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年届不惑的万捷自称是一个乐观而又富于激情和理想的人,一如业内人士送给雅昌的“学院派”雅号。第一次见到万捷是在7月上旬的一个上午,刚刚从韩国世界杯赛场看球归来不久的他,显然还没有完全走出赛场激扬的气氛,言谈中不时以足球作比,畅谈对人生和做企业的看法。按照万捷的说法,去韩国世界杯现场看球算是对自己步入不惑之年的一种奖励。
如果让万捷用两个字对已经走过的人生进行概括,他最可能说的是“顺利”。不过,随后他往往还会有意无意地解释几句,不是没有困难,而是比较乐观,遇到问题不太计较,解决了,还能继续往前走,而且往往能够举一反三,从制度上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不断将坏事变成好事。
奇怪的是即使乐观如万捷,在承印了给雅昌带来巨大声誉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以下简称《申办报告》)后,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兴奋。虽然他也说,作为印刷人,一辈子能做一个《申办报告》这样的项目就很舒服,但他同时却又表示,印制《申办报告》已经成为过去,过去了就不应该总沉浸在以往的兴奋中。
在万捷的说法里,雅昌似乎是一连串的试验,现在的实验目的是,看看在信息产业兴旺发达的今天,如何使传统意味十足的印刷保持足够的活力。试验一做就是七年,有收获,却远没找到成功的感觉。
大学立志
万捷的顺利似乎与生俱来。小学、中学、大学,一路走来,可以称得上是一帆风顺。在万捷的记忆里,小时候的自己可谓无忧无虑。虽然天性顽皮,但学习一直不错,弄得老师也没办法。加之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一位是教师、一位在科学院系统做情报研究,小时候的万捷获得了比别的孩子更多的学习机会。他经常能从父亲手中得到当时求之不易的展览门票,因而能够更多地接触国外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或许正是这一次次并不知名的展览培养了万捷对艺术最初的兴趣。
在参观展览之外,万捷的另外一大爱好是观看体育比赛。据说,在仅仅8岁时,万捷就一个人换两三次车到体育馆观看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等各类比赛。万捷对体育的这种爱好一直兴趣不减,最明显的例证,雅昌成立不足9年,“雅运会”却已经举行了5届。
在北京市升学率只有4%的1980年,高考也没有成为万捷的难题。在万捷的意识里,高考好像并不是人生的什么转折,直到高考的前一天,他仍悠闲地在影院中出入。那一年,万捷考上了北京印刷学院,成了这所印刷行业高等学府正式建校后的第一届学生。
选择印刷对万捷来说纯粹是一个偶然。志愿是父亲报的,觉得是新学校,比较冷门,便填上了。当时,万捷对印刷并没有什么概念,只是觉得有学上便心满意足了。
一向乐天的万捷显然对大学的艰苦缺少完整的想象。刚刚建校的印刷学院不仅缺少必要的教学、实验设备,而且连最基本的校舍都没有。在四年大学里,万捷随学校的搬迁东奔西走,过着一种近乎漂泊的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万捷很难感受到大学应有的学习氛围,但即便如此,回忆起特定环境下无比融洽的师生情和共同拼搏的足球队,万捷仍说,大学生活是艰苦而又快乐的。
万捷在大学里的专业是印刷机械,但他直言对这个局限于机械模仿外国设备、整天涂涂画画的专业毫无兴趣,他更喜欢那种富于挑战性和创造力的工作。大概是在大三的时候,万捷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当时为数不多的管理类课程吸引了他的目光。万捷说,那时自己便立志要成为厂长、经理,从事管理工作,而不是整天机械地涂涂画画。在万捷看来管理是值得为之奋斗的事业,而非通向仕途的道具,他对当官从来都没有太多欲望。正是从那时起,万捷开始了自觉的管理知识积累,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之外,他自己还跑到书店买了许多管理方面的书,这些书不仅培养了万捷最初的管理意识,有的在雅昌成立后还成了公司的培训教材。
美光七年
万捷将深圳美光彩色印刷有限公司视为自己事业真正的起点。在进入美光之前,虽然在北京某国有企业有过短暂的工作经历,但万捷觉得那只是一个过渡。在万捷的人生履历中,美光永远是无法越过的一个情节。与其说万捷的创业冲动出现在1993年,还不如说是在1985年。因为万捷认为,雅昌只不过是自己在美光七年工作的“一个总结、一个发挥,一个总结后的发挥”。
由北京去深圳对万捷来说是人生中的又一个偶然。当时,美光到北京招人,万捷觉得是个机会,便去面试,随后便调到了深圳。那时是1985年初,距深圳成为特区已有五年,距万捷大学毕业刚刚超过半年。
到深圳之前的半年多时间,万捷是在北京某国有企业度过的。但现在回忆起那段经历,万捷自称已经找不到什么感觉,他只是说,还是不太习惯国有企业的运作方式,刚毕业稀里糊涂的,不知道该做什么。而且时间太短,只有七个多月,其间还忙着调动,工作、学习都还没来得及展开。
到了美光,喜欢学习和创新的万捷有了如鱼得水的感觉。十几名中外印刷专家轮番上阵,对新到的大学生进行了集中培训。万捷自称,在美光培训一个月的收获可能超过了在某些国有企业待上一年。但对万捷来说,这种有形的培训还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整天处在外企更为规范、更为先进的管理环境中,本身就是一种学习。难怪万捷表示,在美光七年实际上是培训了七年。
万捷认为自己在美光的经历像求学一样顺利,没有太多波澜。从1985年进入美光,到1992年离开,万捷几乎以一年一级的速度得到快速提升,从生产调度、组长、课长、生产部长,一直走到了厂长、董事厂长的位置。万捷离开美光的原因自然一言难尽,但他尊重的师长、时任美光总经理的岩井的离开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岩井被万捷称为影响了他一生的人,万捷甚至说自己一生的事业都在追随着他。岩井对万捷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无论是管理观念、技术水平、质量意识,还是敬业精神,万捷都从岩井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有一件小事,万捷经常提起。万捷在日本培训时,有一次岩井约他下班后会面,万捷有事没去,也没通知岩井。第二天见面后,岩井像父辈一样很温和地指出了在印刷这样一个强调服务的行业,守时的重要性。万捷自称震动颇大。
岩井的敬业精神也令万捷颇为钦佩。据说,岩井因为患脑血栓在日本住院治疗,曾连续昏迷两个星期,昏迷期间一直在说中文,医生护士听不明白,叫来翻译一问,才知道是在安排公司的生产调度,大家都颇受感动。
岩井的影响,加以美光严谨认真的企业文化的熏陶,万捷原本就跃跃欲试的管理基因得到了充分的学习和施展空间。万捷坦言,是美光培养了自己的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万捷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很快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在岩井的亲自提名下,他成了公司最年轻的董事。
雅昌试验
从美光离开的万捷并没有选择直接创业,他去了一家香港公司,成了那里的总经理。直到觉得时机成熟了,他才与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始了“雅昌试验”。
虽然在香港公司待了仅仅一年,但就是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万捷获得了一个管理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的财务、人事、行政管理知识。这些知识与在美光得到的质量服务意识、生产管理能力的结合,为万捷的“雅昌试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如万捷对自己的概括,在他的话语里,创办雅昌的出发点充满了理想和激情。他说,创办雅昌的出发点很单纯,就是想做一个试验,想做一点过去八年(美光七年加在香港公司一年)想做而没有做,做了而没做好的事。在与万捷的对话中,这是他对“雅昌试验”的第一种阐释。
“雅昌试验”开始的时间是1993年。初创期的雅昌还只是一家只有20多个人,几台电分机、拷贝机、打样机、晒版和显影设备的制版企业。这样的规模显然与试验的要求相去甚远。在雅昌成立后的一两年里,万捷迅速表现出了在资本运营和企业并购方面的高超技巧,巧妙地利用金融机构的支持,完成了对深圳中轻包装印刷有限公司的收购,并成功与北京印刷学院合作,对北京印刷学院实习工厂进行全面管理,使雅昌迅速由一家制版公司成长为跨地域、综合性的印刷企业。
雅昌收购中轻是在1995年,其时距雅昌成立尚不足两年。这起收购算得上一个典型的“以小搏大”的成功案例。一家纯粹的制版公司以债务重组的方式收购了拥有两台四色机、一台双色机和其他一些加工设备的中型印刷企业。在雅昌的发展中,收购中轻算得上一个里程碑,它不仅完善了雅昌的作业流程,而且通过改革,雅昌从中轻获得了稳定的现金流。
接管北京印刷学院实习工厂是收购中轻一年后的事。作为雅昌直接涉足北京市场的一个尝试,此次接管实际上拉开了雅昌进入北京的序幕。在接管北京印刷学院实习工厂后的第三年,也就是1999年,雅昌正式注册成立了北京雅昌彩色印刷有限公司,又过了两年,北京雅昌彩印大厦破土动工。
经过头三年的腾挪躲闪,雅昌成功实现了由制版公司到综合性印刷企业的转变,自称不喜欢做专业性公司的万捷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他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这家被他称为“试验田”的企业中一试身手了。
崇尚理念
在印刷行业中,雅昌素有“学院派”的雅号。人们往往将这归因于雅昌过硬的人力资源素质,在雅昌现有的1100多名员工中,拥有大学以上学历的将近200人,其中仅北京印刷学院的毕业生就多达100多人。实际上,这只是问题的一面,万捷本人身上极其浓重的学院气质也是对雅昌获得“学院派”雅号的极好注解。将雅昌称为“试验”已经可见一斑,锲而不舍地用理念和仪式锻造雅昌文化则是万捷学院气质的又一体现。
与万捷对话,你往往会惊诧于不时从他嘴中冒出的一个又一个理念,而这些理念往往又作为一种特质融入了雅昌的企业文化中。
长期以来,人们早已习惯了印刷是加工工业的提法,而万捷却在1995年率先提出了“印刷是服务行业”的发展理念,并将之融入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引申出了“一不三凡是”的服务宗旨——“一不”:雅昌人不向客户说不;“三凡是”:凡是能为客户想到的,雅昌都得做到;凡是客户想到的,雅昌都得做到;凡是客户想不到的,雅昌尽最大努力帮他们想到、做到。由此再度提升,就有了雅昌的质量承诺宣誓仪式,在这个公司所有员工都要参加的仪式中,雅昌人郑重承诺要“永远超越顾客的期望,把顾客养懒”。
万捷的另外一个理念是经营上的“三高”——产品质量高,经济效益高,员工生活水平高。在万捷看来,所谓的产品质量高不单纯是一个产品概念,这里面还包含着服务、周期,乃至财务等综合质量水平。经济效益高是做企业的应有之义,虽然万捷一再强调雅昌只是一个试验,但他并没有忘记经营企业的根本所在。至于员工生活水平高,则是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员工生活质量上不去,整天人心惶惶,企业就很难有稳定的发展。万捷显然深谙此理,在雅昌他通过有竞争力的薪酬、良好的培训和发展机会等各种激励机制,保证员工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在经营的“三高”之外,万捷还提出了人的“三高”——文化素质水平高、专业技术水平高、艺术修养水平高。万捷认为,由于雅昌定位在高档艺术品印制,员工只有达到“三高”的要求才能与高层次的客户平等对话,进行有效沟通,进而生产出符合客户要求的高质量产品。
结缘艺术
雅昌的业务定位在高档艺术品印制,在印刷行业中低档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利润日益摊薄的今天,这一定位保证了雅昌产品的高附加值。但在万捷的叙述中,这一定位的选择就像他的求学和工作经历一样平滑顺利,没费什么周折。
尚在创业之初,万捷便觉得雅昌应该有点特色。之所以最终选择了艺术品印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有兴趣,万捷说自己从小就比较喜欢艺术品,而他觉得做一件事情,有没有兴趣很重要;二是有难度,喜欢挑战的万捷认为,在印刷品中,艺术品是对质量要求最为苛刻的产品之一,如果能在艺术品市场站稳脚跟,攻克其他市场就要容易得多。
定位选准了,关键是要能落到实处。为了使企业切实达到高档艺术品印制的要求,在万捷的倡导下,雅昌从人的素质提高入手,在公司展开了大规模、经常性的培训。
雅昌的培训从技术、管理、营销到绘画、摄影、文物鉴赏无所不包。无论是中专生、大学生,还是研究生,一名新人进入雅昌后的第一件事几乎都是培训。雅昌培训的密度之大令人乍舌,除了每日例行的早训,公司曾在一个月内连续开设了10次专题培训。雅昌培训的规格之高也往往令人称羡,韩美林、吕敬人、申少君、邓伟等许多艺术家都曾出现在公司的讲坛上,为雅昌员工传道授艺。除了公司的内部培训,雅昌每年还会选送一批优秀员工到国内的大专院校或国外知名企业进行深入学习,以便为企业的发展储备高水平的人才。
在刚性的培训之外,万捷还十分注重在雅昌营造一种艺术氛围。在深圳雅昌的生产车间里,儒雅精致的艺术品几乎举目可及。在公司的四楼,雅昌还专门开辟了“雅昌艺术馆”,馆中珍藏足以与一些小型博物馆媲美,韩美林的雕塑、吴冠中的真迹、申少君的新品,一大批艺术大家的珍品尽汇于此。在万捷的规划里,他想通过营造艺术氛围提高员工对艺术的鉴别与欣赏能力,因为他曾经说过,要为客户印刷出一流的艺术精品,雅昌员工的专业鉴别和艺术理解力一定要更专业、更到位、更有神韵。万捷说,雅昌想做一个试验,探索一下在印刷这样一个行业里用什么方式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满足客户对服务的需求。在与万捷的对话中,这是他对“雅昌试验”的第二种阐释。
同样为了满足艺术品印制的要求,万捷对雅昌印制质量的要求近乎苛刻。万捷自称自己是公司里眼睛最“毒”的一个,具备“鸡蛋里挑骨头”的功能。多年来,万捷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在公司,每天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到制版车间看打样,挑毛病。这项工作被称作“鸡蛋里挑骨头”工程。或许正是在万捷挑剔的目光的注视下,雅昌的产品质量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在2000年第十二届香港印制大奖评选中,首次参选的雅昌一举夺得了包括全场总冠军在内的三项大奖,香港印刷界一片哗然;次年再度参选的雅昌又一举夺得四项大奖。
内强素质不忘外树形象。为了从源头上稳住客户,万捷十分注重公司与艺术界的交流。雅昌曾先后数次向中央美术学院等单位捐赠图书,并多次赞助绘画、摄影等艺术展,与艺术界结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许多艺术活动场合,雅昌人的身影都非常活跃,就在与记者对话的前一天,万捷刚刚出席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建馆90周年庆典。雅昌与艺术家的交流更加频繁和多样,许多艺术家都为雅昌高超的印刷技艺、浓厚的艺术氛围所吸引,由雅昌的客户变成了雅昌的朋友。著名艺术大师黄永玉在参观了雅昌之后,有感于雅昌人的敬业与爱艺,挥笔写下了“自公元八六八年金刚经版画印刷到雅昌印刷是个多么灿烂的历程”。大师笔锋落下,雅昌结缘历史。
忘记过去
尽管在万捷看来,印制《申办报告》已成应该忘记的往事。但提到雅昌,《申办报告》已经成为无法越过的话题。
万捷说,印制《申办报告》技术上没有什么难题,难就难在时间太紧张,从2001年1月9~13日,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在短短4天时间内完成。现在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万捷仍能感到当时承受的巨大压力,他说,当时根本没有想什么荣誉,光想怎么完成任务了,申奥是件大事,如果《申办报告》不能按时完成,影响了北京申奥,责任谁也负不起。万捷甚至做了最坏的打算,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申办报告》无法按时完成,公司就随时有可能关门、解散。
所幸雅昌出色地完成了《申办报告》的印制任务。当奥申委官员兴奋地说出“选择雅昌,没错”的时候,万捷和所有的雅昌人肯定都感到了无比的欣慰。
承印《申办报告》给雅昌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在短短一周的时间里,雅昌三度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中露面,创造了印刷企业绝无仅有的一个纪录。当播音员说出,深圳的印刷水平全国领先,奥申委专门选择了深圳雅昌公司印制《申办报告》时,万捷和雅昌人更是感到了无比自豪。
在《申办报告》印制中的出色表现为雅昌的业务拓展带来了良好的机会。在奥申委的推荐下,雅昌又获得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申办报告》的印制权。
印制《申办报告》给雅昌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对万捷来说这都已经成为了过去。他一再表示,印制《申办报告》的成功是公司信誉和能力的一个标志,却不能成为骄傲的资本,毕竟客户的需求各式各样,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印《申办报告》。
不言成功
八年前靠制版业务起家的雅昌,如今已成为员工超千人,年销售额一两亿元,客户遍布欧、美、亚大陆的现代化企业集团。但身为雅昌的掌门人,万捷却找不到成功的感觉。他说,中国还缺少那种真正好的印刷企业,包括雅昌也算不上真正好的企业。就像踢球时就喜欢与高手过招一样,做企业万捷也希望与比自己优秀的公司对比,在他眼中,与欧、美、日等地先进的印刷企业比,雅昌的差距还很大。这或许正是为何雅昌更喜欢与国外公司交流的原因所在,在雅昌,几乎每个星期都会有国外来的参观交流团。
万捷找不到成功的感觉,或许还与他总有更多的试验可做有关。万捷坦言,他喜欢印刷行业,却不喜欢印刷行业的传统性。他总在想怎样才能使印刷这个传统意味十足的行业保持足够的活力和青春。在与万捷的对话中,这是他对“雅昌试验”的第三种阐释。
为了达到改造印刷行业传统性的目标,万捷在雅昌进行了多方探索。2001年底,雅昌在北京投资成立了一家智能卡公司,把印刷技术应用到了IT行业。此前,雅昌还在深圳成立了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希望通过与网络媒体的结合,把在印刷行业中积累的资源进行再利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雅昌艺术网已经初具规模,并获得了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可。
万捷不言“成功”还在于他对自身的不足有清醒的认识。万捷说,作为一个来不及充电的经理人,自感已很难跟上企业发展的需要。他的应对之策是“借力”,通过为年轻人搭建平台,发挥年轻人旺盛的创造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对万捷来说,或许他注定就难以找到成功的感觉,因为他曾经说过,作为一名管理者应该更多看到企业的不足,而不是在已有的成绩前沾沾自喜。在雅昌试验田里,万捷一直在不知疲倦地耕作。
[时间:2006-02-20 作者:万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