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俊峤,愈老弥坚(下)

  “以前有权又有钱,就慷慨解囊帮助那些需要的企业;现在无权又无钱,也要尽心尽力,为企业做点实事。”

  这段话,体现了谭老朴素的服务意识和面对现实的一份平实追求。
  鉴于早期轻工包装印刷总公司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谭俊峤特别强调要“搞好服务工作,为本行业服务,为轻工产品生产配套服务,为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服务,特别是为轻工产品出口创汇服务”。他深入基层,广泛进行调查研究,把国家调拨的平价外汇拨给那些确实需要扶持的企业;针对80年代包装印刷业务外流的情况,他心急如焚,向上级提出“扶持民族印刷业,从严控制境外印刷广告、样本”的建议,国务院为此而下发了文件。此一举,令当时22家国内包装印刷定点企业扬眉吐气,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国家也因此而节约了大量外汇。

  按照中国的国情,我们大多数协会的领导都是政府官员出身,他们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些官员味道。平心而论,企业与之打交道,敬畏感和距离感还是客观存在的。谭老则不同。他的不同,突出地表现在他深入基层、精通业务、心系企业、求真务实的意识和作风。一次次地倾注心力为企业出谋划策、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使谭老获得了行业的高度评价和企业的真诚拥戴。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民营企业。尽管他们的产品很有竞争力,尽管他们的企业发展得很健康,但他们几乎没有任何机会和可能性获得国家的资金支持。多年来,谭老对包装印刷企业遇到的这类问题,不但不会坐视不管,而且还要鼎力相助。他利用自己熟悉国家项目贷款申办程序的优势和多年政府工作积累的人脉关系,为企业出主意、想办法、奔走呼吁,先后帮助青岛美光、江西中景、唐山玉印、普瑞特等多家担负印刷机械出口任务的企业通过立项,获得了国家的资金支持。

  2003年,我曾有机会随同谭老一道走访了青岛的一家印机制造企业。照理说,谭老不过是印工协的一个顾问,说白了是个“既无职,又无权”的闲差,令我惊讶的是,企业对谭老的接待却是相当高规格的。午餐席间,企业老总和各位代表频频敬酒,表达了他们对谭老由衷的敬意和谢意。原来,这是一家民营企业,它研制的“瓦楞贴面机”市场前景很好,但却苦于资金匮乏而陷入困境。在谭老的建议和帮助下,他们拿到了一笔数目可观的国家贴息贷款,现代化的新厂房和生产设施都已经在建了。言谈话语之间,他们所表达出的感谢、尊重和爱戴之情,发自肺腑,真挚感人。而谭老,从容淡定,认真地询问着目前的生产和销售情况,并特地对总经理说:“有个技术你要关注啊。使用胶印技术印刷瓦楞纸板的产品已经出来了,这是个好东西,和你们企业关系很大,你要注意跟踪研究”。这个建议是否已被企业采纳,是否又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我未做考证,但谭老真诚为企业服务的意识,精湛的专业知识、以及对新技术和市场的敏锐洞察,的确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谭老与企业像是朋友关系,可以实现“零距离”沟通和互动帮助。数百个老总的电话,谭老随手就拨,无论是了解情况、咨询信息,还是难题求助,大都会有求必应。听一位老同志讲,每年出版的《中国印刷年鉴》需要发布行业各方面的统计数据。在90年代,由于统计工作制度还不健全,是无法从正常渠道得到这些数据的。有关人员请求谭老帮忙,谭老硬是一个个地拨打企业老总的电话,把数据给要来了。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也许正是因为如此,谭老虽然只是印工协的一名顾问,但他电话之忙、出差之频、涉事之多甚至超过了协会领导。

  从县、省、大区到中央部委,长期从事工业系统的管理工作,“哪行都懂一些,但都不深入,基本上属于‘万金油’干部”。“半路出家”的谭老,何以成为“行家里手”,“万金油”干部又如何变成了知名专家?

  谭老的大半生,始终贯穿着为学不辍、只争朝夕的精神,恪守着 “干一行,爱一行,不做则已,做就做好”的人生信条。

  谭俊峤9岁时父亲去世,哥哥靠经营一个小医院支撑着家庭。俗话说:长兄如父。哥哥对弟弟的成长关怀备至,他对弟弟说“你能读到哪里,我就供到哪里。但你自己必须要努力,如果念不好,我绝不给你挖门子(找门路)”。哥哥的鼓励和严格要求,给了少年谭俊峤巨大的压力和动力,也培养了他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个性。他立志要刻苦学习,回报社会和家庭。工夫不负苦心人,谭俊峤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在高中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拔得头筹,考取了赴日留学。当然,这段留学经历也为他后来的政治生涯蒙上了些许阴影,文化大革命中,还以江青发明的‘三开分子’(即在日本人、国民党、共产党时期都吃得开的人)的罪名而接受审查和批斗。

  2002年,谭俊峤少年时就读的临江第一中学举行建校80周年纪念活动,谭老应邀与会讲话,他总结了自己的几点学习体会:
  ■ 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习要有自觉性和危机感,不可安于现状。
  ■  要锲而不舍,刻苦钻研。
  ■  要学以致用,重在实践。
  ■  “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要有见缝插针的精神,争分夺秒。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有不耻下问和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印工协副理事长杨靖华为谭老总结了“五勤”经验,即:眼勤(看书籍、资料多)、脑勤(勤于思考)、嘴勤(不耻下问)、手勤(记录信息,不断积累)、腿勤(出差多,参加活动多)。谭老自己的体会则是:如果每天拿出两个小时的时间来学习专业知识,坚持五年就一定能成为行业专家。

  从基层到中央,从机关到企业…,职业经历中的每一次角色变化,对谭老来说都是新的挑战。他不求职位升迁和权利加大,而更看重于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增长才干。对事业的热爱和追求,督促他不断学习。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前面的人学,向同行、向下级学。出国考察、深入基层、阅读专业刊物、参加行业活动…,他利用一切机会和手段丰富和充实着自己。他似乎比别人更懂得如何去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如何能够变“不知”为“知”,变“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

  跟谭老在一起工作,就好象身边有个资料室,那是因为你所需要的资料可以向他查询。谭老手下勤快,各类信息分门别类都要记录下来,久而久之便储存了很多东西。例如:尽管收集了许多名片,他还是要按“北京、外地、国际”的分类方法把常用的电话号码抄录在自己的小本上。谭老脑子又好,一些重要的电话号码,产品或企业信息甚至能烂熟于心,脱口便出。熟人们常会找谭老查询信息,有家媒体甚至开列出一份清单,谭老则照单全收,无偿提供服务。谭老打趣地说“我的笔头加脑子比电脑还要好使”。

  文革期间在轻工部干校,谭老曾经养过猪,种过水稻。尽管是“两眼一摸黑”,根本不知从何下手,他还是一如既往地下定决心,“做就要做好”。他通过读书、请教、观察、实践、总结、下功夫研究各个环节,终于将猪养得膘肥体壮,水稻也达到了每亩800斤的高产要求。

  谭老爱说一句话 “不管做什么,道理都一样。只要用心就可以做好”。确实,有这样的一种人生态度,还有什么事情是学不会,做不了的呢?作为一个年近80的老人,谭老今天依然思维敏锐、目光前瞻,这与他一以贯之的积极人生态度和不绝如缕的学习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在印刷行业中,素有 “报业夏天骏、书刊高永清、包装谭俊峤”之说,他们代表了一批甘愿奉献,愈老而弥坚的印刷业老兵。他们在各自守卫的领域里已经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但对行业的挚爱和厚重的使命感、责任感,使他们“白发未除豪气在”,在几近耄耋之年依然没有停下与时俱进的脚步。

  在这里,我想对谭老,还有许许多多印刷业的老前辈说:你们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永远是我们行业中的英雄。
 
 
作者:卢燕 
信息来源:国际印刷

[时间:2006-02-20  作者:谭俊峤]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