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报业竞争策略的启示

    在这个有着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信息中心地位的大都市,从表面看,报业的发达几乎到了报刊过剩的境地,无论报纸的种类还是版面厚度,都是今天内地的报纸无法企及的。研究香港报业所经历过的一次次洗牌重组,一次次优胜劣汰,以及香港报业在白热化竞争中采取的应对策略,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大众传媒数量多、生存压力大。

  有着“东方之珠”美誉的香港面积不大,却有49份日报、多份电子报章和722份期刊,两家本地免费电视节目服务持牌机构,三家本地收费电视节目服务持牌机构,13家非本地电视节目服务持牌机构,一家政府电台和两家商营电台。其中报业部分,共计有23份中文日报、13份英文日报、8份中英文双语日报和5份日语报章。中文报章中,有17份以报道香港和世界新闻为主,4份集中报道财经新闻,其余是专门报道赛马消息的马经报纸。

  香港媒体一般都与财团有关联。但即便如此,他们为了生存所面临的市场压力很大。随着信息爆炸和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媒体之间的竞争已呈白热化。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文报纸数量从当初的60余份锐减至2007年的12份,数十种报纸停刊,不少日报、晚报为了生存改为马经报纸。由于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香港的晚报从1997年起消亡。报业的收购、转手频仍。

  为了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星岛日报》《苹果日报》《明报》、凤凰卫视、CTN等媒体除了在香港打拼外,还到香港以外地区(澳洲、欧洲、美洲等)扩张,有的已取得不俗业绩。香港回归祖国后,与内地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及深远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影响到媒体。

  香港已有多家电视落地大陆,在珠三角已形成香港媒体域外竞争的态势。香港纸质媒体也开始开拓内地市场。李嘉诚的TOM宣布已与三联书店签订了成立合营公司的合作意向书。这是境外资金首次获准进入内地出版业、发行出版物、参与纸质媒体广告经营。另一香港媒体公司“阳光文化”正准备入主香港老牌大众化报纸《成报》,有人认为《成报》有意藉此进军内地市场。不过,目前香港媒体在内地的拓展,尚未对内地媒体形成大的冲击。

  设施一流、队伍庞大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处是政府与传媒之间的“桥梁”,他们的工作是确保社会人士能够公开交流资讯,使传播界充分了解政府的计划、政策和工作,并对外推广香港的形象。用新闻处总新闻主任的话说,新闻处全天候接受媒体咨询,提供新闻素材。他们与媒体“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但新闻处主办的政府网资讯更新更快,更具有权威性,尤其是在遇到非典、台风等突发性事件时,政府网的作用不是一般媒体可以替代的。

  从香港传媒的现状不难看出,高投入、高强度竞争已成为当今报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报业竞争的残酷性固然还不能与香港相比,但竞争的趋势是一致的。随着报业市场竞争主体的增多,特别是新媒体的冲击,报业竞争的规模、形式和手段也在发生变化。如何在与竞争对手的博弈中争取主动,占据有利地位,需要驾驭市场的正确策略、不断创新的思路和优秀人才的集聚等等。在竞争面前,我们的报纸同样面临“不进则退”的危险,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二、香港报业竞争的特点和新的动向:新媒体的挑战及免费报纸的崛起;报纸应对竞争的两个不同侧面。

  在香港,每天路过街头都能看到报摊、超市门口摆放的一叠叠厚厚的报纸和五花八门的杂志,摊主把好卖的放在上面,稍次的堆在下面,任人随意选择。

  除了纸质报纸之间的竞争外,互联网对纸质报纸的威胁已日显严重,年轻一代上网浏览新闻成为时尚。而免费报纸的兴起,更是直接构成对收费报纸的威胁。2002年4月,在地铁免费派发的《都市日报》(Metro)登陆香港,发行量达33万份。2005年,《头条日报》和《AM730》两份免费报纸创刊,成为瓜分报业广告市场的新生代产品,两报发行量已分别达到60万份和28万份。

  日发行量已达200多万份的香港报业市场现已呈饱和状态,很难再找到市场空隙,入市成本越来越高。据悉,近年来香港许多新报纸诞生后,只维持短短数月甚至数日便告退出竞争的也不少。在免费报纸和收费报纸争相争夺一杯羹的情况下,实力不济的报纸只能降低广告价格以求存,造成广告收益回报随着下跌。有识之士指出,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将加速弱势报纸的衰亡,并削弱强势报纸的盈利。

  同时,报业竞争的白热化使得一些报纸在追求内容的独家性、新闻的离奇和耸人听闻上,各显神通,甚至不择手段。

  笔者培训期间,多位授课老师讲到一些在香港新闻界和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报道,如陈健康事件、狗仔队跟踪法官风波等,甚至刊登嫖妓指南、召妓专栏之类,以所谓“声色犬马”“争相煽情”“出位”,使传媒公信力下降。一些学者指出,正统的专业新闻操守被边缘化,低俗品位的媒体几乎垄断主流市场,这与“市场主导新闻学”的兴起及其对新闻道德的冲击有关联。香港新闻界团体为了维护新闻界的信誉,大声疾呼恪守新闻界操守,形成新闻界行规。香港的法律既保证记者的采访权,也保护个人隐私不受侵犯。违反法律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记者的采访仍然受到法律和道义上的约束。

  香港报业形成现在的发展和竞争局面,有许多复杂的原因。除以上所述一些报纸不顾新闻职业操守的竞争外,注重新闻公信力,提倡准确的新闻写作,重视政治及经济新闻,重视具有时效、权威和值得信赖的时事评论,重视深入、独家的专题写作和专栏,重视信息图像化及娱乐化、版面设计与包装,强调编辑部与经营部门互相配合,强调专业培训和团队建设,仍是香港许多主流报纸所不懈努力的。

  他们在新闻采编和营销策略上的理念和实践,对于国内传媒业无疑有一定参考价值。一些香港报纸在采编技巧上的创新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苹果日报》创刊时就从《今日美国》报高薪聘请专业人员创新版式,以求得在视觉空间的创意上胜人一筹,既抓年轻读者市场,又让知识分子和失业者都能找到爱看的版面。而《星岛日报》调度版面、整合稿件的美编全报社共有80多名,实力雄厚。近年来香港多份免费报纸成功崛起的运作模式,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香港传媒人的创新精神。总之,香港媒体应对竞争的另一面更让人留下深刻印象。

  三、寻找报业生存和发展的出路,贵在坚持正确的营销策略。

  从香港报业走过的历程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只有顺应市场的变化不断探索,不断打破旧的框框和约束,探求新的发展模式,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可以预见,今后随着市场化报纸(包括地铁报纸、社区报纸、免费报纸)的迅猛发展,一些处于劣势的报纸势必将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在新的竞争形势下,报纸的经营者能否清醒地把握大局,采取正确的决策,是报纸能否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香港经济日报》社长麦华章从一个报人的角度讲了报业竞争的八大策略,他认为香港报业今天的实践对于内地同行也许会有现实的借鉴意义。麦华章说,香港的报业市场是激烈竞争的市场,要在市场立足脚跟,必须争取做市场的领导者,做市场的No.1;由于市场已经细分,因此要寻找、发展自身优势及独特卖点,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区别于其他产品,这才是报业致胜的最佳策略。而这种区别应符合读者(顾客)的需要,并且是有震撼性的区别。

  创刊于1988年的《香港经济日报》一直坚持以财经为主的办报方针,坚持“素质、知识、机会”的品牌特性,主要针对行政人员为主的读者群,争做财经内容的领导品牌,终于在强手林立的香港报业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发行量达到87000份);在竞争中除了专注做好主业外,也要发展多媒体和业务多元化,从而产生多元发展的协同效应;要走出同质化、低效益的“红海”,进军差异化、低成本的“蓝海”;在知识型经济潮流中,要把自己的企业发展成知识型企业,为读者提供高增值产品与服务;培育和建立有价值、有影响的品牌;要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能式)的宣传推广方案,报纸不能仅仅卖广告,广告部应成为客户的事务部(服务部);报业也跟其他行业一样,必须长期瘦身(削减成本),并在瘦身的同时提高生产力。

  一些香港媒体重视企业文化,重视学习应用最新研究成果等媒体运作的理念,像麦华章社长列出的他们推荐星岛集团高中层必看的书籍目录的做法,不乏香港媒体有识之士的经验总结,有些也是我们在实践中已经在做的东西。

[时间:2008-04-23  作者:陈培新  来源:中国记者 ]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