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印刷业务的拓展应该辩证看待

    “十五”期间中国印刷业快速发展,外企通过并购、合资、新建等方式加快市场扩张速度;民企风起云涌、星罗棋布,占有国内印刷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大;国企通过改制重绽新枝,在书刊印刷领域内依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于永湛副署长在去年11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印刷经理人年会上称,“2004年我国印刷业的总产值达到了2775亿,约占GDP的2%,今年(2005年)预计将达到3000亿元。”印刷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加剧业内竞争,从而导致工价下滑、设备利用率不足、经济效益降低等问题。于是,拓展海外印刷市场也就成了业内人士的共同选择。据说珠三角地区印刷业总产值中的2/3来源于海外业务。总结他们的经验,清醒地、理智地认识这一市场,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海外印刷市场很大但竞争同样在加剧

    印刷承载着传承文化、传播知识与信息、美化产品外观等责任,印刷业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实力、国民的文化素质密切相关。我国的改革开放推动着国力的增强,也促进着印刷业的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依旧差距明显。德国高宝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日本、北美、西欧及澳洲等国是人均印刷品占有量最大的地区。以欧洲为例,2002年印刷产值就达5500亿欧元,大致是中国2004年印刷工业产值的20倍。而南美、中东、东欧、亚洲(不含日本)及非洲地区因经济欠发达且人口众多,人均印刷品的占有金额就相当低微。发达国家客观存在的庞大印刷业务量,与发达国家客观存在的高昂的人力成本,导致了部分生产周期许可的印刷业务外流他国印刷,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更何况不少产品在印刷完成后本来就要发往其他国度。1980年通过整合成立的香港中华商务联合印刷公司,在成立之初就把眼光瞄准这块市场,经过二十余年的打拼,积累了相当一批海外合作伙伴,承印的海外印刷业务占其印刷总量的相当比重。不少内迁广东的港资企业大致都是如此。据利奥集团一位董事告知,该公司的印刷业务99%来自海外。因此,在中国印刷生产能力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明显大于印刷业务需求的时候,拓展海外印刷业务也就成了印刷企业的共同选择,毫无疑问,这是正确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印刷企业涉足

    海外印刷市场,原本蒙在海外印刷品身上的神秘面纱已被揭开,开始像围绕内单作价格博杀一样,企业之间在海外订单工价上的竞争也日益加剧。加之一些专司印刷中介的机构,一面将加工基地逐渐北移,以降低劳动力成本,一面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印刷加工厂家横压工价,在这中间获取自己的超额利润。可以说,围绕海外印刷业务的价格竞争也已经达到十分残酷的阶段。更有甚者,这场价格战不仅在场价格战不仅在国内,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其他国家参与。在亚洲地区,印度、越南、泰国、菲律宾都是强有力的竞争者;在亚洲以外还有南美等诸多国家,你死我活、竞相角逐。总之,外单是块肥肉,但围绕这块肥肉的争夺也已经开始进入白热化阶段。

    制作海外产品

    有助于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印刷企业涉足海外印刷业务对提升产品质量、规范企业管理的帮助极大。时至今日,尽管不少企业都已拿到ISO9001的质量认证证书,但严格地讲,将证书视作敲门砖的多,认真对待认证机构检查的多,而一丝不苟按章办事明显不足。不能说企业不重视产品质量,竞争已经迫使所有的企业把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质量的过程管理仅靠领导和质检人员重视是完全不够的,必须做到参与生产的所有人员都重视。

    以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来确保最终环节的质量。要做到这一点,对长期来不注重规矩、不注重细节的中国民众来说又谈何容易。实打实地投身于外单制作,可以以此为契机纠正所有员工得过且过的心态,充分重视产品质量,可以规范企业的内部管理,因为外单不存在通融的可能,在明确加工价格以后,讲究的就是质量和周期。 

    中华印刷公司从2002年起涉足海外印刷业务,从这几年的实践情况看,在制作短版书、高档书上存在优势,但由于维持着相对较高的工价,总量扩展得并不快,每年询价的不少,但真正成交的不多。即便如此,员工还是从生产过程中获得了许多新的知识,了解了外方对包装的要求,了解了日本客户对印品细节的苛求。这中间虽不排除有些是中介为免除自己的责任提高了对印品质量的要求,但终究是现状下客户对企业的要求,工厂唯有勉力去实现。员工把外单制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养成的习惯沿用到日常生产中去,就自然提升了常规产品的质量,有助于树立起企业的品牌形象。可以说,海外订单是企业现有产品质量的试金石,海外订单也是提升企业产品质量的催化剂。

[next]

    争取海外订单与外企到中国投资是一种市场互换行为

    改革开放以后,进入中国的海外资本越来越多。从资本的本性出发,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当然是为了赢得更大的利润,他们是在以资本换市场。回首望去,不少期望通过引进外资获取国外技术的中国企业又有多少得偿所愿?不少期望通过引进外资获得一定比重外单的中国企业又获得了多少海外订单?这也正是目前国内舆论普遍呼吁重视开发具有自主专利技术的原因。万勿别人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市场,而我们却并未因此获得相应的技术与海外市场。就印刷行业而言,海外印刷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后的状况与市场其他行业的走势并无差异,外企同样在蚕食中国市场,从黄页号簿到图书,从邮报目录到包装,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正因为如此,国内企业跨出国门去争取海外印刷业务,充其量也只能认为是一种市场的互换,是在外企进入增加了市场竞争压力以后,利用劳动力价格上的优势,努力到国外去争取一块业务。

    中国其实存在不少很奇怪的现象,为吸引外资,政府为外商提供了不少优惠政策。让外国人赚钱心甘情愿,可经过数年的改革开放,大量老百姓口袋里的游资蓄积于银行,投资无门。舆论一度很看好外资的管理,却压根儿不提国企为国家承担着不少历史包袱,他们依然受到种种不合理制度的羁绊。国民渴望像外企员工一样在工作岗位上获得高薪,但又嫉妒国企内获得高收入的对象。我们真应该实事求是地回首这段时间的工作,对成绩与不足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迄今为止,广东省的印刷企业承接海外订单数量相对最多,而这些企业又以香港迁入内地的印刷厂居多,其他地区的企业涉足海外订单尚处于起步阶段,争取做大海外市场的道路还将很长。

    印刷企业还是应该更多地关注国内市场

    “十五”期间,中国印刷业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2002年全国印刷业的生产总值比之1985年就翻了五番,这几年更有长足的进步。毫无疑问,这中间有争取了一块海外订单的因素,但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对文化的需求在增加。最为明显的是报纸经过不断扩版,用纸量成倍递增;伴随着综合陛的卖场逐步取代百货商店和烟杂店,卖场广告应运而生,这些自然都增加了印刷业务。
在舆论普遍鼓吹拓展海外市场的时候,对大多数国内印刷企业而言,关注的重点依然应该在国内。之所以这样说,首先是因为国内经济的增速远高于北美、西欧的增速,国内对印刷产品的需求依然有发展空间。其次,并非所有的印刷企业都具备承接海外订单的条件,不少尚不具备条件的印刷企业还是应该眼光向内,把主要精力放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国内市场上,在制作国内产品的过程中练好内功,为走向世界创造条件,好高骛远只会搞得鸡飞蛋打。 

    承接海外印刷订单,其业务的增长是一种滚动发展的过程。以企业的产品质量在外商中逐渐树立起自身的品牌,通过委印商相互间的推荐,陆续积累起企业的客户群,这中间还不排除有被索赔的痛苦经历。刚开始涉足海外订单的印刷企业一般不适宜在国外直接建立办事处,因为尚不具备自负盈亏的能力,相对成本过大。只有当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某一块定向的市场步入了良性循环阶段,设点以进一步扩大市场才是可取的。经营者良好的心态和对市场准确的判断对企业拓展海外市场至关重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只会增加开发阶段企业的成本。

    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是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伴随着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伴随着社会保险的逐步完善,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正在逐步消退。一位清华大学教授断言“中国劳动力价格比较优势将在5~8年之后消失”。我国印刷企业在积极争取海外订单的时侯必须思考,在劳动力成本优势消退后,争,短时间内似乎赢得了订单,但由于最终导致市场工价普遍下浮,竭泽而渔,对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低工价竞争还会导致国外同行向政府申请反倾销作抵制。有消息称,美国沃尔玛超市从中国进口低价格的笔记本就面临反倾销的压力。所以在西班牙鞋商烧毁了中国出口西班牙的皮鞋后,该国中国商会执行主席王绍基就呼吁:“完成了原始积累的人,凡是有能力的人,应该赶快退出价格战,赶快建企业靠什么去吸引海外客户?”

    在竞争海外印刷业务时不能低水平地打价格战

    低价竞争是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在供给大于需求情况下的惯用手段。价格大战的最终结果是消费者获益,而参战者无一不是利益的受害者。围绕家用电器的销售价格,国内早已爆发过一场又一场的价格战,没有一家制造商能幸免于难。在这几年印刷市场供应不断膨胀的背景下,国内印刷厂之间的价格战也已经打得令企业难以承受,因此在拓展海外市场的过程中,国内企业千万不能再靠低工价争取业务,不能再打价格战。俗话说,一分价钱一分货,按质论价是市场法则。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在实际生活中无法做到。在印刷产品制作中,好的产品总要使用好的原辅材料,一味压价的结果,要想不做赔本买卖,势必只有偷工减料。以损害企业的品牌作代价,搞压价竞不比别国落后,在每年的国际印刷评比中,国内企业制作的印刷物屡屡获奖就是一种证明。大批港资企业迁入内地以后,我国印刷业在国际上的地位更有所上升,在这种背景下,再打价格战,以消减本已可怜的利润去获取市场份额就更没有一丝丝必要。

    便捷的信息通道已经将世界变小,中国经济已经更多地融入了国际社会,中国印刷业也毫无例外地融入了国际印刷业。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拓展海外印刷市场,也应该以平和的心态脚踏实地地走承接海外印刷业务之路,万勿一哄而起,搞恶性竞争,最终自掘坟墓

[时间:2008-08-14  作者:潘晓东  来源:印刷杂志]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