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桂:教授垦荒牛

  华联印刷开业,张林桂又一次站在了终点和起点之间

  张林桂是刚刚开业的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如果从1988年进入人民美术印刷厂担任厂长算起,张林桂作为经理人的职业生涯已有14年。在14年这样一个不长不短的时间段里,张林桂从北到南,然后又由南到北,完成了人生一次地理意义上的回归。

  在进入人美厂之前,张林桂的身份是北京印刷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虽然在北京印刷学院仅仅待了3年,但3年学院气氛的熏陶却在张林桂身上留下 了极其浓重的知识分子气质。这种气质早已深深地融入了他的性格之中,并且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他与众不同的管理之道。他的好学、他的勤思、他对构建企业文化 的的重视无一不打上了知识分子的烙印。

  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二批走出国门的留学生,张林桂的称谓似乎更应该是“教授”,而不是“老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意想不到的转换,张林桂归结为人生“无法预计”的变化。

  在张林桂的注释里,人生就像无数次的“起跑”与“冲刺”,勇敢者的目标是每次都取得好成 绩。在从北到南和由南到北的往复中,张林桂已经一次 又一次奔跑在起点和终点之间,并且每一次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有感于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张林桂的工作不时地更换,不时地从头开始,朋友们送给他一个绰号 “垦荒牛”。张林桂说,他喜欢这个名字。将这个绰号与张林桂的另一个身份结合,便产生了一个有趣的名字“教授垦荒牛”。教授的好学、勤思加上“垦荒牛”的 投入与执着正是对张林桂性格的最好概括。

  现在,“教授垦荒牛”张林桂面临再次起跑,他最新的目标是带领刚刚开业的华联印刷一起奔跑,向既定的目标迈进。

冲刺 华联印刷

   2002年8月16日,张林桂又一次站在了终点和起点之间。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紧张筹备,首期投资额高达2亿元的华联印刷公司于这一天正式开业。全国人大 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石宗源、副署长于永湛以及一大批出版印刷行业知名人士的出席,充分显示了华联印刷公司开幕典礼的与众不同。

  作为公司总经理,张林桂在这一天的心情想必激动异常。开幕典礼的举行标志着他和华联印刷公司一起又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冲刺。为了这次冲刺,他和华联印刷公司的第一批员工整整忙碌了一年。

   华联印刷公司自筹建那一天开始就注定是一家备受关注的企业。按照张林桂的说法,它的两大股东在出版印刷界都太有名了。作为中国加入WTO后有关方面批准 的最大的中港合资印刷企业,华联印刷的两大股东——中国印刷总公司和中华商务联合印刷有限公司在中国出版印刷界都颇具威名,一家是中国印刷界的“国字号” 大企业,一家是中国出版印刷史上的“百年老店”。

  华联印刷的华联二字,正代表中印总公司和中华商务两大印刷公司的联合。张林桂介绍 说,这是一个经过双方的历任领导武文祥、张双儒、罗志雄等多次接触、谈判,最后得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大项目。整个过程,他也参与其中。共同的理想、 共同的目标使双方最终达成协议,于2001年春季签订了合资创办华联印刷的协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于永湛,香港联合出版集团董事长李祖泽出席了签字 仪式。接着,张林桂被双方推荐并得到董事会批准成为华联印刷公司创办期的董事总经理。

  张林桂表示,被这样两家股东选中出任总经理是他的光荣。但压力是显而易见的,众人关注的目光自不必提,规划紧凑的建设周期也使张林桂深感责任重大。一家投资总额超过3亿元的现代化、大型印刷企业,董事会给出的第一期建设周期却只有一年。

  “垦荒牛”的执着与投入在这时发挥了作用。在从2001年7月16日开始的一年时间里,张林桂全身心地投入到华联印刷的建设中去。

  现代化的华联印刷大厦仅一年时间就拔地而起

  2001年7月16日华联印刷大厦破土动工,市场、人才招聘工作随即展开;
  2001年10月8日,华联印刷市场及营业部成立,开始市场准备工作;
  2001年10月18日,第一批由中华商务调到华联印刷的骨干名单确定;
  2002年7月15日,主要生产设备基本到位,华联印刷开始试生产。
      
  12个月,华联印刷大厦拔地而起。张林桂完成了人生的又一次冲刺。

   知识分子出身的张林桂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在建设华联印刷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自华联印刷大厦破土动工的那一天,他便开始了企业文化的构建。在试生 产之前,华联印刷的企业文化精神便被概括为16个字:“团结协作、廉洁忠诚、拼搏务实、追求卓越”。在16字之外,张林桂还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五 湖四海”、“艰苦奋斗”、“新经济时代的主人翁精神”等不同主题,鼓励来自不同省份的华联印刷职工团结一心,艰苦奋斗。

  8月16日的开幕典礼标志着华联印刷工程建设工作基本完成。但对张林桂来说,这是一个终点,却更是一个起点。因为他知道,在工程建设完工的同时,企业的经营工作才刚刚开始。

留学日本

  刚到日本
  张林桂的第一感觉是“震撼”
  第二感觉是“惭愧”
  自愧没有日本人勤奋

  留学日本张林桂深深为日本人的勤奋所震撼

   在受命回京筹建华联印刷之前,张林桂是中华商务联合印刷(香港)有限公司的董事副总经理,同时兼任中华商务广东公司和深圳中华商务的董事总经理。作为印 刷行业最早南下的经理人之一,张林桂于1993年离开北京,南下香港,此番北归,他的最大感受是自己向职业经理人又靠近了一步。

  张林桂的职业经理人生涯从他进入中华商务开始。不过要对他的“教授垦荒牛”性格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还得从他留学日本说起。在张林桂的回忆里,留学日本给他带来的不仅有学识,还有日本人拼命工作的精神。

   在日本,张林桂师从横山先生进行研究学习,与他一起学习的还有4名日本研究生。张林桂说,他接触的日本人每天都处在紧张忙碌的工作状态。以他的4个同学 为例,每天除了正常的研究学习,他们还要做4个小时的散工,工作大都很辛苦,基本上都是旅馆服务生、商店售货员、餐馆外卖等一些收入不高的岗位,有的同学 甚至到郊区农场去砍竹子。尤其令张林桂感触颇深的是,一些家境富裕的同学也不例外,全都自己打工补贴上学费用。

  刚刚接触这样一个紧张 忙碌的氛围,张林桂的第一感觉是“震撼”,第二感觉是“惭愧”,自愧没有日本人勤奋。在这样的氛围中待久了,便渐渐融入了进去。他说,到日本后许多生活方 式都有了改变,比如说,午睡的习惯就没了,因为总觉得有很多事要做,没有时间。正是在这样一点一滴的改变中,张林桂勤奋进取的“垦荒牛”性格开始慢慢成 形。

教授生涯

  从日本回国后不久,张林桂调到了北京印刷学院工作,在这里,他完成了从“留学生”到“副教授”的转变。并且在并不太对口的岗位安排中,他开始表现出一名教授特有的好学和勤思。这为他以后由教授向国企厂长,再到职业经理人的转变打下了重要基础。

   张林桂在印刷学院的职务是院长助理兼院办主任,主要职责是协助主管院长负责车队、食堂等后勤部门的管理工作。对在海外学而有成的张林桂来说,这样的岗位 安排显然有点让人哭笑不得。但就是在这个岗位上,张林桂开始把一个教授的思维方式运用到学校后勤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其不同寻常的管理潜能从此得以施展。

  在印刷学院有两件事让张林桂印象深刻。一是由于食堂服务不好,学生罢饭;二是由于学校地处北京远郊,用车紧张,又因经费问题无力增购新车,各部门意见很大。两件棘手的事情恰恰都在张林桂的职责范畴之中。

   对食堂的服务质量问题,张林桂采用了课题研究常用的问题分析方法——先确定问题,然后进行调查研究,找出症结所在,最后对症下药。在确立了“提高食堂服 务质量”的课题之后,张林桂从饭菜质量、数量、原料来源、价格、排队时间、卫生、花样、厨师等方面入手进行列表分析,找出了问题,并采取了聘请高水平厨 师、增加售饭人员等措施解决食堂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

  针对车辆不足的问题,张林桂采取了数据分析的办法。他统计了一定时间内的要车人 数、次数、时间分布情况及车载人数、车公里成本等基本数据,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相对集中的发车时间,改变了以往谁先要车谁先走的情况,此外,由于经过核算 校车每公里的成本要比出租高一倍,因此允许工作人员经过申请可打车出行。这两项办法的实行有效缓解了学校人多车少的矛盾。

  现在想来, 很难讲得清在印刷学院的岗位安排对张林桂来说是福还是祸。从“学而有成”的归国留学人员,到印刷学院的院长助理,张林桂或许失去了成为一名学者的机会,但 却获得了初显管理才华的舞台,也正是从院长助理的位置上,张林桂抬脚迈进了人美厂的大门,开始了从教授到经理人的过渡。

官式下海

     在人美厂,张林桂完成了由教授到厂长的过渡

   张林桂进入人美厂是在1988年。作为一家以印刷高档画册和领导肖像为主的大型国有印刷企业,人美厂曾有辉煌的历史。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 兴起,1985年前后的人美厂却陷入了经营困境,成为北京有名的老大难单位。有关方面找了几个人去当厂长,却没有人愿接这个“摊子”。张林桂就是在这样的 情形下来到人美厂并出任厂长,开始了其在企业界的“垦荒”生涯。

  正如前面已经说过的那样,现在谈到这个改变了其一生道路的转折,张林桂将之归为人生“无法预计”的变化。张林桂说,去人美厂是出于当时印刷学院副院长张传谓的推荐,与有关领导谈了两次话后便决定接受这个任命。

  现在很难想象,当时并无一点企业管理经验的张林桂接受任命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现在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他只是说自己深知自身的不足,毕业后就一直在大学工作,对企业并不了解,去了肯定会有风险,他惟一能保证的就是全身心的投入。

  “全身心的投入”,一个充满教授气质的承诺。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张林桂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张林桂到人美厂上任后不久就让后勤部门为他在办公楼安排了临时宿舍,在此后的近一年,他就住在那里,为人美厂找出路。为了不占用工作时间,在张林桂的安排下,厂里的很多会议都放到了下班以后,有时一开就到半夜。张林桂的“垦荒牛”精神在此初露端倪。

  在张林桂和厂领导班子的共同努力下,经过4年多的奋斗,人美厂基本走出了经营上的困境。在这个过程中,张林桂教授式的思维模式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找问题、搞调研,然后对症下药成为他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的法宝。

   从“教授”到“厂长”,尽管张林桂一再表示那时的自己并不成熟,但其经理人生涯的第一次“起跑”和“冲刺”无疑就已经获得了喝彩。人美厂现任厂长田冬在 提到张林桂时说,张总在人美做了很多改变人美的事,影响延续至今,比如设立业务员,改变坐等活件的被动局面;成立追款小组;培养年轻干部等。但归纳起来张 总有5件事对人美影响最大:一是推行优化组合,员工择优上岗;二是力主成立美航快速印刷有限公司;三是大力扶植美通印刷厂;四是成立三产小工厂;五是成立 厂商贸公司。

  现在看来,这些件事似乎都无太多惊人之处,但在10多年前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的大环境中,每一项举措的推行几乎都面临着极 大的阻力和风险。回想起那段经历,张林桂说给他印象最深的是美航公司的成立。当时人美厂的主要领导一开始时几乎一致反对,认为厂中再建合资厂,体制上很难 协调,非乱套不可。知识分子的执着在那一刻再次发挥了作用,在张林桂的支持下,美航公司得以成立。以后的发展证明,美航的成立对人美厂经营给予了有力的支 持。

  继任者的称许让张林桂备感欣慰,但他坚持说,如果自己那时侯做了些事,一是离不开上级的鼎力支持,特别是直接上级武文祥先生,二是得益于一批骨干的齐心协力。

  从学校到工厂,虽然张林桂把这种上级主导式的工作调动称为“官式下海”,但“下海”之后,他却没有丝毫的不适,反而越游越快。

解读香港

  在人美厂待了将近5年,张林桂迎来了人生中又一个“无法预计”的变化。这次变化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将他从更具“仕途”想象空间的国企厂长变成了印刷行业最早的职业经理人之一。

   1993年,正当他准备由人美厂奉调前往荣宝斋上任时,恰好赶上有中资背景的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到当时的新闻出版署(现为“新闻出版总署”)借调干部,经 领导推荐,张林桂南下香港,被联合出版集团直接聘为下属的中华商务联合印刷(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虽然细究下来,张林桂的南下仍有官方调动的色 彩,不过由于香港中商严格地实行市场化的聘任制,张林桂事实上开始了人生的“职业经理人”时段。

  一不小心成了职业经理人,张林桂再次 站到了一条新的起跑线前。初到香港,张林桂睁大了他那“教授式”的眼睛,对这片陌生的土地施以探究的目光。张林桂说,香港并不大,600多万人的城市,春 节的几天假期抱着地图就熟悉了。可当他的目光触及香港的社会和企业构架时,张林桂又一次感到了初到日本时的那种震撼。

  张林桂用“受刺 激”形容当初的那种感觉。他说,最让人受刺激的是香港企业的构架是那么简单,工作效率和劳动效率却是那么高。为了对内地企业和香港企业的差距有一个量化的 认识,张林桂以一个教授的方式对人美厂和香港中商的工作效率进行对比。结果令张林桂难以接受,他说自己先是难以相信,然后是心灵震撼、自感惭愧,最后是开 始认真分析。经过测算,人美厂与香港中商机器开动率差2~3倍,人均销售额差50~60倍,人均利润率根本无法比,因为亏损和盈利无法相除,几十万与上亿 相比也无价值。

  巨大的差距一度让张林桂颇为困惑。同样是印刷企业,同样是德国四色机,同样是中国人,为什么差距会这么大?困惑之下,张林桂曾对什么是管理产生了怀疑,在人美自己照样学习、讨论、实施了很多管理方法,可生产效率却为什么仍那么低?

  教授式的疑问辅以教授式的思索,联系到在日本时的感受,张林桂将问题的直接原因归为,香港企业更为简单的管理构架、短而有效的工作流程、机器设备最大限度的开动和人力资源潜力的最大发挥。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之别。

  张林桂说,香港给他的震撼是巨大的,这种震撼一直延续至今,他管理工作中的很多意识和方法都与这种震撼有关。比如必须最大程度地简化管理构架,必须确保公司的机器设备24小时良性运转。

   香港给张林桂的不仅有震撼,还有强烈的市场观念和发展意识。他说在这一点上香港中商总经理罗志雄对他影响很大。罗总有非常强的市场观念,他总是不断地评 估市场变化和公司在市场上可能取得的份额,然后调整公司的发展规划。同时,他还把自己定位成公司的第一号营业员,时刻不忘公司形象,这一点后来也成为张林 桂的信条。

  如果说,由印刷学院到人美厂完成了张林桂由知识分子到企业管理者的转变,由北京南下香港则成为其“国企厂长”与“职业经理 人”身份转换的分界线。这次无法预计的人生变化给张林桂带来了无比的震撼,正是这种震撼深化了他对市场和企业管理的认知,培养了一个职业经理人应该具备的 基本素质。

垦荒深圳

  张林桂深圳5年最重要的收获是对人的认识和思考
  他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
  人的问题是企业最重要的问题

   加入中商之后,张林桂的人生轨迹便开始与公司的发展规划紧密相连。1995年,香港中商决定进一步向内地发展,在深圳建立中华商务联合印刷(广东)有限 公司。次年张林桂受命出任中商广东公司总经理。当时的情形与华联印刷刚刚筹备时的情况差不多,厂房仍在建设,员工还未到位,一切皆需从零起步。

   张林桂性格中的“垦荒”精神在此时再次发挥了作用。虽然明知条件艰苦,但接到任命后,他却二话不说,马上到任。自此,张林桂在深圳一待就是5年,在那里 他看到了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问题。在刚刚上任的一段时间里,张林桂把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到了中商广东公司的建设中,结果不到一年第一期建设工程顺利完工。

   张林桂回忆那段经历时反复强调,中商广东公司是中华商务的全资附属机构,决策和建设都是在董事长罗志雄先生直接领导下进行的,他只不过是冲在前面的执行 者,是一群耕田牛中的领头牛。在他任期内,中商广东公司的业绩年年上升,除得益于董事会正确决策外,还得益于像陈均、周志强、朱敏等一批得力助手的团结协 作,刻苦拼搏。

  或许是知识分子的天性使然,好学、勤思的张林桂几乎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能找到不同的思考主题。留学时是日本人的勤 奋,在人美厂时是国企的出路,进入香港中商是外企效率之迷。中商广东公司由建设转入生产后,张林桂则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了企业管理的基本问题上。张林桂 说,在深圳当总经理的5年,他思考最多的是:市场、质量、成本和人的管理。在这几个问题之中,他自感收获最大的是人的管理问题。

  作为 移民城市,深圳特殊的人文环境为张林桂对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思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他说,深圳是个移民城市,中商广东公司也是个移民公司,公司员工的省籍 遍及香港和内地的每一个省份,如何把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习俗、不同学历、不同年龄、不同民族的人凝聚在一起成为公司的一个大问题。

  张 林桂以一个教授知识分子特有的方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和解决。他通过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的建设,倡导在员工间建立“最亲密的兄弟姐妹关系”。同时,他还 总结出了以“尊重人”为核心的用人之道,通过知人善任、尊重员工的工作和职权、对员工的工作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等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张林桂 的种种举措达到了预想的效果,经过努力,中商广东公司基本上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员工队伍,满足了公司发展的需要。

  对人的认识和思考成了 张林桂深圳5年最重要的收获。他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人的问题是企业最重要的问题,企业发展的关键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人员选拔、任用、培养、激励机制, 这一点不因企业的体制、大小、所有制或地理位置而变化。张林桂对用人问题的这种思考对他以后的管理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华联印刷的筹建过程中,他就把人 员招聘工作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层层把关,宁缺毋滥,重要岗位招聘必须经招聘委员会同意。

  在张林桂的职业经理人履历上,中商广东公司的经历是极为重要的一段,在这里他的教授气质与垦荒精神都得到了鲜明体现。并且在5年的管理实践中,他把在香港受到的震撼融入到管理中去,形成了自己相对稳定的管理观,这种观念影响了他以后的职业生涯。

人生进行时

   张林桂离开中商广东公司北上筹建华联印刷是在2001年,他的新任务是到北京市场进行一次新的“垦荒”——筹建以承接高档精品活件为主业的华联印刷公 司。随着2002年8月16日开幕典礼的举行,华联印刷公司的工程建设工作已宣告基本完成。但正如已经说过的那样,在张林桂的眼中这不过是个新的开始。因 为在他心里,人生永远都是“现在进行时”。

  在华联印刷开幕之后,张林桂“现在进行时”的工作重点是如何做好公司的经营工作。在印刷圈 里干了十几年,张林桂对精品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十分清楚。为了让华联印刷在北方市场尽快打开局面,张林桂采取了各种措施,他不仅把“以质取胜,客户为尊” 的经营方针带到华联印刷,而且还利用在中商时与艺术、出版界结下的良好关系,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吸引客户的关注。此外,华联印刷还开北京印刷企业之先河, 在北京四环路边上树起了一块高大的路牌广告,宣传华联印刷的品牌。这一切努力的结果是,在试营业的第一个月,华联印刷便拿到40多个定单。

  在做好经营工作的同时,公司的二期建设问题也提上了张林桂的工作日程。按计划,华联印刷的二期投资将于明年年中启动,后年年中完成,届时华联印刷将成为一个集书刊、商业、安全防伪和快速印刷于一体,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性印刷企业。

   张林桂对人生“现在时”的理解还与时代意义上的紧迫感有关。他说,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进步速度前所未有,任何人想跟上时代的步伐,都必须具备迅速吸收 新知识的能力。所以在张林桂的理解里,职业经理人必须具备的第一素质就是学习、吸收和善于应用新知识的能力,紧随其后的还有创新精神、市场意识、经营管理 能力和个人修养。

  教授出身的经理人张林桂在企业界已经待了十几年,华联印刷对他来说,或许仍只是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驿站,谁都无法说 清,前面还有多少荒地等待他的开垦,还有多少终点等待他的冲刺。张林桂说,无论如何,他都愿以人生“进行时”的心态面对一切,因为他很欣赏《死去活来》一 书中的一句话,“生存还是死亡?新世纪说,叫你自己找答案”。

张林桂简历
1985年进入北京印刷学院,历任电子系党总支书记、院长助理
1987年被评为副教授
1988年进入人民美术印刷厂,担任 厂长兼党委书记,并被评为高级工程师
1989年被评为北京印刷质量管理优 秀厂长
1991年筹办美航快速印刷有限公司,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1993年任中华商务联合印刷(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天津云兴油墨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1997年筹办中华商务联合印刷(广东)有限公司,任董事总经理
1998年同时兼任深圳中华商务联合印刷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1999年获聘北京印刷学院兼职教授
2000年获深圳特区印刷业发展20年杰出成就奖、获聘深圳市印刷行业协会顾问
2001年筹办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任董事总经理


三识张林桂

       
   初识张林桂是在六月的上海,当时的上海正值炎炎夏季,在烈日的炙烤下,呼吸着沉闷的空气,人的心情也随之焦躁、不安。就是在这么一个环境下,六月的一个 展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了张林桂。只可惜初次见面,来去匆匆,没有机会深入接触与沟通,但在不经意间,张留给了我独特的印象:平稳。可能正是这个原因,他所 在的地方总是或多或少地聚集着一些人,也许因为经历的事情太多,也许三年的教授经历所赋予,不过身处一个躁动的社会,能有这样的沉静,实在难能可贵。

   再识张林桂是在八月的北京,尽管已是初秋时节,仍然感觉不到一丝凉意。八月,华联印刷开业,于是有了我与他的第二次接触。那天以主人身份出现的他显得格 外繁忙,没有太多的时间交流,因此确切地说,第二次接触,我更多地是在接触他的企业,由他的企业我开始了解他。外观上,华联印刷是一个现代化气息很浓的宏 大建筑,而其内里却是另有一番洞天,室内花园、艺术品展厅、精品书屋,相得益彰、错落有致。艺术品展厅里摆放有张的几幅摄影作品,其中的两幅给我的印象很 深,一幅名为《四季》、另一幅名为《长青》,也许这便是作者眼里的生活:四季如春,青春常在。在古典与现代的结合下,浓浓的文化气息弥漫整个建筑,置身其 中,竟然有了些许清凉的感觉。放眼业界,如此懂得艺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企业家并不多见。

  三识张林桂是在这次采访中。此番交流,使 我有机会进一步接触这位教授出身的企业家。三年的教授生活时间虽然不长,但在张的身上却印下了深深的烙印。从他的言谈,可以感受到他的思想,从他的话语, 可以体会到智慧和哲理,张林桂就是这么一个人,喜欢思考。在采访中,张林桂有一句话让我至今都无法忘怀:振兴民族印刷业。听完这句话后,我心里突然有了一 种沉甸甸的感觉,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沉重的使命感吧。                (魏 莉)    

[时间:2006-02-21  作者:张林桂]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