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印底版照相制版工艺

三、丝印底版照相制版工艺



  照相制版是现代丝印制版的主要方式。它是通过照相设备,把要复制的文字、图案按照要
求,拍摄在感光片上,以此获得丝印制版用的阳图底版。

  由于照相技术被应用于丝印制版,从而扩大了丝网制版和丝印的应用范围。照相制作底版,不仅可以提供非常精细的线条,文字底版,还可以复制色彩、阶调复杂的图案,制出符合丝印制版要求的分色底版。因此,照相制版在丝印制版工艺中占有重要地位。

  丝印照相制版工艺可分为线条、文字稿照相;单色网目调照相、彩色网目调分色照相三大类。

  下面简单介绍照相制版的各工艺环节的具体内容:

  ①整稿。整理原稿、确定春风格比例、确定规矩线。

  ②照相。使用照相设备、器材,拍摄原稿的单色片或分色片。

  ③显影。把曝光后的底片放入显影液中显影。感光胶片曝光后,乳剂层的卤化银受光作用形成潜影,经显影液的化学处理,潜影即变成可见的清晰影像。常用显影液由显影剂米吐尔(又名依伦)、几奴尼(又名海得尔,学名对苯二酚);保护剂亚硫酸钠;促进剂碳酸钠;抑制剂溴化钾等组成。

  ④定影。定影是为了使显影后的银像长久保持不变,其原理是将感光胶片上未感光的残留卤化银溶解除去,从而得到固定的影像。定影液一般为硫代硫酸钠(大苏打)溶液。为了防止感光胶片在定影液里发生显影反应可在普通定影液中加入一定量的弱酸制成酸性定影液,酸性定影液的pH值应保持在4~6之间。为了加强感光胶的机械强度,可在酸性定影液里加入一定量的钾矾、铬矾、等坚膜剂,制成坚膜定影液。

  ⑤水洗。水洗分为中间水洗和最终水洗。中间水洗在显影后、定影前进行,可起到停显和保护定影液的作用;最终水洗在定影后进行,其作用是冲洗掉定影过程中在感光胶片上生成的可溶性复盐。水洗用水以流动水为好,水温应保持在16~24℃。

  用照相方法制取底版,操作简便,速度快。近年来,自动显影机和自动定影机的出现,使照相制版工艺逐渐走向机械化和标准化。

  1.线条、文字底版的制作。线条、文字原稿的基本特征是黑白分明,无阶调变化。这种
原稿包括表格、文字、线条画、色块图案等。采用丝网印刷复制这类原稿,除用手工方法制取底版外,目前多使用照相方法制取底版。

  ①工艺过程。线条、文字底版的制作工艺过程大致如下:

  整稿(工艺设计、检查原稿、计算缩放比例等)→放置原稿→对光→调节光圈→计算曝光时间→放置感光片→曝光→显影→定影→水洗→干燥→检查→修版→翻拷阳图

  整稿时要注意的问题是:首先检查原稿质量,不能缺笔断道,墨色要黑,稿面要清洁。如果不符合要求,能修的应修整后再照相,难以修整的,则可建议换稿。其次是鉴别原稿的色彩,如果原稿是带色彩的,就要搞清原稿对什么色感光,对什么色不感光,以便选用合适的感光材料进行拍照。

  放置原稿时必须注意将其置于原稿架正中央,如果原稿剪贴过多,最好使光源照射方向和剪贴字条长边平行,以避免阴片影过多,减少版版工时。

  对水洗、干燥后的阴图底版要认真检查,检查内容一般为尺寸是否正确,版面图像是否齐全(有无挡掉和遗漏),密度是否符合要求,版面感光是否一致,线条、文字、色块是否清晰透明、符合原稿要求。

  检查、修正过的阴图底片即可交付翻拷阳图版,以供丝网印版晒版使用。

  翻拷阳图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阴图版装在照相机的原稿架上翻拍,这种翻拍方法,可以把阴图底版的图像尺寸放大或缩小;另一种是接触拷贝法,这种方法只能得到原大图像。

  接触拷贝法翻制阳图,要使用拷贝机,拷贝时要将感光片的药膜面与阴图底版的药膜面相合。

  ②作业室。照相作业最主要的作业室是暗室,一般在暗室外也需要相当大的作业场地。

  暗室的面积应根据照相机的大小而定。暗室照相机的工作场地应考虑对焦毛玻璃和暗盒的开闭、显影作业、水槽、作业台、工作桌、网框等物件的放置,并留有余地。如果相机用的是50厘米见方的调焦毛玻璃,那么相机所占的标准面积应为3×8米。若设备中附有密封晒版机、放大机时,就需要与之相应的更大的场地。

  暗室出入口只设一道门时会进入有害光线,所以应设两道门,门与门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并且要有黑色的门帘,如图2-62所示。



图2-62 暗室出入口

1-门帘式 2-双门式 3-迷路式


  由于暗室作业是在长时间封闭情况下进行的,所以在注意暗室换气,换气要注意不使室外光线漏入才行,在换气孔外要设滤尘器。

  冬、夏温度差别大,所以控制温度是很重要的,软片的显影受温度的影响,不仅是在冲洗时要保持恒温,而且整个房间都要保持恒温。

  暗室设备主要有水槽,水槽内设有显影、定影、水洗用的盘。各工序的温度必须保持在18~20°C,因此需要有保持水恒温的槽。恒温槽的材料以不锈钢为好,但因价格高,也可用塑料和木制的。恒温槽有的在水槽内,有的安放在别处以利于使用。但不论使用哪一种,在使用中都必须连续供水,所以要在水槽中安放水位器,各种洗相用的显影盘都要浸在相同的水位中,如图2-63所示。



图2-63 照相用水洗槽

1-暗室灯 2-流水木帘 3-盘 4-恒温槽


  显影盘应与感光材料的大小相适应,至少要备大、中、小三种。并且要备有一定的数量。其材料以不锈钢、塑料、玻璃的制品为好。为了便于保管和使用,应把它们整齐地放置在架子上(见图2-64)。

  感光性软片、接触岗屏、滤色片等除当天使用的以外,其余的不要放在暗室内。保存在暗室的软片量也不宜过多,只放当天够用的量即可。要把它放在很浅很大的软片保管桌内(见图2-65)暗室内使用的各种药品,有显影液、中和用的醋酸、定影液、海波液等。显影液和定影液均应按规定事先配好装入瓶子里,配制时多用温水在暗室外进行,水温要达到20℃以上,所以应在前一天溶解冷却。因温水用量很大,应在暗室外制作。



图2-64 照相用冲洗盘放置架




图2-65 软片保管桌


  暗室内要配备2个10升加盖的瓶子,作为装A液和B液用的容器。此外还要准备5升及1升的小瓶子放置在适当处。



图2-66 暗室灯

1-安全灯箱 2-光源 3-滤色片(可抽换)


  暗室中的用具还应备有:①暗室定时钟;②温度计(水银式100℃或照相用60℃);③量杯(1升、500毫升、100毫升、50毫升);④安全灯(图2-66)等主要器具,此外还应有全套桌椅。

  暗室外应设有检查和修正底片用的灯光桌,因在照相时非常忙碌无法在暗室内仔细地进行修正作业。

  暗室外还需配备有些小的工具:①不锈钢制的60厘米或30厘米的比例尺;②2米卷尺;③量角器;④计算尺。暗室内外都需备有20倍放大镜、胶片切割刀、打孔机(图2-67)、密度计等。

  暗室及暗室外的墙壁面要用无光泽的灰色装饰,也有的将暗室涂成黑色,但只要使安全光线充足而室外光线不能漏入即可。如果安全光线的反射能使房间更亮些,这对作业和心理都是有好处的。在进行分色、使用全色胶片时,要在暗室内作业,作业结束开灯后明亮的墙壁会使人心情愉快。



图2-67 打孔机

1-软片 2-孔洞 3-软片 4-冲孔模


  ③摄影作业。就装有真空吸附板的暗室照相机为例,将实际摄影操作叙述如下:

  a.放置原稿。把原稿装在原稿架上。原稿分为反射原稿和透射原稿,能反射光线的强绘画、照片等是反射原稿,能透过光线的如天然色正片、负片和照相底版等都是透射原稿。原稿应放在原稿架内,最简单的原稿架是用两块玻璃夹住原稿。如油画等表面凹凸不平的原稿,可不用玻璃板夹,直接用原稿架上的夹子夹住油画的上下即可。近年来照机机所用的原稿架大多都是能拆卸的原稿架。装原稿时把原稿架水平放置,打开前面的玻璃盖板,把原稿放在后板上,再关闭玻璃盖板,方起原稿架进行摄影。装反射原稿用的后板是表面贴有呢绒的木板。反射、透射稿均可使用玻璃板稿架。

  反射原稿需用两个照明光源,与原稿成45°角放在离原稿中心约一米的位置对称照明。透射原稿,在原稿背后20厘米处加毛玻璃一块,并在它的后面配置1~2个等距离的光源使光线均匀透射,如图2-68所示。



图2-68 光源的配置

1-镜头 2-皮腔 3-对焦玻璃 4-反射光源 5-透射光源 6-反射稿 7-透射稿


  将原稿固定在原稿架上之后,打开光源,打开快门,将光圈调为最大,观察毛玻璃上的影像。然后旋转摇柄,调节尺寸,进行对焦。摄取与原稿尺寸大小一样的影像称为原大照相,比原稿大的称放大照相,比原稿小的称缩小照相。与原稿的比例叫倍率,可用百分比表示,原大照相为100%,放大照相大于100%,缩小照相小于100%。

  像的面积及倍率的范围,由于照相机种类的不同,及所使用的镜头焦距的不同是有变化。例如现在使用的普通照相机焦距为30厘米的镜头,摄影面积最大为27×27厘米;焦距45厘米的镜头为39×39厘米;焦距60厘米的镜头为50×50厘米。倍率一般放大为3~4倍。缩小为1/3~1/5为了节省场地,现在多使用倍率为2~3倍或1/2~1/3的小型照相机。

  b.对光。对光就是在指定的倍率下,在毛玻璃上找到最清晰的影像,也称“聚焦”。虽然用两个摇柄控制原稿架与镜头架的前后位置进行对光,但是聚焦仍是件不容易的事。

  首先,应根据原稿的尺寸(长宽任意一边的长度)、倍率、镜头与焦点距离的关系式计算出镜头与原稿之间的物距和镜头与毛玻璃之间的像距。然后移动原稿与镜头架,最终做到准确对焦之后,再用放大镜观查细微层次,并确定倍率。为了方便应将100%、50%、200%等常用的倍率位置在原稿加上或镜头架下面的的平台上作出标记,以便于使用。在毛玻璃旁边容易看见的地方,通过摇柄的旋转把倍率用纸带显示出来,并在暗箱和镜头架的摇柄上装上刻度盘,通过刻度就可以知道倍率,见图2-69。

  确定大致的聚焦点之后,再用放大镜从中心至周边进行细微调整。

  因为观察毛玻璃上的影像时光圈是开放着的,所以对光时应将光圈缩小到16~22F,注意不应过分缩小。

  其次,应再次调整光源的位置。危害后关闭快门,把定时器调到合适的曝光时间,在吸附板上吸附上软片,装片时为不使软乍产生皱折,应先将一端吸附,然后慢慢地向其他方向放下使之完全吸附,吸附板的吸力应根据软乍的尺寸进行调节。再将吸附板与毛玻璃框置换,然后向透镜方向封闭。开放光源时,应先关闭快门。快门与光源开关辖接在一起的话最为方便。曝光时间超过10秒时要调整光圈和照明距离。10秒以下曝光误差大,但是使用闪光灯除外。



图2-69 原稿与影像的关系图

1-原稿 2-透镜 3-毛玻璃上的影像


  c.显影定影。曝光完了快门闭合,关掉真空泵,打开吸附板,取出软片,将乳剂膜面向下敏捷地浸入显影液中。如图2-70所示,迅速摇动软片或显影盘。防止显影不匀或起泡。反复数秒钟后,再将乳剂膜面向上,均一地摇动显影盘,在规定的时间内显影。或者,左手将显影盘的一端抬起,右手拿出软片,膜面向上浸入显影液,然后左手放下显影盘,使显影液流动,将软片完全浸泡在显影液中,如前法一样,不断地摇动显影盘。显影应使用软片所限定的显影液,如果是富士里斯软片就用富士显影液,若采小西六里斯软片就用小西六显影液。放入显影盘中的显影液,量不要过多,过多就容易溢出或搅拌不匀。如果显影液的量过少则显影不匀,容易出现斑点。显影液在盘中的标准深度大约为1.5厘米左右。如显影盘过大,显影液可多一些。显影时间应当是固定的,但曝光时间稍微短些,显影时间就应稍微长一些,这样可做出反差好的负片来。



图2-70 显影方法


  显影时,对较细的线,应特别小心。若采用密度计测定的表现标准阶调密度的负片灰梯尺,求出标准曝光时间和显影的时间那就更好了。

  进行显影时,当接近指定的显影时间时,软片上的图像黑度变深,正反两面的黑度几乎相同。这时应将软片迅速从显影液中拉出来,移入停显液中。

  停显液是含2~4%的醋酸稀释液,用来中和附在软片上的显影液的碱性。停显液在停止显影的同时,起到保护定影液的作用。如果是新液只浸入数种即可。在使用过程中,停显液不断失去酸性,所以应及时更换新液。

  定影液是以硫酸钠为主要成分,再加入保护剂、防污剂、坚膜齐及pH调节剂调配制成的。它有溶解感光银盐的作用。从停显液中取出软片移入定影液中,溶去未显影的残余卤化银,使软片成透明状。透明之后不要立即取出,而要再继续浸入同样的时间。也就是说,定影时间是定影开始到透明时间的两倍。如用新液为2分钟,普通液为10分钟,再延长些时间也可以,但不宜超过一小时。

  定影终了的软片,要很好地进行水洗,以便清除残存在软片上的药品,见图2-71。水洗大约15分钟,如软片冲洗过多容易不匀,所以要经常抖动软片,使其充分水洗,同时应注意不宜在水中浸泡一夜。

  水洗终了的软片应放在干净的玻璃板上,用橡皮刮板除去水分之后,用夹子自然吊干或放入干燥箱内干燥。干燥箱内装有加热器,使箱内温度加热到40℃,把软片吊在干燥箱内干燥即可。

  干燥前应先检查负片的质量,若黑度不足或过黑以致细线模糊不清的负片不能使用,只有重新拍摄。若稍有一些灰翳,可用赤血盐与硫代硫酸钠混合液除去。



图2-71 显影处理槽配置图


  放入干燥箱进行干燥的软片,有时会产生斑点,这是因为放入干燥箱前未除尽水分所造成的,可用表面活性剂清除。

  显影应注意如下事项:必须使用里斯软片指定的显影液;遵守指定显影液的制剂注意事项,准确称定制剂用量;显影时注意不使液温变化;按显影液规定的时间显影;显影液放置过久或变色时不能使用。

  d.正片的制作。丝网印版晒版的底版为正片,与凸版、平版不同。应将所摄的负片翻为正片。有三种方法:密封晒版法;照相机复照法;放大机放大法。

  密封晒版法,是用密封晒版机在晒版用的里斯软片上进行晒版的方法。这种晒版机与真空晒版机的原理相同,构造也没有大的差别。但是晒版的对象是软片和相纸,感光度与版材上涂布的感光液相比有很大不同。所以光源不应用弧光灯和水银灯之类的强光源,而应用300W的电灯泡,并装有电压表,可用秒为单位来定时。

  把负片膜面与晒版用的里斯软片的膜面重合,用真空泵抽成真空密封,曝光、晒版。晒版用的里斯软片与摄影用的软片都是用硬调乳剂做成的,有摄影和密封晒版专用的两种。专用于密封晒版的软片,感光速度很慢,不能用于正色片。晒版用的软片可同普通软片一样进行显影、定影处理。

  密封晒版晒同负片同样尺寸的正片时,精度很好。但是,这样晒制大型正片的时候,必须用两张大的软片,所以是不经济的。若有透射照相装置,通过复照负片,可做成放大二至三倍的正片,这样负片即使很小也无妨。近年来生产的照相机大多装有能进行透射照相和反射照相用的原稿架,照明也可自由地移到背后。

  但是,照相机是受倍率限制的,其倍率只是二至三倍,更换镜头可达四至五倍。这样制成的正片的大小是有限的。为了放大正片必须用放大机放大。

  放大式照相机有立式、卧式种种。最近,市场上有出售专用于丝网印刷制拍摄负片和放大兼用照相机的。将照相机装在暗室中,把负片夹在玻璃板上,装在照相机的原稿架上,用负片背面的照明灯光使图像投影在软片上,进行曝光。这样可将负片扩大到六倍,做成120×150厘米大的正片。

  有一种方法,不必先将原稿拍成负片,可直接做成正片,这种方法是反转显影法。但方向与原稿相反,所以在拍摄时应使用薄的感光片,并对感光片进行背晒。但是,用这种方法,调子不很稳定,同时不便插入文字和放大,所以一般应用不多。

  2.单色网目调底版的制作。连续调原稿就是具有浓淡层次变化的原稿,即原稿的明暗变
化和轮廓是用高低不同的密度变化来表现的。任何一张连续调原稿的密度范围,都可分为高、中、低三个部分,密度高的部分称为原稿的暗调部分,密度低的部分称为原稿的高调部分,密度介于两者之间的部分称为原稿的中间调。原稿上有层次部分的最暗点和最亮点的密度之差称为原稿的反差,这两点之间的密度变化情况称为原稿的阶调。

  ①单色网目调底版制作工艺。单色连续调原稿的色调是连续渐变的,如黑白照片、水墨画等。复制单色连续调原稿,需制作网目调(半色调)印版。

  单色网目调丝网印刷是利用网点来表现连续调浓淡层次的,所以单色网目调底版必须采用网目照相方法(参见图2-72)制取,通过大小不同的网点来再现图像的色调层次,这就比线条、文字照相要复杂得多。网目照相的工艺过程大致如下:

  检测原稿密度→作标准曝光试片→计算缩放比例→对光→计算曝光时间→调节光圈→放置
感光片及网屏→曝光→显影→定影→水洗→检查→翻拷阳图

  测量原稿密度,可使用反射密度计,也可使用灰色梯尺作比较得到密度概略值。

  标准曝光试片的制作,必须在相同软片、网屏、曝光条件、显影条件下进行,才能求得正确的曝光控制。标准曝光试片的目的,是求得正确的曝光时间。

  放置网屏之前,应检查网屏的颜色、线数、调性、宽容度、尺寸和角度。选好网屏之后将其覆盖在吸好的感光片上,覆盖时要注意网屏的药膜面一定要和感光片接触。

  曝光的顺序一般是无网屏曝光、主曝光、闪光曝光。通常只使用两种曝光,也可只用主曝光,要视情况而定。闪光曝光在主曝光之前或之后都可以。曝光完成后,即可取下网屏及感光片,进行冲洗作业。



图2-72 网日照相

1-原稿 2-原稿架 3-镜头 4-光圈 5-网屏架 6-网屏 7-感光片架


  阴图底片冲洗、干燥后,即应检查照相质量,检查主要内容是:尺寸是否正确,是否符合版式要求;阶调控制是否正确;版面是否干净,有无砂眼等。

  ②网点。网点是网目调印刷品图像的元素,用任一形状的大大小小的网点来模拟原稿浓淡层次,是再现原稿连续彩色或墨白(单色)浓淡层次的优良方法。

  a.网点的作用。网点是利用网屏对光线的分割作用,分解连续调原稿而得到的,即拍摄时在感光片前面加上网屏,使感光片上的浓淡影像由大小不同的网点来表现。用网目调阳图底版晒制网目调丝网印版,原稿上的浓淡层次可以基本正确地翻转到丝网印版上:原稿深暗部分,网点面积大;原稿明亮部分,网点面积小。以此晒成的丝网印版,就有感光与不感光即感光胶膜层的硬化与不硬化之分。如丝网印版上某部分网点面积小,透过的油墨量就少,印出来的色彩就淡;某部分网点面积大,透过的油墨量就多,印出来的色彩就浓,从而再现原稿的连续色调。这种用网点大小来表现浓淡层次的印刷品称为网目调印刷品,亦称为加网印刷品、半色调印刷品。

  网点除上述作用外,在彩色网目调丝网印刷中,还起着组织颜色、层次和图像轮廓的作用。

  b.网点的大小。识别网点大小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用网点密度计测量,可以直接测出网点面积百分数,即网点覆盖率;二是用连续调密度计测量网点积分密度,然后换算成百分网点覆盖率;三是用放大镜目测网点面积与空白区面积的比例,来估计出网点的大小,习惯上以“成”来称呼,这是一种比较易行的方法,在制版中被普遍采用。

  网点成数的多少,确定了某一粒网点在单位面积里所占面积的多少。如2成网点,在单位面积里所占的面积是2/10;5成网点,在单位面积里所占的面积是5/10。

  确定网点成数时,可采用下述方法:在2粒网点之间能放置3粒同样大小的网点,叫1成点;能放置2粒同样大小的网点,叫2成点;能放置11/2粒同样大小的网点,叫3成点;能放置11/4粒同样大小的网点,叫4成点;黑白各半,叫5成点,如图2-73所示。5成以上网点,可依此类推,即能放下1粒4成网点的,称为6成点;能放下1粒3成网点的,称为7成点等等。



图2-73 网点大小的识别


  网点大小分为十个层次,以实地为100%,如图2-74所示,下为除实地外的十种常用层次;上为介于十个层次之间的半成网点层次。



图2-74 网点十成二十二级图


  目测网点成数,要区别是阴图还是阳图,阴图版的网点为白点(即透明部分),白点面积越大,图版越深,反之则浅,网点成数的多少,随白点的增大而递增。

  阳图版的网点为黑点,版面深浅由黑点面积的大小来决定,黑点面积越大,图版越深,反之则浅,网点成数的多少,随黑点的增大而递增。

  ③网屏。网屏俗称网目版、网版、网纹版,是制版照相时拍摄网点的工具。以其制造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玻璃网屏和接触网屏。

  a.玻璃网屏。玻璃网屏由两片特殊的平面光学玻璃制成,一片玻璃的厚度为3mm,另一片玻璃的厚度为4mm,使用精密机械在玻璃表面各雕刻成45°的凹入斜线,并在凹线中填入不透明的黑色胶液,然后把两片玻璃刻有凹线的一面相对使凹线相交为90°并粘结牢固,就构成了有黑和透明相间的细密均匀方格的玻璃网屏。

  b.接触网屏。常用的接触网屏有灰色接触网屏和品红接触网屏。此外,还有形式多种多样的艺术性接触网屏。

  灰色接触网屏,以其外观颜色而得名,主要用于直接加网分色,也可用以拷贝阳图。品红接触网屏,一般用来拷贝阳图。

  照相制版加网用网屏,由于纹样不同,形成的网点形状也各有差异。其主要形状有圆形、椭圆形、方形、砂目形、砖墙形、同心圆形、水平浪形等。

  椭圆形网点遮盖率高于50%时,点子连接呈现珠链状条形,点子与丝网粘结较牢,所以是网目调丝印刷比较理想的点形。

  砂目形网点是一种结构不规则的网点,但其有不出现龟纹(莫尔纹)的特点,所以在单色网目调印刷和大型广告网目调印刷等要求印刷层次精度较差的印刷中,使用较为广泛。

  c.网点的角度。网点的角度,就是网点排列(网线)的角度。常用的网线角度一般有90°(0°);15°(105°);45°(135°);75°(165°),如图2-75所示。

  拍摄单色加网负片时,常用的网点角度为45°;间接加网拍摄正片时,一般加网角度为:黄版90°、青版15°、器红版75°、黑版45°;间接加网拍摄负片的加网角度与间接加网拍摄正片的相同,直接加网,一般将最显眼的色版定为45°,其它两色版与此各相差30°,不明显的黄版角度则可插入这些角度之间相差15°即可,如:黑版45°、品红版15°、青版75°、黄版30°(或90°),也可以采用黑版15°、品红版75°、青版45°、黄版30°(或90°)。



图2-75 网点的角度


  加网角度正确,可以得到清晰美丽的图像,加网角度差不准或弱色变强时,印刷后会出现损坏图像美感的莫尔纹,即俗称的“龟纹”。

  在丝网印刷中,加网角度与绷网角度有着密切关系,处理不好时加网角度与绷网角度互相干涉,亦会产生龟纹。绷网角度的选择可参考本书有关章节。

  d.网屏线数。网屏线数是指网屏上每英寸内单向平行线的纹目。常用的网屏线数有80、100、120、133、150、175、200等。线数越多,网线越细,表现层次越丰富;线数越少,网线越粗,表现层次越少。我国以逐渐以公制网屏线数取代英制网屏线数,公制网屏线数的单位是线/厘米。

  在制作网目调丝网印版时,由于照相制取加网底版时的加网线数和丝网目数的重叠,容易造成印刷品上的龟纹,所以制作加网底版时必须考虑加网线数和丝网目数的匹配关系。丝网制版,由于版材条件的限制,不宜选用高线数网屏,一般选用30~100线/英寸的网屏即可。

  ④加网。有浓淡阶调的原稿的复制,应加网制作底版,即把原稿的浓淡层次,用网点的大小表现出来。

  加网有用玻璃网屏和使用接触网屏两种加网方法,目前主要使用的是接触网屏法,这种方法是把感光软片的膜面与接触网屏的膜面相贴,通过接触网屏进行曝光。

  接触网屏法依照原稿反射光线强弱的变化,形成大小不同的网点。接触网屏有灰网屏和品红网屏两种,单色网目照相多用方形网屏,多色网目照相多用圆形网屏,线数为30~200线/英寸。丝网印刷主要用55线/英寸(55线/英寸以下的可用放大法制取)、60线/英寸、80线/英寸。若使用150线细线接触网屏,可使负片放大2倍到3倍,制取75线或50线的网目正片。

  单色网目照相时网屏为45°,双色时角度应少许错开,以免显影后产生龟纹。四色印刷时红、蓝、黑各色印版的网点错开30°,不显著的黄色居于其间。张了框的丝网与网目负片也会产生龟纹,所以丝网的孔数应高于图像网屏的四倍才不致发生此弊病。

  感光软片与接触网屏密合时,要使网屏比软片大一圈,使四边吸附于真空板上。为防止贴合不良,可在网屏上放一张纸,用橡皮辊滚压一至两次使软片与网屏完全密合。

  加网曝光分为曝光、闪光曝光、高光曝光三阶段进行。要想使调子软些可省略高光调曝光,要想做成硬调可省略闪光曝光。

  因为原稿中有的部分调子过暗,感光片上点子不易形成全黑,为使局部形成精楚的点子,需使用闪光曝光,如图2-76所示。

  图2-76是将软片和接触网屏吸附在真空板上,在关闭暗盒之交,使加网软片与暗盒成直角,用加了黄滤色片的灯光进行闪曝光。闪曝光的时间是依照标准密度层次表选择的。

  闪光曝光终了将暗盒闭合,光圈调到16~22F,以选定的时间,进行主曝光,一般情况下这样做可表现出所有的层次,若原稿的高光部分表现不充分时,可再进行高光曝光,将光圈收为12F左右,取掉接触网屏进行极短时间的曝光。



图2-76 闪光灯示意图

1-侧灯光 2-垂直灯光 3-接触网屏 4-软片 5-软片吸附板


  这种加网曝光必须分二至三段进行,虽然比较麻烦,但可以自由控制原稿的色调。

  网目负片的显影与线条片的情况稍有不同。线条片显影时应不断摇动显影盘,但网目负片显影时若不断摇动显影盘则成为硬调,若最初放入显影盘时只作强摇动或静止显影时,则会变成软调。因此,调节这种摇动和静止的时间,可以控制网目负片的调子。显影时间必须根据软片制造厂的规定,依照原稿的情况或使一半动一半静止,或使其四分之一动四分之三静止,即可达到控制阶调的目的。或者,在显影过程中,根据其当时检查负版的情况决定是摇动还是静止。

  至于停显、定影、冲洗用的时间与线条片用的时间是一致的。

  对做好的网目负片,要用放大镜认真检查其网点的形状和全部的调子,有时在外围可发现黑度不匀现象,这与软片本身的缺陷、接触网屏密合不良、曝光过度、显影过度等有关,轻者可用赤血盐大苏打液处理。

  网目负片的好坏与最终印刷效果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检查其调子时应将印刷效果经常放在脑中。

  网目负片完成后,为了制版必须做成正片,其方法与线条制版相同。但丝网印刷所使用的30线、40线等粗目接触网屏市场上无法买到,因此可用130线或150线的网屏,制成阶调良好的细目加网负片,再放大三至五倍,做成网目正片。

  制成网目正片后,应再一次检查阶调是否合适。丝网印刷品往往比原稿的调子要硬。高调部分的网点要保持在20%左右;暗调部分的网点要控制在60~70%左右。但这些要根据印刷条件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点子在减薄修正后可以变小,若以正片进行修正则发亮,若以负片进行修正则变暗,如使用赤血盐与大苏打混合液,网点只能变小,不能复原。因此,最简单的方法是一边用流水冲,一边用刷子涂抹薄薄的一层液体,使其一点点发生作用、反复进行,以期达到所希望的亮度。

  下面简要介绍间接加网照相及直接加网照相的工艺过程:

  a.间接加网法。间接加网法是先拍摄连续调阴图片,经一定修整后,再通过网屏制取阳图网点底片。

  a.连续调阴图片的制作。拍摄连续调阴图片时,一方面要考虑原稿的反差情况,另一方面要考虑阳图加网时所用网屏的宽容度。既要使原稿阶调层次再现于感光片上,又要保证阴图片的密度范围在网屏宽容度之内。前者主要用蒙版的方法解决,后者在蒙版的基础上,通过控制曝光时间和显影来解决。阴图片的密度范围一般控制在0.3~1.6之间。拍摄后可根据制版要求前行拼版和适当修整。如果阴图版的反差还需要调整,可采用拍照后蒙版,即通过阴图片拷贝一张短调低反差蒙版,与阴图版蒙合后再制作加网联图版。

  b.加网阳图版的制作。间接加网法所用网屏主要是品红网屏,宽容度在1.6左右。所制成的加网阳图版上的网点,必须有足够的密度,才能符合丝印晒版的要求,并且阳图版的阶调反差必须与原稿及丝印要求相符合。在实际操作中,只用一次曝光往往很难达到上述要求,特别是小点子的密度不够,而增加曝光量阶调又要受到损失。因此,加网曝光常采用多次曝光。具体方法如下:

  主曝光:以中间调合适为标准进行曝光,使图案主体层次固定下来。

  闪光曝光:去掉阴图版,只通过网屏对感光片作全面、均匀、短暂的曝光,使高调小点子达到要求。需注意的是网屏与感光片的位置不能有位移,这一点一般利用挂钉法来保证。



图2-77 直接分色加网照相工艺示意图

1-氙灯 2-滤色片 3-蒙片 4-玻璃 5-镜头

6-天然色片 7-接触网屏 8-吸气板 9-特硬感光片


  无网曝光:如果上述两次曝光已达到要求,可不进行无网曝光。但有时暗调层次不够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可采用这种曝光。具体方法是,将网屏移去,只通过阴图片进行短暂曝光。阴图片与感光片的相对位置应与主曝光时一致。

  无网曝光和闪光曝光也叫辅助曝光,在操作中,阴图片、蒙片、网屏、感光片均需打孔定位,不能有相对位移。辅助曝光量要严格控制。在一般情况下,闪光曝光量范围应是主要曝光量的3%左右,无网曝光量范围应是主曝光量的1~2%。

  另外,阳图片若用品红接触网屏加网,可通过改变曝光光源的色温,对阳图版的阶调进行一定的调整。其原理是品红网屏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吸收作用,而所用的感光片又是正色感光片,有一定的感色范围,对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感光度,而网屏上网点与空白部分对光的吸收作用也不同,所以用不同色光制作的阳图片的阶调变化也就不同。如用黄绿光可使阳图版变得平一些,蓝光可使阳图版变得较崭。在操作中,光源的色温一般用滤色片来改变,滤色片的颜色越深,改变的程度就越大。

  b.直接加网法。直接加网法是直接由原稿拍摄加网阴图片,再由网点阴图翻制成阳图网点底版。

  ①阴图加网拍摄。在拍摄阴图网点片时,所用的网屏一般为灰色或品红色阴性接触网屏,网屏宽容度应与原稿反差相适应,如果原稿反差过大,可采用蒙版法校正,在拍摄时,网屏放置在蒙版与感光片之间,并用真空抽气法,使三者密合后再进行曝光。曝光方法与间接法同理,也需要进行多次曝光。

  主曝光:通过网屏拍摄原稿,使原稿的主体层次固定下来,其曝光量以中间主调合适为标准。

  闪光曝光:只通过网屏,不经原稿进行短暂的白光曝光,其曝光量以中间主调合适为标准。

  闪光曝光:只通过网屏,不经原稿进行短暂的白光曝光,目的是增强暗调层次,同时增加暗调小点子的实度。其曝光方法是:在暗室内安装光源,打开吸气板进行曝光,光源位置要在打开的吸气析的中垂线上。也可利用照相光源对白纸曝光或直接通过镜头曝光。无网曝光(也叫高光曝光):移去网屏,只对原稿做少量的无网曝光,主要作用是改善高光区域的层次。

  以上三种曝光虽然可以分别对阴图片的高、中、低调层次做一定的调整,但却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三者并不是各自弧立的,三种曝光是密切相关的,特别是主曝光的确定,将对阴图片的阶调起决定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确定主曝光时间除了保证中间调以上的网点密度外,还要给辅助曝光留有一定余地,以便于调整。因此,在正式拍摄前应先进行试拍,确定主曝光时间,然后再根据试拍样及制版要求、原稿情况确定辅助曝时间。制作阴图片的软片可用正色特硬性或全色特硬性软片。显影液采用硬性显影液。阴图片的阶调范围,要根据丝印晒版及印刷的阶调再现性能来决定,同时还要考虑到翻阳图版时的阶调变化,一般来说翻阳图时阶调易变崭,特别是用照相机翻阳图时。

  ②阳图版的制作。直接加网法制作阳图版,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其曝光、显影的条件和方法与线条、文字稿的翻阳图方法基本相同,只是要更严格地控制曝光时间,避免或减少阶调损失。

  制作阳图版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照相机翻阳,一种是拷贝翻阳。前一种方法的优点是:可根据制版要求改变加网线数,因为加网用的网屏线数是固定的,而且规格有限,所以用此方法通过改变缩放倍率,就可获得任何线数的加网阳图版。如:要求加50线/英寸的网,而只有150线/英寸的网,翻阳图时,再将阴图片放缩小三倍拍摄,加上150线/英寸的网,翻阳图时,再将阴图片放大三倍,便可获得50线/英寸的加网阳图。照相机翻阳的缺点是阶调容易变崭,所以要用照相机翻最图,阴图片阶调就会平一些。拷贝翻阳图的优点是:操作简单,阶调损失小,容易完整地再现阴图版的阶调层次。但无法改变加网线数。以上两种方法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上面简单地介绍了直接与间接两种加网工艺方法,比较起来,直接加网法比间接加网法容易掌握,层次复制精度高,清晰度好,制版速度快,所以拍摄连续调原稿常采用直接加网工艺。但有时因特殊情况,还需要采用间接加网工艺。

  ⑤单色底版的检查与修正。单色版分二种:一种是单色文字和线条底板,第二种是单色网目调底版。对单色版的检查与修正分述如下:

  a.单色文字和线条底版的检查与修正。仅用一种色相描绘的线条、图案、文字的原稿,习称单色原稿。单色稿分线条(表格、连环画、地图、图案)和文字(书写字、美术字、照排字、照排字、铅字等)两种。它的特点是色调分明,无连续阶调。

  制版对单色稿的要求是:线条文字要清楚,墨色要黑要匀,不应有断笔,原稿要清洁。如不符上述要求,在原稿上要作修正,个别大差的原稿,则应要求换稿。

  拍摄成阴片后,修版人员对版面应作检查:

  (a)规格尺寸是否正确。

  (b)线条、文字笔画粗细是否与原稿一致,特别是细笔道不能断缺,粗笔道处不能糊没。

  (c)砂眼、灰雾是否过多过重,能否修正。

  (d)经放大缩小,线条、文字粗细比例是否仍和原稿相应一致。

  修正是用墨把不应有的白砂眼填掉,特别要注意在文字旁修正时,切勿把字修错。

  将修正完毕的阴片进行拷贝或翻拍成阳图。拷贝或翻拍时要注意正反。阳图版的影像总是反向的。对文字要认真检查。

  b.单色网目调底版的检查与修正。

  (a)对阴图片的检查。

  a)阶调长短是否合适。单色网目调图像版要求阶调尺量做长、版子反差要大,高光要亮,\暗调要深。

  电分工艺则应做足长阶调版,检查是否达到:极高光绝网,需要层次的高光部位为1%,暗调需要层次的部位为90~95%,极黑处可为100%,电分工艺可采用一次阳图法。

  照相直接加网工艺的阶调也要尽可能做到极高光绝网,需要层次的高光部位的阴网为30~95%,拷贝阳网为5~70%,极黑处为100%。

  b)高、中、低三个阶段的层次要拉开,要丰富。特别注意检查高光调层次,即不能太平、太深、又不能太崭、太浅。太平、太深则高光亮不起来。太崭、太浅会造成高光调层次和损失。

  对阴图片的修正。

  a)重点要把极高光绝网处与需要层次的高光调拉开距离。若高光调太崭,则采用腐蚀法把需要层次的部位作加深修正。若高光调稍平,则采用黑墨水把需要绝网的部位修掉。

  b)把极黑处与需要层次的暗调部位拉开距离,一般采用腐蚀法对极黑部分作修正。

  c)黑白脏点、伤痕道子要修光洁,不然有损画面美观。

  3.彩色网目调底版的制作。彩色原稿主要是以颜色变化来表现物体和空间的,用丝网印
刷来复制彩色原稿的工艺原理与其它印刷复制原理基本相同,都是建立在三色视觉理论基础上的。我们要进行丝印彩色阶调复制,就必须了解和掌握光和色的知识。

  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颜色,都是由于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对光的吸收与反射的不同而形成的。没有光就没有颜色,而颜色又必须通过人的眼睛才能感觉到。

  油画、国画、水彩画、天然色正片、天然色负片、彩色照片等原稿,都是以浓淡不同的各种颜色来表现画面层次的。要把这些原稿利用丝网印刷忠实地复制出来,就不像复制线条原稿和单色连续调原稿那样,只用一块印版就行了,一般需要三块或三块以上的印版重叠套印。丝网印刷多采用品红、黄、青、黑四色版印刷即俗称的红、黄、蓝、黑四色版印刷。所以,丝网印刷复制连续调彩色原稿时,要先制作出品红、黄、青、黑四种色调的网目调底版,才能晒制彩色网目调丝网印版。

  制作彩色网目调底版的方法有间接加网分色法、直接加网分色法和电子分色法。为了更好的了解分色原理,下面先简单介绍一下有关色的光学合成的基本知识、分色原理,再介绍彩色网目调底版制作工艺。

  ①色的光合成。

  a.光的三原色。当日光(或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投射在光屏上的是一条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组成的鲜艳的色彩。这条色带就是可见光谱,可见光白光的光谱为连续光谱。

  若把经三棱镜分解后的色光,通过凸透镜再汇聚起来时,又可重新在光屏上显现白光,可见白光是由各种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称为色散。日光(白光)色散不充分时,则可发现红、绿、蓝紫三种色光大约各占光谱的三分之一,而黄、橙、青只占光谱中很窄的一部分。人们通过实验发现,可见光谱中的某种色光,可用光谱中另两种单色光混合而成,但红光和蓝紫光却无法用混合的方法得到,因此称这两种光为基本色光。色光混合实验告诉人们,处于光谱中间位置的绿光,与处于光谱两端的红光、蓝紫光等量(光能量)混合,便可以得到白光。如果将红、绿、蓝紫光以不等量混合,可以得到自然界中的各种色彩。因此,把红、绿、蓝紫三种色光称为光的三原色。

  国际上统一规定的光的三原色的波长为:

      红 光: 700.0nm;

      绿 光:546.7nm;

      蓝紫光:435.8nm.

  b.色光加色法。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光,混合后产生另一种色光的方法,称为色光加色法,亦称色光加色混合法、加色法。实验结果表明,将两种色光等量混合,可以得到如下色光:

      红光+绿光=黄光;

      红光+蓝紫光=品红光;

      蓝紫光+绿光=青光。

  当三原色光等量混合时则可得到白光,如图7-10所示。

  实验还告诉我们,如果将三原色光红、绿、蓝紫分别与青、品红、黄三种色光相加,也可得到白光。

      红光+青光=白光;

      绿光+品红光=白光;

      蓝紫光+黄光=白光。

  当两种色光相加得到白光时,我们称这两种色光互为补色光,即红光、青光互为补色光;绿光、品红光互为补色光;蓝紫光、黄光互为补光。青、品红、黄三色光,分别称为红、绿、蓝紫三原色光的补色,如图2-78所示。



图2-78 色光加色法


  c.色料减色法。法从白光中减去某种色光时,可以得到被减色光的补色光,如:

      白光-红光=青光;

      白光-绿光-品红光;

      白光-蓝紫光=黄光,

      青、品红、黄也称为三减色。

  实验结果表明,当白光照射黄滤色片时,黄滤色片吸收了白光中的蓝紫光,通过的是红光和绿光,红光和绿光相加的结果,给我们的感觉是黄。当白光照射品红滤色片时,白光中的绿色光被吸收,通过的是红光和蓝紫光,红光和蓝紫光相加的结果,给我们的感觉是品红。

  当白光照射青滤色片时,白光中的红光被吸收,通过的是绿光和蓝紫光,绿光和蓝紫光相加的结果,给我们的感觉是青。

  如果使白光照射黄+品红一组滤色片时,则白光中的绿、蓝紫色光分别被滤色片吸收,可以得到红色。使白光照射品红+青一组滤色片时,则白光中的红、绿色光分别被滤色片吸收,可以得到蓝紫色。使白光照射青+黄一组滤色片时,则白色中的红、蓝紫色光分别被滤色片吸收,可以得到绿色。而当日光照射黄+品红+青一组三个滤色片时,则红、绿、蓝紫色光均被吸收,什么光也不能透过,便成了墨色。

  由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知道,以不同比例的品红、黄、青三减色色料相叠合,也可以得到各种不同的颜色,所以我们称品红、黄、青为色料三原色。这种用减色相加合成颜色的方法,就是色料减色法,如图2-79所示。



图2-79 色料减色法



  色光加色法和色料减色法是两个相反的概念,其主要区别是:加色法是指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紫)相加成白光或其中两种色光相加,得到比原来色光亮得多的新色光的色的合成方法。减色法是把颜料的三原色(黄、品红、青)相加成黑色,或任意两种颜色相加,得到比原来颜色暗得多的新颜色的色的合成方法。

  加色法中,互补的色光相加为白光;减色法中,互补的色相加,则为近似黑色。

  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颜料三原色镜的色相,是白光中减去三原色色光中的一种色光后所呈现的色相,所以可借助蓝紫、绿、红滤色片的色相,查行照相分色,得到黄、品红、青的分色负片,再翻拍或拷贝成正片。

  ②分色原理。分色就是用白光照射连续调反射稿或透射稿,将强弱不同的色光反射或透射到滤色片上,与滤色片色相互为补色的色光被滤色片吸收,其它色光则透过滤色片,使底片感光,然后显影、定影得到一张分色阴片。

  滤色片的作用,是使与滤色片相同的本色光透过,吸收掉色光三原色中的其它两种色光。这样在感光片上就只有一种色光感光,而其它两种色光被吸收掉,不能感光。不能感光的两种色光就是滤色片色相的补色,即颜料三原色中的一种颜色,从而得到所需要的分度底片,如图2-80所示。

  下面将各分色底片与所用滤色片色相的关系说明如下:

  黄阴片——用蓝紫滤色片。蓝紫滤色片透过蓝紫光,吸收红色光与绿色光(相加为黄色光)。原稿的黄色部分在感光片上不感光,经显影、定影后,在底片上是透明的,这就是黄分色阴片。翻成阳图后,底片版上不透明的部分即是原稿上的黄色部分。



图2-80 分色原理示意图


  品红阴片——用绿滤色片。绿滤色片透过绿光,吸收红光与蓝紫光(相加为品红光)。原稿的品红色部分在感光片上不感光,经显影、定影后,在底片上是透明的,这就是品红分色阴片。翻成阳图后,底片不透明的部分,即是原稿上的品红色部分。

  青阴片——用红滤色片。红滤色片透过红光,吸收绿光与蓝紫光(相加为青光)。原稿的青色部分在感光片上不感光,经显影、定影后,在底片上是透明的,这就是青分色阴片。翻成阳图后,底版上的不透明部分,即是原稿上的青色部分。

  黑阴片——滤色片固定。可用红、绿两种或红、绿、蓝三种滤色片,也可用黄滤色片或不用绿滤色片,应视原稿情况而定。其主要目的是使原稿上的各种色彩,通过多种滤色睡,在感光片上获得足够的密度,原稿的黑色部分在底片是透明的,这就是黑分色阴片。翻成阳图后,底版上的不透明部分,即原稿上的黑色部分。

  黑版的作用主要是加强画面扳差和暗调层次。从理论上讲,黄、品红、青色料三原色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反映出各种色彩(包括黑色),但由于各种技术条件的限制,用三原色印刷,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且浪费色墨,所以分色时还要补充拍摄黑版分色阴图。

  在复制国画时,因国画是以墨为主,以色为辅的,怕以黑版尤为重要。

  另外,使用黑版印制画面上的黑色文字等要比用三原色叠印方便得多,且质量好。

  ③加网分色制版工艺。分色是在原稿的彩色中分解出各个原色。因此要用原色的补色分色,黄色的补色是蓝紫色色,品红的补色是绿色,青色的补色是红色。如果把绿滤色镜装在镜头上摄制原稿的话,从原稿反射出的光线中只有绿色光线才能通过,其他的光线都被滤色镜阻挡了,因此摄得负片的密度就表示了绿色光的分布量,翻制成正片密度表示了作为补色品红色的密度。同样,用蓝紫绿色镜摄制的负片翻成正片呈现出青色密度。

  将这些颜色重合而恢复原来的颜色时,其色度往往变弱,特别是黑的部分显现不完全,因此要增加辅助黑版。制作黑版可使用黄滤色片,但这不是把某种颜色分出来,而是为减弱其整体的色调。制作黑版除用黄滤色以外,还可用前面所说的三种滤色片重叠在一起的曝光法或用特定的颜色的滤片外,制作黑版是比较困难的(见图2-81)。



图2-81 分色工艺图


  加网分色工艺,有间接加网分色与直接加网分色之区别。

  间接加网分色的修版机会很多,效果容易控制,但是操作复杂,层次损失严重,故现已很少使用。其工艺过程大致如下:

  连续调彩色原稿→分色(阴片)→修版→加网拍摄(网目调底版)



图2-82 直接加网分色法


  直接加网分色的工艺过程如图2-82所示,是一种在分色的同时完成加网的照相制版方法。这种工艺方法工序简单、制版时间短、复制图像清晰度高,但其所得的只是网目调负片,仍需制作正片才能用于丝网晒版。

  ④电子分色制版简介。电子分色是在电子扫描分色机上进行的。电子扫描分色机采用扫描方式,用一个直径数微米的扫描光点,对贴在分析滚筒上的原稿进行逐点扫描,把原稿分解成许多微小的象素,根据每个像素透过的或反射的亮度等光信息,借助光电倍增管转换成相应的电信息,再输入到电子计算机内,利用模拟计算机对扫描像素的颜色、层次依次进行校正,并进行黑版计算、底色去除、细微层次强调、办片密度定标等运算,实现制版工序中一切必要的工艺处理,再通过比例计算机完成对原稿尺寸的缩放的要求,最后再将电子信号通过电光转换,变成与原稿扫描点相对应的,而又经过校正的光信号在记录软片上曝光,得到相应的分色软片。

  电子分色机是一种光、机、电综合的精密制版设备。其型号很多,结构和功能也存在差异,但它们的基本组成大致相同。可分为机械传动系统(包括滚筒、电机等),光学系统(包括光源、滤色片、反射透射镜、辉光管及导光管等)和电子电路控制系统(包括电子计算机电路和操作控制台等)三个主要部分。

  无论何种机型的电子分色机,其信号的基本流程都是相似的。如图2-83所示。当原稿贴在扫描滚筒上转动时,从照明光源发出一束光照到彩色透射原稿的某一像素后(反射原稿也同理),代表这一像素的透射光即进入扫描头光学系统,经光孔和分光处理变成四束色光,并同时经滤色片滤色后照到四个光电倍增管上,得到四种相应的电子信号,即黄、品红、青色主信号和虚光信号。这些信号经前置放大器放大后进入彩色计算机对数压缩电路(也有将这两种电路合并在一起置于扫描头内的),对数压缩后的主信号称为原稿彩色密度的模拟信号。信号的大小与原稿的彩色密度呈线性关系,而虚光信号进入细微层次电路,产生细微细节强调信



图2-83 电子分色机的基本结构

1-照明光源 2-扫描滚筒 3-光臂 4-原稿 5-扫描头 6-扫描电机 7-扫描丝杠

8-彩色计算机(校色、层次、细节强调) 9-记录滚筒 10-记录软片 11-记录头
12-记录丝杠 13-记录电机 14-比例计算机(倍率缩放) 15-主滚筒电机

号。经对数变换后的主信号进入校色电路。产生颜色校正信号,并对各通道的主信号进行校色。校色后的主信号一方面送给黑版计算电路产生黑版信号和底色去除信号,另一方面,三路主信号与黑版信号一起,经分色开关分别进入层次校正电路,产生极高光、高光、中间调和暗调的层次校正信号,并用来对所选的某色主信号进行相应的层次校正和底色去除处理;层次校正的主信号在经过细微层次强调后,要进行比例缩放,信号则进入比例计算机,先经模数转换后存入存储器,再按比例缩放的要求,以与存入时不同的速度从存贮器内取出,实现纵向缩放的要求(横向缩放则是利用比例计算机控制扫描头和记录头横向进给马达不同的转速来实现的),然后经数模转换后送回彩色计算机,进行记录软片密度的范围定标。以后再经过逆对数转换和软片线性化补偿电路送至末极放大电路,最后经电光转换,以与彩色原稿扫描点像素相对应的,而又经过校正的光信号在软片上进行暴光记录,完成某色版的分色扫描。以上运算和校正的过程都是在一瞬间完成的。无论是光电转换、模拟计算、比例计算,还是电光转换,其速度都是极快的。

  普及型电子分色机,一般不采用比例计算机,而是简单的更换不同直径的扫描滚筒进行有极变化。但不论全能型还是普及型的分色机,就电路原理而言,都包括进行光电转换的扫描头系统和进行对数压缩、校色、黑版计算、层次校正、细微层次强调、记录密度定标、逆对数转换和线性化补偿等运算处理的彩色计算机系统,以及经末极放大后作电光转换的记录头系统。

  目前一些新型分色机,除了具备无级变化、用控制蒙版作电子裁切、插入文字、拼图等功能外,还可以采用激光作记录光源,采用电子网点发生器进行直接挂网,用微型机算机对彩色计算机的一些基本运算作迅速、准确地程序控制,用彩色显示技术来确定分色机的预调整控制量。

  电子分色工艺有直接加网阳图、直接加网阴图、连续调阳图和连续调阴图等多种,各有特点,可以根据原稿、版面设计、设备材料和质量要求等情况,择优选用。

  如原稿质量好,要求质量高、速度快,不要做特殊图形,则运用直接加网阳图工艺为佳。直接加网阳图工艺的特点是,质量好,能逼真地反映电子分色的质量效果,而且反应及时,可及时修正;速度高,扫描分色一套16开4色阳图只需15分钟左右,简化了工艺流程;节省原材料,直接加网阳图不需转拷,不仅节省软片,而且节省了工时,简化了操作;有利于规范化操作,因为扫描加网阳图时,黄、品、青、黑网点百分数可以直接定长阶调版,不受中间网点转移的影响;不仅单图制版适用,而且把多图拼在一个版面上,也有它的独到之处。

  其不足的是:不能做圆角、挖空、图中套字等(虽也可做,但手续繁琐,得不偿失);其次是脏稿修正不易,质量差的原稿弥补受局限。

  ⑤四色版阴图的检查与修正。无论是电子分色工艺,还是照相分色工艺,修版对分色阴片的检查与修正,是完善和提高质量的重要环节,应十分重视。下面分两种工艺叙述:

  a.对阴网片质量的检查。修版接到分色阴网片后,首先要对其质量作全面的检查和鉴定。这样可以及时解决质量问题。如果发现问题大,要返工重扫(照),以免打出样后全部返工。如果问题小,可明确在修正中解决。

  (a)检查分色阴片质量的依据。检查分色阴片质量的依据,一是原稿,首先对照分析原稿:分析原稿的密度范围是否标准;分析原稿的主体所在;原稿色调是否正确,有无偏色。二是后工序印刷适性条件提供的数据。修版有了前工序原稿的分析和后工序印刷适性条件的数据,就可以对分色阴片的质量作出较正确的判断。

  (b)检查分色阴片的层次曲线是否正确。根据梯尺和图象内三大层次,特别是高、中调层次反映丰富;原稿闷暗,应使用提亮层次曲线,那麽,中暗调层次反映丰富,高光层次则有所损失;原稿淡薄,应选用加深层次曲线,那麽,各级颜色层次都有所加深;检查高光调层次是否正确(高光选点定标是否正确),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反映正确。即高光调的层次质感丰富,既不硬、不并级,又不太平;第二种是太崭,即高光需要5%的网点部位都绝网或太小,高光调的颜色层次损失;第三种是太平,即高光需要绝网的部位都有网点,这样高光调的颜色层次平,高光亮不出来。第二种第三种情况严重,则应重扫,若稍有误差,则可修版调整;检查中间调层次是否正确,应在图象的40-60%区域内检查这部分的层次是否丰富,同时选一个控制点,如50%部分,分色阴片是否是50%或稍浅于50%,说明中间调深,若是人物为主的原稿,就可以肤色为基准;检查暗调层次是否正确,一般暗调层次不作复制重点,可有所舍弃,只需检查需要层次的中暗调部分的层次是否反映出来,若反映不出,说明暗调层次损失的面积太大了。

  (c)检查颜色校正是否正确。首先检查色标的校色正确与否。一般只需检查三个一次色,三个二次色的校正情况,如果校色正确,那麽,图象内的色彩是正确的。二是以鲜亮的相反色与白色部分比较,基本一致为正确。以饱和度大的基本色与黑色部分比较,应深于黑色部分或达到95-100%为正确。三是检查三色版的灰平衡是否正确。把黄、品红、青三块色版放在一起,以灰梯尺和选图象内40-60%区域内的一个标准的灰色部分,观察青版网点是否大于黄、品红版的灰平衡数据。

  (d)检查图象清晰度。观察图象轮廓、层次、质感是否清晰。尤其是高光调的细微层次、质感是否清晰地反映。若过分强调,
则浮雕感明显,黑白轮廓处容易出现黑白边,说明光孔匹配不合适和细微层次功能强调过多。若细微层次功能强调不够或对焦不实,则清晰度差。

  (e)检查规格尺寸、裁切比例是否符合版式要求,四张色版尺寸大小是否一致,网目角度是否正确,图象正反是否符合要求。

  (f)检查分色片是否清洁。脏点、道子、伤痕要少。

  b.对阴网片的修正。电子分色机拥有大量的调节手段和一定的规范数据,对于原稿密度适中、色彩明快鲜艳、层次丰富的风景原稿和商品广告,以及新鲜淡雅的水彩画和色彩鲜明的水粉画等反射稿,经操作人员认真调节,分色片能够达到理想的校色效果。

  对采用照相法制得的底版,一般应进行认真的修版,使印刷品获得比样张更好的效果。

  c.要重点校正文字。一般文字改动比较大,容易出错。因此,必须认真检查文字的正反、位置是否符合批样要求。若文字改动多,改正后应晒蓝图在送校,以免出错。

  d.检查修补画面的黑白脏点,确保版面清洁干净,然后送交晒版。

[时间:2001-05-10  作者:郑德海 郑军明 沈  来源:《丝网印刷工艺》·丝网印刷制版]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