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最终还是文学
晶报:你对目前风头正劲的网络文学是怎么看待的?作家出版社参与举办“‘QQ•作家杯’征文大赛”对你来说最大的吸引力是什么?
张胜友:我们知道,作家是需要有思想的,对生活对时代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需要一个非常自由的创作心志,也需要一个非常好的创作环境,网络就满足了作家的这种要求。这样,一方面会产生一些非常优秀的有思想有见地的作品以及一些有灵气的作家,但同时也有不少格调不高的网络文学作品,这个就是目前的实际状态。
至于“‘QQ•作家杯’征文大赛”,我们始终要求参赛作品的内容是健康的,但是我们又给参加征文的作者同样提供非常自由的空间,希望通过这次征文能够让我们的网络文学更健康地成长。我相信通过这次大赛会涌现一批好作品和好的作家。
晶报:那么你个人觉得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在哪里?
张胜友:实际上我个人认为两者没有太大的差别,网络文学最终还是文学,网络只不过是载体。大家都公认的,文学即人学,那么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不管你网络文学也好,传统文学也好,还是要表现社会、时代、人生,所以我们这次征文还是有所选择的,我们希望推出好作品。
网络征文瞄准年轻人
晶报:“‘QQ•作家杯’征文大赛”是作家出版社与网络公司的第一次合作吗?你觉得出版社与网络公司合作的优势在哪里呢?
张胜友:不是,我们更早。我们曾经出版中国的第一部网络小说王庆辉的《钥匙》,我们出版社出版了很多优秀的网络作品。网络也是一个宣传的窗口,它对青少年的影响非常大,出版社与网络公司互动之后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显而易见的。
晶报:这次征文大赛有预期的目标群吗?
张胜友:应该更多的是年轻人,他们眼中的变革中的中国社会生活可能跟成年作家有所差异,这些作品会很有灵性,很鲜活,希望这些人把我们的视野打得更开。
晶报:网络会不会让读者的阅读变得越来越浮躁?
张胜友:你提的问题客观存在,但是文学是一种寂寞的事业,精品文学要经得起历史、时间和读者的检评。
有害的畅销书就要抵制
晶报:目前市面上的畅销书越来越多,你觉得哪一类书更容易畅销?
张胜友:世界上的畅销书无非是两大类,第一类是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好奇心理,这在全世界都是通用的。第二类就是有实用价值,你出一本家庭医疗手册,它也会畅销,因为它有实用价值。
晶报:你自己觉得畅销书对文学本身有什么正面与不良的影响?
张胜友:所谓“畅销”就是说对市场的占有率很高、覆盖面很广、有很多读者参与。但是作为一家出版社,我们不能只为追求畅销而畅销,因为图书出版物是一个文化载体,它有审美功能与教化功能,所以我们选择畅销书的时候,首先要求内容健康、思想向上。
晶报:那么现在市面上有这么多畅销书,你觉得值得一看的能占到百分之多少?
张胜友:阅读分好几个层次,有些好书可能对你终生受益,或者对你的成长、思想修养、知识的提升都有好处,这样的好书是很需要反复阅读的。有些书就是一个消遣,但是它的底线就是不要有害。有少部分畅销书是对社会有害的,对这种书就要加以排斥加以抵制。
晶报:那么作家出版社每年出版畅销书会有一个怎样的计划?
张胜友:出版界有一个“二八”规律,就是20%的图书创造的经济效益可能占到80%,我们一年大概出版新书200多种,我们每年的畅销书能达到30到40种。
晶报:你自己觉得值得骄傲的发行畅销书的案例有哪些?
张胜文:那太多了,像《长恨歌》发行超过了26万册,《来来往往》超过了30万,余秋雨的散文《千年一叹》、《霜冷长河》超过了60万,《哈佛女孩刘亦婷》发行180万。
晶报:这些类型的书在开始发行之前有没有想过会畅销?
张胜友:当然,我心里是非常清楚的。我们就是把它们当作畅销书来运作的,在发行之前我们对市场进行过调查。拿余秋雨来说,尽管他的作品是有争议的,但他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余秋雨本人也就是一个畅销书作家。
晶报:面对良莠不齐的畅销书市场,你对读者在选择上会有什么样的建议?
张胜友:每个人的阅读习惯与阅读目的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个很难建议。有些人希望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准,但这类书未必就是畅销书。而有些畅销书则可以让读者阅读起来愉快而轻松,但它的思想性未必很高。作为一种文化消费,每个人对阅读的期望值是不一样的,所以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
纯文学不能游离社会
晶报:中国作家出版集团自2003年12月22日由11家成员单位组合而成立并打出大型文学出版集团的旗号,当时的确有很多疑问的声音,那么到现在为止,你觉得集团成立之后形成了怎样的合力?
张胜友:集团成立到现在还不到一年,应该说做了很多事情。集团成立当初就说要“做强做大”。首先,“做强”我个人理解就是做强每一个成员单位。作家出版社成功的市场化改革的经验能够推进每一个成员单位的内部改革,比如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改革等。我们集团成立以来,《文艺报》和《民族文学》是向全国公开招聘副总编辑,此举在整个出版界产生很强的反响。
第二个方面,我们又组建了几个文化、影视公司,就是利用集团的资源重组,利用集团的整体品牌优势,来构建文化产业链,这个就是把集团“做大”。另外,我们现在还在筹办“中国小说节”、“中国散文节”这种大型的文学活动,也利用了整体资源优势。我们组建文学集团就把众多的文学资源进行整合,进行置换,做成整体的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
晶报:对于纯文学的出版机构和刊物来说,这个过程应该还是满艰难的吧?
张胜友:纯文学刊物目前普遍陷入一种经营上的困境。这个原因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文学应不应关注现实?我刚刚说过,主旋律图书、文学精品图书都是可能成为畅销书的,那么我们的文学刊物就不能游离社会生活,否则读者也会疏离这本刊物。其次,文学刊物所拥有的文化资源是比较单一的,但是通过资源整合就能产生整体优势效应。
晶报:你觉得你的个性在其中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张胜友:我觉得人要是碰到好的时机好的时代,这应该是人生一大幸事。
晶报:你现在还有没有时间进行创作?
张胜友:没有,完全放弃,我担任出版社社长后就完全放弃了。有人问我为什么要放弃,我回答也很坦率,我全身心投入写作的时候也没有成为一个大作家或者一流作家,那么我现在从事出版管理工作,如果我再一心二用分一部分精力和时间的话,可能会样样都做的很不好,所以,我希望自己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
喜欢“不可为而为之”
晶报:现在做什么样的事情会让你充满激情?
张胜友:我喜欢“不可为而为之”的状态,这就是挑战。比如我去作家出版社的时候,它年发行码洋只有1200多万元,我把它做到3000多万了,这是一个很兴奋的过程,第二年的时候我把它做成5000多万我就更兴奋,那我还希望继续挑战自己,要做到8000万,到今年年底可能要接近两个亿。这就跟运动员一样,你要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那你就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当你为了迎接挑战需要,你就要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地去补充,不断地去探索。
晶报:如果现在要跳出来自己评价自己,你会怎么评价?
张胜友:第一、我的性格比较争强好胜,不服输;第二、感觉自己智商还不低;第三、我很投入,做事很专一;第四、比较能够吃苦耐劳;第五、我会脚踏实地,我会有一个远大的目标,但是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会一步一个脚印的上;第六、我受过十几年的正统教育,经历了“文革”的全过程,在农村当了10年知青,知道低层社会的艰难,以后又上了大学,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而当记者让我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当一个舞台给你的时候,你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另外,我们这些“老三届”还是比较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我个人还有一种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情节,受传统文化熏陶,希望能建功立业。
张胜友是一位优秀记者和报告文学作家,同时,还是中国出版界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1993年他出任光明日报出版社老总,在一年内还清360万元外债,向报社上缴80万元利润。1995年9月他调任作家出版社社长,仅一个月,作家出版社的月图书发行码洋从39万元跃升至276万元。一年后发行码洋即从1200万元达到3859万元。2001年则飙升1.7亿元,经济总量相当于改革前的14倍,甚至曾经有一个月份控制中国文学畅销书市场的2/3份额。2003年12月22日,张胜友挂帅中国作家出版集团。
日前,张胜友担任了作家出版社与腾迅公司联合举办、晶报协办的“‘QQ•作家杯’征文大赛”的评委会主任,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张胜友。
作者:晶报 尹维颖
[时间:2006-02-24 作者:张广秋]