友。
市场是工价的根基,工价的确定必须以市场为准则。只有根据市场价值规律,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工价运行机制,在取得准确数据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确定印刷工价。尽管大家都有难处,但要知道,拼工价只会影响出版与印刷的整体发展,双赢的目标就难实现。
市场经营永恒不变的一个话题,就是互利双赢,这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鲜明特点。出版与印刷这对特殊的老朋友在一定程度上既是竞争对手,但更是合作伙伴,有共同的事业基础。面对共同市场,只有共同去寻求办法才是最重要的。
[时间:2008-09-19 作者:林畅茂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