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捷:背着印刷拥抱艺术

深圳文化月度人物

深圳文化月度人物(2005.1)

中国的印刷业遇见万捷,实在是一种幸运,他的底蕴、他的沉淀、他的性格要素,将这个传统的加工业最大限度地民族化,同时又以最新的科技手段阐释出来。

…………

雅昌有效地将艺术家、艺术品经营者、艺术品买家串联起来,一次性打通了生产、代理、销售三个环节——整个文化产业链条由此启动。

万捷:背着印刷拥抱艺术

万捷:

1962年生于北京,1984年毕业于北京印刷学院,毕业后多次赴日进修,曾在中日合资企业——深圳美光彩色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工作7年,深圳雅昌彩色印刷有限公司创始人。现任雅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广东省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委员,中国文物协会理事,中国民主同盟深圳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印刷协会副会长。

1997年,万捷率领雅昌获中国印刷界最高奖“森泽信夫印刷奖”一等奖;2003年,摘取印刷界“奥斯卡”BennyAward金奖;连续5年获取“香港印制大奖”三十四项大奖。

如果将万捷的20年成长史

改编成电影剧本,无论搁在哪个导演手上,都将是一部出色的青春励志片。

二十年前,那个刚从大学校门走出来的小伙子,一脸青涩,已经决意要颠覆作坊式的印刷工业。

今天,当年所有的梦想都一一成真,而走下无数领奖台的他,仍坚持着午睡时往脸上盖一张油墨浓香的纸。

20年过去了,时间对他似乎格外优待——除了留下大把的荣誉,一切都一如往昔——他依然纯朴,依然坚定,依然执著,依然迷恋文化,依然还有梦,依然是那个阳光下永远追逐自己影子、永不满足的万捷。

北京人性格+日本专业精神+南方经济模式

只有你想不到的事儿,没有我办不到的事儿。这是一个“京油子”的典型独白。万捷,正是这些老北京中的一个。在他性格深处,有两个根深蒂固的意识,一是那种从一而终的状态:他对事业的追求,对艺术的信念,最后上升为他人格的坚守;二是上天入地敢想敢干的拗劲儿,一般无二的典型北京精神。

“大学时,我学的专业是印刷。但从大学三年级开始,我就确定了将来要做管理,而不是单纯做技术。”刚毕业那会儿,国内的印刷行业基本上都是作坊式运作,排版大多用的是铅字,有部最原始的照排机、能用上相纸制版就已经是很高级的了。被分配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社工作的万捷一点儿也不满足现状,他理想中那些精美的印刷品不是这样的体制能够产生的。

机会真的是只眷顾有准备的人。1985年,万捷还不满23岁的时候,应聘去了一家中日合资印刷企业——深圳美光彩色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众所周知,日本的印刷工业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这对万捷是个极大的诱惑,但在当时合资企业非常稀少的情况下,甩掉中科院这个“铁饭碗”仍然需要勇气。但不停追逐的天性决定了万捷必然要登上南下的火车,他一心奔着更美的人生舞台去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美光”,是万捷的人生中无法抹去的一笔:日本式永不满足的危机意识,日本式的敬业精神,全世界最优秀的管理方式,最全面最严格的系统训练,不仅中和了他那股子北京人特有的傲气,还使他具备了成为一个优秀企业家的全部素质。“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什么最重要?系统训练。只有系统训练才能练就专业水准。我在美光的最初3年,可能相当于一般人的5年、8年,甚至10年时间,原因就在于日本式的专业而全面的训练方式。”从一个最普通的生产调度,到组长、课长、部长、厂长,最后成为公司董事,1992年的万捷,已经成为从技术到管理的“多面手”了。

但“美光”仍然不是万捷想要的完美。“一个完美的企业,应当是这样的:当走过十年乃至二十年的路,回头一看,除了创造的财富和价值以外,还打造、沉淀了优秀的文化,如此才不会失落,才会潜力巨大。”意识到这一点,“美光”的7年中,万捷头一次感到失落:作为一个中外合资企业,文化上存在着无形的制约,中日两民族的许多优秀因素被互相抵消了,“美光”在文化上越来越像国营企业。万捷知道,离开的时间又到了。

1993年的深圳,已经成为中国制版印刷中心,汇聚了美国、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许多知名的印刷企业,竞争十分激烈,中国高档印刷品市场几乎被这些企业所垄断。这样的强势市场背景没有吓住万捷,反而成为他梦想成型的催化剂。以IT为核心竞争力的特区经济模式,直接成为“雅昌”这个名字诞生的灵感,“雅昌”来源于其英文名字“ARTRON”,是“艺术”与“电子”的组合。不难看出,早在1993年,万捷就为他的梦作了这样的定位:他要在印刷界掀起一场风暴,创造“艺术+IT+传统元素”的全新文化产业,而不是有文化的一个印刷厂。于是,离开“美光”后,万捷带领着35名员工,朝着那遥不可及的梦蹒跚进发了。

“如果我们相信明天更美好,就不必计较今天的痛苦。我是一个内心很坚定的人,这不等于偏执,我追求的目标就一定要实现。”的确,如今的万捷可以很欣慰,因为当年想到的,真的都已经实现。这一刻,我终于明白,拥有北京人的性格,再加点日本专业精神的熏染、南方经济模式的催化,万捷的成功实在是一种“拿来主义”的必然,于人如此,雅昌亦如是。

雅昌几乎拿遍国内国际的印刷大奖

如今,雅昌早已不是当初那个35名员工的年轻企业,从1997年开始,雅昌几乎拿遍国内国际的印刷大奖,2003年更凭《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一书摘下全球印刷界的“奥斯卡”——“BennyAward金奖”,成为“精品印刷”的代名词,而万捷本人在印刷界也同样名声大噪。

如果把万捷十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仅仅归结于他融会贯通的“拿来主义”,实在是表象的。于是,我又想起前人所经常提起的一句话“工夫在诗外”来,这样虽说不得妥帖,但总觉得有点值得咀嚼的味道。外人所看到的万捷,是个专业背景过硬的印刷人,但这远非惟一的答案,当你看到万捷的“雅昌艺术馆”中收藏的油画,当你听他兴致勃勃讲起邮票收藏、明信片收藏、对戏曲的爱好、对足球的痴迷,你会明白,为什么雅昌的印刷品和那些精美的艺术品没有两样。真正的答案的确是“工夫在诗外”,是万捷更广泛的兴趣爱好,独特的性格魅力,良好的人脉关系所造就的机遇……

成长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万捷从小就喜欢与艺术有关的一切。从懂事起,万捷就对声音、语言很敏感,对戏曲这样的传统音乐很感兴趣。直到现在,偶逢民族歌手大奖赛中的文化常识问答,万捷都能一口答上来。幼年的他,就爱去北京少年宫、美术馆看画展,还是个集邮历史颇长的“邮友”呢。由于父亲的工作原因,万捷经常能得到很多来自外国的精美印刷品,带去学校分给同学们作包书皮的纸,甭提多得意了。讲起他的宝贝明信片来,万捷更是滔滔不绝。“布的,纸的,金属的,皮质的,我专门淘那些少见的。在旧书店泡上大半天,突然找到像智取威虎山这样的‘极限片’套装(邮票、明信片),那种成就感真是没法形容。1981年,女排五连冠那会儿,我拿着首日封挨个儿找郎平、袁伟民、陈忠和签名,现在都成了新古董了。”这些爱好,在天长日久的岁月中,化为万捷的“传统文化情结”,滋养着雅昌的每一滴血脉。

当然,万捷对传统文化的沉迷,并没有妨碍他的不断创新。1999年,日本著名设计家杉浦康平先生的中文版《造型的诞生》在中国出版时,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当被问及一个设计师应具备哪些条件时,他回答须具备三点,一为好奇心,二是理解力,三则是跳跃性的思维。这个不同一般的衡量标准,其实更是一个成功者必不可少的条件。万捷身上,

就有这么一股子可贵的好奇心——对未知的世界总有一种新鲜感和求知欲,对已有的知识或取得的成绩永不满足,永远保持一股锲而不舍的劲儿。

万捷还是个标准的球迷,他甚至把对足球文化的独到理解也融入了雅昌精神。2002年,万捷特地去韩国看了世界杯,作为犒劳自己四十岁的“生日蛋糕”。“足球最让人着迷的一点,是在它面前人人都可以变得彻底放松,输了你可以和你所爱的球队在众人面前哭得像孩子,赢了更可以无所顾忌的将快乐张扬。”万捷对足球的感情是只有爱没有恨的,但更多时候,他以一种研究的精神来思考足球。“球队的战斗力好比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任何一支取得胜利的球队一定是具有超强团队合作精神的球队。上场前的苦修苦炼必不可少,而团结协作所产生的凝聚力才是制胜的法宝。球队如此,雅昌亦如此。”

于是,我们发现,在万捷手中,化传统元素为资源,变艺术为原材料,决不是一种偶然。可以说,中国的印刷业遇见万捷,实在是一种幸运,他的底蕴、他的沉淀、他的性格要素,将这个传统的加工业最大限度地民族化,同时又以最新的科技手段阐释出来。换作其他人,雅昌或许根本不会存在,BennyAward的小金人或许总有一天回到中国,但不是现在,而是中国人意识到民族印刷业缺失的那一天。而万捷,以及他的雅昌,正悄无声息地带领古老的中国印刷业,超越这缺失已久的危机。

“文化不是吃激素的,无法‘做’成一种生活品位”

我国著名书籍装帧艺术家吕敬人认为,到达书的理性构造有两条路:一是以感性创造过程为基础的艺术之路,一是以信息积累、整体构成和工艺兑现为内容的工学之路。2000年,雅昌艺术网出现,并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中国艺术品图片网站,给了这句话一个完美的诠释。

一提起印刷业,浮现在人们眼前的情形,更多是偌大的厂房、飞速运转的机器和在各个工序上象蜜蜂一样忙碌的工人。但当今社会,信息的传播方式已经由过去以单一纸张为介质的平面式宣传,步入了一个由书刊画册+多媒体光盘+互联网等方式相结合的立体宣传时代。雅昌艺术网保存了40余万张中国艺术品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集中了近十年来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所有的资料,在这个中国最大的艺术品资料库中,人们足不出户就能研究、咨询、鉴定、比较,率先突破了传统的平面阅读,进入多媒体阅读的印刷时代。文物的东西总有一天会消失,数字的东西还有可能保存下来,在此层面上,雅昌艺术网的存在,对于中国文化事业的意义或许是独一无二的。

最引人注目的概念,莫过于“雅昌艺术品市场指数”了。这是一个相当于股票市场大盘指数的全新概念,根据整个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价格资料设计,反映着这个市场的走势。这个漂亮的走势图并不简单,它是雅昌逐步向文化艺术产业和资讯产业扩张,最终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文化产业集团的信号。通过它,雅昌有效地将艺术家、艺术品经营者、艺术品买家串联起来,一次性打通了生产、代理、销售三个环节——整个文化产业链条由此启动。或许连万捷本人都没想到,雅昌艺术网已不知不觉成为文化产业链中最关键的一环,中国的文化产业缺乏一个成熟的体制,或者,雅昌艺术网的存在打开了这个缺口。

更深层次上,万捷也在思考着深圳应以怎样的模式去打造文化这个问题。“文化不是吃激素的,也无法‘做’成一种生活品位,就好像北京人常以酒会、PARTY的方式来聚会,深圳人却常常卡拉OK一样,细节处都是粗糙,更何谈文化这种需要沉淀的东西。”在深圳这个充满想象力的移民城市,多数人都以制造业的资本积累为先,万捷想要试验的,却是“以艺术带动商业”这样一种方式,通过普及性的精美印刷品,潜移默化改变这个城市的审美,对深圳的文化现状无疑是充满启示的。

疲乏并快乐着

去的那天,并不知道万捷的精神状态那么不好。重感冒恶化,不停流鼻涕,却由于一个事先约好的采访,两个小时内坚持嘶哑着嗓子不停说话。看着他疲惫的脸,我得说,那不只是礼貌,而是诚恳。

万捷坦言,他的日常生活多数就是一种疲乏的状态。他真诚地谈到了自己的苦恼,“社会责任重了,快乐自然越来越少。每次想到这些,倒真的留恋‘美光’的七年时光,那时没什么物质追求,也没什么可操心的。但人生毕竟是无法超脱的,快乐的时间也很短,关键是怎么享受这仅有的快乐,怎样在纷繁中不断调节自己的状态。”而单凭从事一项自己喜欢的事业,已是万捷最大的快乐了,于是,疲乏本身也成了快乐。

万捷很清楚,一个不停追逐自己影子的人,注定要疲乏并快乐着。但他是满足的,因为他仍有梦。比如,让万捷这个文化符号深入人心,刚刚过去的首届“中国时尚先生”评选,已经迈出了不小的的一步;又比如,一年后,办个深圳最大的画廊——雅昌艺术网的现实版;再比如,十年后,垄断全中国的印刷产业,让文化的概念深入人心。

有梦想的地方,一切都会变得神奇。

[时间:2006-03-16  作者:万捷]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