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界肩负拯救精神重任

  地震使灾区家园遭受摧毀,而心灵的家园同样受到重创。灾难发生后,与生命救助同样重要的是精神安抚和心理援助。面对灾区人民心理重建,全国出版界快速行动,推出多种灾后心理救助类图书,并火速运往灾区,帮助灾区人民早日走出阴影。

  心理救助书集束推出

  被从废墟中营救出来的孩子,表情沉默、不愿与他人交流;孩子遇难后,父母坐在碎石乱瓦上,一遍遍哭泣着呼喊名字……这些都折射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地震后,幸存者的心理救助成为一个长期的课题。据有关专家预测,震后需要接受心理救助的幸存者人数将超过一千万。为灾区群众重塑心理结构,使他们顺利渡过危机,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成为不可忽视的工作。另外,目击者、救援人员、现场记者等都亟须心理救助。

  现在,在全国各地陆续组织心理干预工作组赶赴灾区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心理援助的同时,全国出版界也积极行动起来,在短时间内迅速推出有关灾后心理救助的图书几十种,如《地震灾后心理干预手册》、《灾后心理救助与心理重建――5·12大地震后的自我应对指南》、《走出地震的震撼和悲伤》、《震后心理指导手册》、《震区官兵心理卫生指导》、《灾后心理救助手册》、《震后儿童心理救助手册》、《让悲不再痛,让哀不再伤――灾后心理自我调适手册》、《让心中充满阳光――地震受灾人员心理自助读本》、《重建心灵家园》(漫画绘本)、《我的地震经历――儿童心理创伤救助》(引进版)等,并迅速送往灾区,为灾区人民提供心理重建精神食粮。

  学界与出版界携手打造

  地震后,中国心理学人和出版人携手,迅速展开卓有成效的工作。《灾后心理救助与心理重建――5·12大地震后的自我应对指南》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师生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仅用36小时编辑而成,首印5万册全部送往灾区,赠送给灾区人民,出版社负责人表示:这本书灾区需要多少就印多少。5月23日,中国青年出版社组织儿童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发动全体编辑人员连夜编写《地震灾后心理救助手册》,在四川当地印刷50万册,免费发送灾区。5月24日,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行震后心理救助讲座,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社请亲赴抗震救灾一线、北京安定医院的专家郑毅赶写的《灾难心理救助手册》也编辑完成,首批10万册免费送往灾区赠送给灾区人民。另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合作编写12万字的《灾后心理援助100问》出版,急速运往灾区。

  细分市场中找准定位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聂振伟教授认为,地震突发后,逝者已去,而在世亲人将面临的伤害和打击更为严酷。目前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心理救助和危机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啻为另一场精神拯救。对中国出版业来说,在这场精神的拯救中就肩负起更多责任。

  来自台湾师范大学、曾经主持并亲自参与台湾“9·21”大地震心理危机干预的专家金树人教授告诉《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在出版心理救助类图书时,一定要了解读者,形式最好多种多样,不同种类的读物具有不同的心理教育和治疗价值。如儿童心理读物就可以包括诗歌、童话、小说、科学文艺、戏剧文学等不同种类。“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类书都会有很大市场。生命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每一个人都应该掌握心灵自助技巧,但出版者必须细分市场、定位准确,要有意识地针对不同读者推出不同类型图书。”金树人建议。

[时间:2008-06-04  来源:人民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