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俊峤所经历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包装印刷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老一辈印刷人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印刷的理解,并因此留下了一串串鲜活的足迹。
如果不是组织上的一纸任命,谭俊峤的后半生或许会是另外一种活法。比如在轻工业部进出口局副局长岗位上,继续迁升,最后安安稳稳地离休。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当时光走到1984年时,一切发生了改变。服从组织安排的谭俊峤在那年6月,接受了一个任命:出任轻工业部包装公司总经理。于是,已近耳顺之年的谭俊峤在其后半生,走上了一个全新的轨道。
包装公司的成立背景很简单,确切地说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尚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工业企业一般都按系统自上而下归口统一管理。包装印刷业却是个例外,行业分散在轻工、外贸、商业等不同系统,接受多头管理,这一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包装印刷业的发展。“散、乱、小”因此成为这个行业的注脚,一个定格的形象便是:一等产品、二等包装、三等价格。
为加强轻工系统对包装印刷行业的领导力,轻工业部党组决定组建包装公司,两年后包装公司改名为轻工业部包装印刷联合总公司。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包装印刷业出现了轻工业部包装印刷联合总公司、中国包装总公司、中国进出口包装总公司三足鼎立的局面。三者分工不同,任务各有侧重,当时包装印刷企业多属于轻工业系统领导。
第一个十年:做实业
“在部委机关,吃皇粮,什么都不用愁。遇到事情,可以上推下卸,不用去承担责任。但现在,让你做了公司的头儿,所有的担子都压在你身上:一是部长下达的任务要完成,二是行业要管,三是几十个人吃饭要管。”
除了一块牌子和6万元筹建费外,谭俊峤手里没有其他的可利用资源。“无房、无车、无干部”,谭俊峤自嘲为“三无司令”。怎么办?撂挑子走人肯定不行,一来辜负领导信任和重托,二来不符合自己的做事风格。那就要千方百计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当务之急,得先找个房子来办公。同时期成立的公司,有的干脆就在公园里租房子办公,谭俊峤认为这不是长久之计,几经奔波,他找上了北京市包装公司。双方协商后,包装总公司用申请的800平米建筑面积指标,换回市包装公司在琉璃厂商标印刷二厂共900平米的二层楼使用权,使用期限为20年。有了房子的包装总公司终于从地下(轻工部办公楼后面的两间地下室)搬到商标二厂三楼上,虽是个简易工程,甚至有些“风雨飘摇”(时人评语),但总算是有了一块立足之地。
房子解决了,接下来便是人的问题。那时的干部进京得有户口,朝部里要,不现实,谭俊峤就向地方借。北京、上海、武汉、济南、青岛,前后借来了三十多个干部,工作终于可以顺顺当当地开展了。
再后来,难度最大的就是“外汇”关。谭俊峤明白,行业落后的现状要得到改变,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是硬件配备的改善。购买进口设备、原材料都需要外汇,而在当时,包装总公司身无分文。趁着一个机会,谭俊峤专程去找国家计委主管局长,反映了包装行业的现实境况,在得到了局长的初步点头后,第二天,谭俊峤代草了正式的报告,从轻工业部部长签字,秘书处打印,盖上部里的大印,到文件送到局长手里,仅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局长惊讶之余,不禁感叹谭俊峤的办事效率。最后,局长批了每年两千万美元国拨外汇额度,并给了包装总公司一个户头。很快,总公司将外汇配额分配到地方,“地方企业的实际问题一解决,整体水平自然就很快上去了”。
后来计委一算细账,国家外汇储备并不富裕,但给包装公司的两千万美元已经批了。谭俊峤由此总结出一条经验:凡事要抓紧办,时不我待,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条件要自己去创造。
“在部委机关,吃皇粮,什么都不用愁。遇到事情,可以上推下卸,不用去承担责任。但现在,让你做了公司的头儿,所有的担子都压在你身上:一是部长下达的任务要完成,二是行业要管,三是几十个人吃饭要管。”谭俊峤深知肩上担子的分量有多重。
身处政企合一的时代,包装总公司担负着行业管理职能。具体而言,包括安排生产计划、投资项目、产品评优、企业升级,以及产品标准制定等在内的工作,总公司都要负责。
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包装总公司,承担起了轻工业系统包装印刷行业的指导和管理职能。“包装公司成立之初,当时主管的副部长明确交代,虽然叫公司的名,但你的主要任务不是要赚多少钱,而是要把整个行业搞上去,改变行业面貌。”谭俊峤介绍。
80年代初期,包装行业并不被人们所重视,直到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随着出口增多,局面才慢慢有所改观。谭俊峤讲述了亲身经历的一段故事。在一次由国家科委主任主持,多个部委领导出席的评优大会上,因为茅台酒盒要评为国优,就有部长提出了质疑:一个酒盒还要评国优?在很多人眼中,包装印刷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行业。“不过,我们的部长很会做工作。”谭俊峤回忆,“部长说,‘飞机大炮重要我不反对,但肥皂牙膏老百姓是不是也需要呢?包装印刷虽小,但也关系国计民生’,这番话把在场的人说服了”。
这件事对谭俊峤的触动很大,他意识到改变行业命运就必须改变行业现状。带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公司起步之后,谭俊峤迅速进入角色,随即展开了一系列的行业调研与摸底,先后组织了四个调查组分赴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四个大区。根据调研结果,谭俊峤发现,轻工包装印刷行业普遍存在的多头管理和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工艺老化、技术力量薄弱等主要问题,是造成企业后劲不足、竞争力不强、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针对上述症结,谭俊峤在摸索中开出了药方。
—提出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变独家经营为联合经营。在包装公司基础上,按照“政治上平等,组织上自愿,经济上互惠,管理上民主”四项原则,组建一个新的经济联合体,即轻工业部包装印刷联合总公司。到1995年,联合体由最初的44位成员拓展至103位,筹集资金两千多万元。同时,与武汉印刷厂等18家企业开展联营、合资。通过多形式合作调动企业活力,加快包装印刷技术改造步伐。
—先后召开包装装潢印刷、复合软包装印刷、印铁制罐、纸箱纸盒等行业专业会议,提出各领域发展方向。组织地方编制轻工包装印刷行业“六五”后期和“七五”规划,争取了国家技改项目55个,投资达4.5亿元。通过技改,复合软包装等结束了制版和材料长期依靠进口的历史。
—组织并参与起草《平版装潢印刷品》等10多个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同期多次举办包装印刷产品质量评比活动。为做好包装印刷产品质量的抽查和定期检测,谭俊峤倡议在全国建立包装印刷品质量监督检测机构,80年代后期京、津、沪、杭等地先后组建了装潢印刷检测中心和纸箱、纸板、印铁制罐等4个检测站。
—注重技术人才培养,以总公司名义举办多期技术培训及交流活动;向主管包装和教育的副部长建议,与北京印刷学院合作开办包装印刷专业,迄今已培育千余人。
……
“他对轻工业部包装印刷事业多有建树。”共事多年的同事如是评价。不过,谭俊峤本人却仅用了“初显效果”四个字对这段经历作结。“没能最终地改变局面”是谭俊峤在这十年留下的遗憾。而这个遗憾也促成了他在后十年大幕开启时的又一个重大决定。
[时间:2006-02-20 作者:谭俊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