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ital Workflow: Managing the Process Electronically)
本文前二部分是对图书出版的数字化工作流的机制和过程作介绍,以下将对数字化工作流给传统出版带来的好处,数字化工作流的实现方式,出版职责的变化等问题作总结。
一、数字化工作流的好处
数字化工作流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缩短了出版周期,提高了出版物质量。
(一)出版周期
首先是出版周期,缩短出版周期直接意味着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当前出版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谁出书越快主意味着谁更早占领市场。数字化工作流从三方面缩短了出版周期。
一是减少了文件在作者、编辑、审读者之间传递的时间,在传统的纸墨时代,作者将原稿传递给编辑,编辑将稿件传送给各审读者,编辑将编完的稿件再送交作者是审阅等等,光是在这些传递过程中就要耗费大量时间。而现在不同了,稿件以数字和文件形式存在,可以通过E-mail等方式传输,几乎没有什么延时,当然总的出版周期就大大缩短了。
一是减少了稿件审读和校对的时间。有了电子审读系统,很多工作可以自动完成,而且工作流程更加稳定,当然时间就节约下来了。校对同样如此,由于计算机系统执行得更稳定、准确,所以工作效率会高不少。
另外一个是在生产过程,有了计算机直接出片,计算机直接制版乃至直接印刷技术,传统印刷工艺的很多程序都被省掉了,生产周期当然就短了。
(二)出版物质量
数字化工作流对出版质量的促进从内容生成过程就开始了,在传统工艺下,美工设计图像时要完成很多工艺,这就难免耗时多,成本也很高,这就限制了图像不可能安插太多,质量也难以有太高保证。在数字化工作流下,电子图像设计系统会美工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很多,在同样成本下可生成更多更好的图像,而且图你一旦生在,可以很方便地更换颜色和其它图像因素。
另外有了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印版直接从数字化文件得到,就更加接近原件。而且这种技术比传统工艺稳定得多,一些人为的偶然偏差几乎被降为零,只要是同样的文件无论制多少次版,得出的印版都是一样的。这种稳定性还表现在文件在不同系统的传递间,因此数字化工作流下颜色、图像失真等情况很少,所以质量会高得多。
二、实施数字化工作流的方式
实施数字化工作流的方式很灵活,既可以在社内完成,也可以完全由社外供应商提供服务,或者两者共同完成。
(一)完全在社内进行
一些规模非常大的出版社有能力自己承担所有工作,这意味着出版社自己要购买所需的各种设备,还要专门培训相关的工作人员,然后出版社会按照数字化工作流的流程一步步完成任务。但事实上,这样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现实中也很少有出版商会这样做。
(二)完全在社外进行
这种方式与前者恰恰相反,就是出版物从审读直到最后的存档全部在社外进行。这从表面上看出版社会性会省力,但出版商该做的事很多,包括选择合适的外部服务商,和各服务商之间的协调沟通,各工序间的协调控制等,这些工作做不好,就很难把一条数字化工作流建立好。当然完全在社外工作也有不少好处,首先不需要什么设备投资,员工培训,这对于中小规模出版社尤其重要。那么对于有必要在外部实现数字化工作流时,一定要作全面的,仔细的分析,并考虑如何和潜在合作者建立起合作关系,从而顺利地开展各项工作。当然,更多的情况还是由出版社与外部供应商同实施数字化工作流。
(三)社内社外合作进行
这是一种最普遍的情况,出版商和外部供应商各尽其责。根据不同的出版项目和两者的特点,出版商的供应商之间的劳动分工有很大区别,有的出版商在社内完成所有的内容生成和印前工作,仅在社外完成制版之后的工作。有一些则仅完成审稿工作,其余的编辑、编码、印前准备等任务也留给外部供应商完成。
无论是进行怎样形式的合作,形成清晰的交流体系都是首要的,必须在出版商和供应商之间有个明确的任务划分,一个工序完成后要保证下一个工序能马上紧接着它进行,从而形成一条顺畅的数字化工作流。这种工序之间的协调性就是在完全社内的工作环境也是极其重要的,无论是数据处理部门还是编辑部门还是生产部门都必须有很好的配合。
当然也要补充的是实现出版工作的数字化工作流还是一个很新的事物,难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应该容许不开始的尝试阶段出现一点错误。另外无论多熟练的工作人员都还应进行额外培训,从最大限度上避免错误,因为可能一点小小的失误都会破坏整个数字化工作流。
三、数字化工作流的产品
(一)内容资源
内容资源应该是数字化工作流的最大成果,因为出版商可以在自己计算机或供应商提供的空间上建立一个大的数据库,来存储自己的数字化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再在文本,图像,视频或音频产品中使用。
如果出版商再开发了必要的内容管理工具,这些生成的内容资源可以说就是出版商的最大财富了,它可以给出版商带来的利益如下:
·降低生产和发行成本
·减少扩展其它市场信息障碍
·从现有内容生成多种版本和新产品
·为特殊读者和个人提供个性化产品
·排除数据库中数据变化时可能出现的信息冲突
·建立新的合作关系
·扩展利润空间
(二)副产品
如果说内容资源是数字化工作流的最大成果,那么从内容资源衍生的各项副产品则也是一个巨大财富,这些副产品包括重印本、新产品和为消费者提供的个性化产品。
有了数字化文件,图书的重印和再版容易得多,无论是生产还是促俏都省去了过去许多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对于电子出版物,出版商也可以直接提供HTML的e-print版本或其它的网站标准,这样读者就可以直接在自己的站点上看到这些内容。
新产品指使用原来的内容改变媒体或形式进行出版而得到的产品,如从原有的印刷出版物衍生的网络出版物,多媒体出版物,或收集不同文章编成的合集,期刊等。
个性化产品指针对不同读者群特点而提供的产品,如个性化的小册子,推荐书目等。
数字化工作流带来的内容资源及其副产品扩大了传统出版的利润空间,也给激烈的出版竞争注入了无限活力。但同时要指出的是,引进数字化工作流在前期需要很大的投入,主要是硬软件配置和人员培训,而且要进入这样一个与传统出版迥异的模式,思维观念的转换是首要的,要建立长远的投次观念,而不能只着眼于短期的回报,否则第一步就很难迈出。
四、数字化工作流的社会影响
(一)对出版业的影响
正如上文所说的,数字化工作流的引入带来的是一种崭新的出版模式,它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节约了大量时间和成本,这就势必影响着整个出版业的发展。应该说当前出版业的情形并不乐观,尤其是学术出版领域,成本上扬导致的订价上扬,图书馆经费紧缩带来的订量萎缩,都制约着市场的发展。尤其是电子出版的出现,对于这样的新技术,出版商并无多大的既得优势,而作者自己又可以进行电子出版,所以不少人都预言电子出版将是未来的出版趋势,而作者将逐渐取代出版商自己从事这项工作。但是数字化工作流的出现改变了出版商的不利局面,因为作者相对于出版商来说,要完成技术编辑、校对、排版等所有工作还是力不从心的,难以保证质量。而这些正是出版商的专长,过去出版商的不足之处就在于成本太高这样一些因素,现在形成了数字化工作流,所有工作变得经济有效,所以出版商仍将是未来出版的主要干将。
(二)作者、出版商和供应商品的职能转变
工作模式的变化无疑会引起职能和分工的变化。首先是作者和出版商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在传统的纸墨出版环境下,由于稿件的传递主要从邮寄等方式进行,往往是作者把原稿寄给出版商,编辑审稿决定采用、退稿或退修,稿件在这其中的传递中就要耗费大量时间,之后到达编辑手中的稿件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有一些虽锘能作者参与会更好,但是这样就会需要更多的改样、校对、稿件传送时间,所以往往只是在最后让作者再通读一遍稿件。而在数字化工作流下情形就不一样了,由于稿件以电子形式存在,稿件的更改,备份,传递等非常便捷,作者和编辑可以随时沟通、合作,比如说,在创作队段作者可以按照出版商提供的模板生成内容,甚至有的还会根据出版商的DTD标记成SGML格式,在编辑过程中大多数出版商也会要求作者对编辑过的稿件进行更正等。
另一个重要的职能转变发生在出版商和外部供应商之间,在传统出版模式中,出版商是绝对的出版主体,供应商只是被动的服务者,他们的工作也往往不被出版商所重视。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前面说过数字化工作流的形式包含了大最的技术因素在内,多数出版商此时会选择许多社外合作者共同完成出版任务,如电子审读,排版,校对等原先完全由出版社内部进行的工作,现在往往也需要外部供应商的合作。出版商面对这样一种新的模式,必须认识到外部供应商此刻的重要性,才有可能协调好整个工作流程。对于外部供应商来说,自主性的增强同时意味着责任的加重,供应商不应再抱着自己是命令服从者的态度,而要融入到出版者的角色中来,尤其要对出版大局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另外从技术角度来看,数字化工作流所包容的技术进步很快,每一次技术更新都意味着出版商、外部供应商要进行更多的质量控制和人员培训工作,为了实现工作流的顺畅无阻,在信息从作者传递到读者的过程中,所有合作者之间的交流,协调也变得至关重要。
五、展望数字化工作流的前景
回顾印刷业和出版业的发展,从古登堡发明铅活字印刷术到计算机的发明,这其间的几百年,技术的发展都很缓慢。可是计算机的发明打破了这一格局,随着六十年代后期照排机的发明,之后差不多每一年技术都有大的发展,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改变着出版的模式,先是出版的各个环节——编辑加工、校对、排版……逐步实现自动化,今天更多更新的技术又使的这些环节衔接到一起,形成一个完全数字化的工作流,这是图书出版的一个质的飞跃。
无疑技术的进步不会停息,以后还不断会有更新更高的技术充实到出版工作中来,数字化工作流也会更加完善,更加顺畅,它也将是图书出版的主导模式。
如果技术是主导出版的唯一因素,那么从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未来出版的前景会很乐观。但问题在于,技术只是一种手段,而非引领出版方向的决定性因素,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市场需求,在于办出版的人,而且只有人才是技术的使用者,主导者。所以说,要实现出版业的繁荣,除了技术的进步,倡导读者的文件需求,强化出版者的创新意识也是极其关键的。
[时间:2001-05-05 作者:必胜网 来源:必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