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没有能源、房地产等行业的巨大产业影响力,但因为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被新政推上前台的塑料袋产业第一次吸引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新政策,无论赞许抑或猜疑,种种公众心态都在暗中进行着角力。
全国即将迎来“限塑”时代。
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并自当日起,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限塑令”背后,是一组惊人的数据:全国每天光买菜用掉的塑料袋就有10亿个,其他各种塑料袋的用量则在20亿个以上。
2月17日,家住杭州拱墅区和睦新村的黄先生照例骑着车,来到附近的菜市场买菜。二十分钟后,黄先生手拎十几个塑料袋出现,由于东西太多,他不得不把一部分东西放在地上,才能腾出手来摸出车钥匙打开电动车。“不用塑料袋,车上没法放。用手提回去,会勒得手受不了。”黄先生尴尬地说。几天后,这些塑料袋变成了黄先生家里的垃圾袋。再后来,小区将这些垃圾袋统一收集后送到附近的垃圾站……来自杭州市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的数据显示,这个城市平均每天有41吨白色污染产生,这些白色污染中几乎全为塑料包装物—其中仅有10%经简单处理后进行了回收再利用,剩余的90%则全部混在了生活垃圾当中。
如今,“限塑令”尚未显现威力,这座城市中各种塑料袋的使用也一切照旧。对于6月1日后即将执行的限令,许多人的最直接反应是:“那么家里的垃圾该怎么办?”
当塑料袋成为一面镜子
“这边一个,这边一个!”2月15日清晨,杭州西湖区益乐农贸市场门口,来买菜的市民为领取环保购物袋排起了长队。“以后来买菜别忘了带上这个购物袋。”工作人员一边发袋子,一边向市民宣传着。这一天,西湖区包括益乐、松木场在内的6家农贸市场联合推出“绿色生活,代代相传”赠送环保购物袋活动,仅2月15日一早上就免费送出了近三千个购物袋。
记者看到,居民手中拿到的袋子分浅绿、深绿两种颜色,每只成本价2元,全部由某商家免费提供。益乐农贸市场的工作人员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杭州每人每月买菜要消耗近100只塑料袋,用上新的环保袋后,估计能减少70%的塑料袋使用量。
然而,对于取消免费塑料袋,这位工作人员仍然表现出一丝忧虑:“以后塑料袋真的收费了,谁也不知道结果会怎么样。”
事实上,塑料袋即将有偿使用的消息甫一发布,在茶余饭后的谈天说地中,小小塑料袋,俨然成了一面镜子。
2月10日,国家标准委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就塑料购物袋的三项国家标准向社会征求意见,“公众的反应非常积极。”相关负责人表示,收到的意见中大部分对塑料袋有偿使用表示支持,但也有小部分提出了异议。“比如有人就会质疑,为什么塑料袋的费用要摊到消费者身上,而不是由商家承担。”
对塑料袋收费,公务员叶毅就不太乐意。“一个大男人,每天都拿着购物袋上街,太不方便了。”
“现在什么都涨价,塑料袋就算只卖一两毛钱,小数也怕长算。”在证券公司工作的李娜刚结婚,每天都在为小家庭的开支精打细算,她并不觉得自己少用几个塑料袋对环境有什么影响。“环境污染问题最终还是要靠企业还有科学家去解决,我们小市民出不了什么力气。”
“我很支持环保,但要我多出钱?Noway!”限塑令发布的当晚,工程师成栋就在qq上对朋友说。
一部分商家也显得忧心忡忡。浙江理工大学侧门的水果摊边,不时有学生匆匆称上几斤橘子和苹果,老板则殷勤地在塑料袋外再套上一个塑料袋。他说,每次进100元的塑料袋最多只够用10天,真要取缔免费塑料袋倒能省了一些开支,但问题是顾客买东西大都很随意,不太可能随身带着布袋和篮子,“我不提供塑料袋,人家就可能不买我的东西。”
杭州西郊一家超市的收银员说,平时一个收银台的塑料袋发放量在五六百个左右,节假日则在千个以上,粗略估计,该超市30个收银台塑料袋的日消耗量在1万到2万只之间。在这里,几乎所有的商品都会被装进塑料袋里,即使是有包装的鞋盒或者成捆的面巾纸。
“对于不能免费提供塑料袋的规定,超市正在开会研究。”该超市门店经理说。超市需要用到塑料袋的地方很多。不仅仅是收银台,生鲜部门的水产、蔬菜、水果在处理、上架的过程中都需要用大量的塑料袋,但目前对此还没有更好的替代方式。
然而,按照“限塑令”的意图,推广有偿使用塑料袋并不是真的要消费者掏出更多的钱来,而是为了倡导消费者尽量少用塑料袋。但正如墨菲定律所预示的那样,新政的执行还未开始就遭遇了不少“麻烦”。
杭州麦德龙超市从营业开始就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制度。商场某楼层经理表示,超市目前提供给顾客的袋子有几种选择:0.3元和0.5元的普通塑料袋,以及售价为6元的无纺布购物袋。然而调查表明,每10到20个结账消费的顾客中才有一个会购买塑料袋。
在经营户众多的农贸市场,情况颇为复杂,推行塑料袋收费也更为困难。益乐农贸市场的工作人员表示,以现在农贸市场使用的塑料袋为例,单只塑料袋的价格在0.05元左右,如果一个家庭每个月的塑料袋消耗量是90只,按照成本收费,顾客每月要付出4.5元。而当“限塑令”实施后,壁厚超过0.025毫米的塑料袋价格普遍超过0.2元,这样一来每个月购物产生的塑料袋支出将超过20元。“让习惯了免费塑料袋的顾客自己掏钱买塑料袋,会比较难。”他说。
而在一些小商品市场、水果摊,为了尽量降低经营成本,推行塑料袋收费制比农贸市场更为复杂。让顾客提着纺布袋或菜篮子上街买东西?看上去似乎挺美。
二十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菜篮子,这样二十年前常用的东西如今和蒸汽机一样,已成为字面与实际不相符合的名词,在这个意义上,所谓“菜篮子工程”,似乎更应该称呼为“塑料袋工程”。
许多人还记得二十几年前买东西的情景:先把东西用麻纸包好,然后从悬在空中的吊篮里扯下纸绳捆扎成十字。如果在摊上称好零食,摊主会顺手从事先折好的纸盒里取出纸三角,然后把零食倒进去折了口递给你;如果去市场买菜,篮子基本是少不了的,而且很有可能,那时候家用的菜篮子还是用废旧塑料捆扎绳手工编制的。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塑料袋已替代了那些温馨的回忆。
1902年10月24日,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它比篮、篓方便,比布袋便宜、隔油,比纸袋经用、隔水、耐温,加上价格低廉,因而几乎无处不在。而自塑料袋诞生的那天起,也注定了它是一种“即用即弃”的消耗品。
上世纪80年代,广东零售业最先开始向顾客附赠塑料购物袋,此后迅速普及到大江南北。当年的媒体曾热情讴歌这一“便民举措”,称其开启了消费史上的新篇章。彼时的中国,商场里免费提供塑料袋被视为热情服务的标志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小方便却变成了大麻烦。2002年10月18日,英国《卫报》评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塑料袋不幸“荣获”这一称号。《卫报》称,我们的地球似乎已经变成了“塑料星球”,土地、河流、高山、海洋……塑料袋无所不在。直到有一天,我们都已离去,这些家伙仍然占据着地球,因为它们是“永生”的。
尽管只有一百多年,如果说当时人们为塑料袋的诞生而欣喜若狂,现在却不得不为处理这些充斥在生活中、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极大威胁的包装物而煞费苦心了。
在给人们带来便捷享受的同时,塑料袋的最糟糕之处在于:一旦生产出来即很难自然降解。调查表明,塑料一旦掩埋在地下,历经200年也不会腐烂降解,且会破坏土壤的通透性,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如今,处理它们的方法不外乎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2月16日,杭州乔司垃圾焚烧场。戴上口罩、安全帽,周小军小心翼翼地把垃圾袋的扎口绳挂在吊车的吊钩上,再小心翼翼地爬出那堆“危险的垃圾”,神情严肃地看着吊车把垃圾袋吊到高炉顶端,然后和同事一起,把垃圾袋投入高炉的炉口。两年多来,这样的动作,周小军每天都要重复好多次—虽然杭州目前已尽力提高垃圾焚烧的比例,但还是有近50%的生活垃圾是进行填埋的,其中就包括了每天近40多吨几百年都不可降解的白色污染物。
位于杭州半山青龙坞的天子岭废弃物处理总场是当地最大的垃圾填埋场。该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在城市垃圾清运中,易拉罐、饮料瓶、报纸、硬纸箱、啤酒瓶等等基本上都已经回收。垃圾车里,除了剩饭、菜叶和渣土外,全是白花花的塑料袋。这些废旧塑料袋主要来源于农贸市场、超市、商场和医院,其中最大的一块农贸市场,占了近30%。然而,城市塑料袋的收集并不像可乐罐等一样简单和有回收再利用价值,一公斤几毛钱的回收价基本无利可图,所以一般的垃圾回收者对此并不感兴趣。
但事实上,塑料袋的处理成本并不低。“一只塑料袋在完成使命后,无论是填埋还是焚烧,由于要经过清理、运输、处理等一系列环节,其最少的花费是0.001元。按当地一年消耗40亿只塑料袋来算,处理费至少在4000万元左右。”这位工作人员表示。
由此,从各个环节来看,如何统一清理回收这些塑料袋,都是一个难题。
而在商家看来,它们的难题并不在此。从某种角度看,国家将于2008年6月1日实行的“限塑令”,俨然已成为考验其商业智慧的试金石。杭州某大型零售连锁超市的经理在接受采访时即表示,最近免费塑料袋的话题过于敏感,但超市肯定会遵守国家相关规定,提前做好推广减少使用塑料袋的活动,在普通市民中推行环保购物的概念。
记者了解到,一般情况下,大超市送出的塑料袋成本仅占整个超市销售额的千分之几左右,但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超市宁可加大成本也不愿意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因为目前几乎商家都免费赠送塑料袋,所以谁也不愿首家实行“有偿使用”,生怕顾客会流向其他超市门店。“只有政府出台有关规定,促使所有超市统一执行,才能确保这项环保举措的推行。”这位人士认为。
实际上,也正因为是免费发放给消费者,所以商家更加注重控制成本,塑料袋的厚度也尽可能地薄。按照国家新的要求,从2008年6月1日起,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而目前几乎所有超市里免费发放的塑料袋都达不到这个最低标准。
尽管没有能源、房地产等行业的巨大产业影响力,但因为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被新政推上前台的塑料袋产业第一次吸引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新政策,无论赞许抑或猜疑,种种公众心态都在暗中进行着角力。
全国即将迎来“限塑”时代。
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并自当日起,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限塑令”背后,是一组惊人的数据:全国每天光买菜用掉的塑料袋就有10亿个,其他各种塑料袋的用量则在20亿个以上。
2月17日,家住杭州拱墅区和睦新村的黄先生照例骑着车,来到附近的菜市场买菜。二十分钟后,黄先生手拎十几个塑料袋出现,由于东西太多,他不得不把一部分东西放在地上,才能腾出手来摸出车钥匙打开电动车。“不用塑料袋,车上没法放。用手提回去,会勒得手受不了。”黄先生尴尬地说。几天后,这些塑料袋变成了黄先生家里的垃圾袋。再后来,小区将这些垃圾袋统一收集后送到附近的垃圾站……来自杭州市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的数据显示,这个城市平均每天有41吨白色污染产生,这些白色污染中几乎全为塑料包装物—其中仅有10%经简单处理后进行了回收再利用,剩余的90%则全部混在了生活垃圾当中。
如今,“限塑令”尚未显现威力,这座城市中各种塑料袋的使用也一切照旧。对于6月1日后即将执行的限令,许多人的最直接反应是:“那么家里的垃圾该怎么办?”
[时间:2008-08-05 来源:中国行业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