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的内容应当真实

关于徐升国

  徐升国,1972年出生?湖南人。1997年四川大学中文系编辑出版专业双学士毕业,现为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应用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北京印刷学院管理系客座教授。

  对于出版不规范现象,以前发生过不少诸如此类的事情。典型的就是柯云路写的一些关于气功的书,这个反响也是很大的。它的内容产生了一定的误导作用。对于假新闻,我国有进行惩罚的法律条文,但是在出版行业,还没有直接规范图书内容的法律规范,出版业目前对出版的规范主要集中在政治问题的领域。

  关于宣传封建迷信之类的图书,中宣部、新闻出版署以前发布了《关于不得出版宣扬愚昧迷信和伪科学内容出版物》的通知。针对少数出版单位置国家有关出版法规于不顾,出版、印刷、复制、发行了一些愚昧迷信内容的出版物的现象,主管部门根据《出版管理条例》第三条、第二十五条第六款和《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发布了不得出版宣扬愚味迷信和伪科学内容出版物的问题通知。

  从法律条文上看,无论是学术打假,还是虚假广告,国家在法律上都有一定的规定。但是,关于出版物的内容真实性问题,至今没有很详细的法律。2001年关于虹影小说的《K》案,法律上认为她的这部作品侵权,侵犯的主要是名誉权,这在法律上是有法可依的。但是诸如柯云路之类的书,由于它采用了纪实的形式,其内容的真实性如何确实需要一个管理办法。

  由于读者读了某本书,受到其中内容的误导,某种程度上,是否可以考虑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在新闻报道方面,如果证券消息的报道出现了虚假误导的现象,它是要负责任的。但是,假如把银广夏、郑百文事件出书、以书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念,那就只不过是图说而已,按照目前的规定,作者对内容的真实性是可以不负责任的。总之,对这种纪实性的图书,国家还真是应该出台有关规定,对真实和虚构进行区别,不能留着现在这个空白区。

  《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 的作者汤姆·彼得斯近来对他在图书中捏造假的数据表示了歉意。这对中国人来说是不可想像的。《追求卓越》几乎是管理畅销书的始祖。此书出版20年来,销售量超过600万册,掀起企业界一股“追求卓越”的热潮,甚至直到今天都仍蝉联管理畅销书宝座。但彼得斯在接受《快速企业》杂志?Fast Company 专访时坦承,这本书的数据资料是捏造的,不是经过扎实研究的结果。这个说法在国外引起了很大反响。

  《追求卓越》是第一本销量超过百万的商业书籍。在美国,许多读者赞誉有加,称之为“1982年以来美国工商管理的‘圣经’”,“经典,畅销,里程碑式的工商管理书籍”。然而就是这样一本工商管理的圣经也掺有水分,其中捏造的数据显然是不可信的了。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正视“《追求卓越》曾一度几乎是美国商业的拯救者”这一事实。另外,汤姆·彼得斯还公开发表了《汤姆·彼得斯的真实忏悔》一文,表达了自己的忏悔。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本书?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在中国的新闻史上,新闻打假的事情屡屡见到。但是,新闻打假的事情还是在现实中遭遇尴尬。有关专家认为:新闻打假难,难就难在虚假新闻形式的多样和权利主体的有时不明确上。从有无特定指向来看,虚假新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一类是无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前者在报道中有明确、真实的新闻当事人指向。后者在报道中没有指向某特定新闻当事人或其所指向的新闻当事人纯属虚假。

  有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由于它往往侵犯了新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新闻当事人一般就会主动出击,维护自己的利益。这类虚假新闻在现实中能够较好地得以控制。但是,后一类的虚假新闻由于法律方面存在着不足等原因,在现实中难以很好地得到解决。目前,在中国的期刊界,《知音》、《家庭》联合抵制虚假的报道,这种行为也应该引进到出版界。

  在出版界,攒书已经成了一种现象。攒书的问题,是属于图书的质量问题,图书的质量与图书内容的真实性,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攒书,反映了图书内容的高低问题。这种攒书方式,只能通过市场的机制进行淘汰。对内容水平的高低,若进行法律规定的话,这种方式不是很好操作。当然,对内容明显错误的书的处理,还是有法律规定的。

  至于“洋书”引进问题,看看计算机方面的图书出版现状,就可以明白。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到2001年,属于外版计算机大规模进入中国图书市场的阶段。一个巨大的计算机市场出现在中国出版者的面前。大量的国外著名计算机图书被引进和编译。一些出版机构为了尽快把自己翻译的图书推上市场,获得效益,采取了短、平、快的方式,找学生翻译、剪刀加糨糊,一本厚厚的计算机书一般两个月就可以搞定。结果,这种图书的质量实在不敢让人恭维。

  但是现在,计算机图书市场已经开始进行整合,市场成熟阶段已经到来。从计算机图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看,精品图书必将会在市场上成为中流砥柱,依靠品种、数量取胜的原始竞争阶段已经过去——品质必将战胜品种,这也是中国未来的图书发展之路。

受访人:徐升国 中国出版研究所应用理论研究室副主任
采访人:韩宜恒 李军晶 本报实习记者

[时间:2006-03-13  作者:徐升国]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