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古老的民间制作工艺——沥粉、贴金技术早在盛唐时期就已广泛被采用,在该文中作者把这
一传统的工艺与丝网印刷技术巧妙的结合,从而制作出十分精美独特的极具欣赏价值的艺术品,
文中对于沥粉、贴金及丝网印刷工艺作了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丝网印刷 沥粉 贴金
Abstract:Powder dropping and foil stamping are the ancient ancient folk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which are widely used In Tang Dynasty.Combining them with screenprinting can make unique and beautiful works of art.
Key woods: screenprinting powder dropping foil stamping
中国的沥粉、贴金工艺源远流长,沥粉工艺是传统工艺制做的一个花色品种。沥是指液体的点滴,粉是指用粉调制成液体,将其一滴一滴的滴落在物面上,有时用特制的工具把沥的点滴加长,形成一种有规律的,人为的线,这种方法术语称之为:“沥粉”。
沥粉工艺的特殊之处在于高出物面,并在它的上面贴金、银箔、上色等。具有厚度、硬度及华贵的感觉,同时可增加立体感。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彩绘木棺上有着类似沥粉效果的纹样凸起细线,上面绘有各种颜色,有着低浮雕的效果。沥粉工艺的运用,盛唐时期就广泛被采用,如:敦煌223窟的菩提树杆,人物身上运用了沥粉、贴金工艺,形成了丰富的装饰艺术效果。山西元代的永乐宫,北京明代的法海寺壁画中,沥粉的运用已经达到了十分精美的地步。清代的古建筑继承了沥粉工艺,并充分运用到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和一般的民居彩画中去。它们多施水壁画的沥线、堆起、花边、纹样以及古建筑物的户板和斗拱。有的只施于局部,或独立的装饰物品、工艺品,以此来提高制做的装饰性、工艺性和艺术性。
在中国的壁画、装饰构件、工艺品的制做中,由于使用了金箔、银箔、各种矿物质石色,并与沥粉这种突出于画面的线条结合,因此不论从任何角度看,立体的金箔、银箔都会熠熠生辉,具有十分辉煌的效果。体现了金、银箔的材质美,矿物颜料的色彩美,沥粉工艺的制做美。
沥粉工艺在传统的制作工艺中,它具有力度和量感的凸起效果,在描绘、堆沥的过程中产生了具有中锋铁线般的韵律感,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线造型的特点形成完美的一致。在壁画、装饰、古建彩绘,工艺品制做中具有和谐的艺术效果。由于沥粉工艺的特殊性,在突起的线条施以贴、堆、上、刷、扫等工艺方法,使金与色有着立体的动感。不论在绘画、工艺、古建彩绘中均被广泛彩。
沥粉的方法有粉粉尖沥,叫“大粉”,大粉线的宽度约5 mm左右,两线间距5 mm。金琢墨单粉条叫“二粉路”,粉条呈半圆形。用于龙凤云纹,宝珠细线,宝珠凤火焰等的叫“小粉”。小粉线条较细,约2 mm。粉纹有时要横平竖直,上、下小粉要有区别。大粉尖子,又称“大粉管、。口呈斜状,约3 mm~5 mm。适用于粗线条和大面积的边框复线,龙角、眼、大身、轮廓、云纹、翅翎、凤的冠羽等。
小粉尖子,称“小粉管”或“细粉尖子”,呈口状,约1mm~2mm,适用于龙眉毛、大身的龙鳞纹、龙须、凤眼、凤眉、颈毛、大身毛、尾巴等细小部位。沥小粉时,先沥龙头,依次沥大身龙鳞波、龙尾、四肢龙爪、背刺、最后沥宝珠风火焰。凤的沥法同龙一样,只是翅翎沥大粉。
双粉管:又称“粗细尖子”,粗细双口都呈斜形。粗口约3mm、细口约1mm,间距约3mm~5mm,主要用来牵线用,管子一粗一细,双线条从一方向向另一方向同时沥出,也称“文武线”。
粉袋:又称“粉囊”。常用的材料有橡皮袋、熟制好的猪尿泡、亚麻细布、塑料袋,有时也用空的玻璃胶瓶,只是要把剩余的玻璃胶擦干净,同时用棉花蘸香油擦拭,才好使用。
做好的粉管一头粗、一头细。包上浆状粉料即可与粉管托在一起,按谱子沥粉。
配粉:一般常用立德粉、滑石粉、双飞粉、大白粉等。配制的比例,胶水∶水∶4种粉(各0.1)=1∶1∶0.4,须配制成牙膏状;以骨胶调合,再加少量桐油或清漆,调配成均匀的膏状即可。这种膏状物中不能有气泡、杂质,否则影响制作时的质量。它的稠度,视沥线的粗细来调节。细线可稀些,粗线条要稠些,以上墙后不倒、不流为标准。
以骨胶调配的粉泥,使用时需保持30℃左右的恒温,骨胶过热就会变稀,过凉就会凝固,要达到这个要求的温度的确不易。现在一般都改用乳胶,因乳胶不会因冷热变化而变化,但乳胶配制的胶泥不及骨胶配制的胶泥塑性好,做直径3mm的线条时就难于挺立,且牢度不如骨胶的效果持久。有的粉泥是用清漆、粉料,再加适量的水调配而成,这种粉泥能沥较细的线条。调配时须用细罗筛过,去掉杂质或颗粒,避免沥粉时断线,或出料不均匀,形成粗细不一,影响沥纷效果。用清漆调配的粉泥、沥粉干燥后难修整、难打磨,好处是干后遇潮湿不易脱裤和崩裂,没有掉皮现象。
应特别注意的是:沥粉应在着色之前沥于器物的表面上,使之与表面物像形成一个整体,如在着色完成后,在较厚的色层上做沥粉线,则易脱落。
物面经精细底层处理后,即在物面上打谱子,准备沥粉、贴金、上色、描金、扫粉等。
要是准备沥粉的物面是连续的图案纹样、采用丝网印刷的方法是比较理想的。
1 丝网制版工艺
丝网制版的工艺比较复杂,根据纹样图案的精细度,选用不同的丝网布。一般情况下,选用260~280目之间的丝网布,精细的线条宜选用300~350目之间的丝网布,粗大的纹样应选用120~200目之间的丝网布。只有因材施艺才能印出附和要求的谱子来(纹样)。
最好的丝网布是意大利进口的750目。最细的油墨是美国进口的,细度约1500~2000目之间。日本生产的一种扁丝网布是经过处理的,效果不错只是价格昂贵,如不是特殊要求,涤纶丝网布完全可以使用,而且价格低廉,80~300目、白色、幅宽1.2m,效果不错。有一种黄色的蚕丝绢丝网布,这种布在晒版、显影、定影、透孔率、耐印率方面都比较好,同时耐拉力也好,而且变形小,是比较理想的丝网布。
木网框的丝网版用木材制框,用变形小的红松、白松、梧桐、杉木等。用干透的木材做框,变形小,否则做成版后易变形。先把木材据成宽40mm、高30mm的方木条,木条的三分之二处开一个深8mm、宽5mm 的凹槽。将木条裁成45°角,用卯榫固定,或用角铁钉成网框,四角呈90°。大小视需要而定,框的内径应大于纹样图案的四边约60mm。
绷网时先用双手抓住已浸泡柔软的丝网布角,把水抖净,然后放在网框上,找好位置,网线要横平竖直,用小钉钉住四角,再钉中间,钉子不要砸到底,平整后将和网框槽一样宽窄的扁方木条镶入,四边平整后同时把木条砸入槽中,这样张力均匀,印制时不变形。然后将外围的小钉拔掉,用小刀割掉多余的丝网布,减少张力。
另外也可斜着用丝网布绷网,这种方法适用于圆形纹样的印制,它变形小,锯齿少。应特别注意的是绷网时经纬线必须垂直,这样可减少印刷时的锯齿,保证纹样的边沿整齐。绷好的网必须经过时效处理,放置一两天,目的是松弛一下丝网,致使张力均匀,可提高印刷精度和耐印率。
绷好的网框,用清水冲一下,然后放到碱水溶液中脱脂去油,再用水冲净碱溶液,干净后加洗衣粉用鞋刷(干净的)逐圈旋转研磨,使丝网布表面得到粗化,丝线发毛,目的是增加感光胶和丝网的附着牢度。
碱性水溶液配方:
水: 1000毫升
苛性钠: 15克
重铬酸钾: 1~2克
绷好的网框在碱水里浸泡30~40分钟,取出后用水冲净,最好是用高压喷枪。冲洗干净的丝网版框甩干水份,放在烘箱内烘干,温度控制在40℃以下。或用热风机距网框30cm均匀地来回吹热风,直到干透为止。丝网必须刷洗干净,否则烘干后边上发黄,影响晒版效果,降低耐印率。
也可用机器清洗剂(工字牌)刷网。这种白色粉末,放到网布上用手掌平放逐圈研磨(反正面都磨),然后用刷子刷净,用冲力大的喷枪冲洗干净,甩干水份,晾干或烘干后就可上胶,方便实用。
另外还可以用一种磨网膏,英国柯图泰公司生产,灰白色、膏状。这种磨网膏可以直接蘸水磨网,非常方便,只是价格昂贵。
(待续)
(作者单位:兖州艺海工艺品厂,272100;收稿日期:2001-02-12)
[时间:2001-05-18 作者:耿昭春 来源:网印工业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