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监管码对于印刷企业的商机与危机分析

  2007年末,国家质检总局相继发布了《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实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的通知》和《关于做好重点产品质量电子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列入《首批入网产品目录》的9大类69种产品在2008年6月底前必须实现赋码上市;2008年1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首批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可变条码标签印刷企业名单》,47家印刷企业名列其中,《电子监管码印刷企业管理办法》随之出台;2月,国家质检总局根据产品质量电子监管实施情况发布《关于2008年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推进工作部署的通知》,对赋码方式和上市时间进行了调整;4月,《第二批赋码印刷企业推荐名单》出炉,56家印刷企业映入眼帘;6月,国家质检总局向各省局和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发出《关于报送第三批赋码印刷企业推荐名录的通知》,可谓脚步匆匆。

  “一袋假种子,曾经让一年的辛苦化为泡影;一瓶假酒,曾经让五彩的世界陷入黑暗;一桶假奶粉,曾经让孩子的微笑成为记忆”。7月,刘德华悲伤的眼神让大家记住了电子监管码,也记住了那句“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电子监管码,一扫就知道”。 

  但似乎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简简单单“一扫”的背后,有多少印刷企业为之“消得人憔悴”。    

  商机还是危机

  这是一道过于简单的比较题。一边是食品、家用电器、人造板、电线电缆、农资、燃气用具、劳动防护用品、电热毯、化妆品9大类69种产品所涉及的8.7万家企业,数以亿、十亿、百亿计的产品所产生的强大需求,一边是寥寥百余家赋码推荐企业,算上目前国内拥有可变条码印刷技术的印包企业也不过几百家。很明显,生产能力还远不能满足如此庞大的电子监管码印刷需求,而这些数字都仿佛是在向印刷企业宣告:商机来了。

  设备商的商机

  毫无疑问,设备商面对的商机是最大的,生产企业、印刷包装企业会根据不同需求选购可变条码喷印机、激光打印机、热转印打印机、数码印刷机等,价格从十几万到几百万元不等,设备商的身影频繁见诸大大小小的电子监管码推介会上,他们大都在2007年底就开始加强销售,也如愿迎接到“很多客户前来接洽”。

  票据印刷企业的商机

  面对电子监管码,已经掌握可变印刷技术和保密数据管理经验的票据印刷企业跃跃欲试。2007年全国实现赋码的产品中,约有37%~42%采取了贴标的方式,正如一家票据印刷企业负责人所计算的:“若让每个企业生产100亿枚统一的电子监管码标签,每个标签卖2分钱,企业就有2亿元的收益。”这对正在面临“僧多粥少”局面的票据印刷企业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但是随着在电子监管码的市场里涉水渐深,大家对“商机”的理解也有了疑问。“有人说这对票据印刷企业是一个机会,我看他们是没吃透才会说这种话。”一位老总直言不讳地指出。就连设备销售人员也说,“我个人认为,票据企业不适合干这个。他们和监管码唯一的契合点就是有号码的管理和条码打印设备,但从印刷方式、管理方式、业务范围等方面看,他们都不适合做监管码,除非是既有票据又有包装的综合性企业”。

  而且,如果真的想在电子监管码领域有大作为,就意味着票据印刷企业转型到一个全新领域,但有专家提醒切莫贸然行动,“票据印刷企业要进入包装印刷领域,须谨慎考虑,而进入不干胶印刷领域较为可行”。

  标签印刷企业的商机

  “在票据、标签、包装印刷企业三者中,标签印刷企业更适宜进入电子监管码市场。票据印刷机本身对纸张的厚薄要求和喷码的要求都不同,不像我们标签印刷企业这么灵活。我身边一个包装印刷企业也尝试着去接触过,但他们核算之后发现这样的投入是非常不划算的。”郑州畅祥印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利民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一个高档酒盒的成本是5元,喷码过程难免会有一定的损耗,而且目前损耗率还比较高。一旦发生损耗,盒子就报废了,不管是印企还是最终客户都无法接受这个成本。而损耗一个标签也就是一两分钱的事情”。

  一直从事可变数据印刷、主要印刷防伪标签的畅祥印务在电子监管码的市场里如鱼得水,因为这正是公司的强项。“听说广东那几家印标厂忙得交不了货啊!”从论坛上的这句留言里,我们也可以看出,畅祥印务的感受的确可以代表很大一部分标签印刷企业。

  包装印刷企业的商机

  也许很多包装印刷企业都将电子监管码视为麻烦,而非商机。不过,试想包装企业如果能在电子监管码的推广初期就具备了生产资格和能力,一定会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事实上一些先期已经进入电子监管码市场的包装印刷企业也的确得到了客户群壮大的回报。从长期考虑,进入电子监管码市场的过程同时也会变成包装企业提升数字化水平、规范安全生产管理的过程,这些都会在日后帮助企业构筑坚固的竞争壁垒。

  危机

  商机,的确有,但并非无条件。贴有贴的苦、印有印的难,一张张小小的条码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一般悬在印刷企业头顶。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十余家印刷企业负责人中绝大多数都对电子监管码业务的推进抱有“非乐观”的谨慎态度,甚至包括那些早已名列赋码印刷企业推荐名单的,颇有几分“问君能有几多愁”的味道。

  “难道用‘人海战术’不成?”山东一家药包印刷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道。目前,小批量的贴标暂时还不成问题,这已经在几家赋码推荐企业中得到了证实,但对于那些生产规模较大的包装印刷企业来说,悖论产生了—产量越大,亏得越多。上海烟草包装印刷有限公司总经理俞志康提出了相同的疑问,“我们一年大概生产13亿只盒子,假使一名工人一天能贴1000个标签,需要多少人?”这个数字太难想像了。

  由于相关政策并未针对在哪一个环节实现赋码做出明确规定,所以一旦采行贴标的方式赋码,产品生产企业与包装印刷企业之间的协调问题便首先提上了案头,山东那家药包印刷企业负责人觉得,“贴标的工序应在药厂完成,但是药厂处在主动地位,印刷厂处在被动地位,不好协调”。另外一位企业负责人也深有同感,“不能因为贴上了电子监管码就提高最终产品的价格,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上游企业很可能将赋码成本消化在印刷企业中间,可我们本来就是微利生产了”,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难道‘大海里捞针’不成?”,这位药包印刷企业老总再一次叹气。“不论是印刷完成后贴标,还是模切、糊盒后贴标,都涉及到如何进行电子监管码的漏码与检测的问题。”贴上电子监管码后的数亿个盒子就像森林中密密麻麻的树叶,没有任何两片的纹路是一模一样的,“后续检测与监控的工作量会非常大,或者说压根就是不可能完成的”。

  不安与焦虑并非个别现象,对于一家大型包装印刷企业来说,如果决定引进喷码设备,至少要几十台才能与印刷设备相匹配,前期的投资就是几百万元,而且目前可选择的设备还并不多。“设备的投入只是第一笔费用,稍好一些的喷头,清洗费用都很惊人”,郭利民称,“可变条码喷印机每年需要清洗两次,每次单头清洗费用接近7万元,我们的设备上有14个喷头,可买一台设备才几十万元。高额的维护费用再加上相关耗材的成本高居不下,使得投入产出比降低,投资回收期远比我们想像得要长很多”。

  退一步说,即使喷码设备有了,电子监管码印刷的技术瓶颈仍然存在,“印刷机的速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连线印刷时喷码设备与其在速度上很难匹配”。或许正因为如此,目前电子监管码脱机印刷的情况较为普遍,安徽一家印企相关负责人介绍,“离线操作中同时开启4台赋码设备,才勉强跟得上印刷机的速度”。因为需要赋码,整个生产流程都将面临着重新规划和安排,上海一家包装印刷企业的负责人也提出了同样的困惑,“我们的产品种类不少,幅面各异,安装多少个喷头合适?”

  技术制约成本,速度对抗效率。重重矛盾之中,印刷企业该如何抉择?[next]

  变亦或不变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印刷企业都希望了解同行们在赋码印刷方面是怎样想、怎么做的。是先发制人?是厚积薄发?还是静观其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先行者

  在电子监管码的印刷中,先行者积累起来的经验或许是它们无可比拟的优势所在。“两年前电子监管在河北做试点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加入了”,安庆市独秀包装有限责任公司雷经理介绍道,“河北国欣种业的塑料种子包装就是由我们生产的,采用热转印的方式印刷电子监管码”。

  面对印刷的产能能否与喷码的产能相匹配的问题,已经承接了电子监管码业务的北京多彩印刷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孟志文在接受采访时谈到,“我们觉得没什么困难。装多少喷头取决于业务的多少,如果源源不断,就多装呗,20个、30个都没有问题;如果活少,就少装喷头,多走几遍”,孟志文认为在市场导向、利益驱动的前提下,一切都不是问题。“企业不就是讲一个效益嘛,我相信如果市场有这个需求的话,就会有成千上万的印刷企业追着去做”。 

  随着电子监管的深入推进,两批赋码推荐企业名单相继确定。多家印刷企业均透露,增加赋码印刷业务后,有很多新客户出现。但这并没有令它们松口气,新客户的增加让北京印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印刷一厂已经出现了产能不足的问题,重庆鸿海印务也在考虑是否应该扩大业务范围,安庆市独秀包装有限责任公司则表示,目前需要加印电子监管码的业务还只占总业务量的30%左右,随着赋码企业的增多,不确定以后是不是还需要增加设备投入。各种难题如期而至。

  蓄势者

  以酒标为主营业务的广东万昌印刷包装有限公司在通盘考虑的基础性上,引进了赋码印刷设备,同时对现有印刷设备进行了改造。浙江新大印刷有限公司的核心业务是为药品生产企业提供包装印刷服务,每天有上百万个纸盒出厂,公司负责人虽然早就了解电子监管码是怎么一回事,但慎重起见还是缓行半步,前不久也预定了喷码设备。另外,新雅投资有限公司、曙光印业集团有限公司、富康包装印刷有限公司等知名印刷包装企业都为申请赋码印刷企业资格做足了功课。   

  “据我了解,目前很多包装印刷企业都在准备上数字印刷设备”,细心观察市场的人早就察觉到了蓄势者的动作。

  观望者

  目前来看,静观其变的企业不在少数。“主要是技术上难以实现,所以没办法制定具体方案”,杭州中粮美特容器有限公司胡经理解释道,“特殊承印物限制最小赋码单元,易拉罐类的产品目前还只能在外包装纸箱上赋码”。

  上海烟草包装印刷有限公司总经理俞志康则希望政策制定者能够让企业平稳进入缓冲期,避免太大的震动,这样统筹安排的余地也会大一些。

  “国家质检总局的人会来调研,可能也会深入部分企业考察,所以大家也都在观望这个政策能实现到什么程度”,一位被访者点出了一些印刷企业在赋码印刷方面驻足不前的又一个原因。如此一来,即使政策出现变动损失也不会太大。

  “如果客户提出要求,我们可能会先采用贴标的方式作为过渡”,非按兵不动,是伺机而动。很多企业在观望的同时也琢磨好了损失最小的退路。

  也许今后将无法在市场中占据最有利的地形,但观望者愿意抓住下一个机会。

  破立之道

  总体来看,赋码印刷让印刷企业头疼的地方一是技术难题,二是成本激增。有人说,“任何技术问题都是能解决的,这只是金钱的问题”,这不无道理,如果不是成本制约,推广同样能够对产品实施全程跟踪的RFID技术不是也能行得通?不过,成本的突破最终还是得由技术来完成。

  “其实我们不太懂技术”,这句话出自一家包装印刷企业老总之口。当下,专业化的分工越来越细,设备商的技术支撑越来越强大,结果就是我们的印刷企业似乎没有什么机会接触到核心技术的环节,所以当赋码印刷遭遇技术难关的时候,很多印刷企业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问题应该由设备商来解决”。

  北京德记胶粘标签印刷有限公司发挥专业标签企业优势,研发出集电子监管码、合格证、卫生封口于一体的盖顶封口标签,既履行了监管功能,又节省了合格证及原盖顶卫生垫片材料,大大降低了成本。它的经历告诉我们,印刷企业更需要从内部攻破技术瓶颈,寻找立足的空间。

  电子监管码的直接印刷是政策的最终要求,包装印刷企业还得在可变数据印刷技术方面痛下苦功。“多年来我一直主张包装、防伪一体化”,孟志文的话或许向我们昭示了一种技术发展的前进方向。

[时间:2008-09-04  来源:印刷经理人 ]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