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坏账是出口企业的噩梦。2008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出口企业身陷这场噩梦之中,其导火索是2007年下半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而究其根源则在于企业内部管理。提升风险意识和管理,增强自身谈判地位,已成为出口企业的当务之急。
2008年2月,美国一家大型箱包企业破产,殃及我国浙江5家企业的500多万美元应收账款。“家丑不可外扬”,面对出口坏账,出口企业一般都不敢声张。专家分析说,企业之所以采取这一态度,不但是因为害怕影响声誉,更是因为害怕影响信誉,影响上下游企业以及银行对它的信心。
商务部研究院的另一项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外贸坏账率约为5%。而欧美出口企业的外贸坏账率只有0.25%至0.5%,这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外贸信用机制有很大的关系。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陈宇峰建议,出口企业不但要对境外企业进行充分的信用状况调查,并采用安全迅速的结汇方式,而且要积极催收呆坏账,提取坏账准备金。同时要充分运用出口信用保险这一各国政府普遍采用的、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减少企业收汇风险。
专家认为,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与外商谈判地位不对等,也是导致应收账款风险积累的内部因素。特别是谈判地位不对等使中国企业被外商牵着鼻子走,在很多情况下,拖欠应收账款已经成了外商压价的杀手锏。而谈判地位不对等的重要原因,则是产品同质化,使得外商可以从容选择出口企业,出口企业则唯恐订单旁落。因此,“跳出同质化竞争的泥淖”并非泛泛之论,而应成为出口企业的防身法宝。
[时间:2008-08-12 作者:冯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