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俊峤: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12月28日下午四时十分,北京仍然是冷风嗖嗖。与慧聪网相约在视频直播间进行采访的谭俊峤先生如约而至,原定的时间是四点半,提前了将近二十分钟。他宛然谢绝了慧聪网编辑接他的请求,在电话里非常有礼貌地以同志相称,保持着老一辈的党政机关工作者的习惯的称呼,让人感觉到一种难以置信的“平级般”的礼遇,尽管当面见他时,他一米八余的身高,挺拔的身躯和镜片里的深沉使得他显出一种威严出来。

   
说来碰巧,笔者近期参加的三次活动就有二次看到谭老的身影。10月份,在甘肃兰州参加上海紫光公司举办的“环保印刷引导包装印刷新概念”的紫光柔印设备产品展示会时,便看到谭老在会上发表演讲(后经整理,以“中国柔印机产品不亚于世界知名品牌”在慧聪网发表),而晚上吃饭时已经不见谭老的身影。12月初,在北京参加由秋山国际株式会社举办的经验交流会暨新产品发布会时,谭老再一次登上讲台,在其演讲中旁征博引,《内部参考》等权威的报刊上事实和数据“信手掂来”,一篇远赴日本,考察今日秋山国际株式会社的报告让人信服和叹服。

    遗憾的是笔者一直未近距离与谭老交流,盘旋于笔者脑际的则是谭老的精力为何如此之旺盛?早就听说他任职的只是一个“既无权、又无钱”的顾问之职,以一个年近八旬之躯,何以仍然如此的投入、乐此不疲,比之无数在岗之人之投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谭老穿着一件灰色的西装,脖领间佩带着一条紫灰色的围巾,佩戴着一幅眼镜,显得神采奕奕,他站在慧聪网所在的华星大厦A座四楼前台前,笔者前去迎接他,他所提的鼓鼓的黑包,似乎在提示着什么,这风尘仆仆的模样,又仿佛在意料之中,“我刚从顺义过来,参加一个项目的论证会……”。在带谭老前往慧聪网视频直播室的那几十米的路程中,他亦口不离上午的论证会。视频采访开始了,原定一个小时半的视频采访,谭老却一口气讲了近两个小时,要不是最后几个问题予以压缩,或许谭老还会一直的讲下去。

    李白的《将进酒》里,非常豪放地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人生得意且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与谭老的一席谈,让笔者领略了谭老的独特魅力,谭老一生经历过伪满时期、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后的“盛世中华”。他的一生丰富多彩,有平步青云的时刻,也有低潮被打击的时候,但他始终笑傲着面对生活,始终挺立于潮头永不屈服。

    谭俊峤遭遇江青的“莫须有”罪名

    若不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谭老的一生或许会有别样的风采。

    1945年,年仅18岁的谭俊峤参加革命工作,1951年任辽东省工业厅的处级干部,那年他年仅24岁。后来谭俊峤的工作地点,又一步步的向上发展,从临江县到辽东省(最早叫丹东市也被称“安东市”,后来辽东省辽西省合并为辽宁省),到东北大区(当时国家分东北大区、华东大区,西南大区等六个大区),撤销后,调到中央地方工业部、轻工业部。一路上来,看起来顺风顺水。

    谭俊峤仕途之顺利,让许多人羡慕不已。如果不是后来的一场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或许谭俊峤的从政之路仍然持续 “平步青云”。江青发明了“三开分子”的理论:日本、伪满时期吃得开;国民党时期吃得开;共产党执政时期也吃得开(实际上国民党并未占领临江,大家都知道,历史上著名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把谭俊峤硬扣上莫须有的“三开分子”的罪名。谭俊峤恰恰就符合这“三开分子”的条件。他的简历里在所涉及到的政治地方被标注了一个问号,在当时政治气氛下他便失去了晋升的机会。

    深深浅浅的脚印也都曾认真的走过

    谭俊峤从小经历坎坷,他甚至没有一个快乐完整的童年,9岁其父即不幸去世。他的哥哥靠经营一个小医院维持家庭,对小弟兼负起了亦兄亦父的责任。哥哥的一句“你能读到哪里,我就供到哪里。但你自己必须要努力,如果念不好,我绝不给你挖门子(找门路)”的话让他很早就成熟了起来,也让他早早便明了了自己未来的道路。

    谭俊峤没有让关心他的哥哥和亲人失望,他用坚韧不拨的意志与命运抗争,他用优异的学习成绩回报关心爱护他的哥哥。从小学到高学,他的学习成绩都名列前茅,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赴日本留学(谭俊峤当时就读的伪满通化省仅有一名)。 

    1945年,从日本留学归来正值“八.一五”日本投降,谭俊峤参加革命工作,谭俊峤被组织上安排到临江县东北商店做会计工作。作为一间几乎集粹了全县商品的百货商店的会计,他的角色类似于“县的总会计师”。而当时他对会计却一窍不通。怎么办?他学习理论知识,买了一本立信会计出版社《立信会计学原理》,从头啃到尾;他请教老师,县里一位富有经验的“福记棧”老字号商店里的老会计成了他的老师。捱过了这关后,会计账目被他做得井井有条,他成了一名合格的会计,后来还在省轻工业社做过会计训练班教员……

    在辽东省工业厅工作期间,他管理着全省轻重工业,在中央地方工业部、轻工业部工作期间,所涉及的行业多达45个,除了住以外,吃穿用衣食行几乎样样都要管,而且面对的很多是微观方面的工作,如下达计划及指标要考虑一个纺纱绽子产多少棉纱、一个挖煤工人一天挖多少煤、工薪物价情况如何等等。为了了解这些实际生活中的知识,他深入基层,向有经验的工人请教。为此他吃了不少苦头,但也磨练了自己的笔头,许多道理逐渐开窍。后来,他的作品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被聘为《人民日报》特约记者,还有的文章被日本经济周刊的杂志转载;现在,每月还有大量的写稿任务,每月的稿费甚至达到了近千元,这些都缘于早年的磨练。

    文革时期时在轻工部干校时,谭俊峤被安排去养猪和种水稻,他为此特意到北京的“来广营”学习(毛主席曾经为它批示过“来广营养猪是很有经验的”),后来养得猪壮膘圆,水稻的亩产达到过八百斤。

    临江市高中建校八十周年之际,谭俊峤作为校友受邀参加了此次庆典并且作了发言。在其发言稿中,他对莘莘学子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并将其学习经验总结成五条,与学子分享:一、要牢牢树立学习的自觉性,要有危机感,是我要学,不是你让我学,千万不要固步自封,满足于现状;二、要有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三、要明确学以致用;四、要珍惜时间,学习要有见缝插针的精神;五、要有不耻下问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让张劲夫愧疚不已的“二等包装”

    谭俊峤立志振兴我国包装印刷工业,那强大的动力,缘于时任财政部长张劲夫的一次访问美国的洛克菲洛公司的经历。当时宾主交谈过后,双方互换礼品,作为一种国际交往的形式,而且它往往追求皆大欢喜的仪式性意义,为此双方或许还会精心布置交换仪式场所及精心准备好礼物。而张劲夫却做梦也想不到,他准备的一份中外驰名的江西景德镇陶瓷品的“出场”会让他羞愧万分,日后他无数次地在各种会议讲起这段往事:在中国享有盛誉的景德镇陶瓷,它的包装被打开的时候,被现场的风扇一吹,那“破纸条子”便被吹得满屋都是……

    每一次,时任轻工业部外事局副局长的谭俊峤听到这个故事的时,他的心张都仿佛被揪着一般,也同样被“一等质量、二等包装、三等价格”的现状所刺痛。那时,包括部里的许多领导对包装都还处于一种“蒙昧“的状态,有一例便可窥见之。有一次,时任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提出要评选全国各行业的“国优”奖(包括国优、部优、省优),上海人民第八印刷厂承制的茅台酒盒包装也参加了评选,但是却仍然让许多部长不以为然:包装、印刷也可以参加评选吗?

    后来,当“一等质量,二等包装,三等价格”的局面终于在二十世纪末一去不复返的时候,人们再回过头看这些历历在目的往事,不知会有多少的感慨。

    当今天,印刷工业占国民经济的生产总值达到2%,当印刷业里各种新兴技术里风起云湧时,人们或许不应忘记,对中国包装、印刷工业的那些奠基者,或坚持不懈的开拓者投去尊敬的目光。

    谭俊峤理应是其中的一员。

    一片“废墟”里建起来了一座大厦    

    1984年,为加强包装印刷行业的管理和发展,国务院要求轻工业部组建轻工业部包装公司,轻工业部将此任务安排给了谭俊峤,谭俊峤迅速投入纷繁复杂的工作中,房子、车子、票子、干部哪里来?工作如何开展?其难度,真是如同从一片“废墟”里建起一幢大厦!

    通过与北京市包装公司协商,谭俊峤拒绝了在公园里租房子办公的想法,用报批来的800平方米建筑面积换了琉璃厂商标印刷二厂共900平方米、为期20年的二层楼使用权,房子有了……

    通过向北京、上海、武汉、济南、青岛借调了三十多个干部,绕开了“进京干部要有户口,朝部里要更不现实”等实际问题,干部有了……

    通过用一个工作日的时间完成了起草报告、轻工业部部长签字、秘书处打印、部里盖章的工作,让时任国家计委主管外汇局长眼前一亮,也“豪爽”地批给谭俊峤“一个户头,每年两千万美元的国拨外汇额度”,钱有了……

    通过控办申请,申请到了一部产自上海的轿车,虽然外表不好看,暂且用上了,车也有了……

    工作如何开展呢?

    谭俊峤组织了四个调查组分赴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四个大区调研,包装印刷业存在的许多问题浮出了水面,如多头管理、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工艺老化、技术力量薄弱,而且这些问题普遍存在。

    难怪,时任轻工部的主管副部长会这样对谭俊峤说:

   “你的主要工作不是要赚多少钱,而是要把整个包装印刷行业搞上去,改变行业面貌。”

    即便包装公司赚了几个亿,如果整个中国包装印刷的落后面貌得不到改善,那也无异于是杯水车薪。带着时代铬印的包装印刷总公司在组建伊始是政企合一型的企业:既有行业管理职能,又是一个经济法人实体(即拥有经营权)。而这种体制,对于当时的包装印刷工业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

    于是,谭老的管理理念在上级领导期待的目光中,在工作的点和面中,不失时机地、果断地显露出来......

    针对多头管理的问题,谭老提出了包装印刷行业归口管理和协调发展的建议,即:变包装总公司独家经营为联合经营的轻工业部包装印刷联合总公司。谭老吸收省市公司、企业参与、联合体,为此提出了“政治上平等,组织上自愿,经济上互惠(双赢),管理上民主”的原则,并在此原则的基础上,到1987年,联合体组建了44个分公司,成员单位发展到103个。联合后筹资额达2000万元。同时包装总公司还与武汉印刷厂等18家企业开展联营及合资的合作。

    对于包装印刷业的发展方向,谭老经过调查和研究,果断提出了将“胶凸结合,巩固凸印,大力发展胶印”作为包装印刷业的发展方向,他还对纸箱、纸盒、印铁制罐提出了“发展多色贴面盒、箱,及多种类型瓦楞纸板(细瓦楞、轻量瓦楞等),发展防盗盖、喷雾罐及易拉罐等包装容器”的指导意见。

    标准是规范产品生产的关键,按照国家质量监督的要求,在原来没有国家标准的情况下,谭老主持制订了《平版装潢印刷品》、《凹版印刷装潢印刷品》等10多个国家标准。谭老还倡议,在上海、杭州、天津、北京等四地分别成立如胶印印刷、软包装印刷、纸箱纸盒、印铁制罐的质量监督检测机构。

    作为一个视包装印刷事业为己任的人,谭老眼不容沙,他向轻工部下文建议从严控制去港澳印刷,得到部领导同意,并上报国务院,国务院以141号文下达《关于从严控制去港澳印刷的通知》下达各省市,轻工业部又以(88)轻包字第1号文下发省市轻工业厅(局)并确定22家印刷企业为定点印刷企业,这一举措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外汇也有力地打击了一些不良现象。 

    不管是管理细节,还是方向、标准,甚至于行业内评选、企业晋级活动、教育培训,谭老都事事关心。如谭老组织国优、部优、行业优秀产品的评比活动,1995年至1991年,共评出国优产品4件;部优产品145件;行业优秀产品505件;1985年以来,通过开展抓管理、上等级工作,经国家批准行业内已经有32家包装印刷企业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谭老高瞻远瞩地建议在北京印刷学院里开办包装印刷专业并且得到了采纳,至今北京印刷学院里每年都为社会培养了数百名优秀的毕业生。

    回顾在包装总公司六年的工作,谭老在其离休报告将其经验总结成“五抓”:工作要抓住重点;要抓住时机;抓住不放;要一抓到底;要抓出结果。这“五抓“的经验,正是谭老工作作风的真实写照。

    一个热衷于调查研究印工协顾问

    1993年,因为年龄原因,谭俊峤离开包装印刷总公司,但他念念不忘自己曾经为之奋斗的包装印刷事业,他无法闲下来。于是,他又投身于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此时他涉猎面更广了,柔印、凹印、票据、防伪、标签,他都涉足。作为在协会工作的重点,他将组建快速印刷分会、柔印推广及组建不干胶印制分会作为工作重点。

    加入印工协,成为顾问后,谭老沿袭了其一贯注重调查研究,用科学数据说话的作风。2005年9月21-24日,谭老随中国印刷工业代表团一行16人参观了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的第16届欧洲国际标签展(label  expo Europe2005)后,先后参观了位于德国汉堡的RAKO标签印刷公司、丹麦奥尔胡斯(Arhus)的Color.. label A/s标签印刷公司、哥本哈根的LABELCO专业标签印刷公司和纽博泰(Nilpeter)窄幅柔印机设备制造公司,在欧洲考察期间,他边走边记,将这些先进企业的经验总结了出来,并撰写成《标签印刷企业面临的新技术挑战》和《标签印刷:欧洲印象》等文章。谁又能说,这些细致的工作,不是成立中国防伪行业协会不干胶印刷分会的前奏呢? 12月6日,中国防伪行业协会不干胶印制分会成立大会暨2005年国际不干胶标签印制高峰论坛技术交流会在上海举行,谭俊峤担任了中国防伪行业协会不干胶印制分会的常务副理事长。

    11年前的1994年,快速印刷分会的组建也缘于一次美国之行。他发现美国有四万二千家快速印刷店(简称“快印店”),而国内很需要这种“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交货快”的印刷方式。1994年5月,快印分会在当时范慕韩会长等领导的同意下组建成立。同年8月谭老又以分会名义举办中美快速印刷信息交流会。次年又专门组织考察团赴美考察,1998年9月,首届国际快印技术与设备展会又在北京举行。谭老自诩他是“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人”,这又何尝不是他钟情于调查研究的结果呢?

    当初“先上船后买票”的成立方式以及“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今日开出了绚丽多姿的花朵,结下了累累的果实。如今2万多家的快印企业遍布中国的发达城市,快印业的发展还“由此及彼”地带动了潍坊华光、威海滨田等知名的设备制造企业(小胶印生产商)的出现。

    中国的柔版印刷事业,也在谭俊峤等人的努力下,迈步向前发展。1995年的中国柔版印刷,一片空白。柔印广泛采用无毒的水性墨印刷,它是目前“所有的印刷方式中唯一经美国食品药品协会认可的无毒油墨”, 按照国际的印刷发展趋势,国外对中国产品外贸出口包装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采用环保油墨),发展柔印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去过30多个国家的谭俊峤,对于美国等柔印发达国家的发展津津乐道。美国有7000多条柔印设备生产线,占包装印刷业的比例已经达到了70%。而我国的柔印设备占包装印刷的比例仅为8%左右。

    1995初,谭俊峤在印工协组织的发展柔版印刷技术成果研讨会上明确了柔印的发展方向,3月后包装印刷专业委员会在山东济南召开了首届国际柔印技术研讨会和技术交流会。从此,中国的柔印事业迈开了发展的步伐。2005年10月,上海紫光在甘肃兰州召开了该公司柔版设备产品现场演示会,上海紫光也非常“聪明”地提出了“携手中国柔印界与高品质柔印同行”的口号,当时,中国的柔印设备制造企业已经达到了十多家,

    而让谭俊峤感到欣慰的是,上海紫光于2005在国内首次推出的无轴传动YR420WZ卷筒纸柔性版印刷机在印刷质量并不亚于世界上知名品牌的同类产品,说明这十年来,印工协和同行们关于柔印方面的工作没有白做。

    谭俊峤除了推动技术及行业发展外,还注重政府与包装印刷行业的协会。谭俊峤曾专门邀请时任印工协会长的范慕韩参观上海凹凸印刷厂、上海人民印刷八厂、上海装潢印刷研究所,范老看后认为我国的印刷水平发展很快,兴奋之余便打电话给时任上海市长的朱镕基(朱镕基曾是范老的部下),后来朱镕基打电话给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他们先后视察了上海凹凸印刷厂和上海人民印刷八厂,江泽民还为上海人民印刷八厂题词:“赶超国际包装印刷先进水平!”

    结尾

   “您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您对包装业和印刷业的感情吗?”

    谭老没有犹豫,他说道:“在国外,把印刷业提到信息产业的一部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甚至政治文明,都离不开它,而且它还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如美国、日本、德国,它们国家的印刷业都很发达。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觉得应该这样讲:如何让包装业、印刷业千方百计地满足人们精神物质生活增长的需要,就是我最大的愿望。”

   12月28日下午6:30左右,谭老结束了慧聪网视频直播的受访,他拒绝了笔者相送的请求,后来在笔者的坚持下将其送到楼下,当笔者目送着谭老的远去的身影:依旧是笔挺的身躯,他没有回头地渐渐消失在已经黄昏的暮色中,也许明天,他的身影又会出现在某个大型的会议上……

    李白的《将进酒》早已成了千古绝唱,它被无数的仁人志士反复吟诵着,它又昭示了谭老和象谭老一样的老一辈包装印刷人的什么品格呢?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作者:慧聪网 蔡志华

[时间:2006-02-20  作者:谭俊峤]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