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杂技集团倾力打造《天幻》、《龙幻》、《梦幻》、《美幻》等“幻”字号系列精品晚会,抢占国内及欧美国际市场,去年演出超千场,收入超千万元;沈阳演艺集团创排的大型舞蹈诗画《满风神韵》,4个月连续演出近40场,收入超100万元;沈阳京剧院新编京剧《花木兰》,今年6月在日本著名的东京艺术剧场创下了连续演出十五场的奇迹;东北文博会,实现签约额198亿元……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沈阳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并将其纳入文化建设重要内容,列入现代服务业核心组成部分,作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极加以推进。
确定“工业为体、文化为魂”理念
从2006年至今,沈阳制定并不断完善《沈阳“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并确定了“工业为体、文化为魂”的发展理念,通过形成“一轴、两翼、三中心、四大集聚区、五大交易市场”的空间布局,重点发展出版印刷、娱乐演出、动漫制作和文化旅游四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影视传媒、创意设计、广告会展等新兴产业,使沈阳成为东北亚地区文化产业研发与交流中心、文化产品生产与流通中心、文化娱乐休闲与消费中心。
沈阳文化产业的标志——浑南动漫产业基地已被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授牌为“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入驻企业由50家增至62家,总投资已达3.9亿元。《百花公主》等五部动漫影片已获得播放许可证,将陆续在央视及地方台播出。由177座民国时期建筑风格房屋构成的棋盘山影视基地,已经成为一个新景观。
“国家包装印刷产业基地”——新民胡台包印基地吸引了胡台国际工业园、辽宁新闻出版技术学院、辽宁教育音像书刊出版社等落户,签约企业由85家增至92家。在沈北新区的辽宁现代传媒产业园,拟投资五亿元的上海五天传媒集团、投资两亿元的野风集团等企业最近相继签约,使园区大型签约项目增至12个。
目前东部文化旅游、南部动漫、西部包装印刷、北部现代传媒四大基地已初具规模,其中三个基地分别被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区和国家文化产业基地称号。
两大平台凸现产业模式
在文化产业构建上,“印博会”、“文博会”已经构成两大文化产业平台。
“文博会”从首届之时,就确立了以“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为宗旨,紧扣“彰显文化内涵、创造文化价值”的主题,全面展示了东北地区的文化产业和门类、历史文化风貌、当代文化发展成就、优秀文化产品和项目。2007年东北文博会实现签约额198亿元,比上届增加50倍。在今年第四届中国(深圳)文博会上,我市三大文化招商项目实现合同签约额22.9亿元,成为全国签约额最高的城市。其中,投资15亿元的中华名人园项目成为签订单项合同交易金额最高的项目。
一年一次的国际印刷技术设备展览会吸引着日本三菱重工、秋山国际株式会社、德国海得堡等印刷设备、技术、材料厂商和经销商,近百家企业500个品种产品亮相展览会。现在,印刷技术设备已经成为品牌展会。
艺术精品抢占市场
2006年8月31日这一天,无论对于演出市场,还是对于民营企业都具有特别的意义。
这一天,沈阳市政府出台了《沈阳市促进民营文化演出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新政”以明确的态度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沈阳的文化演出产业,同时设立1500万元促进民营文化演出产业加快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贷款贴息、演出场租补贴、经营环境改造和优秀品牌项目奖励等方式,支持民间力量发展文化演出产业。也是在这一天,沈阳市提出打造“十台大戏”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包括“刘老根大舞台”、“天幻秀宫”、“西部酒城”、“午夜阳光”、“COCO演艺广场”、“沈阳原创音乐推广基地”在内的十余个项目被纳入“十台大戏”当中。刘老根大舞台、盛京红磨坊等20余家国有、民营、外资演出企业激活了演出市场,每天参与观众达3万人次,实现了“天天有演出,晚晚有戏看”。
在打造“十台大戏”的同时,今年,沈阳实施了文化精品工程,依旧注重“精品制造”,沈阳评剧院邀请著名导演查明哲执导大型现代评剧《呼兰河》,沈阳话剧团创作的话剧《潘作良》、现代京剧《古寺圣火》都在紧张的排演之中。精品制造,旨在形成文化产业的品牌效应,让文化产业再上一个层次。
[时间:2008-09-01 来源:沈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