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网印刷的发展

第三节 丝网印刷的发展



  1.丝网印刷的起源。孔版印刷和活字版印刷一样,被世界公认是我国古代发明之一。丝网印刷是从镂孔版逐渐发展形成的。它起源于秦汉时代的夹缬印花工艺,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据考古工作者发现,东汉时已有相当水平的夹缬蜡染产品了。这种工艺至隋代大业年间有了一个很大的跃进,就是在印刷底部绷上网(图1-2),从此夹缬印花工艺发展为丝网印花。到了唐代,宫廷用的衣裙已能用丝印印上精美细致的蜂蝶图案了。从那时开始丝网印刷技术东渡日本。


图1-2 绷网印花


  到了宋代,丝印发生了再一次的跃进,即在丝印的染料里加入胶粉(淀粉类),调成浆料进行印花。这样印出的花纹图案更加精美动人,大大改进了原来使用的油性涂料。这种丝印技术又很快传到欧洲,德国和意大利首先采用了这种印花工艺。自宋以后,丝印技术虽有发展和改进,但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2.丝网印刷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唐代文化向东传播到日本、高丽(朝鲜),向西传到了中东和欧洲,同时也把镂孔纸型版工艺技术传到了西方。

  18世纪初,英国人塞缪尔西蒙(Samuel Simon)就是从镂孔版技法中得到启示,开始把镂孔纸型版粘到绷有绢网的木框上,使纸型版上能刻出更精细的花纹,并且不致散落。不久,这个手刻丝网制版的方法传到美国,约翰布旬斯瓦斯(Jonhn Brusvaz)设计出丝印多色套印的方法,并用于印刷广告牌。以后,在商业印刷方面广泛应用起来。

  日本画家万石和喜政1917年留美回日,把这种新的印刷方法和丝印版画技带回国,并进行了研究,于是923年取得"聚合帛版法"专利,1924年完成直接感光法制版的研究。

  至此,丝网印刷作为一种印刷术已基本形成,因为它不只是纺织行业的产品后加工的一种手段,而是能用自己独立的印刷产品为社会直接服务了。

  丝网印刷从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才开始采用感光材料制版,使精密图像的丝网印刷成为可能,丝网印刷开始应用于印刷线路及厚膜集成电路的制造。用于感光制版的感光剂最初主要采用重铬酸盐类,50年代末,人们又把乙酸乙烯放在聚乙烯醇水溶液中乳化聚合成乳液,并加入重铬酸盐制成感光乳剂,直接涂丰在丝网上,作为感光膜层,这就是后来得到广泛应用的直接感光制版法。由于对6价铬公害的规定变得越来越严格,从70年代起丝网制版开始全面使用重氮树脂作为感光剂。

  此后,丝网印刷被广泛地应用于印刷线路板及厚膜集成是路的制造中。丝网印刷成为电子元件制造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印版的精度及稳定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开始了对丝网预涂感光版的研究。从80年代起,在感光材料方面开发出比重氮树脂更稳定的感光性树脂,使丝网预涂感光版得到了真正的应用。

  丝网印刷油墨也逐渐得到了改良,从以往的势固型油墨发展成用光敏固化树脂作为连结料的紫外线固化型油墨。同时开发出的还有以水溶性连结料为载体的水性油墨,从而取代了以往的需由有机溶剂为载体的溶油墨。

  丝网印刷机也从手动式半自动式、全自动式及自动化方向发展。印刷速度也从半自动式的每小时700张提高到全自动式的每小时1500张左右,并且从平面平台式印刷发展到轮转式圆网印刷,使印刷速度达到了每小时2500~3000张左右。

  在回顾丝网印刷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丝网印刷与一般印刷技术发展的明显区别在于:一般印刷技术是以大量传播信息方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而丝网印刷是以谋求某种逼真图像和多种印刷效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今后丝网印刷技术的发展,应当摆脱过于简单的手工印刷方法,大量使用科学手,不断进行技术改造。

  丝网印刷的发展,扩大了应用领域,在纹织、陶瓷、溶器、标牌、广告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60年代后丝网印刷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进入了现代化阶段,应用领域已进入高科技的范畴——厚膜超集成线路和薄膜超导材料的印刷。

  3.我国现代丝网印刷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由于各种新型材料不断出现,丝网印刷发展速度很快,丝印已跨入了平印、凸印、凹印的行列,被称为平、凹、凸、丝四大印刷。丝印在很多工业中已成了不可缺少的一环节,丝印材料和设备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丝网印刷技术逐渐被纺织、电子、塑料等工业部门所采用。尤其是进入80年代以来,与国外广泛开展了技术交流,丝网印刷的设备厂、材料厂不断出现,举办了各种展销会、培训班、技术交流会,大大提高了丝印技术水平,丝印新产品不断出现。

[时间:2001-05-10  作者:郑德海 郑军明 沈  来源:《丝网印刷工艺》·丝网印刷概述]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